(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建构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著作苦闷的象征 、 出了象牙之塔等曾在 20 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他的文艺思想从不同侧面,影响了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大批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作家,对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理 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不论是小说还是其批评理论专著,都多少 受到了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理论和创作实践相融通的形态呈现 的。老舍在现代文学中的理论追求和建树在整个现代文学批评领域是一个相对被忽 略的问题,从外来影响,特别是厨川白村的影响对探索其理论追求与建树有追根溯 源的意义,无论对老舍的文论思想研究还是对现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厨川白村的 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 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关键词进行梳理,从厨川白村对老舍的影响这 一独特视角来分析老舍与厨川白村。首先考察老舍与厨川白村的实际关系,即老舍 对厨川白村的实际阅读和接受渠道及其接受和影响的直接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老 舍与厨川白村各自的文学观点,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研究老舍在吸纳厨 川白村理论基础上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理论思考和建树。老舍和厨川白村的可 比性还在于二人的文论思想有因时代而形成的相通之处,并不是谁受谁的影响,而 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对文学有了类似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将用平行研究的 方法进行。通过这三点的分析研究,便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现有的资料看,虽然未见有证据表明老舍受到了厨川白村的影响,但 在老舍的文艺理论中不难发现,其批评理论专著多次引用了厨川白村的文艺观点, 比如在文学概论讲义里就把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作为主要参考 书之一,多次引用了厨川白村的理论主张;第二,厨川白村对老舍的文学主张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文学的定义、文学本质的意义、文学为社会功用等文 学总体观念上,老舍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呈现出与厨川白村相同的主张,但他也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在对待文学现状及其思想上改造方面,两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差 异,这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人的文艺思想深刻的依附于两人的现实处境中日两国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造成的;第三,如果说早期的文学观老舍受到了厨川白 村的影响,那么在后期的文学观上则是两人在特殊时代环境下所产生的共鸣,两人 都在各自的文学主张上实现了“自我”与“社会”的统一。 在厨川白村文艺理论的启发下,老舍建构了中国早期极具价值的现代文学理论。 老舍的伟大之处在于看出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自优劣弊端并加以抨击,在不 断地探索中,老舍竭力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中寻求一个支点,将西方先进 的学说融合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用自己独创的眼光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理 念。 基于上述几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影响了老舍的文学观念, 并在其影响和吸纳的基础上,老舍建构了中国早期的文学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其 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 老舍 ;厨川白村;文艺理论;影响 abstract on mod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chinese phylogeny, japan scholar kuiyamura hakumura has produced very big effect to mod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whose book dejected symbol , have produced an ivory tower had waited for bigger echo to write once in two , chinese in the 30s thought cultural circles had produced, his never same literary theory side , previous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personage having affected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of chinese, the main body theory to may 4th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hereafter is established having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lao shes creation, no matter is the novel or its criticism theory monograph, how many have received kuiyamura hakumura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fluence, this kind of influence is the shape which allows temporary credit by the theory and the creation practice presents. lao shes is one is opposite in modern literature theory pursue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entire modern literature criticism domain the question which neglects, from the alien influence, specially the kuiyamura hakumura influence to explores its theory pursue and the achievements has the getting to the bottom significance, regardless of the thought research has the material effect kuiyamura hakumura research to lao shes wen lun to the modern literature is the non-common significanc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will adopt a version thin the method reading, carries out carding on the keyword , this analyses lao she and kuiyamura hakumura from the impact of kuiyamura hakumura over lao she about one distinctive visual angle. the relation inspecting lao she and kuiyamura hakumura reality first, is that lao she reads and accepts channel and their direct relation accepting and affecting to kuiyamura hakumura reality. literature viewpoint studying lao she and kuiyamura hakumura are respective here on the basis, compare place of being same as with the thinking being unlike that place, and then studying lao she accepts the theory creating and criticizing on kuiyamura hakumura rationale to chinese literature in sucking and achievement. the at last studies lao she and kuiyamura hakumura move downwards in peculiar times environment, two people resonance aroused on the later stage literature taoist temple by resonance. by the fact that this three-point analysis studies, just do not seldom put up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irst, as for now available data, the disaster does not find that in lao shes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lthough not having seen the effect having evidence to indicate lao she having accepted kuiyamura hakumura,the person criticizes the theory monograph for having quoted the kuiyamura hakumura literature and art viewpoint many times, for instance , dejected symbol and tower of having produced an elephants tusk the theory having quoted kuiyamura hakumura as main one of reference book , many times being advocated right away in the li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teaching materials ; secondly, the kuiyamura hakumura literature to lao she advocates having produced very big effect. lao she accepts kuiyamura hakumura enlightenment , presentation format puts up view identical with kuiyamura hakumura, but he also has self unique thinking on being that the society function waits for literature population concept in literature creation , literature definition , literature nature significance , literature. reform aspect on treating literatu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ir thought, background and real national conditions bring about the culture that two people thought has to be so certain that difference , this are that china and japan is different in the last analysis leech on to two people real unfavourable situations since two people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 is incisive. having accepted thirdly, kuiyamura hakumura effect if model t literature observes lao she, is two people resonance come into being under the environment in peculiar times so then on the later stage literature taoist temple , two people has advocated that the unification having realized oneself and society all in respective literature. under kuiyamura hakumura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enlightenment, lao she has constructed chinese early phase pole utensil value modern literature theory. lao shes great that gets along lying in eachs abuse superior or inferior having perceived tradition culture and west culture and flaying, in probing middle unceasingly, lao she spares no efforts in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and modern times among explore a fulcrum, the cream that anastomosing chinese tradition culture comments on with advanced theory of west , the literature idea using self creative sight to have structured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owing to that what time , we have a reason to believe that kuiyamura hakumura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affected lao shes literature concept as said or narrated above,and on affecting and attracting the basis paying in the person, lao she has constructed model t literature of chinese creating theory and criticizing theory, both whos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be immeasurable. key words: lao she; kuiyamura hakumura;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ffect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老舍是 20 世纪中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其深厚的 社会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赢得很高的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 作家。几十年来,关于老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专著和论文在老舍研 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老舍创作史与批评史的研究樊骏的认识老舍 ; 生活、 经历、 思想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吴小美等所著的 老舍与东西方文化 ; 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的研究关纪新的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等,都显 示了老舍研究的深入性,为我们了解老舍和老舍的作品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研究 视角与研究题材的单一现象也日渐突出,关于他小说创作的研究已经是非常饱和了, 但对其文论思想的研究还有欠缺。对于其批评理论著作文学概论讲义也都是单 谈其本身的文艺观、审美观以及思想和艺术性,着重阐述的也是老舍对文学的独立 地位和独立价值的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如:何懿珍贵的资料 独到的见解评老 舍先生的。老舍在现代文学中的理论追求和建树在整个现代文学 批评领域是一个相对被忽略的问题,从外来影响,特别是厨川白村的影响对探索其 理论追求与建树有追根溯源的意义,无论对老舍的文论思想研究还是对现代文学产 生重要影响的厨川白村的研究都是非常有意义。 与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一样,老舍的创作、生活及个性与中西方文化有 着密切的联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老舍是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但实际 上,老舍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西方与中国,传 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构建的核心问题。老舍既吸收引进了西 方文学的有益营养,又梳理并发掘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精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 国早期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老舍对中西方文学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对文 学有着独立思考的文学家。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为老舍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意识, 那么,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使他接受到了得天独厚的教育,为他文艺思想的形成,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老舍的文艺思想发展中,有一位决不能忽略的人物厨川 白村,他是老舍形成自己文艺理论思想的重要影响者。 有人说,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文艺倾向不能抛开厨川白村,同样,在中国早 期的文学理论建构上也不能不提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关于厨川白村的研究,已经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现阶段关于厨川白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苦闷的象征 的研究领域。着重阐述苦闷的象征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比如说对鲁迅, 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 2 周作人,胡风,老舍等文论思想的影响。如:王向远的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学 理论 ,黄德志的厨川白村与中国新文学 。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作家创作方面的影响,从时代以及个性的“苦闷”的角度探 讨小说的内涵。 比如说对鲁迅、郁达夫、田汉等创作的影响。但是关于老舍与厨川 白村的研究,却尚显薄弱。关于老舍与厨川白村的比较研究,目前主要表现在苦 闷的象征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是从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冲突的描写、 小说文本形式的选择和创作心态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如:张敏的苦闷的象征对 老舍创作的影响 ,缺乏全面深入的比较。关于苦闷的象征对文学概论讲义 的影响,也都是简单的分析,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一个全面宏观的深入分析、比较 和研究。 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比较新颖,没有研究者将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 及老舍的文论思想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作过细致深入 的专门比较。重新审视老舍在吸纳厨川白村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批 评的理论思考和建树。 第一章 老舍选择厨川白村的思想动因 3 第一章 老舍选择厨川白村的思想动因 1.1 时代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厨川白村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著作苦闷的象征曾在二三十年 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较大反响。该书主要说的是“文学论” 其中从创作论, 鉴赏论,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考察,文学的起源四部分来谈。这本书即是对西方文 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又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恰好填充了当时 文艺理论上的空白,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论家,老舍的文学观念也受到了厨川白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以 理论和创作实践相融通的形态呈现的。那么老舍是如何阅读和接受厨川白村的?我 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厨川白村的理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被接受的。 1911 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 了基本条件。紧接着 1917 年初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契机, 开始了一场文学上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以宣告了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崛起 为标志的。时隔不久,1919 年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标志着 20 世纪 20 年 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最活跃时期。 1 这是一个充满了动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 “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人们渴 望尽快找到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 ” 2中国文人一方面担当起了政治改良和文学救 国的重任,另一方面担负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改革发展的重任。不同理论的论争, 不同流派间的论争,使得理论活动显得非常繁荣,非常活跃,但是表层的繁荣活跃 之下,却是理论的单调和肤浅。 “人们在讨论文学为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狭 隘的思维空间内思考问题, 仍然没能摆脱中国传统文论的核心文学功用论。 ” 3连 包括鲁迅在内的作家,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国新文学需要系 统的理论体系的支持,来解答新文学中许多紧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外国理 论家的著作就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法了。 4五四之后的 20 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 一个转折与整合的过渡时期,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不同的文学主张为这个时期的 文学理论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方向。这个时期的文学主张既有借鉴西方现代文艺理论 1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文宏.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c.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4方长安.五四文学发展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j.江汉论坛,2002.9. 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 4 的,也有借鉴革命文学理论的。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中,鲁迅以独特的眼光选择了厨 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 厨川白村(18801923) ,日本著名的文艺理论家,1923 年不幸遇难后,他 的遗著苦闷的象征在日本出版了。这部著作迅速传到中国,先是 1924 年的 6 月 与 10 月,樊仲云分别在文学和东方杂志上翻译连载了厨川白村文艺创作 论和文艺上几个根本问题的考察 ,紧接着 1925 年又出版了鲁迅和丰子恺翻译 的苦闷的象征 。该著作是二十年代在中国流传最早,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外国 文论著作之一。鲁迅认为厨川白村及其苦闷的象征是有独创性的,他在苦闷 的象征引言中指出: “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 和哲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的,于 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 ” 5鲁迅很 直白并且坦率地给予厨川白村很高的评价。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出现正好迎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新青年作家对 现代文学理论的需求。 “该著作以明晰透彻的逻辑语言,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感受找到 了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的依据,并因此对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创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 6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翻译。因此,只 有同中国现代的社会政治、同现代时期的时代环境构成了应和关系的外国文学,才 可能被认可。所以厨川白村进入中国以及被中国文坛接受并不是一个偶然,除了作 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外,更多的还是时代社会的原因。 “人”的发现,是中国文学由传统转向现代的标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重 要的收获。作家在充分表现自己主观个性的同时,也开始将文学的笔锋转向揭示人 的内心世界的表现上。 7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强调说: “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 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 的唯一的世界。忘却名利,除去奴隶根性,从一切羁绊束缚解放下来,这才能成文 艺上的创作。 ” 8厨川白村在理论上对这种“个性的力”创作的总结,使中国作家犹如 久逢知己,欣然接受了。 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说: “我们为要在称为社会的这一个大的有机体中, 5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 6任现品.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j. 齐鲁学刊 2001.3. 7王文宏.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c.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8. 8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 第一章 老舍选择厨川白村的思想动因 5 作为一分子而生活着,便只好必然地服从那强大的机制。 ” 9“在内有想要弹的个性 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地迫压着。在两 种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类生活。 ” 10中国作家所承受的这些苦闷正是 内外两种力的撞击所形成,所以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可以说深深的进入了中国作家 的心中。 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之所以可以这样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坛,被中国文坛接受, 主要在于他的文艺思想与中国当时的状况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他的文艺思想 是综合了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又结合当时的文坛现状,从宏观上去观照文艺,特 别具有时代性,这就必然会被中国当时文坛接受,被作家们接受并深受其影响。老 舍也是深受该著作影响的作家之一,在老舍的文论著作中多次引用了厨川白村的理 论主张。当然老舍选择厨川白村也并不是一个偶然,和其他作家不同,除了时代的 因素外,还有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多重的视角。 1.2 本国立场上的西方文化整合 在五四那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作家都会借鉴适合于自己的西方文艺理论,从而 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老舍是一位勤奋而又多才多艺的作家,选择厨川白村的文学 理论,并不是一个偶然,与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他的创作与生活与 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舍出生于 20 世纪。那个时代,新文化与旧文化、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交相 杂陈,纷呈势能。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北京,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给予了 他生命的养分。 “他从小出入庙会茶肆,非常喜爱相声、说书、戏曲等民间艺术,受 其熏染。旗人的生活小趣味极旺盛,种花养鸟之外,在吹拉弹唱,戏曲曲艺等方面,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形成了很强的实力,甚至日常的礼俗文明都充满着艺术性。自 幼生长在旗人社区的他,精神世界打下了基本的满族文化底色;青少年时代,他进 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民国初年的北京师范学校,教学内容与方式,还保留着相当 多的传统特点,老舍系统的学习了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学者来说,那时的文化氛围 和所受到的教育,孕育了他的童年人格与生命情趣和文化构成,这些都深刻地影响 并规定了他以后的学术态度与创作风格。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在心灵上永远 也抹不掉的痕迹。 ” 1120 年代中期,他前往西欧留学,和其他同时代的作家一样,也 9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 10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 11参考:关纪新.老舍文学艺术中的满族文化调式z.中国民族文学网, 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 6 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英国生活的几年,让他更深的了解了西方文化,不仅细 密的观察了西方社会人文现实,还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他对世界文学有 了新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西方现代理论的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冲撞 与交融,使得老舍有了多重文化的视角,拓展了自己的思想与视野。 文学概论讲义 ,是老舍 30 年代在齐鲁大学授课时自己编著的教材。仅在这 份讲义中老舍就引用了大约 140 位不同国别不同历史时期的的文人、学者的著述。 这本书是以讲义的形式写出,他没有象其他文学理论书籍那样,仅仅是做简单的说 明,也不是单纯的传播西方文艺思潮,而是以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对西方的学者、评 论家、以及文艺思潮的定论做了取舍,在此基础上又加以综合,并结合中国传统的 文化思想,在理论上又做了深刻的阐述。在阐述时,他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观照 西方文学,并且在阐释西方文学时也深深地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思想。尽量符合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对问题的看法的教授方式来讲述西方文学,并按照中国人的审 美要求,解析西方文学,更重要是用对比的方式,把中西方文学的精髓讲解出来。 老舍非常善于吸收外国文学与文化的营养,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他 说,希腊悲剧教他“看到了那最活泼而又最悲郁的希腊人的理智与感情的冲突,和 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的调谐” , 12使他感受到了文学之“美” ; “读了但丁的神曲我 明白了何为伟大的文艺它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使我明白了文艺的 真正深度” , 13其中英国作家康德拉对老舍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最大的表现就是其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性格,为了引人入胜在写法上用了很多技巧。把苦 闷的象征作为主要的参考书之一,是因为苦闷的象征既是对西方文化思潮的 创造性整合,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又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厨川白村的基本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术语大都是借用西方的。但是,他把吸 收外来的东西加以改造、结合,使其理论构建更合理更先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自己的文艺观。那就是“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 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 14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间,如此言简意赅,富有包容性,深 刻性和鲜明个性的文艺观,还没有人提出来过。 苦闷的象征分为“创作论” 、 “鉴赏论” 、 “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 、 “文 学的起源”四部分,可以说包括了现代文艺理论的基本重大问题。而对中国现代文 艺理论的建设影响最大的,则是文学的本质论和文学的起源论两个问题。 苦闷的象 12老舍.写与读.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598. 13老舍.写与读.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598. 14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2. 第一章 老舍选择厨川白村的思想动因 7 征中的西方现代主义、弗洛伊德学说、象征主义理论等文学理论,使老舍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认同。虽然没有找到老舍谈论自己受苦闷的象 征影响的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老舍读过并熟悉这本书,在编写文学概论讲 义时就把苦闷的象征作为主要的参考书之一,多处援引了厨川白村的理论主 张。 老舍看到了苦闷的象征中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精髓与自己的西方文化视角 相吻合,而老舍的核心理论思想是创作论,其核心问题又是“怎么写”的问题。厨 川白村的文学理念无疑给老舍的文论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界定,这也是老舍选择厨川 白村的原因。不仅如此,老舍与厨川白村都致力于本国文化的整合与构建,那么站 在本国立场上对于西方文化的选择,厨川白村无疑很大的影响了老舍文艺理论的构 建。 对于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选择,老舍与厨川白村是在一种不谋而合中 达到了思想上的共识。 “老舍生活的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荟萃之地,从小就被浓郁的 中国文化环绕与熏陶着,也正是这浓聚了满清风土人情的精神的故乡才产生了 老舍独具民族意味的性格、精神、思想和情感。 ” 15特殊的学习环境使他不仅有着深 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而且在中国复杂的环境下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身上 流淌着中国的血液,使他青睐于本民族的文化,可是,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使他不 得不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厨川白村出生在日本,他从小所受到的是日 本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从祖先那里继承了独具个性的民族性格,又在后天民族的熏 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这种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根植于他的灵魂中并 规定着他的行为,即使他后来积蓄了厚重的西洋文化功底,但是, “他在介绍西洋文 化时,仍是以日本的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一个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审视并观照西方文 化。 ” 16厨川白村这种对西方文化的审视与整合,恰好适逢了老舍的文艺理论思想。 两人在不同的民族,却同样有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青睐,在西方文化熏陶下,又 能从本民族的角度出发整合本国的文艺理论,这也是老舍选择厨川白村的一个重要 理由。 “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爱慕和执着,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 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的时候,在这时候,人类所发出来的诅咒、愤激、赞叹、企慕、 欢呼的声音,不就是文艺么? 在这样的意义上,文艺就是朝着真善美的理想,追赶向 15老舍生平简述z.老舍纪念馆, 16王文宏.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c.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9. 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 8 上的一路的生命的进行曲,也是进军的喇叭,响亮的闳远的那声音,有着贯天地动百 世的伟力的所以就在此。 ” 17厨川白村用诗样的语言所赞美的文艺,不也正是老舍思 想的写照吗? 正是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使老舍选择了厨川的理论著作,并将其 应用到自己的文学理论及作品创作中。老舍与厨川白村都是当时文坛很有影响的作 家,两人都致力于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与整合,他们的文艺思想基本都来自西方的 理论。但是,他们又是在本国土地上长大的,深受浓郁的本国文化熏陶的人。所以, 他们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体的文艺理论思想家,本国传统的古代文化成为他们文艺思 想的底蕴,西方文艺思想又在这底蕴的基础上融合、生长。两人在文学的共同指向 上有着大致的相同,两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也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在研究老舍时,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老 舍的作品以及创作上,对文论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关于厨川白村对老舍文论影响的 研究却是只言片语,对老舍早期的文学概论讲义更是关注甚少。 “实际上文学 概论讲义是我国早期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理论,这部著作的构建为中国现代 文学的文学理论体系有着很强的参考意义,对中国现代文艺理论而言具有开先河的 意义。” 18那么要全面了解老舍的文论思想,就要进一步考察他的思想的外来影响。 厨川白村就是影响老舍文论思想的重要外国作家之一,可能因为资料的局限,我至 今没有读到老舍谈自己受厨川白村影响的文字,但可以十分肯定的是,老舍一定熟 读它,不仅在讲义中常常运用厨川白村理论的观点,在老舍其它文论思想中也常常 见到,并将其转化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论思想,可以说无论从文艺观、还是创作论, 厨川白村对老舍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研究老舍与厨川白村不仅是 对厨川白村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对老舍文论再研究的新课题,然而本文不仅要 研究这些,更要重新审视老舍在吸纳厨川白村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 批评的理论思考和建树。 17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7. 18张军. 文学理论的书写范式与现代意识读老舍文学概论讲义j.湖北大学学报.2007.34 第二章 影响研究:文学观与文艺思潮 9 第二章 影响研究:文学观与文艺思潮 2.1 文学本体论 文学的本质定义和文学的起源问题,几乎是每一部著作都要谈到的问题。一些 作家对于文学本质,文学创作等问题,也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是这些见解大都 只是随感式的,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而苦闷的象征与出了象牙之塔这两 部文论著作不仅很有独创性, “而且将西方文学的精华和传统文学的精华融合起来, 进行了批判式的吸收、改进,对文学的阐释建构了一种开放性的理论框架。 ” 19作为 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论家,老舍的文学观念也深受其影响。那么,厨川白村的什 么思想观念影响了老舍的文学观念呢?我们将从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这两个方 面来分析。 2.1.1 文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 对于文艺的起源和本质特征问题,有过许多种说法:从劳动起源、游戏起源、 宗教起源、性俗起源等等;从柏拉图的“摹仿说”到亚里士多德的“移情说” ,角度 不同,解释的侧重点也不同。而厨川白村则认为,文艺源于苦闷的象征,是两种力 冲突产生的结果,它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对于文学本质的概括可以说是精辟而简 练: “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 主义” 。 20这就是文学的本质。厨川白村认为文学源于苦闷,文学是苦闷的产物,文 学是苦闷的象征。在他看来文学之所以发生,是人们来自内心的苦闷,苦难等等, 也正是因为这种苦难,成为了作家创作的原动力。要如何表现“苦闷的象征”?厨 川白村作了解说: “在内有想要动弹的个性表现的欲望,而和这正相对,在外却有社 会生活的束缚和强制不绝地迫压着。在两种力之间,苦恼挣扎着的状态,就是人类 生活。 ” 21这两种力的冲突就是外在社会的压力与人类生命本身的冲突。这内与外的 冲突,社会与个体的冲突,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都是要表现这生命“个性的力” 与“创造生活的欲求” 。 “我们有兽性和恶魔性,但一起也有着神性;有利己主义的 欲求,但一起也有着爱他主义的欲求。如果称那一种为生命力,则这一种也确乎是 生命力的表现。这样子,精神和物质,灵和肉,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绝的不调 和,不断的冲突和纠葛。所以生命力愈旺盛,这冲突这纠葛就该愈激烈。稍为 19任现品.西方文化思潮的创造性整合j.烟台大学学报,2000.2. 20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2. 21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8. 老舍与厨川白村文论思想之比较 10 极端地说起来,也就不妨说,无压抑,即无生命的飞跃。 ” 22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的 核心,全部都立足在这“生命的压抑”之上, “倘不是将伏藏在潜在意识的海的底 里的苦闷即精神的伤害,象征化了的东西,即非大艺术。 ” 23对厨川白村而言,人在 痛苦的时候能创作,苦闷无处不在。只有苦闷,对人生不时形成压力,压力之下肯 定会有反抗,肯定会有奋斗,肯定会有崛起。于是,苦闷导致创作,苦闷导致创造, 苦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然而,文艺绝不是模仿,文艺应该反映个性、主观, 表现自我。厨川白村认为: “在里面烧着的生命的力成为个性而发挥出来的时候,就 是人们为内底要求所催促,想要表现自己的个性的时候,其间就有着真的创造的生 活。所以也就可以说,自己生命的表现,也就是个性的表现,个性的表现,便是创 造的生活了罢。 ” 24这创造,就是个体生命在社会社会生活的作用下所呈现出的自我。 厨川白村对于文艺的解释深受老舍的赞赏与接受,他在文学概论讲义里, 开篇就提出了“文学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必须先弄清好的文学创作应该是什么。 老舍选取苦闷的象征中的一段话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厨川白村认为: “文艺 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 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忘却名利,除去奴隶根性,从一切羁绊束缚解放下来, 这才能成文艺上的创作。 ” 25在此基础上,老舍界定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的真面 目是美的,善于表情的” ; 26“感情,美,想象, (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大 特质” ; 27 “创作与自由发展必是并肩而行的” ;28 “艺术品是个性的表现,是美与 真理的再生” ; 29 “文学与非文学是在乎创造与否” 。在文学的本质上,厨川白村强 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受其启发,老舍也强调了文学独立性。老舍在讲义中强 调“创作者要内心与外物联合,通过细心的观察事物,深入事物的心中,把事物的 美与感情有力地表现出来。 ”在这里老舍把厨川白村的两种力的冲突,表现为了创作 者的“内心与外物联合” 。厨川白村特别强调文学的个性与创造,反对模仿。作为一 个作家,老舍更能体会到文学独立性的重要,在其影响下,老舍从创作的角度出发 提出: “ 文艺是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是无须摩仿,摩仿只是作文的练习方法, 文学最重要的是创造, 这是作家个性的体现, 是无须拘束的。 故文学是独立的艺术。 ” 22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 23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3. 24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 25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 26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3. 27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3. 28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5. 29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老舍文集第十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46. 第二章 影响研究:文学观与文艺思潮 11 30老舍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的特性是文学中的基本问题,只有弄清楚了文学的特性, 才能建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 先看文学的特质之一:感情。老舍接受了厨川白村的理论,认为文学的根本动 机就是人的心里的表现,文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感情。但是与厨川白村不同的是,厨 川白村把“感情”看做了生命力的“苦闷” “懊恼” ,而老舍并没有把“苦闷”当做 文学的特质,而是把苦闷转换为一种情感,一种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文艺本身就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宣泄,苦闷只是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