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 稳达标)2.1.4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中句子的翻译高效演练稳达标一、(2017开封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5分)译文:_2.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5分)译文:_3.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5分)译文:_4.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5分)译文:_5.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5分)译文:_答案: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奸邪谄媚的话,以致造成祸乱。2.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评论。3.瓜洲是新城,却专门打算撤退自保,金朝使节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提出这个策略?4.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是从袁枢开始的。5.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万一。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附【译文】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用大宗正簿的官召他上朝进见,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小人不可不去的)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奸邪谄媚的话,以致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帐中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州、扬州、庐州、和州四郡。回朝后他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却专门打算撤退自保,金朝使节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提出这个策略?”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给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万一。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二、(2017咸宁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选人胡宗尧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大常礼院,后知谏院,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辅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时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节选自宋史吴充传)1.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5分)译文:_2.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5分)译文:_3.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5分)译文:_4.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5分)译文:_5.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5分)译文:_答案:1.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是出于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2.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吴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3.吴充不赞成(认可)王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4.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变革弊法。5.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附【译文】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朝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列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吴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候选官员胡宗尧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判铨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知同州。吴充上言:“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是出于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欧阳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后来同知谏院。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儿子吴安持,是他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吴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王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变革弊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王珪和吴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皇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等到蔡确参与政事,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责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拿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明知不可却不能激流勇退。三、(2017海南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5分)译文:_2.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5分)译文:_3.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5分)译文:_4.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5分)译文:_5.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5分)译文:_答案: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2.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3.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4.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5.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附【译文】韦贯之,名纯,因避宪宗名讳,所以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有人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住在同一坊里,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一去而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唯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不认为这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得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四、(2017菏泽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5分)译文:_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5分)译文:_3.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5分)译文:_4.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5分)译文:_5.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5分)译文:_答案:1.母亲患病一个多月,(赵希乾)日夜祈祷自己代替母亲(生病),(但母亲)没有稍稍好转。2.你母亲的病一定没法治好了,要想痊愈,恐怕要割心救她了吧?3.大概说的是人在惊慌时就忧虑不安心脏向上悬起,肠子迂回重叠布满胸腹。赵希乾把肠子放在锅上,(然后)昏迷仆倒在内室。4.然而赵希乾一个念头之间的诚心,好像有用来感动天地、鬼神的办法,难道不可以嘉奖吗?5.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附【译文】赵希乾,是南丰东门人,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