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级教务处 制2012年6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级教学大纲目录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1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9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20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32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40社区体育课程教学大纲47田径专选教学大纲55体操专选教学大纲61篮球专选教学大纲67排球专选教学大纲74足球专选教学大纲80健美操专选教学大纲84武术专选教学大纲90乒乓球专选教学大纲96羽毛球专选教学大纲100体育舞蹈专选教学大纲108网球专选教学大纲113瑜伽专选教学大纲120乒乓球课程教学大纲126羽毛球课程教学大纲131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大纲135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大纲139武术课程教学大纲143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大纲150体育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60运动处方课程教学大纲170体育法学课程教学大纲177锻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91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195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205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209运动与健康促进课程教学大纲215健身教练课程教学大纲223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大纲230瑜伽课程教学大纲234网球课程教学大纲240游泳课程教学大纲245普拉提课程教学大纲249篮球健身教程课程教学大纲254足球健身教程课程教学大纲259沙滩排球健身教程课程教学大纲267广场健身舞蹈课程教学大纲272体育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276健身场所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282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程教学大纲288295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 课程编号:1021D1001总 学 时:62学时 总 学 分:3学分学时分配:讲授48学时,实验1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理解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旨在培养同学们运用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以后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或科研工作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二)教学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运动解剖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体育运动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原理,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培养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应用运动解剖学知识分析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三)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脉管系统(四)教学难点:神经系统、运动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绪论第一节 运动解剖学的概述第二节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第三节 运动解剖学的发展概况第四节 运动解剖学的专业术语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运动学学科的特点、熟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运动解剖学的专业术语。教学重点:运动解剖学的专业术语教学难点: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间质第一节 细胞第二节 细胞间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掌握细胞间质的概念教学重点:细胞间质的概念和组成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二章 基本组织第一节 上皮组织第二节 结缔组织第三节 肌组织第四节 神经组织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熟悉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掌握肌肉、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教学重点:肌肉组织、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教学难点: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三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第二节 骨连结和骨骼肌第三节 人体运动的解剖学分析与应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组成、掌握骨的组成以及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腓骨、胫骨和椎骨的骨性标志,掌握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脊柱四的主要结构组成及特点、掌握人体四大关节的运动方式及其参与运动的肌肉,掌握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教学重点:四大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运动方式、参与运动的肌肉名称、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教学难点: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四章 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消化管第三节 消化腺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口腔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胃小肠、肝的结构位置、功能。教学重点:胃、小肠的位置、结构、功能教学难点:胃、小肠、肝的体表投影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五章 呼吸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呼吸道第三节 肺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掌握肺的结构、位置和功能。教学重点:肺的位置、结构、功能教学难点:肺的结构、位置和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六章 泌尿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肾、第三节 输尿管道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掌握肾的结构、位置、功能。教学重点:肾的位置、结构、功能教学难点:肾单位的微细结构及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七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第二节 淋巴系统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脉管系统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路径、掌握主干动脉的分布,掌握心脏的位置、结构、功能教学重点:心脏的位置、结构、特点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脑和脑神经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第四节 内脏神经第五节 传导路第六节 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掌握中枢神经的组成及功能,熟悉脑神经的组成及功能,熟悉脊神经的组成及功能、掌握八大神经丛的组成及功能。教学重点:中枢神经的组成及功能、八大神经丛的组成及功能,神经传导通路。教学难点:脑神经、脊神经的组成及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视器第三节 前庭蜗器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感觉器官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眼附器的构成,了解耳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结构,熟悉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类及主要功能,掌握眼球壁的一般结构、眼球折光装置的组成,掌握内耳感受器的名称及功能。教学重点:眼球壁的一般结构、眼球折光装置的组成内耳感受器的名称及功能。教学难点: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分类及主要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熟悉垂体、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垂体、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垂体、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掌握睾丸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教学重点:睾丸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睾丸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第十二章 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第一节 人体的发生第二节 人体的生长发育第三节 体育运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人体发生经历的阶段、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教学重点: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体育运动对运动、神经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PPT课堂讲授作业形式:名词解释、问答题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 合计绪论22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第1章细胞和细胞间质 22第2章基本组织44第二篇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第3章运动系统12414第三篇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第4章消化系统224第5章呼吸系统224第6章泌尿系统24第7章脉管系统224第四篇人体运动的调控结构第8章神经系统12214第9章感觉器官 224第10章内分泌系统22第五篇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第11章生殖系统 22第12章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22合计 481462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授课内容,采用讲授、讨论、观察、测量与见习等教学方法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一)考核形式:期末理论成绩: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实验:由授课组教师结合实际自行确定,平时成绩按出勤率及课堂表现评定。(二)成绩计算:平时:30%,实验:20%,期末考核:5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 教材:李世昌.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二) 主要参考书目:1. 张钧,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高级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 赵斌,体育保健学学习指导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5. 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七、实践教学环节大纲实验学时:14学时 实验学分:0.5学分实验项目数:6实验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实验类型主要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学时分配1运动系统操作观察人体的骨骼标本。上、下肢关节、肌肉、标本表面形态结构。熟练掌握42消化系统操作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观察,辨认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肝和胰的浸制标本或模型,辨认肝和胰的形态构造。熟练掌握23呼吸系统操作观察呼吸系统的形态、构造。熟练掌握24循环系统操作观察模型,心脏、血管、淋巴的大体解剖结构。熟练掌握25神经系统操作观察脊髓了解脊髓解剖结构。观察小脑了解小脑的解剖结构。熟练掌握26感觉器官操作观察眼、耳模型和标本。了解眼耳的解剖结构。熟练掌握2执笔人:王富鸿 教研室审核签名:胡跃兵 院系审核签名:韩冠宙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1021D1001总 学 时:62学时 总 学 分:3学分学时分配:讲授48学时,实验1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基本机能活动规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活动影响的基本规律及机制,使其懂得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并学会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防治一些常见疾病和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为后继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二)教学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运动生理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体育运动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原理,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培养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三)教学重点:骨骼肌的活动、血液循环、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物质的能量代谢(四)教学难点: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三、教学内容与目标1.绪论教学目的: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了解本课程与运动人体科学中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历史与展望;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教学重点: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等概念。教学难点:对运动生理学的认识。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2.骨骼肌活动的功能教学目的:掌握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掌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掌握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及运动单位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单位动员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掌握肌肉内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为学习“力量素质”奠定基础,掌握肌纤维的分型及类型特征以及各类型肌肉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教学重点: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等概念。教学难点:对运动生理学的认识。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2.1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成分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 肌小节、 肌管系统、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收缩功能 2.2第二节 骨骼肌弹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肌腱的结构和功能、运动对肌腱的影响、肌肉肌腱复合体、弹性成分与肌肉工作2.3第三节 肌肉的神经控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传递、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动员、神经冲动强度决定肌肉收缩力量、神经冲动频率决定肌肉收缩力量、单收缩与强直收缩、肌电图2.4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2.5第五节 肌肉中感受器的功能肌梭的结构及其功能、腱梭的结构及功能2.6第六节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肌肉的机能状态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2.7第七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特征、人类肌纤维类型的分配、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3.呼吸教学目的:了解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容积和肺容量,熟悉肺通气、屏息、憋气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气体交换和运输;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教学重点:呼吸的过程;呼吸方式;胸内负压的成因;运动时的合理呼吸。教学难点:气体交换的原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3. 1第一节 肺通气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呼吸方式、屏息、憋气、胸内负压、肺活量、肺泡通气量、肺通气的调节3. 2第二节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分压差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3. 3第三节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合理运用憋气4.血液教学目的: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建立基本概念,掌握对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特性、主要功能。 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一般概念及运动时的变化,了解运动对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血管的弹性等变化的主要影响。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教学难点:运动对血液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4. 1第一节 血液的概述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内环境、血液的理化特性4. 2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4.3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作用、保护和防御功能4. 4第四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运动时血量的变化、运动时血细胞的变化、运动与血红蛋白、运动与动脉血管软化、运动与抗血栓5.血液循环教学目的:了解心脏活动基本生理特性;掌握心率及心动周期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率测定的生理意义及心率与运动的关系;了解心脏的基本射血过程;掌握心输出量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心泵功能贮备的概念;掌握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掌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因素及血压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新泵功能贮备等概念;心率、血压与运动的关系;心率、血压的测定方法。教学难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5. 1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征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 缩 性5. 2第二节 心泵功能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心音、心泵功能的评价5. 3第三节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血流速度和器官血流量、微循环、静脉血流的特征5. 4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5. 5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反应、心血管功能对长期运动的适应、脉搏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6.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教学目的:熟悉需氧量、摄氧量、氧亏与运动中过量氧耗的概念,熟悉最大摄氧量的概念、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乳酸阈的概念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中过量氧耗、最大摄氧量等概念;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个体乳酸阈与通气阈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6. 1第一节 概述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中过量氧耗6. 2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6. 3第三节 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与无氧阈的差别、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训练7.物质代谢教学目的: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懂得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了解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掌握肾的泌尿过程及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食物在消化道不同部位消化吸收的机制;运动与进餐的时间安排;肾脏的排泄。教学难点:三大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7. 1第一节 消化口腔内消化、胃肠道的消化过程7. 2第二节 吸收吸收的部位和机制、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7. 3第三节 运动对消化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消化、运动与进餐的时间安排的分析7. 4第四节 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生物催化剂酶、糖的分解代谢、脂肪的分解代谢、蛋白质代谢、三个能源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7. 5第五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排泄的概述、肾脏的排泄、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剧烈运动后尿液成分的变化8.能量代谢教学目的: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测定原理及基础代谢的概念。掌握人体运动时能耗与供能的知识,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教学重点:呼吸商、基础代谢等概念;人体运动时能耗与供能;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教学难点: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8. 1第一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ATP的生成和贮存。8. 2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耗氧与二氧化碳生成的测定方法。8. 3第四节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的测定方法,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其它因素8. 4第五节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计算运动时能量消耗的意义。9.内分泌系统教学目的:了解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了解人体运动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教学重点:内分泌、激素等概念;激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运动时主要激素的反应。教学难点:人体运动时激素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9. 1第一节 概述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其意义、分类、一般作用特征9. 2第二节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脑垂体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作用与兴奋剂、雌性激素与女子月经周期。9. 3第三节 人体运动对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人体运动时激素的变化,运动时主要激素反应及意义。 10.感觉与神经控制教学目的: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和眼、耳、位觉、本体感觉这些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了解神经细胞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对人体功能整合作用。教学重点:感受器、感觉器官等概念;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这些特殊感觉的形成过程;中枢神经对肌肉运动的调节和控制。教学难点: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与整合。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0. 1第一节 感觉器官感受器及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信息的传导、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本体感觉与位觉10.2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肌肉运动的高、中低位中枢的神经调控、运动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10.3第三节 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整合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运动时植物性功能的肌肉活动的调节、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11.运动与免疫教学目的:了解免疫机能的概念,掌握不同运动方式时免疫机能的变化。教学重点:免疫系统得基本知识;运动性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教学难点:运动性免疫抑制机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1.1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免疫、抗原、抗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应答。11.2第二节 运动性免疫机能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开窗”理论、“J”形曲线。11.3第三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12.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教学目的:掌握运动素质概念及各项运动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掌握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方法和年龄特征,了解发展柔韧、灵敏素质的方法和年龄特征。教学重点:各运动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各运动素质发展的训练方法;发展各素质时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各运动素质发展的训练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2. 1第一节 力量素质决定力量素质大小的生理基础、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分析12.2第二节 速度素质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的分析12.3第三节 耐力素质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无氧耐力及其训练12.4第四节 灵敏素质决定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灵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12.5第五节 柔韧素质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13.体育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学基础教学目的:了解运动技能的概念,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时相变化;对教学与健身的原则进行生理学分析;为今后的教学和健身指导提供生物学基础。教学重点:运动技能的概念;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教学与健身原则的生理学分析。教学难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3. 1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条件反射的形成、运动技能的学习13. 2第二节 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学分析教学与健身原则的生理学分析、教学与健身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14.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基础教学目的: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规律、竞赛与训练运动负荷的生理学依据;掌握各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特点及其机制以及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学依据。教学重点:竞赛过程中的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教学难点:“极点”、“第二次呼吸”及其机制。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4.1第一节 竞赛过程中的机能变化规律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适应性恢复过程14.2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负荷与应激超量负荷与应激、应激的适应性反应三个阶段、应激与大负荷训练的关系14.3第三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15.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教学目的:掌握儿童少年生理及生长发育特点,了解运动动的定向及科学选材的方法,了解女子的生理及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特点,了解衰老过程的特点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教学重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老年人的锻炼原则。教学难点: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课堂讨论。作业形式:授课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自行安排。15.1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15.2第二节 性别的生理差异与运动能力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月经周期运动。15.3第三节 衰老与运动老年人生理特点,衰老过程和运动的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原则章节学时分配表 教学安排教学基本内容讲授实验小计绪论 22第一章 骨骼肌活动的功能66第二章 呼吸224第三章 血 液22第四章 血液循环448第五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224第六章 物质代谢44第七章 能量代谢22第八章 内分泌22第九章 感觉与神经控制426第十章 运动与免疫22第十一章 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426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学基础426第十三章 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基础44第十四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44课时合计481462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讲授。尽量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讲授,讲授的内容和难度以绝大部分同学能听懂为依据。2、充分利用录象、动画、图表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提高教学的直观性。3、大胆创新,拓展课程应用性领域,增添体能训练生理学、运动与免疫、运动与减肥等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五、考核与成绩评定方式(一)考核形式:期末理论成绩: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实验:由授课组教师结合实际自行确定,平时成绩按出勤率及课堂表现评定。(二)成绩计算:平时:30%,实验:20%,期末考核:50%。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吕新颖.简明运动生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二)主要参考书目:1、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田野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锡让. 运动生理学进展.北京体育出版社,2000.4、邓树勋.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叶任高等.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七、实验教学环节大纲实验学时:14学时 实验学分:0.5学分实验项目数:7上机操作项目内容、能力标准和学时分配:序号项目名称实验类型主要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或能力标准学时分配1人体安静时动脉血压和脉率的测定操作掌握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22人体在运动后动脉血压和脉率的测定操作观察运动前后动脉血压的变化。熟练掌握23肺活量的测定操作了解肺通气功能测定的各种方法。熟练掌握24视野的测定操作掌握视野的测定的方法。熟练掌握25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操作掌握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方法熟练掌握26人体成分的测定操作了解测定及评定人体成分的方法,为正确评价肥胖程度提供方法依据。熟练掌握27无氧功的测定操作了解测定无氧功的方法步骤。熟练掌握2执笔人:汤珍 教研室审核签名:蔡广 院系审核签名:韩冠宙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 课程编号:111133003总 学 时:46学时 总 学 分:2学分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实验14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体质和健康的各种因素,掌握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基本掌握不同运动形式中医务监督的方法和保健要求,正确运用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初步掌握各种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二)教学要求:1、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体育保健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2、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联系体育运动项目,深入浅出地阐明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注意事项,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培养学生应用体育保健知识预防运动损伤及其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3、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4、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三)教学重点:体格检查、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四)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方法和要求。教学重点:体育保健学学科概念、任务、内容。学习体育保健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教学难点:“学习方法和要求”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正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对立统一观点;局部与整体、先天与后天、机体与外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二、体育保健学的任务三、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四、体育保健学发展简史五、体育保健学的学习要求第一章 健康概述教学目的:使学生队健康有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教学重点:现代健康观。教学难点: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第一节 现代健康观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健康观第三节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体育锻练的卫生原则;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重点: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教学难点:运动建筑设备卫生。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二节 环境卫生的防护第三节 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第四节 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第三章 运动与营养教学目的:熟悉人体所需六类营养素的营养功用和供给量;影响人体热能消耗的因素和测定方法;运动员的合理营养;比赛期间的营养和各类运动项目标营养特点。教学重点:营养素的概念、热能的概念、平衡膳食、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蛋白质及糖的作用、人体的热能消耗、平衡膳食的概念。教学难点:健康的膳食指导;慢性病及运动员营养。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基础营养第二节 健康膳食指导第三节 营养、健身运动与慢性病第四节 运动员营养第四章 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教学目的:了解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促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也是预防现代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重点: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教学难点:不良生活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健康与行为和生活方式第二节 促进健康的积极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运动第三节 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第五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教学目的:了解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身心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变化规律,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一般与特殊的体育卫生要求。教学重点:儿童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儿童少年、女子及中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儿童少年、女子及中老年人的特殊体育卫生要求。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依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提出的儿童少年体育卫生要求;女子及中老年锻炼的特殊体育卫生要求。教学难点: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育卫生第二节 女子体育卫生第三节 中年人体育卫生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卫生第六章 体格检查教学目的:了解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的变化规律,为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创造良好的条件。掌握体格检查的目标、意义和体格检查的形式、内容及体格检查过程中常见几种异常现象的医学分析。教学重点:体格检查的形式和内容,体格检查过程中常见几种异常现象的医学分析。教学难点:体格检查过程中常见几种异常现象的医学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体格检查的方法第二节 体格检查的内容第三节 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判断和消除方法。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教学难点: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第八章 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教学目的:熟悉和掌握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和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医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教学重点:健康分组,体育课的医务监督。教学难点:医务监督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体育课的医务监督第二节 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第九章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教学目的:熟悉和掌握自我监督的内容和意义、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某些单项比赛。教学重点:自我监督的内容和运动训练医务监督常用指标,运动训练医务监督常用指标。教学难点:医务监督常用指标。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自我监督第二节 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要求第三节 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第四节 比赛期的医务监督第五节 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第十章 运动性疾病教学目的:了解并熟悉各种运动性病症的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教学重点:各种运动性疾病的症状、诊断、处理及预防;各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教学难点:各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过度训练第二节 运动应激综合症第三节 晕厥第四节 运动员贫血第五节 运动中腹痛第六节 肌肉痉挛第七节 运动性贫血第八节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第九节 运动性中暑第十节 冻伤第十一节 运动性脱水第十二节 运动性猝死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含运动损伤的潜在原因与致伤条件);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等知识与技能。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发病规律。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预防。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第三节 损伤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原因第四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教学目的:了解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教学重点: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教学难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第二节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与处理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教学目的:熟悉并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包扎、止血和骨折、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等急救方法,以及抗休克的急救措施。教学重点:绷带、三角巾的包扎、指压止血法及复苏术的的基本要领及技术。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与措施。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业形式:网络和资料室刊物的课外阅读。主要内容:第一节 急救的概述第二节 出血的急救第三节 急救包扎的方法第四节 骨折的急救第五节 关节脱位的急救第六节 心肺复苏第七节 搬运伤员的方法第八节 抗休克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教学目的:掌握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熟悉并掌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处理原则与方法。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