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doc_第1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doc_第2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doc_第3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一、(2016安徽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9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铁 凝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第段中的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2.本文段,列举_“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了_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_这一中心论点。(3分)3.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答出两点即可)(2分)示例: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二、(2016兰州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题。(9分)良好习惯的养成胡适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给大学生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无论作学问、 作事、 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好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2分)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2分)示例:举例论证文章第段中举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时谨慎、持重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做学问需要谨慎、“缓”的态度,使论证更具说服力。3.文章第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不能删去。这句话总结全文,强调了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处于定型期的中学生的重要性,照应了文章第段结尾处的内容。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自身生活,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示例一:学习语文不能急躁,认为语文学习可以一蹴而就。语文的学习要多读多写,使自己慢慢学会“透彻”地读书,“通顺”地写文章,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示例二:学习语文不能心存成见,认为语文不重要。语文的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未来从事的工作,而且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三、(2017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8分)大度方可识人 世说新语记载了郗超的一则逸事: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攻打东晋,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大度方可识人! 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将前秦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诸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但试想一想,如果没有郗超力排众议,推举谢玄为统帅,淝水之战也许是另一种结果吧。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郗超能抛弃个人恩怨,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拔人才,这就显示出他超大的度量。 当然,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公报私仇的。这样的小人,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楚国的屈原不就是遭受小人的暗算吗?屈原为楚怀王起草楚国的宪法,出尽了风头,遭到靳尚的嫉恨。靳尚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最后惨遭流放的厄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英才遭妒,实在是小人量小。 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一定像郗超,而不是像靳尚。推动历史往前发展的人,也一定是大度的郗超,而不是小肚鸡肠的靳尚。一个能抛开个人恩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一定是胸怀广阔的人,也一定会在历史上赢得不朽的声名。 在一个团体之中,总有人与你关系不够好,或者根本敌对。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排斥那些人,甚至否定那些人,那么,在你需要那些人帮助的时候,可能就得不到任何帮助。你人为地将自己生活的圈子变窄了,因为容不下他人,自然就看不见他人的才华,更不用说去提拔他人了。所以,当你孤立一些人的时候,其实也被更多的人孤立了。因为,在生活中,力的作用不仅是相互的,而且还可能会有放大效应。 放弃个人恩怨,主动褒扬那些有才华的人,像唐人杨敬之诗句中说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而事实上,当你这样做了,别人也会把你的才华到处宣扬,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这良性循环中,每个人可能都会人尽其才,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檀道鸾这样评价郗超:“超少有才气,越世负俗,不循常检,时人为一代盛誉者。语曰:大才盘盘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日新郗嘉宾。”檀道鸾以“盛德日新”四字评价郗超,实在是非常公允的。一个有识人之明兼识人之度的人,不是“盛德日新”又是什么?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大度方可识人。2.本文第段引用世说新语记载的郗超的一则逸事有什么好处?(2分)引出本文议论的观点;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将郗邵与靳尚作对比,真实准确地论证了胸怀坦荡的人(大度的人)能推动历史发展,名垂青史。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示例:我们要对人大度,在大事面前放弃个人恩怨,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四、(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8分)过有营养的日子每个人都在过日子,每天也都在过日子。有的人,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有的人,日子过得剑拔弩张;有的人,日子则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同样是过日子,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 关键在于过的日子有没有营养。其实,日子也像食物一样,过有营养的日子,就像吃绿色食物,人生自然滋润;过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日子,就像吃垃圾食品甚至有毒食物,人生自然枯槁。 怎样让自己的日子有营养呢?有营养,首先意味着你的人生不盲目。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随大流,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那你的人生就是盲目的。譬如今天大家都争着追求功名利禄,你也去追。过日子如果只想到自己升官发财,这日子即使如红楼梦里所形容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依然是枯槁的、乏味的、盲目的、没有营养的。你必须意识到,人在世界中,也在宇宙中。所谓“至大无外”,就是认识到宇宙中不光有自己,还有他人,还有社会,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小我”的圈子里跳出来,才能有涵养、有包容、有慈悲,才能让人生有宽度、有厚度。这样的人生,才是丰腴的、有营养的。 过有营养的日子,不必锦衣玉食,笙歌鼎沸。靠物质刺激而让日子显得有营养,就像烹调中靠厚味刺激人的味蕾一样,居于下乘。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就是这个道理。过有营养的日子,应该像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布衣蔬食,而能有一颗包容天地宇宙的宽广的心灵,像庄子所言“与天地精神往来”,那样的人生,必定是有意义、有营养的人生。 千万不要误解了人生的营养,以为名利势位就是营养,就能让人生风光无限,从而拼命去争夺。在某种意义上,名利正是吮吸人生营养的吸血鬼,让你的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