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利用火的历史.doc_第1页
人类利用火的历史.doc_第2页
人类利用火的历史.doc_第3页
人类利用火的历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利用火的历史 2005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因被视作我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次大演练,受到极大关注。开幕之前,主题口号为“我们万众一心”的火炬传递活动分别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采集“科技进步之火”、在商丘采集“华夏文明之火”、在北京航天城采集“中华复兴之火”。三个采火地点的选择寓意深刻,十运会火炬传递采火点选择南京紫金山、河南商丘和北京航天城,在空间上兼顾了江苏省会、中原大地和首都北京,在时间上体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衔接。商丘市之所以入选,因为它是“火的故乡”,史记中记载的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燧人氏所造之火被誉为“中华第一火种”,照亮了从猿到人的历程,开创了中华古代文明。因此,用“中华第一火种”诞生地河南商丘采集的火种点燃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闪耀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时过三年,2008年7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圣火传递又将来到商丘,这无疑再次彰显商丘作为火的故乡的地位。实际上,火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民族向心力和鼓舞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这种圣火的传递,包括奥运会点火的形式,伴随了人们利用火的文明进程。古人取火多取法自然“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前,人类用火多是雷电引起树木着火的自然界火和火山引起的火。”商丘市文联原主席尚起兴先生说,“雷电、火山过后,火一旦熄灭人们就无法使用,这样人们就想法去保存火种。一开始人们不断地添加树枝、木头来保持火的燃烧。后来人们逐渐引火入山洞,在固定的地方保存火种,并不断地加入柴草树木保持火种不熄灭。经过长期的摸索,人们逐渐在火堆边上堆上石块,以便更好地维持火势,也有利于烧烤食物,这就是后来火坑的雏形。直到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这种靠自然取火的方式才发生改变。”燧人氏后,在取火方式上有重大突破的,应该是阳燧的出现。西方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冒生命危险用桂皮制成的空心管在太阳神阿波罗太阳战车轮子下为人类盗天火的美丽传说。在我国西周时期,不用普罗米修斯照样可以随时从太阳那里得到“天火”,这就是“阳燧”。阳燧出现于青铜器时代,是距今3000多年的我国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它是一个铜锡合金的圆形凹面反射镜,将阳燧面向太阳,将易燃物放于凹面的反射焦点处,几秒至十几秒钟,易燃物即被点燃,这就是阳燧取火的方法。关于阳燧历史文献上有大量记载。淮南子天文训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椒,着物即火发,此则腰鼓最细处也。”考式记记载:“铜锡各居其半合金铸成的凹面镜,太阳光下形成焦点以取火,因此又叫鉴燧。”阳燧的发明使人工取火的方法得到了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更迅速地利用太阳能得到火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战国时期,学者墨翟对平、凸、凹镜的反射原理、性能、成像进行分析研究,并记载于墨经之中。小小阳燧虽不起眼,但是它的科学作用在人工取火方法的进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春秋时期我国发明了炼铁术,从此人们使用的工具、农具、武器等逐渐用铁器替代青铜器。到了汉代铁器应用非常普遍,完全进入了铁器时代。人们在用锄头锄地时,偶尔碰在石头上,迸发出火星。久而久之,人们发现铁与石头相击比石头与石头相击更容易击出火花,而且火星更旺,于是人们逐渐发明了火镰取火的方法。火镰发明的年代据推断应该在战国时期至汉代。最初的火镰就是一块铁板,用与石头相击冒出的火星点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后来为了方便击石,将铁板做成弯弯的镰刀形状,因而得名“火镰”。再后来,为了方便握住镰刀状铁板,又给火镰装上了木柄。与火镰同时使用的还有“火石”和“火绒”,为携带方便,木柄演变成荷包,里面可以盛放火石和火绒。历史文献对火镰有很多记载。唐代诗人李白留别广陵诸公诗中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柳宗元有“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的表述。元李好古张羽煮海第三折有“家童,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用三角石头把锅放上”!据清代文献记载:“取火之具有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欲用火取火绒豆许,放石上以刃敲之,顷刻即得火。”火镰也称“火刀”,因完全是小作坊手工制作,很少有重样的,有的作坊还在火镰上刻火龙吐火等图案或“珍珍火刀”等使用者的标记等。后来火镰流传到国外。随着火镰等人工取火工具的普及,火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烧制陶器到后来的瓷器,都离不开火。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灭,制作了大量生活用瓷和艺术品;在冶炼方面,从炼制青铜到炼铁术的发明,使人们的农具、工具、兵器有了不断进步,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用热兵器打仗等;在医学上用火针、燎灸治病等;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灿烂辉煌。现代取火让人类文明越来越高真正具有现代意义取火方式的,是火柴的出现。1826年,英国药剂师约翰沃克发明了火柴,他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的一端,干燥后与砂纸擦划即能发火燃烧。次年他把火柴盛于圆筒形的火柴盒内在作坊里向外出售,内装一块砂纸,这就是最早的实用火柴。1831年,法国人查理索利亚用黄磷替代三硫化锑,制成黄磷火柴。这种火柴到处可以划燃,称“摩擦火柴”。黄磷火柴不仅容易引起火灾,而且药头有剧毒,7个药头就可以致人死亡。1898年,法国人亨利赛韦纳等以三硫化四磷替代黄磷制成无毒的“硫化磷”火柴,但仍是摩擦火柴。1906年,瑞士等欧洲七国签署了“禁止火柴业使用(白)黄磷”日内瓦公约,禁止生产使用黄磷火柴。1923年,我国也加入了这一国际公约。1855年,瑞典人伦德斯特洛姆把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用胶粘在小木棒上,而将赤磷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干燥后,只有火柴头在磷面才能划燃,称安全火柴。1833年,世界第一家火柴厂建于欧洲的瑞典卡马尔省,生产黄磷火柴,随即火柴工业在欧洲许多国家兴起。1840年前后的道光年间,英国使臣把火柴当做贡品献给道光皇帝。当众划燃演示,“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这是中国人最初见到火柴。1867年海关报告全国进口了792万罗(每罗12打,每打12盒)黄磷火柴。我国最早使用的火柴是从欧洲输入的。火柴输入中国时称“自来火”,国人称之为“洋火”,北京人也称之为“取灯”,称火柴厂管装火柴的工人叫“装取灯的”,北京以“取灯”命名的胡同不少于五条。1877年,上海成立制造自来火局,作为首家中国人办的火柴厂,其生产“马牌”火柴广告见于当年申报报端。1906年,北京商人温祖筠与农商部经光绪皇帝圣旨御批官商合办,在北京建“京师丹凤火柴公司”,开创了北京火柴工业的历史。在过去将近二百年的时期内,火柴成了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取火工具,男人点烟,女人做饭,火柴不离手。后来随着打火机的普及,火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原始的打火机是一套火枪式打火装置。当抠动装置扳机时,带强弹簧机构击打火石产生火花点燃干树叶。1823年,德国化学家备具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铂棉会起火,于是研制了一套由玻璃筒等制成的装置,以硫酸、铂棉、锌片为材料的打火机,因体积大、易破碎、硫酸溢出有危险等原因,没能普及使用,但它是世界第一只打火机。1920年,法国出现了灯芯式打火机,后将灯芯浸苯改成苯打火机。现代的打火机,已变成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的取火工具。自20世纪后期开始,世界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个战线中点火方式也都向电子化和自动化发展。其实在发动机发明之后不久,汽车、轮船、飞机等使用的发动机内的点火已实现了电点火。当汽缸中充满压缩燃料气体时,电火花点燃气体,瞬间体积膨胀,产生巨大动力,驱动汽车轮子等转动,实现了发动机不断点火来做功,带动各种机械进行工作。在使用火柴的年代,用火柴点煤气灶所消耗的火柴占火柴总量的大部分。当时还有各种各样灶用火柴,一般火柴一盒50至100支,而灶用火柴多是500支一盒,量多耐用。上世纪后期,煤气灶大部分用上了电打火的点火器,只要旋动旋钮打开煤气的同时自动点火。目前,在矿山开矿、隧道工程、开山修路、河道除礁等诸多爆破作业中,大部分采用电点火引爆以求安全。在定向爆破、集中销毁不合格鞭炮、销毁毒品等场合,不仅采用电点火,还逐渐采用无线遥控远距离爆破,以保证更加安全。现代化钢厂的炼钢炉点火、大型体育运动会主火炬点火也都采用高科技的自动点火方式。自动点火已成为今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如今我国在火箭、卫星发射及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人造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