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50周年祭[文档资料]_第1页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50周年祭[文档资料]_第2页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50周年祭[文档资料]_第3页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50周年祭[文档资料]_第4页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50周年祭[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人民的好公仆 ” 焦裕禄 50 周年祭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 人民的好公仆 ” 焦裕禄作为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距今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经历过大浪淘沙的政治运动和岁月沧桑之后,很多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人世。笔者有幸见到 93 岁高龄的张申先生,听他讲起焦裕禄的往事。作为与焦裕禄相识 10 余年的老上级,张申先生对焦裕禄的有关回忆颇具史料价值,因此做以记录,遂成此文。 焦裕禄是山东淄博人,出生于民国十一年,即 1922年,念过几年私塾。 在那个战乱年代,他的经历比较坎坷,甚至坐过监狱,受过军警殴打。民国三十五年( 1946 年),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据张申回忆,焦裕禄喜欢留偏分头,瘦长脸,大眼睛,中等个子,很有气质,讲话时爱叉腰。他性格比较温和,平易近人,人很聪明,做事利索。焦裕禄多才多艺,口才出众,出口成章,而且会唱戏,血泪仇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每次唱都声情并茂,颇能打动人。 因为做过党内宣传工作,焦裕禄很会抓典型,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焦裕禄讲话总是很有感染力,对工作也非常热忱,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把一天的工作再回想一遍, 他说就像 “ 过电影 ” 。 1948 年夏天,张申被上级派遣到河南尉氏,担任中共尉氏县委书记,这是他第一次遇见焦裕禄,焦裕禄当时是宣传部干事兼副区长。顺便提一下,焦裕禄的爱人徐俊雅也是尉氏人。从 1938 年 6 月蒋介石扒开黄河,到 1947 年堵住缺口,黄河泛滥了将近 9 年, 150 多万人被淹死。尉氏作为黄泛区腹地,遭受的灾难最为惨重。除过死于洪水的大量民众,侥幸得活的农民已经家园被毁,只得沦为难民四处逃亡。再加上战乱与饥荒,尉氏人死难者不计其数,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死于这场浩劫。面对劫后余生纷纷返乡的广大贫困农民,张申 决定召开了一场隆重的公祭大会,以告慰无数死难的父老乡亲。为此,张申特意安排焦裕禄来撰写祭文。焦裕禄只用了一夜工夫,就写出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文: “ 风打头,雨打脸,干了一年又一年 ” 次日,在尉氏县城北一座大庙前面的广场上,全县万人公祭大会正式举行,方圆几十里赶来的群众烧纸烧香,放鞭炮,超度亡魂。在公祭大会的高潮,焦裕禄亲自朗诵祭文。这篇祭文在焦裕禄的声泪俱下的朗诵下,使参加公祭大会的所有群众都为之感动落泪,现场哭成一片。借此机会,党员干部积极激发群众 “ 挖苦根 ” ,增强穷人们对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和为富不仁 的地主阶级的仇恨。 “ 化悲痛为力量 ” ,作为会议主持者,焦裕禄发动义愤填膺的群众参加革命,一起推倒蒋介石政权、解放全中国的苦难农民,号召青年农民当兵入伍。结果公祭大会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招兵动员大会,小伙子们纷纷报名,非常踊跃。张申和焦裕禄要求他们跟家人商量好,三天以后再来,结果很多人第二天就来了。很快就招了一二百人,交给部队直接带往前线。 淮海战役是彻底改变国共军事力量平衡的真正的 “ 大决战 ” ,战役在 1948 年冬天打响以后,接上级指示,张申负责组织发动尉氏、长葛和扶沟等三个县的群众组成担架队,去支援前线部 队作战。他们共组织了 600 副担架, 4 个人抬一个,这支 2000 多人的民工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前线。走到太康一带,谣传说前面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一些民工就吓得脱离队伍逃跑了。焦裕禄听说后非常生气,领着一些党员追赶,很快就把这些逃跑的民工抓了回来,而且还狠狠地打了一顿。 焦裕禄因为此事受到了张申的批评: “ 共产党员怎么能打人骂人呢,他们又不是坏人,更不是敌人。 ” 等他们的担架队赶到涡阳时,没想到淮海战役的战事已经结束。焦裕禄从这件事吸取教训,在他后来到兰考主持工作时,专门制订了干部十不准,其中一条就是 “ 不 许强迫群众做任何事情 ” 。 1952 年进入土改复查阶段,张申是中共陈留地委宣传部部长,焦裕禄担任共青团陈留地委副书记。张申和焦裕禄作为一个工作队进驻杞县云所村,发动贫雇农反对地主富农。当时新政权刚刚建立,国民党旧政权的影响还是很大,再加上当地交通不便,匪患仍然很严重,因此工作队的压力很大。有一天晚上,焦裕禄跑到莲花坡村,找到张申求助,说是有土匪要杀他。张申鼓励他 “ 邪不压正 ” ,并给他支了一招。焦裕禄回到云所村后,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号召农民揭发土匪流氓的恶行,将 “ 坏人 ” 都指名道姓地暴露在阳光下。在焦裕禄 正义凛然的积极鼓动下,会议现场正气高扬。一直生活在恐惧中的人们看到有人主持正义,纷纷站出来揭发恶人恶行,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匪恶霸的憎恶和警惕,也起到了极好的震慑效果。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保护,工作队也就安全了,土改复查工作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一个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初步稳固下来。 1953 年开始,中央为大力发展工业,选调大批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焦裕禄就这样离开地方去了工厂。张申继续在地方工作,从 1954 年开始,他担任开封地委书记长达 15年。 1959 年,张申因为质疑大跃进被罢官下放。 1961 年吴芝圃 事件后,被批为 “ 右倾机会主义 ” 的张申获得平反,官复原职。当时,兰考县委书记王金碧因生活作风问题落马,兰考需要新的县委书记,但兰考艰难的境况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张申经过反复考量,提议由热情质朴的焦裕禄担任新的兰考县委书记。 兰考是黄河边上的一个沙地大县,黄河经常在这里决口。这里的沙土地不适合种粮,却适宜种花生、芝麻和西瓜,依靠这些经济作物,兰考农民仍可以维持温饱。直到1957 年,兰考还是一片林茂粮丰,但到了 1958 年,全国掀起“ 三面红旗 ” 和 “ 大炼钢铁 ” 高潮,整个兰考用于防沙治沙的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控 制风沙的树木没有了,风沙灾害再次兴风作浪。另外,失去树木以后,洪涝灾害也变得非常频繁。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又造成了大片的盐碱地。因此形成内涝、风沙和盐碱灾害,被称为兰考 “ 三害 ” 。在这些“ 人祸 ” 与 “ 天灾 ” 兴起的同时, “ 以粮为纲 ” 政策又严厉禁止一切经济作物,兰考农民完全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命脉。兰考沙土地的粮食产量非常低,小麦平均亩产不足 75 斤,有时几乎连种子都收不回。 1962 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人为大饥荒的最后一年。作为这场饿死达数百万人的大饥荒的重灾区河南,到处都是一片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在这一年,兰考县全县 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严重的饥荒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逃荒要饭浪潮,甚至有几万人被饿死。 1962 年 6 月,焦裕禄刚从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调回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面对自然环境和民生状况都极其艰难的兰考, 40 岁的焦裕禄与张申谈话时毫无畏惧,对组织上指派的新工作充满信心。张申说, “ 当时派人去兰考,许多人都推辞,焦裕禄接到命令后带病前去 ” 。 1962 年 12 月,焦裕禄正式调任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张申本来有意让焦裕禄接替王金碧,直接担任县委书记,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焦裕禄并没有因为不能 “ 升官 ” 而有任何怨悔。 就这样,在县委书记空缺的情况下,焦裕禄以第二书记的身份到任兰考,直到一年后在任上去世,焦裕禄都没有接到 “ 县委书记 ” 的正式任命。实事求是地说,焦裕禄并不是 “ 县委书记 ” 。 焦裕禄所面对的是一个水深火热之中的兰考。焦裕禄刚到兰考上任时,曾经亲眼看到固阳公社刘楼村的一户农民,全部家当不值 7 元 5 角钱。而三义寨村有一户农民,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去谁穿,其余人只得睡在床上。事实上,这种不幸的局面持续了很多年。穆青是 1965 年冬天到河南兰考,来采访灾区困境的。穆青发现现实的兰考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1962 年,兰考县的韩村全年一个人只分了 12 两( 16 两老秤)红高粱穗,折合现在的粮食七两半,这就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这样的情况在 4 年后依然如此。穆青在采访笔记中将其形容为 “ 一幅悲惨的流民图 ” 。 在当年由焦裕禄主持制定,由张钦礼起草的关于治沙治碱和治水三五年的设想方案中,白纸黑字地写道:“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没有和群众商量,硬按照我们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干造成的恶果。 ”可以想象焦裕禄所面对的兰考工作是多么艰难,甚至他作为县委书记同样地吃不饱。当时的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一直跟随焦裕禄参加 治理沙丘的劳动,据他说: “ 当时困难得很,都是我们男劳力在封沙丘,有些小孩、妇女上外边去要饭,要了饭回来再吃。焦裕禄和县长张钦礼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吃着老百姓乞讨来的百家饭,带领兰考的青壮劳力,在盐碱地上,在沙丘上,创造出了今天的绿洲。 ” 焦裕禄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叫做 “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 。他从到任的第二天起,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展开工作。后来有记者列出焦裕禄在兰考的日程表,惊奇地发现,这 504 天中他没有休息一天,都是在拼命地工作。所谓 “ 拼命 ” ,就是他已经患有严重的慢性肝炎。 “ 在一年多的时 间里,他跑遍了全县 140 多个大队中的 120 多个 ” ,“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 。 焦裕禄当时已经患有肝炎,但当时连续三年的大饥荒和营养不良,肝炎非常普遍。张申自己也是肝炎患者,大饥荒时期他下放杞县劳动,也以草根树皮活命,这种 “ 饥荒 ”曾使他的体重从 140 多斤骤降到 93 斤。令张申没想到的是,焦裕禄的肝炎竟然很快就恶化到肝癌。那次张申因病住院,焦裕禄来医院看望。张申问起焦裕禄的病情,焦裕禄指着自己的腹部说,这里好像一只红薯顶着,疼得厉害。张申赶紧安排焦裕禄到河南医学院一附院检查,焦裕禄的肝癌很快就得到确诊,随即住院治疗,后来又转院到北京治疗。无奈当时已经到了肝癌晚期,焦裕禄又从北京回到郑州。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绝望的焦裕禄坚决拒绝继续治疗, “ 嫌浪费 ” ,什么药都不吃。焦裕禄临终前只向组织提出一个遗愿,将他死后埋葬在兰考的沙岗上。他说,他生前没有治理好沙地,死后也 要看着兰考人民治好沙地。 1964 年 5 月 14 日,焦裕禄逝世,终年 42 岁。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给儿女们的信中写道: “ 一个最好的好人焦裕禄,老焦不在了! ” 1965 年底,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和冯健、周原等几位新华社记者来到兰考。据说他们此行的目的本来是采访报道豫东灾区的情况,但听完时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张钦礼对焦裕禄这个前任县委书记的赞扬后,大受感动,随即决定将报道灾区改为重点报道焦裕禄的模范事迹。这时距离焦裕禄去世已经一年半时间。 在很多关于焦裕禄的叙述中,都认为新华社或者说穆青他们是 “ 焦裕禄 ” 的发 现者。作为当时的开封地委书记,张申指出,焦裕禄刚刚去世,开封地区就下发文件,号召全地区党员向焦裕禄学习。随后河南省委也下发类似的文件,学习焦裕禄扩大到整个河南省。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穆青的报道使焦裕禄走出河南,成为闻名全国的模范典型。 1966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 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全文播发了这篇长篇通讯。据说节目录制过程中,播音员齐越几次泣不成声。 这次声情并茂的节目播出后,整个中国为之感动落泪。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和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在一种统一和唯一的宣传工具作用下,仅仅一夜之间,早已不在人世的焦裕禄就被塑造为雷锋之后另一个 “ 精神原子弹 ” 。焦裕禄生前未能太多改变兰考,但在他去世后却为兰考带来无限的荣光。为了接待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兰考县委为此专门成立了 “ 学习焦裕禄委员会 ” 。 毫无疑问,出身贫寒的焦裕禄始终保持了一种勤俭朴素和耿直真诚的美德,因而成为一位恪尽职守的好官员 “ 人民的公仆 ” 。从另一方面,焦裕 禄也是一名 “ 党的好干部 ” 和 “ 毛泽东的好学生 ” 。正如那篇大通讯所言,“ 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 ” 。他无力改变残酷的政治现实,他不可能偏离 “ 阶级斗争 ” 和 “ 大锅饭 ” 的所谓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太远。广为传扬的许多焦裕禄语录与“ 雷锋日记 ” 具有相似的话语方式,比如 “ 干劲不足的时候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 ” , “ 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 ” 显然,焦裕禄精神其实就是官场版的雷锋精神。 从大跃进开始,兰考就以乞丐闻名 。焦裕禄来了,迎接他的是乞丐。焦裕禄走了,送他的还是乞丐。焦裕禄穷尽其能也无法让兰考民众扔掉讨饭的棍子。正如焦裕禄经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