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位论文——对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思考.doc_第1页
双学位论文——对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思考.doc_第2页
双学位论文——对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思考.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我国农村救助制度的思考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社会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农村社会的救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出建议和策略。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农村社会救助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希望大家不要对此感觉惶恐,但也需要足够重视。希望本文观点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的一块引玉之砖。关键词:农村 社会救助 目标To our country rural assistance system thinking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as urban-rural gap widening social problem of the poor,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rural social relief question seem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our countrys rural social relief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ummarizes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achievements, and proposed our country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and the problems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Social relief is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appropriations,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the specific social assistance to apply to the object they provide social aid. Chinas social relief is divided into fixed ration relief and temporary relief two kinds.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o point to the countryside has a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bility, the poor from policy, thoughts, funds, materials,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aims to suppor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the social aid out of poverty.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is a very normal, hope you dont feel fear, but also need to paid enough attention.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views is our country of rural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perfect a piece of the bait. 【Key words】rural Social assistance target目 录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1二、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取得的成就2(一)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二)受益农民人数不断扩大2(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3(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3三、我国农村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3(一)城乡低保基础不牢固,救助项目衔接不足3(二)社会救助理念存在偏差3(三)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不足4(四)救助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水平偏低4四、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4(一)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救助法律、法规4(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基层管理4(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资源的整合5(四)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5(五)统筹农村社会救助城乡发展5(六)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监督机制6五、结语6参考文献:6致谢:6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学生姓名:杨晓凤 指导老师:郭正红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从1950年开始建立起来的,它是在一种低水准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这种救助制度与我们政府今天高举民生主义大旗,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加快建设新农村等。因此,加快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而又重要。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救灾是为帮助灾民脱离灾难险情,减轻灾害损失,克服灾后生活和生产困难而提供的社会援助。五保是指由农村社区(集体)负责保证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援助,即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简称五保。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2004年,国家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两项制度的结合进一步降低了因病返贫的人数。但是我们了解到,医疗救助的比例极为有限,同时申请程序以及救助过程极为复杂,这样使得困难人员受益水平降低。因此,逐步完善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结合,同时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完善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二、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取得的成就(一)财政投入不断加大2009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增长24.4%,2008年2743.59亿元,2007年2303.16亿元,2006年2123.90亿元,2005年1817.64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全国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五年间高速增长,这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财力支持。(二)受益农民人数不断扩大2005年农村低保人数为825.0万人,2006为1593.1万人,2007年为3566.3万人,2008年达到4000万人,2009年为4700多万人,是2005年人数的6倍。随着参与低保农民人数的扩大,农村社会救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第一道安全网,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1996年,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启动,至2005年都未取得显著的成就,但自2006年起,我国农村低保制度高速发展。相关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国家财政供养、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并行的是,城市也在针对现有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状况调整其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调整。(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了困难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这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社会救助在农民因医疗、天灾、失去工作能力等情况下,能够使农民得到最基本的帮助,能够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以防止其在走投无路时,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三、我国农村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已初步确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救急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济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并与慈善事业相连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在各救助项目综合的基础上逐渐发丰富并最终确立的,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群众分享改革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确立的时间较短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城乡低保基础不牢固,救助项目衔接不足由于现在的农村低保还未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以前的农村特困救助向低保的转型压力都落到地方政府的身上。一些财政薄弱的地区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导致低保制度推行缓慢。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及管理上缺乏约束机制等原因,个别地方占用、挪用救急资金的现象较严重,给农村低保带来了消极影响。在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的措施上,由于各部门管理的分割,救助项目无统一衔接,互相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因疾病、教育、住房等致贫家庭无法接受救济的现象。(二)社会救助理念存在偏差我国传统文化将救助看作是“施恩戴德”的恩赐行为,救助者以仁者自居,而受助者则更多报以感恩的亏欠心态。一方面使贫困者在需要救助时难以启齿,不敢维护公民的受助权;另一方面使一些救助人员忽视自身责任。在一些基层救助工作中,许多救助人员认为所谓社会救助就是逢年过节上层领导对贫困家庭的慰问,这种思想偏差造成大量救助工作没有被正视,无论是对受助者的权利保障还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都很不利。(三)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不足我国社会救助资金目前主要来源于政府公共财政,社会捐助比例较小。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多以及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分布的复杂性,使得以政府为唯一救助主体的作用有限,从客观上决定了民间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四)救助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水平偏低1.救助资金投入仍不足。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资金比例约占全部支出的548,而埃及是1197,泰国是724,马来西亚是7l20。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用于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比例明显偏低。我国社会救助资金占GDP的比例更是不足02,甚至低于越南、蒙古等周边发展中国家,属于世界上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2.救助水平仍偏低。虽然农民收入在前几年在逐渐提高,但仍远低于当年的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四、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一)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为社会救助事业保驾护航。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三化”,即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三化”过程中,要秉承用最精简明了的语言,综合阐述社会保障法律。但由于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结构,以及农民人口相对城市人口巨大,短期内,要在底子很薄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建立一部新的社会保障基本法很难。但社会救助法的出台时机已基本成熟。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对农村具体社会救助的对象、主体、范围、标准等作出规定,使得农村社会救助得到规范,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三化”。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分别是针对单项救助项目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修订已有法律法规、出台社会救助法。 (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的基层管理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主要靠县乡一级的民政工作者,这些工作者有的是行政事业人员,有的是非行政事业人员,他们主要负责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审核、救助标准的确定、救助范围等。因此,农村社会救助的民政工作者的能力和责任心,是关乎我国这个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关键因素。总体来讲,农村社会救助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欠缺,急需专业的培训。主要的解决办法有:体制建设上,基层应该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机构,不受部门观念、利益限制,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应有的人员编制和部门协调;体制建设之外,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是缓解现有农村社会救助民政人员缺乏的好方法,应积极鼓励、宣传和劝导社会上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参与这个队伍,同时,应积极对在职的农村社会救助民政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提升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三)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的整合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相关的组织建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近五年的高速发展和相关工作的增加,现有的组织机构很难有力地支撑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及时、准确的农村社会救助各项政策的衔接,可以提高行政资源的利用度和高效的行政效率。为此,可以提出四项标准作为评价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制度衔接的标准,这包括筹资渠道、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专门的社会救助行政机构。(四)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问题。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是农村社会救助获得稳定和充沛资金的重要方法。首先,要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资金投放力度,使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有一个良好的财力支撑。其次,可以利用社会捐助解决财力的不足,相应地,应该规范社会捐助的程序和资质的考核,宣传和鼓励广大有能力的人员和机构、组织参与到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筹集更为雄厚的农村社会救助资金。最后,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应当规范化、法制化,及时、充分发挥其价值。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应该对其进行专项的预算,之后进行严格的管理,资金的使用应有严格的审批,防止资金的滥用。(五)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应该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社会救助对象、标准、范围之间的差距,逐渐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均衡发展。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的财政资金的投放金额,提高现有的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社会救助待遇。其次,在制度建设上应该适度地向农村倾斜,针对农村的现有人口状况和经济实力,扶持其农村特困、农村医疗、临时救助等多项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六)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严格且有效的监督机制。首先,运行机制要公开透明,对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收支应定期予以公布,让广大群众来监督资金的运用情况。其次,完善政府监督。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更能准确和及时地防范、发现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问题,并根本地予以解决,因此政府各部门应及时审计社会救助部门相关工作情况,并定时予以公布。最后,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群众和媒体的监督,构建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