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文本分析_第1页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_第2页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_第3页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_第4页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 本 分 析结构分析: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有的本子又题作哭宴或伤离,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元杂剧体制规定一折戏只能由一个角色演唱,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因此主要是通过莺莺的演唱来刻划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戏中没有明显的正面冲突,但通过莺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剧中人对送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现实的矛盾和性格的冲突。这折戏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按时间顺序、场景转移和人物上下场,可分为三个段落:一赴亭;二饯宴;三亭别。一、赴亭:在这个场景中,人物分两批,先写老夫人同法本上场。交待规定情节。莺莺因为不愿张生上朝取应,依依惜别,所以行动迟缓。她一想到“南北东西万里程”,早已“离人伤感”;见到暮秋景物,便触景生情,唱了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这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曲词典雅华丽,委婉含蓄,想象丰富,感情深浓。它选用的全是典型的暮秋景色,不仅起了戏曲布景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传达出女主人公伤离怨别的感情,在“满地黄花堆积”的季节里,凄冷的西风吹送南行的大雁,这景象又怎能不动人离愁呢?“晓来”两句带上了更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树叶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一个早晨变红的,更不是离人的泪染红的。用一个“晓”字,强调了变化的突然,用一个“染”字和“醉”字,将主客观融合为一。在为离别的痛苦而彻夜流泪的莺莺看来,这些霜叶竟是她悲伤的眼泪染红的。这种拟人化的景物描写,倾注了莺莺全部的思想感情;景物的神态,令人想起她在那离愁的重压下的悲不自胜的情态。这支曲子的开头两句,是从范仲淹的词苏幕遮化来的,原词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样曲词相映,典雅优美,传颂至今。第二支曲子滚绣球,由情及景,从正面揭示了莺莺复杂的内心活动。开头两句“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全无遮掩,莺莺那种怨别、惜别之情脱口而出,真挚而热烈。正由于她如此惜别,因而她想用一切办法来挽留张生。见到长长的柳丝,就希望它能系住情人的玉骢,见到斜阳在树,就希望树枝能挽住西去的太阳。这样天真的想法,正说明她无法可想,无可奈何。于是她只能希望和张生在路上多呆一会儿,多靠近一点儿。但这种路途上的拖延终究是十分短暂的,因而她埋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因而她忧伤“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但埋怨、优伤又有什么用呢?“此恨谁知”一句是莺莺自己问自己,也是问张生,更是要埋怨老夫人强拆开他们这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情人。这支曲子表情达意更加真率直接,更加热切,它反映出莺莺在走近长亭时,心情更不平静。第三支曲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抒写离愁别绪的。这支曲子由红娘的问话引出,红娘问她:“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长叹一声道:“你哪知我的心呵!”就要和心上人分别了,莺莺怎么会有心情来打扮呢?更想到将来没有张生的日子,自己痛苦难堪的生活。她这么由现在到将来,思来想去,心痛欲碎,不由得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悲叹。但悲叹是无用的,只好嘱咐张生多寄些信来。这支曲子纯用口语,本色自然,情真意切,更生动地描摹出了莺莺的离愁。曲中用一连串包含叠字的排比句,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渲染的更加浓烈。这三支曲词将场景环境和人物的感情紧密地融汇在一起,并巧妙地将宋词中的佳句和人民的口语词汇融为一体,使得情景交融,含意不尽。二、饯宴:共六个曲牌八个曲子,表现莺莺的内心活动极有层次,由感而叹,由叹而怨,感情由细波到狂澜,节奏由平缓到急促。在表现手法上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充分表达了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难平和对张生的缠绵依恋,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沉痛控诉。别宴席间,当着老夫人的面,莺莺不能像刚才那样向张生倾诉离愁了,只好长吁短叹,泪眼相看。在她的眼中,长亭周遭的景物也变得更加暗淡凄凉。“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莺莺见了张生:“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这种心酸与伤痛,莺莺又可以向谁倾诉呢?为了早点结束饯行仪式,老夫人催莺莺给张生把盏。封建礼教、封建卫道者窒息了人之常情,别酒只能勾起别离的痛苦,除了感伤“悲欢离合一杯酒”之外,她还能说些什么呢?而张生竟不能理解她的酸楚,在老夫人面前夸下海口要得个状元。莺莺不由得对张生产生了埋怨:“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这两句话表明莺莺并不愿张生上朝取应,她把爱情看得要比功名富贵更重要,所以她明白宣称:“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行和感受,深刻地说明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她鄙薄老夫人追求的功名利禄,而珍爱与张生的真感情,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这样突出了莺莺的形象,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三、亭别:前六个曲子是莺莺对张生的诉说,有深浓的抒情,有谆谆的叮咛,有直率的告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莺莺悲苦、忧愁和顾虑等等所构成的百结愁肠。老夫人和长老一走,莺莺立即情辞迫切地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是公然对老夫人的反抗。而张生却还没有体味到莺莺的感情,又说:“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更加重了莺莺的悲愁。于是莺莺赠诗表达心迹。莺莺担心张生“停妻再娶”。张生的和诗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知音者的爱情,是不会改变的。但是莺莺对知音远别又生出更深一层的悲哀。从耍孩儿到三煞这四支曲子,荡漾着黯然销魂的离情,饱和着无限的柔情密意,流露了深情的关怀。由于前面的种种原因,莺莺将这次的生离简直看作了死别,从内心的深处发出了最沉痛的呼喊:“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沉痛的呼喊,实际上是对摧残真爱情的封建社会的控诉。这四支曲子的突出特点是跳跃性很大,一会儿说到自己,一会儿说到张生,一会儿说到现在,一会儿说到将来。这正好反映了莺莺心乱如麻,思绪万端的心情。尽管两情依依,难分难舍,张生还是上马走了。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两支曲子,有力地刻画了莺莺依依惜别、载愁怅惘的心情。苍凉寂寥的景色,又寄托着无限的情思。人物形象:在这出戏中,崔莺莺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因为她的伤离怨别,有着深广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内心苦痛和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揭示了深广的社会根源。而且她的伤离怨别又是和执着于爱情理想密不可分的。这个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她出污泥而不染。她对张生的爱,是知己者的爱,是互相倾慕的爱。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的利益”。在她的爱情中,没有搀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因而在当时来说,是纯洁的、高尚的。在她看来,只要张生忠实于爱情,其他都不必计较。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根本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更难得的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理想,她敢于违逆母命,一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 显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背叛,因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影响的叛逆的女性形象。艺术特点:曲词华美如诗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可以端正好为代表。语言秀美典雅,意境深远含蓄,极富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