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裸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重点字词句意义及作用:1、 文章第一自然段最后写道“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从描写的角度看,这一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分) 2、请结合文章,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 ” 3、理解第9自然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4、文章第6 自然段写道“我”在看不看“合欢树”这件事上一直特别纠结。你认为“我”究竟是不想看,还是不敢看?请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3分) 初三第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之如何读懂一篇散文 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可我们很多同学在语文学习中最害怕的恰恰是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阅读,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说因为读不懂,所以不会答题,然后就更不想读.那么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读懂一篇记叙性散文. 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散文的文体知识: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初中阶段我们侧重记叙性和抒情性散文. 合欢树(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查看全文:/heart/nian/30005_3.html(一)、整体感知如何读懂散文系列之梳理行文脉络 学习目标:1.通过抓结构标志、勾联、压缩等方法能够自主概括段落大意;2.通过关注标题、整合段落层次等方式,会把握行文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教学方法:学、测、讲、练教学过程:一、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散文阅读题几次大考(摸底、六县联考)的均分及学生认为存在的根本问题均分低?-读不懂二、出示江苏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均分、得分率。(最好换成江苏某年的散文得分统计)08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20分)12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1.99分 49.75%13题(分值4分)实际得分:2.82分 70.5 %14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24分 37.33%15题(分值6分)实际得分:2.89分 48.17%合计:9.94分说明读不懂是普遍现象,根本问题三、方法:(从学生的阅读经验中概括几种方法)1.从散文行文的固有规律去把握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散”,但“散”中有规律可寻。那就是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中心。例:乡土情结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段:以不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第二段:“童年的烙印”在乡土情结形成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第三段:描写少小离家的两种情况,写出了远离乡土的孤苦无助。第四段: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美他们不忘乡土之情。第五段:以不消失的乡土之恋结尾。中心: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2.关注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1)教材中散文的标题:我的四季,江南的冬景,想北平,金岳霖先生。(2)福建吟风,天津的敦煌,湖北的雾,湖南的谈静,安徽的我与地坛-直接明确了写作的对象。如果文章写到了与此无关的内容,那就要考虑它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就要捉摸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的内容?(3)辽宁雨韵,全国1阳关古道苍凉美,北京碧云寺的秋天,四川我爱水,南通调研寒冷的味道,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文题不仅明确了写作对象,更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模糊的主旨。3.梳理行文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具体步骤方法:第一步:化整为零,概括段意。(必须标画,或写出来)语段结构分析:任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小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具体方法: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词”;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指代词。高考题示例:(麦天07江苏)学生研读文本,概括归纳;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麦天,要到了。麦天,是农人的苦日子:许多年许多代以前农人忙碌辛苦,艰难的日月(现在)农家的节日(麦天)开始了。女看娘:先前如今村子通了公路。男人守在家做麦收前的杂事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麦天,累人的日子。(而)心疼丈夫,这些天,妻子做饭上“硬料”。麦天过去了。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第二步:段落整合,切分行文层次(准确把握层次间关系,从而把握行文脉络)全文层次分析: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任何一篇文章,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大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二段,交代写作的由头;中间(写了哪些内容散文的“形”);结尾(篇末点睛、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散文的神)。分析全文层次,可根据概括出的段意和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结构大致一致并反复出现的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句子,来加以整合。第三步:全局兼顾,明确文章主旨(在前面三种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推敲后面的抒情或议论)四、当堂训练(重庆高考题)1.教师要求: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学生:默读文章,圈划勾连,归纳段意,理清思路,概括主旨3.投影学生答案:4.师生明确标准答案:(1)段意概括:开始叙述小时候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发现白发感叹时光流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2) 行文思路:童年时代感受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3)学生概括主旨: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长久的。五小结: 一:强化文体意识-把握基本行文思路二、关注“标题”-写什么(明确写作对象,或作者的感情倾向)三:理清“思路”-怎样写(内容的层次安排)四:归纳“主旨”-为何写(写作的目的、意义)(最后,最好能够有一小段简洁的总结语,或者是关于散文阅读价值的,或者是关于散文结题方法的)爱读散文,是习惯。散文让你走近大千世界,伴随风霜雨雪、丽日蓝天,去探寻自然更替的奥秘,触摸历史变迁的血脉;或是透过多彩人生、跌宕命运,去倾听心灵咏叹的旋律,感知生活哲理的寓意。读散文,尤其是那些沁人心脾的美文,总有一种兴奋,似喝过香浓的咖啡,让思绪如春风中鼓荡的柳絮,欢快而尽兴地飞舞;有时,那些文字带给你的则是几多沉吟,似品茗微涩的苦茶,让情感如湖泊里泛起的涟漪,踟躇而无言地游弋。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考点1. 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 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 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其实,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完全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 然而,散文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它不像诗歌那样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行云流水自然泻出,十分随意,非常自由。而且“情”是虚的东西,我们要如何才能抓住它呢?既然情感是“虚”的,那么作家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体来寄托。所以,我认为一个阅读散文、感悟作家情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情物”。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明确四种分类。 散文阅读中先明确散文所属的类型,能帮助考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主题。纵观这几年的高考的散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类:写景、写人、记事、状物 写景散文,如:2008年全国1卷阳关古道苍凉美、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2005年海南卷张家界20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 写人散文,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2008年江西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记事散文,如2004海南卷老家、2006年广东卷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 状物散文,如2007年广东泥泞、2007年山东灯火的温情。(二)把握一个归结点。 所谓归结点,就是散文的写作目的。散文归根到底就是抒情、言志、达意。但是,不同类型的散文,主旨也是会有所侧重的。 写景散文归结点: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赞美、否定、感慨等),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如阳关古道苍凉美,表现了作者对古道苍凉美的感叹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文赤壁表达了对苏东坡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壶口的黄河赞颂了壶口黄河的惊人的气势,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写人散文归结点: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如痛哭和珍,写出了刘和珍的勇气、毅力、乐观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 记事散文归结点:以小见大,表达作者的哲思或情思。如老家表达了对老家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状物散文归结点: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如灯火的温情,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处逆境,但是还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你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总而言之,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中介,通过他们去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散文一切内容与形式的作用,根本是为这个归结点服务。明确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散文探讨主旨时,就不应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层了。而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三)总结一种思维。 学生难读懂散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内容丰厚繁杂,很难把握那么多的材料。其实,散文的思路可以归结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写主旨的揭示。读懂一篇散文要用心.古人云:文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找到相关的资料,最好读一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再说,文章多得多了,就会逐渐读懂深层次的东西,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悲伤”与“享受”似乎是矛盾的,但在一种特定的情形之下又是统一的。母亲为了我,受了那么多的苦,遭了那么多的难;当我的作品发表了,获奖了,母亲当初对儿子的希望正在变成现实的时候,而她却早已离开了人世,不能和我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连她当初亲手栽种的合欢树,现在想摇车进小院儿看看,也不能了(“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这怎能不令“我”悲从中来!那么,“悲伤”怎么也成“享受”?从文中,我们可以感知: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的深情也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我”离开人群的喧嚣,只有当“我”独自静静地呆着的时候,才能深深地缅怀母亲。因怀念而悲伤,因悲伤而更加怀念。只有在这种悲伤的缅怀的氛围中,才能忆起和母亲在一起的往事,才能真正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向母亲诉说,向母亲问候,向母亲忏悔,向母亲感恩才能与母亲进行灵魂的交流。这,对一个深深地怀念着母亲的儿子来说,怎能不是一种享受呢?总之,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母亲作灵魂的交流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评论0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1.(4分)A、C 2.(4分) 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4分)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 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要点: 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个人是谁?(ppt1)史铁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作家,不对,(ppt1)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为什么这么说?1972年,就在他21岁生日那天,一场大病让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此后又患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析维持生命。接踵而来的疾病逼他走上创作的道路,在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与命运,残缺与爱情,生命与苦难,爱与被爱等精神食粮来摆脱生命的苦难。他用残缺的生命躯体释放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点亮思想的光芒。用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名作合欢树,或许能得到启发。 二:曲径通幽 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_的散文。 课文描写合欢树的段落主要是? 合欢树是_种的? 三:入境 感受挚热的母爱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让我们沉浸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挚热的母爱,同学们先听一段朗诵,听的同时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归纳母亲形象的关键词。 母亲(伟大) 有趣 聪明 美丽 坚强 执着 乐观 艰辛 无私 慈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爱美?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每个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更何况像母亲这样聪慧美丽的女子,她本来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随着儿子的瘫痪而划上句点,她开始有白发,她因心力交瘁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作为一个母亲,她放弃了作为人,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活泼、有趣、美丽的缺失成就了母爱的伟大。) 问:面对这样母亲的爱,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作者的对母亲情感经历从10、20岁的不理解 漠视,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再到对母爱的理解。 四:出关 探讨写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亲的事迹写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也写了,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二部分,还要写合欢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综观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见大:亲情是个很大的主题,母爱是种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欢树为线记叙的那些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象征:同学思考对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长经历和合欢树的成长历程;母亲培育合欢树的经过与母亲支持我的过程;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我对合欢树的情感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其实合欢树就是我,合欢树就是母亲,合欢树就是母子间爱与被爱达成理解后的深情,同学们思考,这叫什么手法?象征(温固知新,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文章用过象征,白杨树行道树雨巷,什么叫象征? 五:回顾 悟出爱的哲理 史铁生把深沉的母爱和对母爱的赞颂幻化为一颗合欢树,茂盛地长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后的时候,作者又说到了小孩和树影,请同学把这段齐读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孩子的“会”与“不会”? 母爱是普遍的,可以延绵 母爱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结束语: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爱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应该珍惜,感谢史铁生,他提醒了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用理解去培养一棵爱与被爱的合欢树;他也让我们明白,岁月永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爱,其实你们一直都在获得,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爱 你们也需要懂得,最后送一首歌给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个懂得爱别人,也懂得回报别人爱的“达人”。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rjbgz/yuwen/ywjiaoan/jiaocan/201308/242715.html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的语言谱写的一支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曲,震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它又是儿子对母爱的一首热烈深挚的颂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最优秀的合欢树教案吧!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教学过程一、 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所在段落人生节点“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的状态1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急着说她自己扫兴/装作不注意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2,3二十岁双腿残废为我治病鼓励我写作抱了希望一心只想写小说/不在乎自己这条命不年轻,有了白发4三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已不在人世4另一篇小说获奖心烦,躲出去迷迷糊糊听到回答,得到一点安慰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同学们的朗读水平能到达什么程度,你们的理解就能达到什么程度。表格上清楚地标明了作者年龄的变化。那么,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哪些?请谈谈你的发现与理解。母亲反应的变化、母亲的变化、我的反应的变化等学生都有精彩的发言。教师注意点拨:母亲的“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点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再请另一组同学分别朗读6-10节,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另一表格:所在段落人生节点合欢树母亲的反应“我”的反应母亲的状态8二十岁被认为是“含羞草”,其实是合欢树为我找工作,在路边挖了棵“含羞草”第二年没发芽叹息,舍不得扔第三年长叶茂盛高兴,常去侍弄第四年移栽窗前念叨何时开花第五年搬家被遗忘悲痛,忘了小树过世7三十岁开花心里一阵抖已不在人世10年年开花,长到房高后悔没自己摇车去看看已过世多年将这一表格与前一表格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发现、理解与感悟。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 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我的反应: “抖”“一阵抖”是由“合欢树”触发的,前文迷迷糊糊听到的回答不过是自我安慰,只能让作者“得到一点安慰”强调“一点”,其实还是不能释怀,没能真正得获得安慰,所以他仍然不愿回家,在街上瞎逛,直到想起邻居曾提起“合欢树”开花了,一下子情感似乎找到了出口。此文并非单纯的“怀念”,早在四年前他就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虽然说对母亲的怀念可能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年后的他会再拷贝一篇类似的作品,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大忌。请注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是作者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说明:这两个表格借鉴、修改自我校语文组李琳老师的设计,它们很好地解决了我原先课堂上缺乏教师引导以致学生交流易于散漫无序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回答是在课前无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准备而在开课时根据我给出的线索即兴完成的。其实,我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学生课前交来的各种各样的感想基础上一点点成形的。三、 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课前预习阶段不少同学都反映最欣赏文章的结尾,这倒和老师不谋而合了,我也极为推崇这两段。正好留给我来朗读,我不再有同学们甜美的嗓音、青春的激情,但我有着对某一生命阶段的直接体验,因此对这篇文章的领悟或许会比同学们更深一些。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我想先请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段落序号原文学生理解教师点拨第11节“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心情在悲伤与安慰中交替。在哀恸与丧亡的阴霾之下,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第12节“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羡慕那个孩子,能看着那棵树孩子不知道,强调的是作者的刻骨铭心爱的传递“生命”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写下的读后感、片段心得体会中提到了这个结尾,他们的阅读反应与我很接近,这让我觉得可以把这段作为重点供大家一起探讨。四、 创造性理解与迁移: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板书:母亲 妈妈合欢树 “合欢”的隐喻与启示“我” 孩子“合欢”是巧合也好,是冥冥中的安排也好,这个词都会引人浮想与沉思。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凝聚了不只作者一人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且因它本身亦是生命的昭示,作者反而可以在它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人教版九年级 专题复习四 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准确写出散文的主要内容。2 能准确写出散文的主旨。候 课 请同学们准备好中考指导及复习资料,高效率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散文的阅读概括文章要点。(板书课题:散文的阅读概括文章要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01)思考填空(投影显示02)(1)散文是与( )、( )、( )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2)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为( )、( )和( )。(3)散文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但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因此,人们常用( )概括散文的特点。二、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一(10分钟)1.示标(投影显示03)学习目标:能准确写出散文的主要内容。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阅读中考指导第183页落叶也精彩一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过渡:看完以上内容的请举手!现在开始自主学习。2.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自学检测:见中考指导第184页的第一题。4.点拨更正5分钟后,抽差生、中生检测,优生更正或补充。优生也无法回答准确的地方,由老师精讲达到堂清。教师点拨更正强调:概括文章要点常用的五种方法是:(投影显示04)(1)题目扩展法,对题目扩展充实;(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4)摘录句段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5)取主舍次法,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内容概括。答题模板: 人做了 事。(叙事散文)描写了 景色,表现了 特点(写景散文)三、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二(15分钟)1.示标(投影显示05)学习目标:能准确写出散文的主旨。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中考指导第178页山的呼唤一文,完成阅读题。8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2.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自学检测:见中考指导 第179页的1-5题。4.点拨更正8分钟后,抽差生、中生检测,优生更正或补充。优生也无法回答准确的地方,由老师精讲达到堂清。教师点拨更正强调: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投影显示06)(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文章的中心。(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有的文章开头就揭示中心,有的文章卒章显志,结尾有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3)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子。(4)分析所选用的材料。四、当堂训练(投影显示07)(10分钟)阅读中考指导182页的紫罗兰一文,完成阅读分析题。课后反思人教版九年级 专题复习四 散文阅读 第二课时“理清行文脉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准确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说出其作用。2、 能说出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候 课 请同学们准备好中考指导及复习资料,高效率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2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散文理清行文脉络,找出文章的线索,说出文章的叙述顺序。(板书课题:理清行文脉络)。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01)二、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一(13分钟)1.示标(投影显示02)学习目标:能准确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说出其作用。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中考指导第191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一文,完成阅读题的第四小题。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过渡:看完学习目标的请举手!现在开始自主学习。2.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自学检测:见中考指导 第191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一文,完成阅读题。4.点拨更正5分钟后,抽差生、中生检测,优生更正或补充。优生也无法回答准确的地方,由老师精讲达到堂清。教师点拨更正强调:(投影显示03)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1)文章的标题。(2)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4)作者的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三、自主学习完成目标二(15分钟)1.示标(投影显示04)学习目标:能说出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中考指导第189页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一文,完成阅读题的第一、二小题。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过渡:看完学习目标的请举手!现在开始自主学习。2.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给予适当的指导。3.自学检测:见中考指导 第189页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一文,完成阅读一、二题。4.点拨更正5分钟后,抽差生、中生检测,优生更正或补充。优生也无法回答准确的地方,由老师精讲达到堂清。教师点拨更正强调:分析文章标题常用的方法:(投影显示05)(1)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2)析标题修辞。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3)析内容主旨。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4)析背景、线索。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答题模板:表层含义(可不写)+深层含义。本文标题的意思是 采用 修辞手法,本文以此为标题文章的写作对象/体现了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发读者兴趣 (可叠用)。四、当堂训练(投影显示06)(15分钟)完成中考指导 第191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一文和中考指导第189页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一文剩余部分的阅读题。课后反思人教版九年级 专题复习四 散文阅读 第三课时“体会人物情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语言中,说说人物的情感。2.能够说出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候 课 请同学们准备好中考指导及复习资料,高效率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散文体会人物情感,从具体的语言中,说说人物的情感,谈谈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板书课题:体会人物情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01)二、自主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天津市建筑材料买卖合同
- 2025年无固定期限合同具体内容详解
- 2025媒体广告发布合同范本
- 非术科护理制度实施规范
- 幼儿园医学卫生
- 肾盂肿瘤护理要点
- 幼儿园一日流程活动管理
- 捷诺达强强联合-卓越降糖
- 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收获
- 医学生课程学习要点解析
-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超星尔雅学习通】《美术鉴赏》2020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 洛宁华泰矿业洛宁县陆院沟金矿(新增储量)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摘要
- GB/T 14002-2008劳动定员定额术语
- GB/T 13061-1991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橡胶气囊
- DB32T 3842-2020 土工袋护坡技术规范
- DB32T 4353-2022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档案资料管理规程
- 深圳某旅游口岸施工组织设计
- GB∕T 25684.6-2021 土方机械 安全 第6部分:自卸车的要求
- 四川省职工住房补贴实施办法
- 学生活动场地借用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