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主革命 第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案 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主要特征(1)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其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沦丧。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海关、垄断航运等。(2)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上,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之后列强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1)作为鸦片战争的回音,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59年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都未能付诸实践。(2)19世纪末期的义和团运动,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虽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的情绪,但是,也使广大的义和团团民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从而导致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这还不是真正的统一。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篡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民主共和只剩一个“空招牌”。从中可以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成为这场运动的先锋力量,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运动最后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中共“二大”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依靠工人阶级发动工人运动。1923年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联合其他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3)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惨痛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有自己的武装。八一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的军队,掌握了革命武装。(4)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在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上,没有共产国际参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特别是第二次合作,更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理智和成熟。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国共关系演变的影响时期主要矛盾目标国共关系表现及结果中共诞生后广大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推翻北洋军阀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国共十年对峙中国人民与国民党的矛盾武装反抗国民党国共对峙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共关系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战争中日民族矛盾联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推翻美蒋国共两党由合作再次走向对抗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认识(1)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主要矛盾(这是两党得以合作的主要原因);两党阶级属性(这是两党矛盾斗争的根本原因);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2)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及政治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94年甲午战争前)(1)两次鸦片战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疯狂对外扩张,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3)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实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屡遭挫折,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4)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土地革命(1)新道路的开辟: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2)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抗日战争(1)国共合作抗日: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2)抗战胜利:抗日战争是100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参加重庆谈判、召开政协会议。(2)解放战争胜利: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历史结束。例题(2014山东高考)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解题规范初步分析本题以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深度分析解答关键是要有时空意识,建立历史现象与发生地点之间的联系,汇总近现代历史现象的发生地,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多集中在中东部。逐项分析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密集地相对集中于中原与四川,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不符。排除b密集地相对集中于华北、华东、华南,与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发生地相吻合。正确c密集地相对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符合古代文明的分布特征。排除d密集地相对分散,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不符。排除答案b变式训练1(2014广东高考)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17年”,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某事件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2(2014重庆高考)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百鸽图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时间“1940年12月23日”;二是材料内容。从“庆祝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三届联任大典”及“信义和平”可知a项符合题意。美国珍珠港遭日军偷袭是在1941年12月,故b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在1942年初,故c项错误;开罗会议在1943年召开,故d项错误。3. (2014安徽高考)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a bc d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图中的战役地点和所处的时期进行判断。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属于战略反攻时期;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按照历史进程顺序排列可知是。高分策略指导图片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题型解读(1)从图画外在形式看,一般分为三种:图片类:包括人物图、文物(遗迹、遗址、遗物)图、艺术画、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漫画类:主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漫画或具有讽刺性寓意的漫画。地图类:包括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2)命题特点: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查判读图片、提取信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