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文档资料]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1.gif)
![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文档资料]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2.gif)
![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文档资料]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3.gif)
![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文档资料]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4.gif)
![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文档资料]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b67ddc8a-653a-41ab-914a-c279e0e63dd15.gif)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要的不是放弃 而是放下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 命运是靠我们自己运作的 虽然,每个生命都带着无始以来形成的业力,但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达到改造命运的效果。 若是我们因为前生不修布施,导致今生的 贫穷下贱,但只要懂得通过行善、布施和供养来增长福德资粮,就能在因地上逐渐改变命运。若是我们因为前生嗔心炽盛而树敌众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忍耐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方也就无法与你继续争斗,从而在客观上改变这段恶缘的成熟。若是我们因为前生杀生过多,导致今生的多病与短命,但只要懂得慈悲、放生和护生,就能不断增加延寿的缘,从而改变短命的业报。 然而,外缘的影响是相对的,它既能使命运朝好的方向迈进,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发展。若是我们因为前生行善积德带来了福报,但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仗势 欺人、多行不义,那么,今生造下的恶缘一旦成熟,就会转福为祸。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 运命 ” ,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生命走向。 “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世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并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推动,而是由我们的行为导致。 佛法认为,世间所有现象都有内在的因缘联系,即 “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所谓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放弃财富后私心就没有了吗 一个人放弃财富后,私心就没有了吗?内心深处就什么占有欲都没有了吗?事实上,放弃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私心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还要通过不断修行来舍弃内心深处的我执。修行的过程,就是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从有我到达无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通过勤修戒定慧完成。戒是以戒律割舍对世俗生活的占有和贪著,定是以定力降伏自私和自私引起的烦 恼。我执使我们整天妄想纷飞,整天在得失、荣辱、恩怨中转来转去,片刻不得安宁。学佛修行,就要把心安住在佛法上,安住在正念上,使心从自我执著中超越出来,获得自在和安详。 而菩萨道的修行则是在利他中完善人格。如果一个人整天只为自己考虑,烦恼就会越来越多,患得患失也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幸福,没有自我掺杂其中,我执就会逐渐减少,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不治而愈。 我们可以通过布施来克服悭贪,许多人对财产很执著,不但舍不得给父母妻儿使用,甚至舍不得给自己用,把钱存起来才觉 得满足,布施正是对治吝啬的有效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持戒来克服欲望,通过忍辱来克服嗔恨,通过精进来克服懈怠,通过禅定来克服散乱,通过智慧来克服烦恼。菩萨的修行,就是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若能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就能逐步摆脱对我的执著。 一个没有我执的人,是不会有任何私心杂念的。金刚经告诉我们: “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菩萨道的修行,要由无我引发 “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把自己和所有众生视为一体,不求回报地慈悲关爱。只要我执还存在,我们和众生之间就会有隔阂,哪怕是 和自己的亲人,也觉得他是他,我是我,无法真正融为一体。或许只有母亲对儿女的爱可以接近这个程度,但母爱往往是狭隘的,不能遍及一切众生。若能破除我执,没有作为主体的我,自然也就没有作为客体的众生,没有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私心杂念。 找寻存在的感觉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 “ 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 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之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 “ 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 ” 。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 “ 我 ” 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悟本性。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 “ 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 体认到这样的觉悟本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 为瓦砾动心吗?还会为尘埃追逐吗? 但我们迷失了本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 “ 迷头认影 ” 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来当做是 “ 我 ” 。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点石成金者的悲哀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 ,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 “ 穷得只剩下钱了 ” ,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 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 “ 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 ” 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 食用的金子。 “ 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 ” 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惟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惟一保障。 我们活在哪里 我们每天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中,而是在这个无形无相而又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比如,我喜欢谁或讨厌谁,我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谁在主宰这一切?正是内心抉择的结果。为什么你会喜欢某人?是贪爱的心理使然;为什么你想得到什 么?是占有的心理使然。不仅如此,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来自与之相应的心理。 在每天的早晚功课中,都会念到: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这一偈颂出自华严经,告诉我们:心的运作最终会发展出十法界。其中,包括四圣和六凡,前者为佛、菩萨、声闻、缘觉,后者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有这些生命形态,乃至其间的种种差别,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根源于我们不同的心行。成佛取决于它,堕落同样取决于它。 我们为什么能成佛?是因为众生本具成佛潜质,也就是潜在的觉悟本体,又称佛性 。但同时,生命还有着无始无明,有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和烦恼,如果不加以阻止,便会将我们导向恶道。 左右生命走向的,正是那些绵绵不绝而又刹那变化的心念。每个心念的生起,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并通过不断重复积累成习惯。而习惯会成为心态,进而发展为性格,最终固定为人格。你有什么心态,有什么人格,就会营造什么样的生命环境。所以说,每个心念的发展都代表着一条生命道路,顺着这个方向,最终会发展出一个世界。 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外在结果,而忽略了内在因果。我们干了错事,如果当下看不到报应,就会心存侥幸, 就会觉得无所谓,明天可以继续再干,这是非常短视的。因为阿赖耶识早已经忠实地、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这些信息。当我们在重复过程中,这一行为在内心形成的力量就会随之强化。可以想见,如果阿赖耶识存储的都是不良信息,生命将呈现怎样的面貌,走向怎样的结果。 社会上,很多人为了做事不择手段,最后把心做坏了。这种情况在教界同样存在,因为不懂得心行运作规律,做事时不能善用其心,虽然事情做成了,但已误入凡夫心的轨道,或执著于地位,或执著于事业,或执著于名闻利养。如此,人我是非也就在所难免了。 须知,凡事都有两种 结果,一是外在结果,一是心灵结果。相比之下,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外在结果是暂时的,而心灵结果是长久的,并能长时间地影响生命走向。我们不要以为坏事做了就会过去,事实上,它都会在内心形成心理力量。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负面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导致心理疾病的成因。 佛教认为,善行能招感快乐的结果,而恶行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种快乐和痛苦不仅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当一念慈悲生起时,内心是开放而柔和的;而当一念嗔心生起时,内心是扭曲而动荡的。这些结果,是我们当下就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的。 如果心行力量强大,还会导致生理反应,影响色身健康。有些被烦恼折磨的人,甚至痛苦到要去自虐,要去自寻短见,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已无法承受这些烦恼,所以需要身体共同负担,或以毁灭身体的方式进行对抗。可见,这种力量是多么惊人啊。那么,这些力量从哪里来?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不断纵容起来,发展起来的。 所以,发心不仅意味着你要发展一种什么心理,还意味着你将成就怎样的人格,感得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所在。根,就是因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若是因种得不对,比如以贪心、私心想要成佛,那是绝对无法成就的。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导致相应的生命结果。这个发心包含最初的动机,也包含做事过程中每个当下的用心。有时,我们的确是本着高尚的利他之心开始做事,但在做的过程中,却逐渐偏离方向,进入凡夫心的轨道,这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凡夫心代表着我们无始以来的固有习惯,如果不是时时警惕,刻意扭转,很容易落入业已形成的惯性之中。 避不开,躲不掉,那就面对 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人类对自然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我们开始吞咽自己亲手种下的这颗苦果: 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正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水土的流失使水灾空前地泛滥;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众多野生动物的灭绝又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只有苦苦问天: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 ,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又是怨憎会苦。 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 “ 吾之大患在 吾有身 ” :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亡,可不得不死。即便外在的条件都很好,但只要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