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读练测12周 1周1测 第7周(测).doc_第1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读练测12周 1周1测 第7周(测).doc_第2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读练测12周 1周1测 第7周(测).doc_第3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读练测12周 1周1测 第7周(测).doc_第4页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读练测12周 1周1测 第7周(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周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军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注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选自明史翟銮传)注献替: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劝善规过。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南征注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2)屈原在离骚中用“_,_”写出自己因为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_,_”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丝不苟王克臣他的姓不大好听,姓苟。前些年,在县委任过常委,主管过宣传工作,行政官衔不明确,“官称”就很别扭。这本是没办法的事,当面叫他“常委”,不挂姓,背地只要说“一丝不”仨字,那就是指苟常委了。我喜欢爬格子,稿子上过报纸,也上过电台,还有一次居然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也许正由于这,我被调到县里去做宣传工作,每写好稿子,要经苟常委过目。“咦,你看!”他从眼镜的上方向我瞥了一眼,然后,用右手食指点着我的稿子,“你看,你这个己字伸出一点点头儿,那怎么行!那就念另一个字喽!这不用说我想你当然知道哟!”我急忙用手指甲在稿纸上划了几下,笑了笑:“念已,已经的已!”“不,不,你看,你那一竖弯钩儿伸出的太多了,跟上边连上了,那就又成了巳字喽!哈,中国字,难,学好,不易,唯其难,必一丝不苟!”从办公室里出来,我的脑子早被“己”“已”“巳”那三个字搅成了一团乱麻。忽一日,同室的张志芳笑着走近我,悄声说:“传你呢!”我愣愣的。“呀,这么迂,一丝不呀!”她吐了吐舌头,诡谲地一笑。我去了。“你看,又找你了。这一次,你稿子里的所有禾旁都带钩儿了!”我呆呆的。“那禾旁不该有钩儿,是直直的一竖。”长指甲在我的稿子上划出一条很深的印迹。他摇摇头,不再言语。这很使我吃惊。他似乎陷入了幽远的沉思,许久,才用嘴角嗤地一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这个禾旁有钩儿没钩儿竟在文字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文字学家听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说:没见过庄稼的根儿向上长的。从中受到启示,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禾旁不要钩儿的论文,还建议出版界开展凿钩儿运动。你看,现如今出版的图书,所有禾旁的钩儿都凿掉了!”苟常委的渊博知识,令人叹服。我常常是写好稿子就主动登门求教,每次总能得到新的知识。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别就是二十余年!在这二十年间,关于苟常委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隐隐约约地听说过,他曾给一家电台写过听众来信,建议纠正“老挝”和“秘鲁”的读音云云。耳听为虚,不知可曾真有过此事。突然,我莫名其妙地接到了一个电话叫我给常委起草悼词。“这是哪里事!”我心里突突地跳,可还是答应了。悼文写好了,只是“医治无效”后面的时间还空着,那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死。“要不要读给苟常委听听?”我惴惴地问。“那干啥?”“怕不好吧,他一生一世一丝不苟”没想到周围的人“哗”地笑起来。我忙解释:“不开玩笑,真的,让他听听好,虽说悼文都是陈谷子烂芝麻老一套,还是让他听听的好!”“可以吧!”大家都倚在苟常委的床头,叫醒他,其实已很难,不过,看得出,他心里是明白的,只是眼已极难睁开,手也极难动弹了。悼文不长,很快读完了。苟常委灰色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大家知道他已很满意,轻声吵吵着“就这么定了!”此时,苟常委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静、静静”一片唏嘘声。苟常委两个手指叉开,再叉开,然后,食指打了个弯儿,颤了几下,头随着轻轻晃了晃。谜,是个哑谜。大家面面相觑,提了至少有一百零一个“是不是”苟常委皆用晃头表示否定。忽然,我心里一亮,分开人群:“哦,悼文里应该把退休换作离休对不?”苟常委脸上忽地掠过一抹红光,一闪即逝,骨关节“嘎儿”的一声,似乎揿了一下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铃(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首段写人们背地用“一丝不”来称呼苟常委,内容虽有几分戏谑,却是恰切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性格,不着痕迹,非常高明。b作品人物对话中两次提到“一丝不苟”,画线这两处“一丝不苟”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一样的。c“苟常委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这句话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苟常委在弥留之际的痛苦。d作品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作品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e这篇作品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2)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6分)答: (3)苟常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 (4)你是否欣赏苟常委的“一丝不苟”?联系实际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梅兰芳:绝艺长传拜师学艺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身条件并不好,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靠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开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正式出道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虽然大清国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的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战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粉墨登场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科班搭班演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当时在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说。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术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为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为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声名鹊起1912年前后,北京城里曾流行过一句戏谑之言,即“中梅毒”,用以形容人们对梅兰芳的着迷。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踪影的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出国访问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与娼妓同列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演出时自然身价百倍。罢演避难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重返舞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1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1961年8月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迫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即“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他开始拜师学艺,与戏曲结缘。b梅兰芳的第一任老师所说的“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的言外之意是,梅兰芳不是学京剧的料,这让梅兰芳对自己很失望,也使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c梅兰芳率团赴美国各地演出,载誉回国之后声名大振,不仅大幅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也提高了中国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d梅兰芳向王瑶卿拜师学习技艺,他勤学苦练,最终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e梅兰度是一个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艺术大师,但在抗战的八年中,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舞台。(2)在“声名鹊起”一节中,作者提到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答: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梅兰芳成功的因素。(6分)答: (4)梅兰芳学京剧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最终却成功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先天条件更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面对参加寒假集训的60名大学生,海江集团总经理张子平老师对海江创业历程_,神采飞扬,他的悉心讲解引起青年们阵阵热烈掌声。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李克强总理不慌不忙,_,让国人看到了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形象,更让世界借助媒体看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范。设计师要对施工工艺、材料等无所不知,只有这样,在客户面前才可以_,问即答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跟客户签下合同。a款款而谈娓娓而谈侃侃而谈b娓娓而谈侃侃而谈款款而谈c侃侃而谈娓娓而谈款款而谈d款款而谈侃侃而谈娓娓而谈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并不是单单仅讲述美食,而是把美食当作一个媒介,并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让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b道路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得失成败,进而决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c休斯敦说,前期搜索之所以没有发现任何残骸,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d受教育年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将拥有同等人力资本水平,因此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 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_。_。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二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abc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_,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有以下特点:其一是_,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超过了5 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二是_,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17.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1)请揭示右面漫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答: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个字。答: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15答案解析1c“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说法夸大其词,原文中是“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2d“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并非“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应是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官场清廉的良好愿望。3a“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于文无据。4c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5c“正榜所取的称举人”。6b“始终赞同皇帝看法”不准确。7(1)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2)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参考译文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多次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侍奉。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被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岁。8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诗人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诗人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9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垂老多病之叹:诗人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10(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11(1)aeb项两处“一丝不苟”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指学习态度,后者指做事风格。c项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d项“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说法过于牵强。(2)概括了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点;又因为其中暗含了主人公的姓氏,使其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揭示了作品的主旨,深化了主题。(3)苟常委是一位学识渊博、严谨较真但经历颇为坎坷的知识分子形象。对“我”在文稿中的错别字一一指出,并旁征博引说明缘由,令“我”既吃惊又叹服,尤其是弥留之际对于“离休”“退休”的坚持,令人印象深刻。但明显周围人大多是不欣赏这种较真的,“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别就是二十余年!”一句暗示了苟常委的坎坷遭遇和不顺的仕途。(4)赞同者要抓住苟常委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分析,提倡生活和工作中要多些“一丝不苟”的人。不赞同的要分析苟常委的拘执,弥留之际对于“离休”“退休”的执着,多少显得有点迂腐和可笑,要辩证来分析。12(1)cea项“迫于”之意在文中体现得不明显。b项“这让梅兰芳对自己很失望”无中生有。d项“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的是王瑶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