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北新型城镇化进展情况分析研究城镇化指的是一个国或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和聚集的过程,即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表现为三个平行的发展方向:第一,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合理而完整的城镇体系将由农村向城镇的转化逐渐形成;第二,城镇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不断上升,城镇最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从而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渐城市化和现代化。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当代城镇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阶段,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其内部经济发展呈现苏南好于苏中、苏中好于苏北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起点也必然不同,尤其是苏北存在着经济实力较为薄弱、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系列问题,系统分析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已成为江苏省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苏北为例,对其城镇化发展的演化过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格局、存在问题、主要经验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努力探求走出一条苏北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对提高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推进苏北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全国其他类似区域建设新型城镇化、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及达到小康水平提供实践指导。1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我国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学术研究最早始于2005年,且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特征、动力等方面。聚焦国内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水平测度、动力机制以及与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由于十八大的召开,“新”的城镇化得到了各界的关注,从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然升级为国家战略。仅2012年,新型城镇化的历史地位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路;随后,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各项会议政策都围绕着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1)新型城镇化内涵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城市化新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新”体现在新战略、新社会、新经济、新环境、新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城市现代化。其概念也具有不同于城镇化的全新之处。虽然不同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不一,但胡际权、杨晓东、王素斋、吴旭晓、盛广耀等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有着相似之处,认为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发展,走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之路。也有的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集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于一体,城镇的多元功能不断增强,城镇体系的构建不断合理,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杨重光认为,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运用现代交通通讯网络这一物质技术手段,最终构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的空间体系和结构;冉启秀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社会过程。新型城镇化它也包括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综上,本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明确“新”的内涵,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同时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促进城乡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同以往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化相对更重视全方位地促进其质量,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未来城镇化新的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应注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等。我国新型城镇化应该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而推进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是重中之重。(2)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测度方法不一。曾志伟、汤放华等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问题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并构建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型度评价提供了定量化研究的新视域;李优树,苗书迪等以康定县为例,通过SWOT分析法梳理出藏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优劣势、机遇以及挑战,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差异,最终提出符合藏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刘静玉等建立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吴旭晓构建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余达锦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为例,构建出基于人口和GDP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中小城镇辐射力模型和区域生态城镇化广义与狭义经济成本计量数学模型,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对策。(3)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国内很少有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理论成果相对较少。而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并最终决定着区域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吴旭晓认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制度动力;胡际权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以市场利益驱动为主,政策促进、政府规划引导以及制度保障为辅的动力模型;田宽认为实现人的实质市民化是合肥市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核心模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动力,而政府行为是提升合肥市城镇化质量的整合性动力;黄亚平,林小如从外源性因素、产业经济因素、硬件系统因素、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出欠发达县域新型城镇化动力模型。(4)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研究国内学者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冉启秀、苗建萍、朱红根等;也有的学者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探讨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如:郝华勇采用协调发展度来评价我国30个省区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张协嵩对闽侯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闽侯县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徐君构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5)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它的提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注重城市优先发展,而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乡均等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注重发展速度,城市发展规模,而新型城镇化注重不断提升其发展质量及内涵,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促进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注重数量增加向注重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变。“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之处。体现为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它更强调有支柱产业的支撑、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舒适的人居环境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全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新”还强调提升城镇的文化特色,提高城镇的现代公共服务能力。2苏北城镇化的演化过程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工业化、非农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北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9.23%提高到2014年的57.50%(图1)。但在不同时期内,苏北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变化幅度各不相同,总体呈现了“波动徘徊-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的变化趋势。具体可划分四个阶段:图119782014年苏北城镇化发展历程(1)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分配模式下的波动徘徊阶段:1978-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城乡本来相互联系的两部分曾长时间被人为的户籍制度隔开,致使苏北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也掩盖了苏北经济发展滞后的真相,其人均GDP仅从287.6元增加到445.5元,远落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从而导致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非农业人口由206万人增长到250万人,年均仅增长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只由1978年9.23%略上升到1982年的9.97%,5年间仅上升了0.7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5个百分点;其中,1980-1981年曾由9.95%倒退为9.85%;此阶段城镇化率均维持在10%以下,总体上呈波动徘徊趋势。(2)外向型经济和乡村工业化共同推动的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983-1999年1983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在江苏全面展开,增强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带县”体制,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逐步全面展开的新时期,使城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同年,连云港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并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对外开放最早的两个“窗口”之一。1988年,国家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连云港、盐城2个市及其所辖的沿海县(市)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省委省政府批准了徐州、淮阴(包括现今的淮安市、宿迁市等)两市自费对外开放;同年,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欧亚大陆铁路运输贯通运营,从而在苏北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自费开放地区”和沿桥开放的多层次开放格局,有力推动了苏北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和“推进区域共同发展”等战略,并对苏北实施“徐连经济带”建设、“淮北脱贫致富”和“海上苏东开发”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苏北的工业化进程,并在1993年实现了以农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5:41:24,又在1999年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工业服务业为主体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转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到28:41:31。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北城镇化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地级市由4个增加到5个(1996年成立了宿迁市),县级市也增加到5个(新沂、邳州、淮安、大丰和东台),建制镇增加到398个,苏北非农业人口约为6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9.97%稳步上升到1999年的26.26%,增加了16.2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1个百分点。(3)城镇聚合轴和都市圈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5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主题。2000年,省委省政府从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苏北大发展”战略,并确定苏南5市与苏北5市开展挂钩合作,引导苏南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苏北进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城镇建设方面,200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开始实施“徐州都市圈”、“徐连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三淮一体”发展战略,有力推进了苏北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并在200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31.20%,跨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苏北城镇人口总量达到了1351.12万人,比2000年增加253.7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0.31%,6年间上升6.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4)苏北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对苏北地区实施“推动东陇海城市发展”和“发展沿海及苏北腹地中心城市”战略举措,以徐州都市圈建设中心,强化徐州、连云港、宿迁之间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加快盐城、淮安、宿迁等城市建设,提升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域发展方面,江苏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按照“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加快苏北振兴步伐,进一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等四项转移,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向二三产业,并先后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沿海开发”战略(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振兴连云港和徐州老工业基地”等重要举措,极大地加速了苏北的经济发展,使全省南北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急剧提升,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由2006年的40.37%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51.85%,突破了50%,绝对增加了11.4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并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5)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提升阶段:2011-2014年“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坚持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培育沿海地区、苏北腹地新城市群,支持和推动苏北中心城市做大规模、增强实力、优化功能,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为适应江苏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发展要求,推进江苏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江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切合江苏省情、彰显江苏特色的城镇体系,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协调发展,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了“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紧凑型”城镇空间结构,即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以及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更为苏北的发展提供了其所未有的契机。2010年起,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城市实施“推进重点中心镇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小城市的意见”的举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以上的良好契机,苏北的城镇化进入平稳的增量提质阶段,由2011年的53.29%稳步上升到了2014年的57.50%,增加了4.2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个多百分点,城镇化速度明显放缓,虽然与苏南(72.73%)、苏中(58.49%)和全省平均水平(63.01%)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它们的差距则进一步缩小,分别由2011年的18.6、4.2和8.6个百分点缩减到16.8、3.4和7.7个百分点。3苏北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分析(1)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快速扩展阶段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man)在总结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经验基础上,建立了反映城镇化进程的“S”型曲线规律模型。他根据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来判断,以25%、50%、75%为分界线形成四个阶段,而在25%和75%之间又可称为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因而可划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中期中又有前后期的差别。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济内涵和表现。一般来说,在城镇化率尚未达到25%以前,城镇化的物质基础薄弱,规模小,发展缓慢,是大发展的准备阶段和打基础阶段;在25%75%阶段是城镇化飞跃发展时期,第三产业进行性增长阶段;75%以后的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渐趋成熟,速度明显下降,进人城镇化的晚期。在50%前后两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在此以前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具有递增趋势,而呈指数曲线攀升;在此后增长速度具有递减趋势,而呈对数曲线扩展,同时城市分布和城市规模也开始发生扩散和缩小的变化。按照诺瑟姆城镇化进程的“S”型曲线规律模型,苏北2010年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85%,超过了50%,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并开始步入城镇化中期的后期阶段,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扩展阶段。(2)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发展态势明显苏北城镇化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此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的较高增速。2011年以来,苏北城镇化水平提升由快速增长的数量追求向功能提升的质量供求转变,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当年城镇化率为53.29%,比2010年提高1.45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放慢,城镇化率为54.70%,较2011年提高了1.40个百分点,随后基本维持年增1.40个百分点以下水平。与逐渐减缓的城镇化率相对应的是,苏北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城市品牌的营造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苏北建成区面积达到1388.2平方公里,较2009年(1135平方公里)增长2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0%,比2009年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总体看来,苏北城镇化已逐渐转变为在快速发展期内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内涵式发展特征进一步明显。表1 苏北地级市市区、县城城区人口和城镇人口(2014年)县市名称城区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县市名称城区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徐州170.28257.41睢宁25.268.39淮安139.21184.21东海23.1858.61盐城116.34189.29盱眙22.438.74连云港82.95128.62射阳24.452.52宿迁66.1101.01赣榆22.160.97沭阳42.19100.92建湖23.943.95邳州36.3992.31滨海22.4260.97泗阳37.0755.04灌南23.0636.94沛县33.164.57灌云21.7547.26东台3264.26大丰17.9540.75新沂34.1455.61丰县21.3957.03阜宁32.7557.92洪泽14.4818.99涟水28.3253.87响水12.6831.85泗洪26.5354.47金湖13.7517.49(3)地级市区与县城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2014年,苏北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城市共有5个(表1),全部为地级市市区,其城区人口总人口为574.9万人,占苏北城镇人口的比重为28.3%;城区人口在20-50万人之间的县城共有19个,其城区人口总人口为532.3万人,占苏北城镇人口的比重为26.2%;人口在10-20万人之间的县城有4个,其城区人口总人口为58.9万人,占苏北城镇人口的比重为2.9%。因此,苏北地级市区与县域的城区人口1166.1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为57.4%,即地级市区和县城城区为苏北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4)多元驱动的城镇化机制形成城镇化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过程,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动力因素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动力结构;如支配苏北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的动力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型;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乡村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成为推动苏北城镇化的新动力;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趋向完善,市场力亦已成为推动苏北城镇化的又一新动力;近些年来,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城镇化的又一新动力;同时,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新的科技和管理经验日益普及,必将加强城市间、区域间人才等的流动,以及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这些对苏北城镇化的推动效应将日益突出。因此,当前苏北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动力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机制正逐步转变为多元驱动型。4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本研究所构建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表2),包括以下5个方面:人口城市化指标,主要反映人口现代化程度,具体包括建成区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和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经济非农化指标,主要反映经济质量和结构变化,具体包括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服务均等化指标,主要反映城镇居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情况,具体包括万人拥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人拥有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和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生活现代化指标,主要反映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包括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全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万人民用汽车拥有量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环境舒适化指标,主要反映城镇地域生态景观的变化,具体包括建成区面积、建成区面积占行政区面积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力求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表2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目标评价内容(权重)评价指标单位权重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0.1955)建成区人口万人0.0371城镇人口万人0.0391城镇人口比重%0.0399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0.0370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424经济非农化(0.2016)人均GDP元0.0386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0398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0.0443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元0.038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0.0404服务均等化(0.1942)万人拥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万人0.0426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册/百人0.0348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0.0376万人拥有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人/万人0.0397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户0.0396生活现代化(0.20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4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0.0416全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万千瓦时0.0392万人民用汽车拥有量辆0.039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0.0459环境舒适化(0.2009)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0.0382建成区面积占行政区面积比重%0.0387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0.0372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0.0459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0.0409建成区人口、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城镇人口和城市道路面积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住建厅编制的2014年江苏省城镇建设统计公报;其余数据都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和各地级市的当地统计局。(2)分析方法-熵值法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熵值法可以反映指标信息熵值的实用价值,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对确定权重的影响,评价方法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等其它方法可信度高,而且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步骤为: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假设有个待评方案,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第个待评方案第个指标的指标值。2)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设评价指标j的理想值为,同类指标中最大值为理想值,其大小因评价指标性质而异。对于正向指标越大越好,记为;对于逆向指标越小越好,记为。定义为对于的接近度。对于正向指标,;对于逆向指标,。定义标准化矩阵:,其中,。(3)计算评价指标的熵值:,令,则。(4)计算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5)定义评价指标的权重:。(6)计算样本的评价值:用第j项指标权重与标准化矩阵中第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接近度的乘积作为的评价值,即,第个样本的评价值。评价结果见表2。(3)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析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首先对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25项指标325个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选取的25项指标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想性指标,采用正则化公式:x?ij=xij/xjmax;其次,依据标准化后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公式(ej=(-1/lnm)yijlnyi),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再次,分别计算25项评价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进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j(表2);最后,运用公式:fij=wj*x?ij,计算出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子系统得分和综合得分(表3)。在此基础上,运用算术平均数,分别算出苏南、苏中、苏北和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子系统得分和综合得分。表3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地区名称人口市民化经济非农化服务均等化生活现代化环境舒适化综合得分南京市0.02240.01650.01700.01880.02180.0965无锡市0.01920.01920.02080.02120.02110.1014徐州市0.01450.01260.01120.01090.01450.0638常州市0.01480.01700.01780.01960.01490.0841苏州市0.02420.02480.02580.02570.02210.1227南通市0.01550.01560.01270.01720.01670.0777连云港市0.01060.01330.01290.01190.01430.0630淮安市0.01150.01400.01160.01140.01200.0605盐城市0.01440.01330.01150.01140.01120.0619扬州市0.01270.01350.01320.01450.01300.0669镇江市0.01350.01700.01630.01740.01550.0797泰州市0.01230.01350.01370.01650.01120.0671宿迁市0.00990.01120.00970.01120.01260.0547全省0.01500.01550.01490.01600.01550.0769苏南0.01880.01890.01950.02050.01910.0969苏中0.01350.01420.01320.01610.01360.0706苏北0.01220.01290.01140.01140.01290.06082014年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为0.60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769),更远低于苏南(0.969)和苏中(0.706)的平均水平,仅为它们的79.0%、62.7%和86.1%。从各个子系统的得分来看,苏北的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非农化和环境舒适化,两者的得分均为0.129,它们占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比重达到42.5%,而服务均等化和生活现代化两者得分较低,均为0.114,它们占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比重仅为到37.4%,且两者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生活现代化差距最大,仅为全省平均水平(0.0160)的71.2%、苏南(0.0205)的55.4%、苏中(0.0161)的70.8%。在苏北内部五市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徐州,其次是连云港,然后是盐城和淮安,宿迁为最后,且除环境舒适化得分外,宿迁在其它四个子系统的得分均排名最后。因此,对比全省,服务均等化和生活现代化是制约苏北新型城镇化进程两大障碍。(4)苏北新型城镇化格局分析以苏北5个地级市区和22个县域为地理单元,对照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运用熵值法对2014年苏北各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揭示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根据熵值分析的步骤,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表4),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个指标的权重均大于0.043,远高于其它指标,表明它们是影响苏北县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子系统的权重来看,经济非农化的权重最大(0.2104),其次是生活现代化(0.2052),它们均高于平均水平(0.2000),即苏北新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非农化和生活现代化;而人口市民化、服务均等化和环境舒适化的权重均低于平均水平,表明苏北的新型城镇化在此3个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表4 苏北县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及权重评价目标评价内容(权重)评价指标单位权重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0.1913)建成区人口万人0.0358城镇人口万人0.0367城镇人口比重%0.0365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0.0369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453经济非农化(0.2104)人均GDP元0.0395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0417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0.0406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元0.040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0.0478服务均等化(0.1945)万人拥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人/万人0.0414每百人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册/百人0.0374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0.0349万人拥有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人/万人0.0384万人拥有国际互联网用户户0.0425生活现代化(0.205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04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0.0437全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万千瓦时0.0385万人民用汽车拥有量辆0.037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0.0430环境舒适化(0.1985)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0.0356建成区面积占行政区面积比重%0.035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0.0362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0.0517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0.0401从苏北各县市的综合得分来看(表5),地级市区明显高于县域,排在前6名的除大丰市外,全部为地级市区,滨海、涟水、灌云和丰县4个县域得分较低,从空间分布来看(图2),明显存在着“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东陇海沿线与里下河北沿线地区县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要高于其它县市。表5苏北县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2014年人口市民化经济非农化服务均等化生活现代化环境舒适化综合得分徐州市区0.01430.01130.01080.01090.01200.0592丰县0.00510.00620.00680.00630.00690.0313沛县0.00670.00700.00560.00700.00780.0341睢宁县0.00700.00600.00640.00570.00700.0321新沂市0.00530.00810.00600.00670.00570.0318邳州市0.00640.00670.00520.00840.00730.0340连云港市区0.01090.01110.01080.01110.01130.0552东海县0.00650.00660.00790.00790.00720.0361灌云县0.00630.00660.00580.00550.00670.0309灌南县0.00510.00770.00680.00670.00590.0322淮安市区0.01070.01010.00940.00880.01060.0496涟水县0.00600.00620.00530.00680.00650.0309洪泽县0.00560.00960.00740.00660.00420.0335盱眙县0.00600.00710.00710.00780.00650.0346金湖县0.00550.00910.00680.00860.00570.0358盐城市区0.01010.01110.01080.01140.01010.0534响水县0.00610.00810.00680.00480.00660.0323滨海县0.00660.00620.00550.00560.00590.0298阜宁县0.00650.00640.00590.00650.00680.0320射阳县0.00680.00440.00670.00850.00680.0332建湖县0.00690.00880.00750.00720.00720.0377东台市0.00730.00780.00740.00940.00730.0391大丰市0.00680.00990.00910.00920.00710.0421宿迁市区0.00790.00880.00770.00800.00940.0418沭阳县0.00720.00690.00630.00660.00600.0329泗阳县0.00590.00620.00650.00730.00640.0323泗洪县0.00580.00640.00630.00610.00760.0323共有8个县市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得分在0.037以上,占整个苏北县市总数的29.6%,其余19个县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表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5个子系统来看,仍然是地级市区好于县域,这表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中心极化为主阶段。图2 2014年苏北新型城镇化格局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类型,将各县市按照其人口市民化、经济非农化、服务均等化、生活现代化和环境舒适化等5个系统动力的得分大小,进行排序,将某一系统得分最高的就作为该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类型,并进行空间类型表达(图3),如丰县人口市民化、经济非农化、服务均等化、生活现代化和环境舒适化5个系统的得分依次为0.0051、0.0062、0.0068、0.0063和0.0069,则丰县为环境舒适化型;而徐州市区相应5个系统的得分依次为0.0143、0.0113、0.0108、0.0109和0.0120,则其属于人口市民化型,等等。总体而言,2014年苏北27个县市单元中,有5个县市的新型城镇化以人口市民化为主,经济非农化、生活现代化和环境舒适化各有7个县市,而服务均等化只有东海1个县。图32014年苏北新型城镇化主要类型5苏北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为了振兴苏北,加快苏北城镇化进程,江苏省委、省政府与苏北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1)坚持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先导的产业支撑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苏北是江苏乃至全国主要商品粮、优质棉基地、猪牛羊、家禽、水产、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各级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集中力量抓好治理淮河东调南下及通榆河、泰州引江河等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使苏北的农业产业化逐年提高,并把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小块耕地上大量解放出来,打开农民办工业为主的创业门路。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展开,乡镇工业企业打破城乡壁垒,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工业园区,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新世纪以来,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与接受了城镇化必须建立在产业支撑的基础之上的理念,并付诸夯实城镇化产业根基的实际行动分不开的。与此同时,苏北产业支撑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转型、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成为推动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苏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改善苏北投资环境、完善城镇功能和提高土地级差效益的关键步骤,也是缩小苏南苏北差距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苏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把加强苏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全面改善苏北人民工作、生产、生活条件一起抓,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改变了苏北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苏北与苏南相比,经济上存在较大落差,空间上以增长极发展为主,苏北城镇化发展也是从培育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入手,提高其经济功能和就业容量,壮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为此,近年来,苏北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把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放到突出位置,将连云港、淮安、盐城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点来促进其向大城市发展,高度重视徐州在都市圈内的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大交通、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拉开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同步发展新区和改造老城,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布局,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作为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逐步凸现,有力推动了苏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3)立足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轴和都市圈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本世纪初,在全省统一决策、统筹规划下,在做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苏北启动实施徐州都市圈、徐连城镇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的规划建设;2010年,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苏北相关的沿海城镇轴、沿东陇海城镇轴、徐州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建设均取得积极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和城市间在功能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和协作,苏北作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良好,新兴的中小城市成长迅速,而大量具有相应功能作用的小城镇也始终有着各自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城市规模等级稳步提升,结构布局在变化中逐步趋于完善,基本形成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轴和都市圈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至2014年,苏北共有型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2个,型小城市19个,型小城市4个(表6)。表61990-2014年苏北城市人口规模等级结构项目人口规模等级1990年2001年2010年2014年个数个数个数个数型大城市(100万)0123中等城市(50-100万)1222型小城市(20-50万)351319型小城市(10-20万)317114(4)加强城乡规划研究与制定,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十一五”以来,苏北相关政府部门,十分注重区域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率先实施城乡规划全覆盖,先后编制了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规划、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等一批重大区域性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从区域到城市、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如徐州市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深化细化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继续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连云港市从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一体化入手,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淮安市严格落实城市违法建筑“谁主张、谁负责”的责任机制,强化规划公示和公众参与制度,形成自觉遵守城市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主动监督城市规划的制度约束;盐城市在面对江苏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扩容纳新等多重机遇和挑战面前,贯彻了“五个统筹”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与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编制了农业、环保、旅游、电力、水利、交通等9大专项规划;宿迁市按照经济社会规划、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5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5 Fun Clubs Section A同步练习(含答案)
- 佛系文案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新疆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安全防护措施改进建议合同
- 研究生招生考试题及答案
- 铭泽驾校考试题目及答案
- 企业内训师授课计划标准化工具
- 海外力学作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力相关笔试题目及答案
- 辉县中招考试数学真题及答案
- 券商咨询笔试题库及答案
- 秋冬季节预防流感
- 生物医药研发与临床实验数据表
- 村级出纳培训课件
- DBJ50-T-247-2016 建筑室外环境透水铺装设计标准
- 《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规范》
- 足疗店前厅礼仪培训
- 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自然景色描写升华句(风+雨+雪+霜+雾)清单
- DB11T 1766-2020 工业浓盐水处理技术规范
- 建筑师负责制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师标准服务内容与流程
- 初中人教英语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单词表(按单元)
- 《精护》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