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doc_第1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doc_第2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doc_第3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doc_第4页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家坪中学高2016级2015年5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 本试题分为第 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卷1至6页,第ii卷7至8页。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题号对应区域作答;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卷规定区域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第 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官话与国语张鸣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摘自今晚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官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满人入关之后,只重汉文,不重满文,皇上不准大臣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当时的官话。b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于是,满汉官员就把汉语作为官话了。c降了满清,进入民间,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这期间人们还是把汉语作为官话。d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再加之在清朝召见时会留下好的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当今的普通话跟清朝满人统治不无关系,清人入关之前,就有很多人说汉语,即东北方言,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b满人既说汉语,也说满语,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即清语。 c满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连皇帝自己也不喜欢。d汉字音义可分开的特点,使得汉语具有统一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能够对话,这就为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语有满语没有的传说、诗歌,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因此,满人入关之后,被汉文化征服了。 b中国的各种方言,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象形文字音义可以分开,所以,可以用同一种文字沟通。 c科举考试“书同文”,有些习文之人,读一样的书,写一样的同义的东西,这有利于我国的文字的统一。d这篇文章写了国语的进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语言发展和政治的关系,看到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凶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籍没妻子 籍:户籍b而阳不之知 阳:通“佯”,假装c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 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 故事:先例,成法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沉有远略”的一组是( )(3分) 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b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做刺史期间,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然后亲自带人捉拿盗贼,最终制服盗贼。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会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悉召凶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2)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采桑子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注 欧阳修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安徽阜阳)。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辽东鹤”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8词的上片“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这首词的下片,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隐居处境况的句子是:“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 ”。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 , ”甲 必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清名梁晓声(1)如果不是子诚的缘故,我是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2)子诚曾经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3)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4)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5)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在小路上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6)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7)“八十三了。” (8)“八十三还采茶?!”(9)我望着老妪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10)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经常穿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的丈夫嗓子也好,称得上是脱口成秀。“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竟能马上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流行歌手。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然而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年轻的徐阿婆一急之下,卖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多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13)“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14)“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老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15)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16)“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一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却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17)“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就按当日茶价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18)“啊!”我一时失语。(19)“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咸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20)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21)子诚说:“转告也是白转告!” (22)我恼了,训道:“明天,你必须那么对她说!”(23)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24)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5)“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6)“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27)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下雨的傍晚,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28)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我似乎倾听到了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二字而已。(29)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30)“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b.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c.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d.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e.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都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2)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 文中画线的“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一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8分) 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该犯罪分子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如果留下他,让人们听一听他的忏悔之言,将会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b模仿秀王者归来播出以来,观众对主持人赵忠祥的质疑声与收视率一样,一浪高过一浪。面对非议,年近七旬的赵忠祥认为不足挂齿,自己一点都不老,70岁正是事业的旺季。c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d为推动月饼出口,帮助月饼企业渡过难关,同时让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顺利品尝到祖国的传统食品,感受节日气氛,广东有关部门在监管月饼生产和服务出口方面可谓不遗余力。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我每次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d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处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 。 , 。 , ,且更能赢得成功的青睐。它发自内心,不出尔反尔,不虚伪矫饰,自然而为,率真而作有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那样的风度与气质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真正好的品德就应是一种没有雕饰的习惯这样的人,举止大气、修养有度、内心高洁可谓是人前不做作,人后不懈怠a b c d16阅读例句后,在给定的事物中选取两个,写出简短诗句或哲理性的话,不要求句式一致。(6分)例:竹: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 火山:过分的热情,反成了一种灾难。 可选事物:谷穗、玻璃窗、流星、晚霞 (1) (2) 17. 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每处不超过15个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5分)原因料理家务照顾老人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目前你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607%206%187%将来你最有可能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原因270%521%209%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a ,b ,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了“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 “月嫂证”,但无法上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 c ,提高上岗率。六、写作(60分)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最近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一团干草,他说这个叫“沙漠玫瑰”,将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如果再藏个一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又会复活。我充满兴致而又半信半疑地将这团干草放在了盛满清水的大玻璃碗里,每天带着儿子一起去看它。第一天,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往外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但还不是颜色。第三天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到了第八天,当我们要去看它的时候,刚好邻居也在。于是大家一起来到阳台。展现在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和儿子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而邻居却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杨家坪中学高2016级2015年5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a 解析:“皇上不准大臣说清语”于文无据,原文说“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也不会说了”,该选项将文本中的“不能”理解成“不准”,有悖于原文。2、答案:d 解析:“这就为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错,原文是说“象形字和科举考试”等原因是官话形成的基础。3、答案:c 解析:“有些”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所有习文之人”。4、答案:a解析:籍,动词,登记。5、答案:c解析:不是韩褒所为,是武帝对韩褒的敬重。6、答案:c解析:“亲自带人捉拿盗贼”无依据。7、(1)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得分点:大意2分,“凶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定语后置句、“发”“论”各1分)(2)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得分点:大意2分,“不足为多”、“但”“一切”各1分。)8、答案:富贵浮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从政为官、功名富贵就好似变幻莫测的浮云一样难以把持。(4分)作者知颍州再到被罢黜,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世事难料,而且也表达出作者不再看重这些,并视为身外之物的复杂情感。(2分)(用典,孔子语“富贵于我如浮云”;夸张,二十年)9、答案:作者重回颍州退居后,却发现所见到的一切都已发生变化,城中人民似乎没有人认得自己这个当年的颍州太守。(2分)借此突出世情变化之大,也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与悲凉之感。(3分)10、(1)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11(1)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d不给分。解析:a“细腻的笔触”有误;d工作组长与副县长主要是用以衬托主人公徐阿婆的;e徐阿婆的故事不全由子诚讲述。(2)答案:美丽端庄,气度不俗;清名至上,自尊自立;吃苦耐劳,隐忍顽强。(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答案: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答案:这句话使我想到,不管多么穷困,也要保持做人的操守。(2分)文中的徐阿婆为了还清赃官助济她的钱,忍受病痛和穷困的折磨,耄耋之年仍早出晚归出外摘茶挣钱,在临死之前终于将钱还清。徐阿婆虽穷但追求清名的品德风范让人敬佩。(3分)生活中有很多同徐阿婆一样虽穷但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的人。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政府的救济粮,他的精神让人钦服;四川地震灾区很多人们,面对家破人亡的惨境,没有一味要求政府补贴或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来谋取钱财,而是依靠自身力量,在灾难中奋起,重建家园。人的一生,可以穷困,但不可因为穷困而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3分)(表明看法,观点鲜明(2分)。 结合原文谈理解(3分)。 联系历史史实或社会生活谈感悟(3分)。)13、答案:d 解析:不余遗力: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a.罪不容诛:即使处死也不能抵偿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属望文生义。b. 不足挂齿:不足,不值得;挂齿,说起,提到,挂在口上,放在嘴上讲。数不上,不值得一提。含有极端轻视的意思。也可以用于自谦。此处不合语境。 c. “呼之欲出”,呼,叫、喊;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将要;出,出来。意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 描写十分生动。这里与“立体报纸”这一对象搭配不当。14、答案:c解析:a项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b项搭配不当,“取得的成绩”与“得到了回报”不搭配。d项否定失当,删除“不再”。15、答案:b解析:这个语段围绕“好品德是习惯”而言,先谈它的特点,再谈实质,最后讲实效。同时注意照应词和代词、关联词语的搭配。16、略17、参考答案:a:料理家务的需求大幅减少2分。内容1分,特征1分。b:照顾老人的需求大幅增加2分。内容1分,特征1分。c:顺应市场,调整培训课程1分。 解析:a处和b处答案,顺序可以颠倒;a处和b处答案,“内容”必须是表格中相应的列标题内容;a处和b处答案,“程度”,即用准确的修饰语体现表格数据的变化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