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及分析总结报告.doc_第1页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及分析总结报告.doc_第2页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及分析总结报告.doc_第3页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及分析总结报告.doc_第4页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及分析总结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不孕。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2)子宫腺肌病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次症: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泄;带下量多,色白。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2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肛门坠胀;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3肾虚血瘀证主症:经行小腹坠痛;腰膝酸软。次症:经色淡黯或夹块;月经量少或错后;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性欲减退。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4湿热瘀阻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口腻或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小便色黄或短赤。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二)针灸治疗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治疗。经前或经行期治疗。或选用火针疗法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经前或经行期治疗。(三)中医特色治疗1中药保留灌肠方药:三棱、莪术、当归、延胡索、川芎、赤芍、桃仁、红藤、牛膝。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适用于血瘀明显者。2中药外敷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脐疗疗法。3.药粥:用于气滞血瘀者生地黄30g、桃仁21枚(去尖)、桂心1g(研末)、生姜2g、粳米100g、生地、桃仁、生姜、黄酒100ml捣烂,单层纱布取药汁,再加清水100ml,于药渣中搅拌,单层纱布绞取药汁,合并两次药汁,将粳米加水1000ml熬稠,加入药汁及桂心末搅匀,稍煮即成。功效: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每日一剂,每月5剂,3个月为一疗程。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1. 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要保持精神愉快,易食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痛经治疗3个月为以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30%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未按疗程治疗,日后有复发可能。应对思路:1、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按疗程治疗,根据症候分类,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通过近1年的临床实施,应用方案指导痛经的诊断、治疗工作已显示出其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以后将紧跟当今国内外痛经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据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及时更新修订,总结临床有效经验方药,加强中医药综合干预手段治疗。今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案。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痛经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二)评价方法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盆腔超声、血清CA125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三)分级量化标准1证候分级量化标准(1)寒凝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无下腹冷痛或刺痛下腹轻微冷痛,或刺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明显冷痛或刺痛,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冷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形寒肢冷无形寒,肢欠温形寒,肢冷形寒,肢冷如冰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紫黯有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经行呕恶有无经行大便溏泻有无带下量多,色白有无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涩或沉紧,记(+)。脉平,记(-)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无小腹胀痛小腹胀痛或刺痛不适,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出现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明显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明显,持续存在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黯红有块或排出不畅有无经前乳房胀痛有无肛门坠胀有无经期先后不定有无经量或多或少有无舌象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记(+)。舌质正常,记(-)脉象 脉弦或弦涩,记(+)。脉平,记(-)(3)肾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行小腹坠痛无小腹坠痛小腹坠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难忍,须卧床休息腰膝酸软无腰膝酸软腰膝酸软不适腰膝酸软明显腰膝酸软,较难忍受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淡黯或夹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头晕耳鸣有无夜尿频多有无性欲减退有无舌象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沉细或沉涩,记(+)。脉平,记(-)(4)湿热瘀阻证: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无小腹胀痛或灼痛小腹胀痛或灼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难忍,需卧床休息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0分1分2分 3分带下量正常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0分1分 2分 3分带下色、质正常带下色微黄,质微稠或偶有臭味带下色黄,质稠或有腥臭带下色黄如脓,质稠,或有秽臭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有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有无口腻或纳呆有无小便黄有无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有无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滑或弦数,记(+)。脉平,记(-)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201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不孕。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2)子宫腺肌病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次症: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泄;带下量多,色白。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2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肛门坠胀;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3肾虚血瘀证主症:经行小腹坠痛;腰膝酸软。次症:经色淡黯或夹块;月经量少或错后;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性欲减退。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4湿热瘀阻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口腻或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小便色黄或短赤。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二)针灸治疗1针灸:至阴穴,常规消毒针刺0.1-0.5寸,得起后捻转手法为主,提插为辅,留针30分钟,寒者加艾条灸,出针按针孔。热者不加灸,出针时稍摇大针孔,让其出血少许,如火柴头大小,以干棉球将血擦去。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经前或经行期治疗。(三)中医特色治疗1中药外敷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脐疗疗法。2.口服药粥药粥:用于气滞血瘀者生地黄30g、桃仁21枚(去尖)、桂心1g(研末)、生姜2g、粳米100g、生地、桃仁、生姜、黄酒100ml捣烂,单层纱布取药汁,再加清水100ml,于药渣中搅拌,单层纱布绞取药汁,合并两次药汁,将粳米加水1000ml熬稠,加入药汁及桂心末搅匀,稍煮即成。功效: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每日一剂,每月5剂,3个月为一疗程。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1. 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要保持精神愉快,易食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痛经治疗3个月为以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30%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未按疗程治疗,日后有复发可能。3.痛经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治疗时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原则,并根据月经周期的特点,需要平时预防、治疗。近两年我科增加口服药粥、耳穴压丸等治疗,临床疗效明确,患者接受度较高。然而对于部分严重的痛经患者,药粥、耳穴治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虽然在疼痛发作时可以采取针灸、艾灸、西医止痛治疗,然而这几种手段均有各自的缺点。针灸、艾灸可以减少疼痛的次数、减轻疼痛的程度,但是需要患者长期来院治疗,具有一定的不便;西医止痛治疗只适用于发作时,并不具有发作前的预防作用。应对思路:1、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按疗程治疗,根据症候分类,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3、进一步总结学习国内有效的治疗方案及经验,对于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吸收使用。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痛经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二)评价方法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盆腔超声、血清CA125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三)分级量化标准1证候分级量化标准(1)寒凝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无下腹冷痛或刺痛下腹轻微冷痛,或刺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明显冷痛或刺痛,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冷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形寒肢冷无形寒,肢欠温形寒,肢冷形寒,肢冷如冰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紫黯有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经行呕恶有无经行大便溏泻有无带下量多,色白有无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涩或沉紧,记(+)。脉平,记(-)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无小腹胀痛小腹胀痛或刺痛不适,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出现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明显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明显,持续存在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黯红有块或排出不畅有无经前乳房胀痛有无肛门坠胀有无经期先后不定有无经量或多或少有无舌象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记(+)。舌质正常,记(-)脉象 脉弦或弦涩,记(+)。脉平,记(-)(3)肾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行小腹坠痛无小腹坠痛小腹坠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难忍,须卧床休息腰膝酸软无腰膝酸软腰膝酸软不适腰膝酸软明显腰膝酸软,较难忍受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淡黯或夹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头晕耳鸣有无夜尿频多有无性欲减退有无舌象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沉细或沉涩,记(+)。脉平,记(-)(4)湿热瘀阻证: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无小腹胀痛或灼痛小腹胀痛或灼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难忍,需卧床休息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0分1分2分 3分带下量正常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0分1分 2分 3分带下色、质正常带下色微黄,质微稠或偶有臭味带下色黄,质稠或有腥臭带下色黄如脓,质稠,或有秽臭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有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有无口腻或纳呆有无小便黄有无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有无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滑或弦数,记(+)。脉平,记(-)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4年妇产科痛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 妇产科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痛经病人400例,平均治疗费用每月100元左右,治疗的400例患者治愈380例,好转20例,治愈率95%,。主要治疗方法有: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脐部敷药;针灸、艾条灸、耳穴、口服药粥。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疗法应用情况10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应用率100%;脐部敷药;针灸、艾条灸治疗应用率80%;口服药粥 50%。辨证施治率100%。(二)疗法应用情况分析本诊疗方案中,中药治疗贯穿始终,并根据病情及病程选择针灸、艾条灸、口服药粥及自身因素等。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均有很好的依从性,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痛经根据症候分为气滞血瘀、寒邪凝滞、寒邪凝滞、肝肾亏损。根据病情的分别进行相应的中药口服,减轻患者痛苦。2.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3.针灸、脐部敷药、耳穴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4.药粥治疗:安全、便捷。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疗效评价2014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治疗痛经患者400例,治愈380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达95%。由此分析可知,该诊疗方案中的中医疗法可减轻患者痛经痛苦。(二)疗效分析1痛经症状改善患者月经来潮无腰痛,经血颜色、经量正常的占95%;经期疼痛明显减少的占5%.2患者满意度经从治疗费用、疗程、疗效、诊疗服务等方面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如下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治疗费用合理350例一般50例不合理 0例疗程满意360例比较满意35例不满意5例疗效满意390例比较满意10例不满意0例诊疗服务满意360例比较满意40例不满意0四、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1. 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要保持精神愉快,易食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痛经治疗3个月为以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30%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未按疗程治疗,日后有复发可能。应对思路:一、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二、按疗程治疗,根据症候分类,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通过近1年的临床实施,应用方案指导痛经的诊断、治疗工作已显示出其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以后将紧跟当今国内外痛经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据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及时更新修订,总结临床有效经验方药,加强中医药综合干预手段治疗。今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案。痛经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治疗时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原则,并根据月经周期的特点,需要平时预防、治疗。近两年我科增加口服药粥、耳穴压丸等治疗,临床疗效明确,患者接受度较高。然而对于部分严重的痛经患者,药粥、耳穴治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虽然在疼痛发作时可以采取针灸、艾灸、西医止痛治疗,然而这几种手段均有各自的缺点。针灸、艾灸可以减少疼痛的次数、减轻疼痛的程度,但是需要患者长期来院治疗,具有一定的不便;西医止痛治疗只适用于发作时,并不具有发作前的预防作用。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总结学习,我科认为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能够减缓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我科拟将中药保留灌肠列入以后的诊疗方案中。201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不孕。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2)子宫腺肌病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次症: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泄;带下量多,色白。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2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肛门坠胀;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3肾虚血瘀证主症:经行小腹坠痛;腰膝酸软。次症:经色淡黯或夹块;月经量少或错后;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性欲减退。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4湿热瘀阻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口腻或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小便色黄或短赤。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中成药: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二)针灸治疗1体针:至阴穴,常规消毒针刺0.1-0.5寸,得起后捻转手法为主,提插为辅,留针30分钟,寒者加艾条灸,出针按针孔。热者不加灸,出针时稍摇大针孔,让其出血少许,如火柴头大小,以干棉球将血擦去。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经前或经行期治疗。(三)中医特色疗法2中药外敷可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随证加减,进行脐疗疗法。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1. 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要保持精神愉快,易食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痛经治疗3个月为以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30%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未按疗程治疗,日后有复发可能。3.现在运行的诊疗方案中,由于部分诊疗方法比较复杂,患者接受度不高,对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应对思路:1、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按疗程治疗,根据症候分类,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经过我科学习总结,中医药保留灌肠对于预防经行疼痛有比较好的疗效,我科拟下年开展相关业务,并列入我科诊疗方案中。3、将紧跟当今国内外痛经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据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及时更新修订,总结临床有效经验方药,加强中医药综合干预手段治疗。今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案。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痛经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90%;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改善或加重,痛经程度评价评分积分减少30%。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二)评价方法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评分-治疗后证候评分)治疗前证候评分100%。证候评分方法见证候分级量化标准表。3观察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1、2、3、6个月经周期时,于月经干净后3-5天行妇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盆腔超声、血清CA125检查只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时各做一次。(三)分级量化标准1证候分级量化标准(1)寒凝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无下腹冷痛或刺痛下腹轻微冷痛,或刺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明显冷痛或刺痛,影响工作和生活下腹冷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形寒肢冷无形寒,肢欠温形寒,肢冷形寒,肢冷如冰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紫黯有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经行呕恶有无经行大便溏泻有无带下量多,色白有无舌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涩或沉紧,记(+)。脉平,记(-) (2)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无小腹胀痛小腹胀痛或刺痛不适,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无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出现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经前明显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明显,持续存在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黯红有块或排出不畅有无经前乳房胀痛有无肛门坠胀有无经期先后不定有无经量或多或少有无舌象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记(+)。舌质正常,记(-)脉象 脉弦或弦涩,记(+)。脉平,记(-)(3)肾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4分6分经行小腹坠痛无小腹坠痛小腹坠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坠痛难忍,须卧床休息腰膝酸软无腰膝酸软腰膝酸软不适腰膝酸软明显腰膝酸软,较难忍受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淡黯或夹块有无月经量少或错后有无头晕耳鸣有无夜尿频多有无性欲减退有无舌象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沉细或沉涩,记(+)。脉平,记(-)(4)湿热瘀阻证:湿热瘀结证症状轻重分级表主症0分2分 4分6分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无小腹胀痛或灼痛小腹胀痛或灼痛,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小腹胀痛或灼痛难忍,需卧床休息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0分1分2分 3分带下量正常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以内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21倍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需用护垫0分1分 2分 3分带下色、质正常带下色微黄,质微稠或偶有臭味带下色黄,质稠或有腥臭带下色黄如脓,质稠,或有秽臭次症有(2分)无(0分)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有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有无口腻或纳呆有无小便黄有无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有无舌象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记(+)。舌质正常,记(-)脉象脉弦滑或弦数,记(+)。脉平,记(-)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3年妇产科痛经诊疗方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 骨妇产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痛经病人450例,平均治疗费用每月150元左右,治疗的450例患者治愈400例,好转50例,治愈率88.9%,。主要治疗方法有: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脐部敷药;针灸、艾条灸、耳穴。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疗法应用情况10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应用率100%;脐部敷药;针灸、艾条灸治疗应用率80%;耳穴 70%。辨证施治率100%。(二)疗法应用情况分析本诊疗方案中,中药治疗贯穿始终,并根据病情及病程选择针灸、艾条灸、耳穴及自身因素等。方案中的治疗措施在患者群中均有很好的依从性,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痛经根据症候分为气滞血瘀、寒邪凝滞、寒邪凝滞、肝肾亏损。根据病情的分别进行相应的中药口服,减轻患者痛苦。2.西医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3.针灸、脐部敷药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4.耳穴治疗:安全、便捷。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疗效评价2013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治疗痛经患者450例,治愈400例、好转50例,总有效率达88.9%。由此分析可知,该诊疗方案中的中医疗法可减轻患者痛经痛苦。(二)疗效分析1痛经症状改善患者月经来潮无腰痛,经血颜色、经量正常的占95%;经期疼痛明显减少的占5%.2患者满意度经从治疗费用、疗程、疗效、诊疗服务等方面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如下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治疗费用合理420例一般30例不合理 0例疗程满意430例比较满意20例不满意0例疗效满意420例比较满意30例不满意0例诊疗服务满意420例比较满意30例不满意0四、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1. 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要保持精神愉快,易食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2.痛经治疗3个月为以疗程,在治疗过程中,有30%患者治疗1个月后效果明显未按疗程治疗,日后有复发可能。应对思路:一、清淡饮食,经期忌食酸辣生冷、忌生气。二、按疗程治疗,根据症候分类,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通过近1年的临床实施,应用方案指导痛经的诊断、治疗工作已显示出其在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我们以后将紧跟当今国内外痛经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据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及时更新修订,总结临床有效经验方药,加强中医药综合干预手段治疗。今后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相关的中医治疗方案。现在运行的诊疗方案中,由于部分诊疗方法比较复杂,患者接受度不高,对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中药药粥是中医特色诊疗手段之一,将治疗药物熬制成粥,并运用一定的手段减轻药物异味,具有接受度高、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我科通过查询整理痛经相关文献,吸收国内同行的经验,发现药粥对于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增加诊疗的便捷性,提高疗效,我科拟将中药药粥列入诊疗方案。2012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痛经、不孕。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2)子宫腺肌病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等提示。(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三)证候诊断 1寒凝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次症: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泄;带下量多,色白。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2气滞血瘀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次症: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肛门坠胀;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3肾虚血瘀证主症:经行小腹坠痛;腰膝酸软。次症:经色淡黯或夹块;月经量少或错后;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性欲减退。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4湿热瘀阻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经色暗红或酱红,质稠或夹粘液;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口腻或纳呆;大便溏而不爽或干结;小便色黄或短赤。舌脉: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主症必备,次症具备2项以上,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证候诊断。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二)针灸治疗针灸:至阴穴,常规消毒针刺0.1-0.5寸,得起后捻转手法为主,提插为辅,留针30分钟,寒者加艾条灸,出针按针孔。热者不加灸,出针时稍摇大针孔,让其出血少许,如火柴头大小,以干棉球将血擦去。三、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1. 精神调养和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