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门类之一,与周易中阴阳互补的哲学思想一起发展, 同声相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阴与阳、虚与实、 刚与柔、拙与巧、方与圆、黑与白、动与静、向与背、肥与瘦等等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与书法创作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平衡对称、参差错落、欹正相生、收放呼应、轻 重缓急、疏密相间、和谐统一的原则可谓不谋而合,中国文化精神正是中国书法精神的 基石。 本文从三个部分来研究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 第一部分是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 在联系,第二部分是阴阳互补对书法创作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学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 积极意义。其创新之处在于,从书法创作层面来研究书法与阴阳互补的多种暗合与内在 联系,有几下几个方面:一是阴阳说是文字产生的源头;二是变通之理;三是卦时与创 作背景;四是“意象”的攀援;五是阴阳辩证中的契合。其次主要论述阴阳互补对书法 创作的影响,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阴阳互补对书法创作中结字法的影响;二是阴 阳互补对书法创作中墨法的影响;三是阴阳互补对书法创作中笔法的影响;四是阴阳互 补对书法创作中章法的影响;五是阴阳互补对书法创作中钦印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学习 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意义,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创作实践充分相结合,进一步 探求它们之间的闪光点。 关键词关键词:阴阳互补 ,书法创作 iii abstractabstract categories of chinese art of calligraphy as on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 the philosophy of yin and ya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mentary, simultaneous accordingl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ai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yin and yang, virtual and real, just and gentle, humble and clever, square and round, black and white, dynamic and static, and back to the fat and thin, and so the unity of opposites in philosophy, and calligraphy in black or white when virtual and real, balanced symmetry, mixed scattered, yi is with students, retractable echo, priorities, density and white, can be said to coincide with the principle of harmony,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cornerstone. this paper studies from three parts to complement of yin and yang, the first part with calligraphy creation is yin and yang complement with calligraphy creation inner link, the second part of the yin and yang complementary calligraphy creation influence, the third part is learn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ositive meaning. its innovation lies in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research calligraphy and yin and yang of complementary with inner link, although a few next few aspects: one is that the source of yin and yang text generation; the second is daniel flexibility; three is with creation background hexagrams; four is image climbing; the fifth is yin and yang dialectical agree with. secondly mainly describes yin and yang of the influence of complementary calligraphy creation, roughly divided into several parts: one is the yin and yang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and complementary to the influence of word law; 2 it is yin and yang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of complementary to the influence of ink presentation; three is yin and yang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of complementary brushwork influence; four is yin and yang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of complementary way of influence; five is the yin and yang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khin complementary effect of printing. the third part is learning yin and yang complement with calligraphy creation, thus make the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lligraphy creation practice fully combined, further explore the sparking between them. key words: yin and yang, complementary, calligraphy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 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 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引 论 1 引 论 引 论 “阴”与“阳”是中国古典哲学朴素的辩证法,即黑为阴,白为阳。余国松先生在 他著的中国书法的历史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演变和发展一文中说: “以阴阳 、 五行宇宙图式为背景的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本质。 ”具体到书 法中来说, 其创作过程就是书法创作主体用毛笔在白纸上写字, 黑色着墨处的 点 、画 为阴,空白无字处为阳。书法创作主体从运笔挥毫,笔锋的正、侧、使转、顿挫等过程 中,看其点画有粗细,字体有大小;结体或章法布局有平正、险绝,有疏密,穿插、揖 让字势之内含“无往不收,无垂不缩, ”方圆兼使。有圆折、方折、翻绞之转、平 移之转、悬针垂露;笔力有阳刚、阴柔,墨色有焦浓重淡、涨渴等等。具体地说,粗点 画为阴,细点画为阳;焦浓重墨为阴,浅淡飞白,牵丝为阳;大为阴,小为阳。清刘熙 载在书概中说: “画有阴阳,如:横画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画左边为阳,右边 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从字的筋骨血肉的力度来说,苍劲雄强 为阳刚,秀丽灵动为阴柔等等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体系。并且在一完整的书法作品中,这 种阴阳互补内外空间的交融就显得更加突出。从创作角度说,这种交融不仅“黑”点画 即阴,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同时也承担了塑造“白”的形象任务,无字的空白处即阳; 而“白”也并不仅仅是衬托汉字黑的单纯背景,它同样也起着塑造衬托书法黑的作 用。正如古代的太极图那样黑 (阴)与“白” (阳)已相互显示和规定着自身与对方 的存在形式。这样黑与“白” (即阴与阳)不仅都具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又相 得益彰地塑造了书法完整的美。 古代的学者以 周易 经传为圣人之书, 其中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学 周 易则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进而“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甚至能 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门类之一,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引 论 2 组成部分,与周易中古老的哲学思想一起发展,同声相应。气、韵、境、趣等中华 民族特有的审美规范的建立,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多种文化素质的综和修养都标志着书 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国文化精神正是中国书法精神的基石,书法 创作中提出的阴与阳、虚与实、拙与巧、黑与白、刚与柔、动与静、方与圆、向与背、 肥与瘦等等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原则上可谓不谋而合。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而阴阳互补思 想又是周易的核心。 周易中认为阴阳是天地之本,万物天地都由阴阳组成,阴 阳的变化就是万物的变化。它把天地人世间的事物按功能和性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 亮、热情、前进、刚健、积极的称为阳;另一类是阴暗、冷淡、后退、柔弱、消极的称 为阴。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可以概括为阴与阳两种性质、两种功能的对立统一。1在 中国儒家曾以它“五经” ( 易 、 书 、 诗 、 礼 、 春秋 )之首,道家则以它为“三 玄” ( 老 、 庄 、 易 )之一,无论研究天文、地理、兵法、艺术,还是研究数学、 物理、武术、气功等古人都擅援引,借助周易的学说。在古人看来周易可谓“有 容乃大” ,囊括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是各门学科的总汇。2周易的思维模式、哲学 思辩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必然影响着书法及其创作思想。 目前理论研究领域暂时还没有人把“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放在一起的明确研究。 郑吉雄的易图象与易诠释是立足周易本体所做的研究,主要对周易中卦象 及文字内容作出诠释。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也是立足周易本体所作出的注解。 这些著作都未涉及书法方面的内容。何丽野的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主要从八字易象 入手来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所论多是哲学内容。欧阳中石的中国文化论丛书 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虽从中国文化角度阐述了书法与文化的关系,但所论较为概括, 是一个系统文本,关于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关系上没有深入。余国松先生的中国书 1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03 页。 2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 页。 引 论 3 法的历史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主要立足中国书法的历史来论述中华名 族思维模式的演变和发展,其文中涉及到阴阳和书法的关系,但在具体到“阴阳互补” 和书法创作的关系上并未深入。 陈大中先生的当代书法创作与流派研究对书法艺术、书法创作及书法流派的概 念、范畴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当代书发创作流派的格局划分以及划分的学理基点相加 说明,重点阐述了当代三个书法创作流派(古典派、现代派、学院派)的历史发展、理 论演变,对他们的流派观念定位、流派理论体系的前瞻性进行了学理上的考察,超越性 四个方面对各流派做出了反思与评价, 对研究当代书法的现状及发展具有较强的启示作 用和现实意义。此专著虽涉及了书法创作,但对于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关系并未有过 多提及。 沃兴华先生的书法创作论阐述了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的独到见解及创作思想, 并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其创作意图。沃兴华先生据他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学识,对书法创作 中诸如虚实、计白当黑等命题有具体论述,但对于阴阳互补的大范畴来讲过于简略了一 些。 沃兴华先生的形势衍:书法创作论之 2重点论述形与势的问题,形与势是书法艺 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形势理论源自兵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兵家是 为显学。 “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 。班固著汉书艺文志 ,将 兵书分为四种:一权谋,二形势,三阴阳,四技巧。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诸 葛亮向刘禅推荐的必读书是法家著作和兵书,孙权提示吕蒙“宜急读”的书也是史书和 兵书。由此可见汉魏时期,人们对兵法非常热衷。汉末魏晋,兵法盛行的同时,书法艺 术也突飞猛进。首先,分书走向成熟,原先篆书那一根等粗的线条演变为横竖撇捺等各 种点画,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造形上极夸饰之能事。然后,又迅速地从分书向楷书、 从隶书向行书、从章草向今草演变,所有这些演变都强调书写之势,追求点画的上下相 属,连绵不断,特别注重笔势。形与势成为当时书法的创作重心,而这样的创作在方法 引 论 4 上与兵法相似,于是,人们就借助兵法来讨论书法,蔡邕九势说: “夫书肇自然, 自然既出,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兵法中的阴阳与形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 凿破鸿漾的理论基石。形势只是书法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点,而其他如章法布局、墨色、 单字结构等也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沃兴华先生在此专著中并未明确提及。 其他一些专著和期刊论文要么论及周易时提到“阴阳互补”的概念,要么单纯谈论 书法创作,并没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 本文根植“阴阳互补”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揭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互 补的种种暗合与内在联系。 在整个书法创作过程中, 创作构思即创作主题的思想是先导。 其中周易中“阴阳互补”这一古老辨证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本土,这一思想在潜 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书法创 作的主体人,他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创作思想必然会受到阴阳互补思想的影响,正 是因为这一思想的介入,才使书法创作与传统意义上的随意书写、随意涂鸦有着质的区 别;也正是因为这一思想的存在,书法创作才有了灵魂和生命。毫无疑问, 周易中 “阴阳互补”思想对书法创作主体的构思是一种潜在的润物细无声似的影响。创作主体 在进行书法创作之始,既定的哲学思辨、理性思考都对书法创作起到开启思路、拓宽视 野的作用,即创作主体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用什么风格的表现手法都与创作主体的 哲学思辨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5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阴阳互补是周易最为典型的思想。 “奇数为阴,偶数为阳;男人为阳,女人为 阴;天为阳,地为阴;暑为阳,寒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等等” 。 3双方这种性质的对立,先是制造矛盾再化解统一矛盾。书法创作中阴阳互补思想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动静相宜的用笔,疏密相间的布局,刚柔相济的笔力,虚实对比的墨 色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再现。正是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之上,书法创作才成为 一种自觉化、有目的、主动的精神创造,而不是单单的线条书写,线条的书写只是创作 主体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已,在创作主体“思想”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创作内容与形式 去介入社会、干预社会影响社会,显示出创作主体“思想”的张力时,书法创作才是正 真意义上的完美创作。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只有在书法创作主体有了深刻的创作思想 之后, 创作行为才有目的性。 这一阶段的思想或是百思不得其解; 或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是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之是建立在文化思想的基础 上,如果没有思想做支点,书法创作则是空洞无目的乏味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 传统文化周易阴阳互补思想在书法创作中的价值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一)阴阳说是文字产生的源头 系辞上传中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太极的 “太” 是两个字,一个叫“大” , 那一点代表“小” , “ 太极” 在这里告诉我们, 宇宙有的事物大极了,但有的事物又小极了,其小无内,小到找不到里面,真小!其大 无外,大到没有外面,真大! 易传在这里用了一个“生” 字,太极“生” 两仪, 3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华书局出版社,1984 年版,第 51 页。 4 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3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6 两仪“生” 四象。 周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一部经典。三玄五经都是从这里“生” 出 来的,所以, 周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共同基因,当然也是汉字的基因。 系辞下传中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 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又说: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5七千年前的伏羲氏是通过观察 大自然,观察人类自身,而一画开天,创造出了代表阴阳的符号,又根据阴阳相对、阴 阳合一、阴阳互动变化,创造出了八卦。我国一九五九年发现的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 仰韶文化陶器文字,是汉字的起源,现在看来,其源头就是周易 ,也是从一画开始, 画出了汉字。陶器文字中就有代表一种语意的符号文字,如“热” 字,上面是“日” 、 中间是“火” 、 下面是“山” 这样的符号文字。一九五四年发掘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 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即是简单文字,诸如、等等,这都是“观物取象” 、 “ 结绳而治” 的“书契” 。 这就是起源于“近取诸身,远取万物” 的天、地、日、 月、身、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6仰韶文化陶器文字的出现,就标志着汉字的产 生。 周易自古以来就认为是一部占卜的书,占卜未来的吉凶。先民占卜需要记录, 仰韶陶器文字就应运而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殷商时期,就形成了汉字的雏型 甲骨文。从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看,其内容大都是占卜吉凶的记载。这就说明,汉字的发 展也源于周易 。 为了创造汉字,先民还发明了“六书” : 象形、形声、会意、转注、指事、假借。 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人工编码系统的相似论、相关论、相应论、相对论而来的。这 个“六书” 理论,早见于周礼 ,完成于东汉,东汉许慎在他编的中国第一本字典说 文解字中全面系统讲述了“六书” 理论。从此看来,从汉字的萌芽到汉字的定型和 5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9 页。 6 宋朱点周易本义 ,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之新刊四书五经之一,1994 年版,第 37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7 发展都是源于周易 。太极,大到无外,小到无内,从一点开始,到一画,一画开天, 画出了阴阳,画出了八卦,画出了两仪,画出了乾坤。看看汉字及以汉字为根发展起来 的书法,也就是集点成画,从一画到八画,从八画到万画。汉字基本笔画只有八画,点、 横、竖、撇、捺、鈎、折、挑,由八个基本笔画引伸变化到万画,单就楷书形成的笔画 就有七十多种,如将篆、隶、真、行、草计算一下,那就是成千上万。这种成千上万的 笔画就是造成书法美的因素,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文字所不及的。7 周易太极图的形象通常在人们意识中较为直观,由黑白相间两种颜色组成的圆, 包含阴阳两种含义,黑白对立的太极圈中所形成的一“s”型线条使圆形太极图黑白相 互分隔又对立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称,相得益彰。这一“s”型线条不 仅具有相对独立的线的本体,而且在黑白对立之间还起到相互联系、相互贯穿的桥梁纽 带作用。 太极图中黑白回旋,形象地表现了阴阳合一、以和为贵、阴阳相克、相互 制约、阴阳相生相克、阴阳互生互变、互为互见的变化。在万事万物中,阴阳二气浑圆 和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书法亦如此。那么,这一“s”型线条与中国传统书法中 的线条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书法中线条的形成需要先从文字说起。文字形成之初如同绘画一样,最初是对客观 事物外部形态的摹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谓象形文字。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古可谓之问。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8现代文者阐释其意: “文,表物象之本来形状,谓独体字, 不能分解。而“字”指合体上面“ 宀 ”表屋宇,下面“子”表繁衍,生育之意,即许 慎所谓“孳乳而寖多” 9。汉字以象形为根本,按照一定的构造原则不断组合产生新的 文字,以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思想交流需要。由于代代相传,文字在书写上由繁到简连 续发生变化,但文字无论如楷书、行草书都是以线条为依托,其形质结构仍是建立在线 7 朱以撤、徐春兴书法初学规范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37 页。 8 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年版,第 34 页。 9 赵振乾大学书法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8 条的疏密穿插基础上,而产生一种平衡对称、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的艺术效果。文字的 演化至魏晋时期由于文人书风的兴起导致书法创作自觉化。文字的产生、形成与线条是 相伴而生、形影不离的,不论篆、隶 、楷、行 草何种字体,如果失去线条的存在,书 法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书法创作也会显得干瘪无味。在这一层面上讲,线条是书 法的生命载体,是书法创作主体情感的外化,创作主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着无限的笔 墨艺术,这种辩证思想是阴阳互补思想的再现。书法创作的主体自始至终都在黑白对立 的书法艺术中继承前人,超越前人,自我超越。线条做为太极图的分界,它做为媒介使 太极图黑白对立、阴阳互补;同时,线条也是书法创作主体的载体,主体不断在黑白对 立中进行创造,既要发展又要受限制。可见周易阴阳互补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影响非 同一般。 (二)变通之理 周易乾凿度云: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10毛奇龄仲氏易 亦指出: “易”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等五义,无论何种说法总不出“变易” 的范围。从周易 “经”部分的形式内容来看,卦爻符号及卦爻辞,都可以通过变通 这一基本思想来把握其变化的规律, 周易阴阳互补思想同样地体现在书法创作里。 书法以最简易的线条建构最简练的艺术宫殿, 在其创作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 字字雷同, 千篇一律,不善变化,雷同是书法创作的大忌。无论风格的雷同还是结构、章法的雷同, 都为书家所厌弃。 故孙过庭 书谱 中说: “数画并施, 其形各异, 众点齐列, 为体互乖。 ” 王右军的兰亭序每字都构别体,其中有二十个“之”字,却形态各异,无一雷同。 可见书法中的阴阳互补思想是体现在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上的。汉字众多,每一个汉 字都具备成千上万种的结体、用笔、用墨方面也是变化万千的。书法其自身的发展也体 现着阴阳互补之理。书法字体由篆书一步步演化出隶、行、楷、魏、草等字体;书法的 10 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37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9 书风也从晋朝的尚韵演变成唐朝的尚法,宋朝的尚意,元明的尚姿,直至清朝的尚变, 这里的清朝尚变更是书法史上的大事。书法发展到清朝,帖学己毫无新意,萎靡不振, 康有为、阮元、包世臣等书界革命家大扬尊碑抑帖的旗帜,以势不可遏的豪情扫荡了帖 学,掀起了书界革命的浪潮,他们大胆的变通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产生了无 数敢于、善于变易的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隶书等。变易是 书法中最为高深、最能考验一个书家胆识才力的技巧,不懂得变易之道,自是步入前人 的阴影里,摆脱不出他人的影子。而只求变易,不懂变易的道理,乱变一通,随心所欲, 又失之狂怪媚俗矣! 系辞下传中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1周易的辩证法则就是“通 变致久” 。 故周易又有变经之称。什么是“变”? 系辞上传中说: “化而 裁之谓之变。 ”又说: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 ” “化” 是生出新的事物; “裁” 是去掉 旧的事物;生新弃旧,就叫“变化” 。 12事物变化,其象表现出新的事物进化了,旧的 事物退化了,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系辞上传中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 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 因为“阴阳相薄” , “ 八卦相荡” , “ 刚柔相摩” , 就使得天地间闪电雷鸣,刮风下雨, 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运行不止,不断变化。 系辞下传中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13”这就是说,由于阴阳相互斗争、相 互矛盾而促使宇宙万事万物不断变化,而有变就有不变,有不变就有变;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今天正在变,昨天不会变了,明天是一定要变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 有变。不论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界,还是文化艺术界都是如此。 周易在这里 告诉我们,既然人类处在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之中,那就一定要掌握这种天道“ 唯变所 11 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年版,第 91 页。 12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8 页。 13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3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0 适” 、 “恒常通久” 的规律,顺时适变,不违其规,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 能保持长久。 周易这种“变通” 规律,就是书法艺术的创新之源头。用周易来看书法史 就是一部“变通”的历史。正如草书有三变,隶书变章草,行书变今草,今草变狂草。 善变者活,不变者死。只有从笔法、结体、章法上不断求变,才能创作出姿态万千,妙 趣无穷的艺术作品。 周易的“通变致久” 之理告诉我们, “生生之谓易” , 宇宙万事万物总是生生 不息,变化无穷,变化就“生” , 不变就“死” 。 书法艺术亦然,求变才会有生命。唐 戴叔伦的怀素上人草书歌诗云: “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余” , “ 始从破体 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此诗述说了怀素狂草成功的奥秘,就是有法无拘,志在求 变。细细品味怀素的自叙帖 、 千字文 、 论书帖等传世之作,无论是笔法上、字 法上、章法上都在追求着“变” 。 正如五代贯休所描述的“东却西,南又北;倒不起, 断复续,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秦王肩上剔着枣木槊” 。 14 字各欹斜,互相借让;动 静起伏,变化万端。 他的“变” 是创作实践之“变” , 是适应书法发展规律之“变” , 是符合书法规则之“变” , 是历史和现实、传统与自我的相互交融。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 “学字要有帖,学好帖后要发挥。 ” “学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 全受一种体的限制,广采博取,要兼学并蓄,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创新,才能引人入 胜。 ”毛主席一生喜好书法,南征北战,碑帖不离其身,他收藏的碑帖就达六百多种。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 “字犹用兵,同在制胜。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 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然阵势虽变,行伍不可乱也;字形虽变,体格不可逾 也。 ”15毛泽东深知其理,在军事上用兵在“变” , 用笔也在于“变” 。 毛体行草书,就 是笔笔新迹,字字笔笔,字字新姿,如刀剑、如烟云、如珠玉之珲,如鹰击长空,变化 14 丁文隽书法精论 ,中国书店出版社,1983 年版,第 302 页。 15 朱以撤、徐春兴书法初学规范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03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1 无穷,变化神奇。书法艺术的最高品位就是“变” ,变化多彩,才能抒情达意;变化多 彩,书法艺术才有生命。 (三)卦时与创作背景 在周易中,每一卦都有它特定的“卦时” ,各自象征着某一特定的背景。六十 四卦的六十四种“卦时”便是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总结出来的典型。通过这些典型的 背景来象征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事理。正如乾卦象征着阳刚之气, 坤 卦象征着柔顺之象, 困卦象征着困穷、苦厄, 豫卦象征着欢乐, 涣卦象征着 涣散等等。 16在实际的书法创作中也相当讲究特殊的创作背景, 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 如果脱离了艺术创作的背景,就很有可能领会不透其中的奥妙。如欣赏王右军的兰亭 序就应把握这幅天下第一行书,这样的一种创作背景:公元 353 年,王右军与名流谢 安、谢万、孙绰及亲朋好友四十一人在兰亭宴游雅集,流觞曲水,时值暮春,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心境宜人,王右军在饮酒微醉中挥毫写下了这篇兰亭序 。当我们了解了 这种创作背景后,再来欣赏兰亭序时就会更好地领悟到作品中洋溢着的清新畅快、 朝气蓬勃,潺潺流水般的美妙神韵。 兰亭序的意境正如易中的豫卦,象征 着欢乐之境。 易中的涣卦上巽而下坎,巽为风,坎为水,风行水上之意,其意 境亦如涣卦。 涣卦的这种自然成文的审美取向正是兰亭序的最佳注脚。再 如欣赏颜鲁公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时,要把握这幅不干净、不清爽、涂抹、笔迹 急促、四处删补的作品就更要把握其创作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与其从兄颜杲卿率 兵平息叛乱,不幸整个颜氏家族惨遭劫难,颜杲卿之子遇害,颜真卿闻讯悲愤异常,愤 笔疾书, 用这篇祭文来悼念其侄儿。 当我们了解了这种背景, 就很自然地理解作品涂抹、 不干净的原由,而得作品中激荡着的伤感、郁愤、粗率又激昂的神质; 困卦正反映 了颜真卿书法创作时的心境。在欣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时,就应该把握苏东坡被贬 16 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49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2 黄州时的独特苦闷心情,其苦闷中创作的黄州寒食帖正合了易中的困卦和 赛卦。同样,我们欣赏狂僧怀素自叙帖须把握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的“自 吹自擂”的狂放情怀;在欣赏张旭的肚痛帖时应把握其“忽肚痛不可堪”之后创作 的背景等。 (四)“意象”的攀援 系辞上传中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又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 神。 ”17易传在这里既提出了“意” 与“象” 的概念,又揭示了两者的关系。这就 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所以要用直观的“形象” 来 表达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意” 。 这里既提出了认识事物的世界观,又述说了认识事物 的方法论。 系辞上传中说: “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18这种“象” , 就是“卦象” , 就是宇宙自然 界的万事万物之“象” , 这是唯物的。如要以“象” 表“意” , 明辩卦象,当需从具 象到抽象,从抽象到意象,从表及里,周密的思维, “精微”的推敲,既需逻辑思维, 又需形象思维,以表其“意” 。 就是说,这种通过“立象”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 的意思、意味、意欲、意趣、意蕴,这就是周易思维模式,也就是“意象”思维, 这是辩证的。 刘熙载在书概一开头就说: “圣人作易 ,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 象,后天,书之用也。 ”意思是说周易用卦象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用以辨别事 物,认识世界。书法亦然, 周易与书法都是以“意” 为本,以象为用。汉字的创造, 先民就是以这种仰观俯察宇宙万象, “通德” 、 “ 类情” 意象思维而成。汉字从仰韶陶 17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 页。 18 何丽野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5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3 器文字的萌芽发展到汉朝隶变以后,汉字已是“不象形的象形字” , 这种“不象之象” , 就是“意象文字” 。 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得好: “探彼意象,入此规模。 ”19就是说, 探究书法那看似随心所成之象,实也有客观必据的规模;或者说,书法就是书者将从万 象之中捕捉到的“意象” 寓于文字书写之中。 以周易一画开天,创造了汉字;受周易意象模式启迪,汉字成了意象文字。 随着汉字书法的发展, 周易的“意象”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一种审美观念意象 美。西汉扬雄说: “书,心画也。 ”心画就是指书法创作主体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万物相碰 撞而产生的一种活灵活现的生动美。对此,蔡邕说得更具体确切,他说: “为书之体, 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愁若喜,若卧若起,若虫食木叶,若利 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 邕精妙地指出了书法必须有的这种“纵横有可象” 、 “以象达意”的“意象美” 。明项穆 在书法雅言中说: “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 ”这就明确地指出,书法谓之 心画,纵横可象,书法意象美,其源头就是周易 。 中国书法,集点成画,集画成字,集字成章,既是宇宙万殊之象的启示,也是人所 感悟宇宙万殊之象普遍规律的抽象。就是说,书者将他感受到的、经历过的万象之美、 生活之善、心灵之真,诸如起伏的群山、婀娜的舞姿、奔腾的万马、悅耳的歌声,无不 缩微到尺犊、手札之中。这是一种神似,一种写意,一种意象,並以此作为对书法的审 美观照。 中国书法, “ 假象喻意” , “观物取象” ,法中有意,意中有法。笔法上铁画银钩, 如屋漏痕,字势上云鹄游天,蛟龙戏海;章法布白上天女散花,云烟满纸,处处是“意 象” 之美。陈方既先生说: “书法就创作者来说,是以意求象,以意成象。然对欣赏者 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似抽象,却有意味。 ”故此, 中国书法别于他国文字,登上艺术殿堂,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本质。 19 潘运告张怀瓘书论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 年版,第 254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4 易系辞传指出: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 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 爻。 ”20这里指出了周易的创制原则是“观物取象” ,其卦文辞的表现形式是“假象 喻意” 。正因为如此周易一书才能够以磅礴的气势冲破其浓厚的迷信烟雾,而成为 一本象征性的哲理为主的经书。我们从易说卦传中的一百一十二个经典的象征也 可以看出其“观物取象” 、 “假象喻意”的创作及研究原则来。 周易的这种创作原则 同样也在书法艺术身上体现出来,西汉哲学家扬雄的“书,心画也。 ”最能表达出书法 创作的本质。所谓“心画”指的是书法创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相碰撞而 激发的美的线条的流露。这种微妙关系,东汉书家、音乐家蔡邕表达得更为具体而微, 他说: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苦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 得谓之书矣。 ”在这段话里蔡邕精妙生动地指出了书法须“纵横有可象”的道理。而“纵 横有可象” 、 “心画”的道理正与周易的“假象喻意” 、 “观物取象”的创制原则相通 洽。历代的书法家皆深谙此理,故他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或观人舞剑、或观蛇斗、或观 夏云变化,或观担夫争道凡此种种皆为求得“观物取象” 、 “假象喻意”的创作契机。 而书论中常说的“折叉股” 、 “屋漏痕” 、 “印印泥” 、 “悬崖坠石” 、 “长鲸喷浪” 、 “万岁 枯藤” 、 “惊电遗光” 、 “大鹏转风”等说法也莫不是这种意象创作方法的具体在现。 (五)阴阳辩证中的契合 系辞上传中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互补思想是周易的总体哲学思想 的核心。 周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之上,这两个符号按照阴 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成八卦。这种排列体现了阴阳互动、阴阳互补、对立 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成六十四卦,循环而无穷尽,阴阳就是其核心。 20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年版,第 321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5 太极图象, 六十四卦卦象启示我们, 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两个方面, 即阴阳两个方面。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刚为阳、柔 为阴,进为阳、退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顺为阳、逆为阴,伸为阳、屈为阴男为 阳、女为阴,父为阳、母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周易认为无论是自然现象、社 会生活、文化艺术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面,而这两个对立面又互相依存赖于一个整体之 中。21 一体之内, 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 又互相斗争, 互相制约使得事物不断发生变化, 推动事物不断前进;一体之内,阴显阳隐,互根互寓,显隐性易,互易互化,恒运无休。 故,精气互动,阴消阳长,阳杀阴藏,阴进阳退,使得事物始终保持和谐平衡。 周易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书法艺术矛盾论的源头。纵观整个书法发展史, 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明之姿、清之变,都是源于周易的阴阳变化之理。欧阳 询的三十六法中也列举了大量易学中的阴阳互补理念。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 阳也。 ”22书法艺术的形成就在于阴阳之变化,在变化中的对立统一。从书法艺术系统来 说,不论是笔法中的起与收、藏与露、提与按、方与圆、中与侧还是字法中的正与 斜、避与就、缩与伸、盼与顾还是墨法中的干与湿、浓与淡、燥与润还是章法 中的干与湿、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还是书法艺术审美中的生与熟、巧与拙、雅与 俗还是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等,都是阴阳调和对立统一。所以说书法创作就是 一个制造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 在书法创作中要寻求矛盾、 制造矛盾, 还要解决矛盾, “ 众点齐列” 就要 “为体互乖; “数画并施” 就要 “各形各异” ; “ 竖” 要 “曲” , “ 横” 要“斜” , 有变化、有矛盾、有差异,才富有情感,富有诗意,富有生命。毛泽东 主席深知矛盾理论,所以他的书法变化神奇,气势非凡,风貌独特,布白新异,是在书 21 郑吉雄易图象与易诠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97 页。 22 转引王振远中国书法理论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5 月版,第 351 页。 一、阴阳互补与书法创作的内在联系 16 法创作中制造矛盾而后又解决矛盾,从而达到统一和谐。 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中说: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形势尽矣” 。 “夫书肇于自然” 即指出了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 古人以阴阳为万物之根本, 阴阳相互对抗,互相渗透,便产生了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中国文字以取法自然物象为 本原,因而它体现了阴阳两种力量的撞击和协调。古人以阳代表刚健明朗等特征,以阴 代表柔弱退让等特征,因而文字也有刚柔杂错的特征。他道出了书法艺术源于自然,源 于周易的阴阳互补之说。书法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等 都要遵循阴阳互补的规律。书法创作不是模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共性的基 础上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以古为法,而后悟生于古法之外” , 才能自我作古,创 作出新的、富于个性的、有別于他人的书法作品。刘熙载说: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性 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创作书法不但要了解对象,更重要的是了解自 我,发挥性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清王文治云: “天姿凌烁未须誇,集古终能自成家。一 扫二王非妄语,只应酿蜜不留花。 ”在继承传统、遵循共性的前提下,进行书法创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西省古交市中考数学预测复习含答案详解(典型题)
- 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检测卷讲解(达标题)附答案详解
- 2024化验员通关考试题库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工业项目土地及环保手续代办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度药店相关技能鉴定复习提分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4-2025学年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经典例题及参考答案详解(新)
- 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人员测试卷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4电工考前冲刺练习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小学诗词大会题库(附答案)
- 2025年远程教育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 2025年中国近眼显示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2025个人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范本
- 2025贵州民航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西省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光伏水面专项施工方案
- 高三励志课件
- 河南省人民医院2025年护士规范化培训招生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防消联勤课件
- 绿色交通系统无人驾驶车辆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广西公需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