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涪陵九中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唐代边塞诗的精神内涵1.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初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政治稳定和经济富庶达到了最高峰,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天宝中,承平岁久,自开元门至藩界一万二千里,居人满野,桑麻如织”。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备。又颇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已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2.唐朝在对待华夷问题上不像以往那样界限分明,而是视华夷如一。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烽燧不惊,华夷同轨”。胡汉一家,文化交融,改变了因循守旧的文化心态,唐朝形成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呈现出气势恢弘的大家气象。3.唐帝国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稹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崔宗之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儿子,不仅外表玉树临风,而且气质也如魏晋士人,傲士嫉俗。他喜欢效仿阮籍,酒酣之时,看到庸俗之人,无论势位高低,皆以白眼视之,然后顾左右而观青天)。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九泉.(汝阳王李琎长得眉宇秀整,深得皇帝喜爱。他酒量惊人,沽完三斗酒之后才去朝见天子,结果醉在天子脚下,动弹不得. 玄宗命人掖出,他狼狈地谢罪:“臣以三斗壮胆,不觉至此。”在回府的路上,看见装有酒曲的车子,依然兴致不减地高嚷着要把封地移到酒泉去)。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 4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代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时代,“万马争歌杨柳春,.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唐代又是一个人们普遍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士大夫们多具有为国出力、青史留名的抱负,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由士风而及民风,这一昂扬向上的精神成为盛唐的时代气象和普遍的社会风气,这就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二、唐人边塞诗主题的丰富性 文艺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边塞诗的发达是与唐代统治者同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长期存在的表现为战与和、攻与守相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分不开的。唐王朝进行的战争有防止和对抗少数民族统治者侵扰的正义战争,也有征伐少数民族地区的非正义战争。诗人对不同性质的战争自然会有不同的反应。战争和长期戍边导致了边防将士的苦难和牺牲,也导致了将士家属和边疆人民生活上的困难以至流离失所。这一切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同情和义愤,由此产生了边塞诗的多样性的主题。1.歌颂抵抗少数民族统治者侵扰的正义战争,描写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有的诗是鼓励边将立功的,严武的军城早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则是以剑南节度使的身份,现身说法,鼓励部下的勇将向内犯的吐蕃军队英勇反击。 有的诗是歌颂有功的边将的,高适的燕歌行以奋不顾身的李广,与谎报军功的边将张守硅相对比,写出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死,至今犹忆李将军”那样充满了感慨和激情的名句。 王昌龄的从军行和出塞,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句,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精神。 2. 揭露统治者昏庸无能,举措失当,以致边事不修,边防危急,加深了民族危机和军民苦难,是边塞诗的另一重要主题。 如陈子昂的感遇之五写一个老兵有功无赏的典型事例(“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王维的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一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为被弃置不用的老将呜不平。 有的写边将生活的腐化,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描写,是对当时边将张守硅的讽喻; 杜甫的冬狩行写的“君不见东川节奏兵马行,校猎亦似观成功,夜发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围步骤同”,揭露了梓州刺史章彝(当时代行东川节度使职权),不顾吐蕃正准备侵扰的严重形势而沉缅于大规模狩猎的错误,同时希望这位刺史能及早回头,准备抗击入侵之敌;3.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少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愿望。 杜甫的兵车行谴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黩武国策,并通过他的后出塞之二一诗,提出了边防上用兵应有节制的主张:“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4.“闺怨”和“征人怨”是边塞诗中带有普遍性的主题。 有的诗抒写了征人夫妻分离的哀怨情绪,如高适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从军北征),写沙漠地区征人的思乡;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辗转边关、久戍不归的征人诉出沉重的哀怨。 写思妇“闺怨”的更多:张仲素的“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处向金微”(秋闺怨)写了征人妇的梦境;张籍的征妇怨写了战死的边防军人家属的痛苦:“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身亦舒。夫死战场儿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写得哀婉动人。三、唐代边塞诗的精神文化内涵1、唐代边塞诗人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的产生进取精神是指人们因受时代情境感染、活动刺激、言行激励而呈现的渴望进步的情绪,是自我选择、扬弃与接纳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思想孕育、萌动和生长的过程。乐观、要强、奉献、不满 足、有胆识都是进取品质的重要特点,它是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特征。进取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并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腾飞上进,刚健 有力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顶礼膜拜,其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们不断进取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民族在向鼎盛时期突进时,人们满怀一种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唐代历 经了一个由初时的天下甫定到称雄中华的兴盛历程,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治武功的辉煌时期,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当时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和空前高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社会一扫六朝以来的颓靡之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盛世景象。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开明昌盛,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唐人进取精神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新的时代理想不断改变着唐社会的审美情趣与风尚习俗,成为文学艺术沿革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初唐四杰、陈子昂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促成了诗界以国是为重,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并在其表现传播过程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心 理定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与促进了进步思想潮流的发展。因而,健康的文化意识现象对社会生活所发生的积极作用,也是进取精神得以兴盛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生活在唐帝国的人民其胸怀气魄、眼光和见识都是过去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他们憧憬未来,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渴望实现不平凡的人生。诗人孟浩然登楼望洞庭湖,唱出了“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这般意境空阔,气象万千的佳句;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政 理想昭示着美好的人类社会;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在白日、黄河、群 山这些壮阔的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登高望远”之意,把盛唐知识分子开阔的眼界和进取的 精神明白无误地道了出来;诗仙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博大情怀正代 表了大唐诗歌的本色基调。诗人们以天下为己任,怀抱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这种对于 社会、对于人生永不止息的思考与追求,俯仰天地的大气情怀,铸就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和唐民族豪迈乐观的气质特征。特别是被门阀制度压抑了几百年之久的庶族士人的翻身解放,以及这个新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新王朝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民族伟力也因此极大地迸发了出来,形成了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唐人共同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品质,是在中原这样广大的沃土上,在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与理 想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形成起来的。它是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和民族 意识的集中反映,是强势国力与强势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新兴社会的产物。因为它决不 可能在末代衰世出现。进取精神的表现随着以长安为中心,各民族商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加强,以及大规模边塞战争的爆发,使唐代边塞诗歌得以兴盛发展起来。当时,不管是庶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不少著名的诗人 都曾随军出塞,亲历过兵马弓刀的军旅生活,他们奔赴前线,去接受硝烟的洗礼,体味风土 人情,唱咏戍卒心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中获得了创作源泉 ,并积累了较多的生活体验,因而许多文质俱佳、光焰四射的美文得以相继诞生问世。这些作品描绘了激烈的疆场和壮阔的塞外风光,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军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火热的社会斗争生活。进取精神首先就以动人的旋律,高亢乐观的基调凸现出来。由于唐代诗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平静的生活和单调的色彩,他们崇尚自然,渴望领略异域情调,在边塞这块遥远陌生的土地上,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艺术视野,从而极大地激发出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力。这些作品积极向上,慷慨激昂,杨炯的从军行在与顽敌龙争虎斗,天昏地暗的拼杀声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铮铮誓言,道出了唐代读书士子不愿皓首穷经,决意征战沙场的强烈心声。大家所熟悉的王昌龄的从军行,以雪山孤城为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具有金刚雄风 般的气势。在反映边疆艰苦的战斗生活中,诗人岑参尤以乐观精神著称,面对大漠中的风沙、大雪、火山、热海和屯云积水等极为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诗人发出的是惊喜和赞美之词,“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将传说中的火焰山描写得 光焰四射,无比壮观!“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一经他的渲染便灵气十足,焕发出了奇情异彩。又比如他 在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送别诗中就用春花喻冬雪,把漫天大雪,北风卷地这 种塞外萧瑟苦寒的自然景象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笔描摹出来,呈现 一派无边的春意和清新的情致,而帐外耀眼的旗帜又与茫茫雪景相映成趣。岑参在作品中, 赋予了所表现的审美对象一种诗情般的意象成分,使其诗歌色彩斑斓,意境鲜明,透出一股 厚重的质感美,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奇丽豪放的浪漫主义本色。另一位大诗人高适的送董大 ,也同样一反离别诗伤感的俗套,在北风吹雁,大雪纷纷这样寒冷凄清的送别气氛中,唱 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绝句,其不凡的襟怀气度,可见一斑。通 过边塞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环境极其恶劣、险情不断的戍边生活和战斗中,将士们士气高涨,始终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 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诗中所描写的这幅塞外风雪图,俨然一首战地交响曲,它反衬出了沙场勇士们的无畏英姿,给人以奇伟之美。在欢快的琵琶伴奏声中,王翰的凉州词用 奇丽耀眼的语词把生活中将士豪放的性格,以及军中宴饮之间兴奋狂热之情淋漓畅快地勾画了出来。末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轻描淡写的劝酒词,却将他们豁达乐观,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真实自然地传达了出来,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此外,一些抒发征人缠绵思乡之苦的作品,同样富于浓郁的边塞气息和浪漫色彩,展现了塞外胡天另一番迷人景致。从这些边塞作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与触摸到唐人旺盛的生命力,乐观高尚的精神格调,以及他们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力。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风格特征在许多边塞诗中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它是进取精神的标识和形象化身。伴随着澎湃的气势,边塞诗歌首先就以它饱蘸情感的大手笔呈现在人们面前,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借古喻今,赞美李世民在抗击突厥人侵扰战争中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其剿灭外敌、平定边患的豪气直冲云天!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以轻快跳脱的笔法写出了前军辉煌的战果,充满了传奇色彩。全诗豪情万丈,表现了唐军克 敌制胜的巨大威力,堪称边塞作品中的传神之作。“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王维燕支行),“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在战场上面对来去如 风,精悍凶猛的强敌,诗中刻画的唐将士个个武艺精湛,气势骇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忘死的 拼杀精神,震撼人心!“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在燕歌行中所展示出来的战争场面和边塞景色,境界阔大,形象鲜明。唐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河岳英灵集)。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较之前者,视野则更为广大,意境更为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将大漠、长河、落日这些自然界中最美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奇幻的几何图形,落霞的余辉又给这幅苍凉雄奇的画面蒙上一层金黄的色调和 微微的怅惘,其色彩的综合渲染,几乎可以与西方任何现代派、印象派大师们的画媲美,充分体现出了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庄子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幅“千古壮观”的大漠图,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唐代卫国将士力与美的象征,是他们庄严使命与崇高品质的物象外化。诗人们在表现战争的同时,将艺术的笔触深入至人物的内 心,很好地表现出了将士们的精神世界。边塞诗歌这种风格气质特征与形式内容完美的融合,是华艳轻浮的南朝文风与刚劲厚重的北朝文风相互借鉴的结晶,它不仅是对汉魏风骨的一 种继承与发扬,更是唐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与诗歌艺术相碰撞而发出的耀眼火花,是我国诗歌 千百年创作发展的典范。较之以前的文学,则更象是一位粗犷的伟丈夫,充满了“骏马西风塞北的阳刚之美。总之,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初、盛唐边塞诗篇,不管是表现艰苦激烈的军旅生活,还是描写精 彩的塞外风光,其作品大都意境高远,风格奔放,充满了爱国精神,闪耀着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辉,体现了一种不屈服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战胜敌人的进取精神。 2、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强盛统一的朝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军事强大。唐代诗人在时代的感召下,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和恢弘的气魄,他们朝气蓬勃,青春焕发,对生活和理想充满希望与执著。大唐帝国的繁荣富强带给诗人无限活力,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济世经邦。时代精神孕育了诗人的英雄意识,使他们萌生了英雄情结。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汉代英雄的敬仰和崇拜;唐代边塞诗人心目中的英雄,不仅要功勋卓著、名垂青史,而且其德行和操守要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由于这些诗人大都有出塞从军经历,因此他们的英雄意识又具有浓厚的军伍色彩。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英雄一往情深,尤为敬佩,他们在诗中屡屡提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傅介子、李蔡、马援、班超、窦宪等,赞美这些英雄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戍边抗敌乃至马革裹尸。事实上,在唐代具有英雄意识和呼唤汉代英雄的不仅仅是诗人,整个社会似乎有着深深的英雄情结,并对汉代英雄情有独钟。而整个时代崇尚英雄的风气,又是唐代边塞诗人产生英雄意识的基础。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正是在这种时代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承继,当这种意识转化为情感、信念和追求时,就会对诗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作用,并最终成为诗人的心理定势。我们从他们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可以看出,他们对英雄极为崇敬和羡慕,有时用英雄鼓励友人,有时也以英雄自励。如岑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鼓励“万里西击胡”的李副使:“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频赠长城庾将军将庾将军视为英雄:“初年三十拜将军,近代英雄独未闻。向国报恩心比石,辞天作镇气凌云。”英雄将军戍边报国,因此才令诗人敬佩。二是他们以英雄为榜样,付诸行动,投笔从戎,渴望建功立业,济世经邦,拜相封侯,留下千古美名;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在唐代社会积蕴着浓郁的“英雄”气氛中,投笔从戎显然不是诗人的一时激奋之举,而是边塞诗人英雄意识和功名情结长期孕育而产生的结果。在诗人之外,还有更多的投笔从戎者,而所有的投笔从戎者似乎都受到了汉代班超的影响。这种超越时空而承继汉代英雄投笔从戎的“班超现象”或曰“从戎情结”,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佐征。对于边塞诗人而言,投笔从戎是其人生的第一步,而通往成功的道路还很曲折和漫长。边塞的恶劣条件和军中的陌生环境不仅要求诗人在心理和体力上尽快适应,而且还促使诗人要从历史文化中找到力量之源和行为的榜样,这样既使诗人有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也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价值评判。所以,当我们读到唐代边塞诗人报国立功的诗句时,往往能看到汉代英雄的影子,听到汉代英雄的声音。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表现之三,他们并非仅仅追求个人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虽然他们置身军中,跨骏马,持长剑,驰骋疆场,但并非只想成为一介武夫。英雄意识的最高境界是具有拯救之心和关怀之情。唐代边塞诗人正是如此,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边疆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关心士卒的生活,显示出博大而深沉的英雄情怀。首先,唐代边塞诗人呼唤的英雄要精忠为国镇守边塞,而非只顾自己的功名利禄。杜甫有名言曰“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后出塞),一语道破了汉唐边将的根本不同。唐汝询唐诗解评点此诗,认为“匈奴之征起自秦汉,至今劳师于外者,以将之非人也。假令李广而在,胡人不敢南牧矣。”非常准确地说出了诗人针对边塞状况而呼唤英雄的心声。高适开元年间北游蓟门时,见边塞不宁,战事频仍,乃“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希望有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雄将领镇守关塞,平定边患。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边境内缩,诗人回忆盛世的辉煌,在无可奈何之中,仍然渴望着英雄的出现。无名氏胡笳曲:“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张籍陇头水:“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一样的深情和执著,一样的忧虑和茫然。他们呼唤李广、李蔡,实际上是呼唤英雄主义精神,渴望唐代出现李广、李蔡似的英雄边将。其次,唐代边塞诗人呼唤的英雄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汉代英雄在处理个人和国家关系上,大多能以后者为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廉洁自律,一心为国,道德高尚,令人敬佩。古人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之说,儒家的道德评价标准也是将“德”放在首位。在儒家观念中,武将并不仅仅是指弯弓射雕、飞刀舞剑,其英雄本色是道德规范与军事武功的完美融合。唐代边塞诗人称颂汉代英雄,期盼英雄主义精神回归,既有其鲜明的时代色彩,也是有感而发的。李昂从军行:“匈奴未灭不言家。”韩翊送刘将军:“阙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都是在旗帜鲜明地弘扬霍去病为国忘家的精神。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戴叔伦塞下曲:“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也是在赞颂马援和班超令人肃然起敬的道德情操。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汉代英雄主义精神在唐代的发展。在那个朝气蓬勃、昂扬奋发的时代,诗人的境界得到提升,而从戎的经历又在净化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政治热情、尚武热情和军功热情全都通过英雄意识体现出来。唐代边塞诗人走出书斋,没有留下理论著作,但他们将社会批判和道德关怀都留在诗中,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最为宝贵的品格。他们把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生之路。3、唐代边塞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大规模的开遍用兵导致的社会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一些诗人的关注和忧虑。天宝末年,有过边塞经历的张谓通过老翁之口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代北州老翁答“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反映这种忧患意识达到深且广的诗人首推杜甫,他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由盛而衰的变化,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使他在盛世之时就看到了潜藏的巨大危机。兵车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同时对军中不体恤士卒的现象,以及边塞战争带来的民间疾苦 ,戍卒和伤病将士的命运都被广泛的关注,大量的诗作都表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岑参在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中描写戍卒生活艰苦:“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高适蓟门五首说:“戍卒餍糟糠,降胡饱衣食。”士兵身遭轻慢,以糟糠充饥。因为将不得人,所以边兵常年受着轻贱的待遇:“边兵苦刍狗,战骨成埃尘。”(高适答侯少府)高适燕歌行揭露军中将帅与士兵的不平等更令人触目惊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不禁让诗人发出呼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有论者指出因为当时边塞战事频繁,战斗惨烈,所以才忆李广而希望靖边。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矛盾复杂而尖锐,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边境线节节内缩,边塞战争常常处于被动局面.边民涂炭,士卒战死,征夫逃亡,造成大量的田园荒芜和无数家庭的不幸.在这种背景下,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融入了时代的沉思,少了一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多了一些对社会现实的冷静思考.诗人将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同边塞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增强了边塞诗歌的时代感和历史深度.这一时期的边塞诗走进广阔的社会空间,走进下层人的现实生活,浓重的人文关怀意识也出现在边塞诗中.诗人已从自己的功业前途和个人情感转向对边塞戍卒,思妇,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关注,由边塞战争带来的百姓疾苦在诗歌中大量出现.4、唐代边塞诗人的浓郁的汉代情节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对汉代情有独钟,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有汉代军伍文化传承的原因。它虽然通过诗歌反映,但并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文化现象。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朝代。汉唐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势强盛,疆域辽阔,都是刚刚结束纷争的局面而定都长安,同时又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威胁。汉代的边疆保卫战和开疆拓土常常被后人传为美谈,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蔡、张骞、傅介子、马援、班超、窦宪等人物,雄姿英发,战功卓著,成为功名的化身和人们崇拜的偶像。唐代开国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致使边塞战争不断,社会的尚武氛围相当浓厚。比较而言,唐代诗人比以往朝代诗人要活跃得多。他们关心国事,注目边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业建功立勋。在时代的呼唤下,他们摒弃了读经应考入仕的老路。因为他们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岖,边塞战争的兴起,使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之路。于是,他们响应时代呼唤,放弃延续多年的传统老路,踏上了文人从戎的新路。火热的激情,异域的风光,战争的场面,渴望与梦想,使他们热血沸腾,豪气冲天。“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东走到营州,投身事边将”。呐喊着从军边塞的并不只是诗人,整个社会的人都在憧憬着走这样一条路。整个社会都在从历史当中汲取精神资源,寻求可继承的历史文化。这样,汉代的军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史料看清当时整个社会是怎样把汉代英雄视为楷模,鼓舞着人们走向边塞战场,也可由此看出唐代边塞诗人产生汉代情结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旧唐书魏元忠传曰: 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 时。此是仪凤年间,吐蕃犯边,魏元忠上书言用兵之事,举出汉代班超、魏尚、李广三名将,希望朝廷举贤用能。旧唐书刘子玄传:“至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伐,据鞍顾盼。”也引出汉代名将李广、马援。将唐代边将比做汉代英雄,评价是相当高的。 在这种时代气氛的熏染和感召下,边塞诗人走上军旅之路乃是非常光荣而自豪的事情。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说:“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顾。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驻足凝望之际,思绪遥接汉代,以班超、霍去病的业绩来激励自己。岑参在银山碛西馆中感慨:“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希望自己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立功边塞,青史留名。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班超的壮举在唐代诗人心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弃文从武成为盛行一时的风尚。崔融说:“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一方面效仿班超投笔从戎,一方面又以窦宪为榜样要立功边塞。他们耻笑那些儒生,虽然他们也是文士,但心态和身份刚一改变,便对文士投去鄙夷的目光。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说:“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就连孟浩然这样的诗人也似乎体察到了时代的浓厚气息,在送人赴边从军诗中高唱:“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他们崇尚汉代的军伍文化,景仰汉代立功边塞的武将英豪,甚至对汉代的历史地理也颇感兴趣。岑参在北庭时说:“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汉代西域有三十六国,郑吉、张骞、赵破奴、李广利、王恢、傅介子等出师征讨西域,皆立功封侯。往事历历,神思悠悠,古今对比,更激发了岑参在西域边塞施展抱负的决心。甚至见到边塞风物,也顿时令人想起汉代英雄叱咤风云的形象。这些英雄人物,已经在他们心中成了鲜活的形象。 唐代边塞诗人凝聚的汉代情结,激发了他们的豪情,使他们在汉唐对比之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之路,重新确定了人生价值的坐标,使他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受到感染鼓舞,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如果说跃马扬鞭赴边塞反映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建功的雄心,是属于与时代相和相应,那么,汉代情结则反映出诗人在渴望从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使他们的行为更符合已被历史认可的一种价值评判。 四、唐代边塞诗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古典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传统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往往来自史书和思想著作,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古典文学始终也在记录着民族的心路历程。以唐代边塞诗而言,诗人对边塞战争、将帅士卒以及具体事件等进行评判最终取决于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来自历史,一方面来自现实。来自现实的是时代精神,即大唐气象;来自历史的主要是指汉代的精神,尤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如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班超,威震边塞爱护士卒的李广,抗击强敌勒石记功的窦宪,为国献身一身正气的马援等等。他们的事迹记载在史书中,但 他们的英名一经唐代边塞诗人写进诗歌,便和唐代精神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影响力不仅超出了历史文化和文学本身,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振常先生说:“汉唐文化,汉唐盛世,并非只是凭借武功,汉唐之武事并不如后来之清,赫然为中华子孙所钦慕者,自应首是汉唐文化。”唐代边塞诗,便典型地体现了汉唐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代的军伍精神通过边塞诗这一中介,便显示出一种崭新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南朝边塞诗加以说明。南朝诗人也写边塞诗,但因无缘亲历边塞,所作诗歌题材多是从史书而来,因此在南北朝缺乏恢宏的时代精神的情况下,汉代的人物形象进入诗歌也缺乏鲜明生动,汉代精神不能在南北朝复活,自然也难以形成文化传承的魅力。如萧纲的,从军行:“贰师惜善马,楼兰贪汉财,前年出右地,今岁讨轮台”。枯燥无味,缺乏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而汉代军伍精神在唐代文化的土壤里成长壮大,得到宏扬,尤其在诗歌中反复吟唱之后,又借文学的感染作用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例如,汉代傅介子计斩楼兰在汉书中记载颇为精彩。而在唐代边塞诗中,计斩楼兰则成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报国的代名词。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当时就已灭亡,唐诗人在诗中提到破楼兰,斩楼兰,无非是借此传达一种精神,更确切地说,是光大汉代傅介子的精神。人物事件记录在史书里,人物的精神风貌却活在唐代边塞诗中。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六:“明刺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出自蓟北门行:“挥刀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张仲素塞下曲:“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 读读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明白唐代边塞诗人是怎样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将汉代军伍精神提升为一种文化的。又如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在唐代边塞诗中反复高唱,成了一种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代名词,霍去病的名言在唐代边塞诗中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诗人卢纶送刘判官赴丰州:“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韩泓送刘将军:“阕下来时亲伏奏,胡尘未尽不为家。”可以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唐代边塞诗在将汉代精神吸纳融合之后,形成了融汉唐文化精粹的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时代同步,个人的穷达哀乐微不足道,国家利益和民族兴亡重于千钧等。唐代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汉唐文化精神诸如投笔从戎、立功报国、戍边卫疆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等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唐文化精神通过文学作品渗透到了人的内心世界,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志和价值观念时,就会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明清的诗歌中来看一看唐代边塞诗在其中起的作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刺也先进逼京城,石亨从于谦守京城,击退瓦刺也先军。李梦阳作石将军战场歌,其中云:“应追汉室骠姚将,还忆唐家郭子仪。”霍去病六击匈奴大获全胜,郭子仪破安史之乱再造唐室。每当历史上民族危亡之时,汉唐精神便会显示出伟力,李梦阳在诗中将石将军比作霍、郭,实际上是对汉唐精神的一种赞叹和认同。于谦塞上诗说:“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袁崇焕边中送别:“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读这些诗句,我们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顺普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新疆农作物制种合作合同协议
- 2025年物业管理人员考核合同
- 机电维修班考试题及答案
- 招募管理师考试题及答案
- 工会职工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青协组织笔试题目及答案
- 中国近代史事件历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城乡发展差异地理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pvc采购合同(标准版)
- 进制转换课件-2025-2026学年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
- 店员绩效考核制度
- 电厂电气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国际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 遥控车辆模型课件
- 企业销售业务标准作业手册
- 羽毛球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押题试卷
- 中国南方航空数字化和双中台方案
- 2025至2030乙烯丙烯酸(EAA)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通信技术认证考试-应急通信认证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