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历史期末试题.doc_第1页
中职生历史期末试题.doc_第2页
中职生历史期末试题.doc_第3页
中职生历史期末试题.doc_第4页
中职生历史期末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 班 级: 考生姓名: 考场: 座位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3-2014-1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 2套)时间:100 分钟 分值:100 分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阅卷人总分人一、选择题(2分题,30分)1下列各项与禹无关的是()A治水有功B以世袭来继承王位C建立夏朝D定都于阳城2下列关于商朝历史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殷是商朝前期的都城B殷是商朝后期的都城C.迁殷使商统治不稳固D二里头文化反映商代3西周统治者实行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共同目的是为了()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C.巩固奴隶制的统治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4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侈傲”,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西周政权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外地,这是()A公元前855年B公元前854年C公元前828年D公元前827年5 下列关于西周井田制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是西周奴隶制的土地制度B因耕地阡陌纵横而称为井田C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D受田农民负担十分沉重6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是()A青铜铸造业B.畜牧业C农业D工商业7下列关于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后来习称的“五谷”都是这时育成的B.后来习称的“五谷”这时都已种植了C这时人们把全部农作物称为“五谷”D这时的“五谷”已包括后世所有品种8据历史记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目的是()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促进诸侯国间的交流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尊崇周王的最高地位9春秋后期的霸主是()A.齐桓公和郑庄公B晋文公和楚庄王C秦穆公和宋襄公D.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0下列战役发生在今天山西境内的是()A晋楚城濮之战B.晋楚邲之战C齐魏桂陵之战 D秦赵长平之战11著名的都江堰是()A航运水道工程B防洪灌溉综合工程C灌溉渠道工程D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2春秋时,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其实质是()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B巩固与维护周王的所有权C.承认私田主人土地所有制D.打击高利贷者与商人利益13.下列先秦诸子典籍中,其内容包括较多物理学知识的是()A论语B墨子C荀子D庄子14鲁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诸侯国,以文化昌盛著称。下列各项文化成就,与鲁国有关的是()孔子兴办私学老子担任史官记载哈雷彗星曾侯乙墓编钟ABCD15诗经中的“国风”是()A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民歌B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C商周时期宗庙祭祀舞曲D商周时的政治讽刺诗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小数的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顾恺之二、历史实践题(2分处,12分) 下面一段历史材料表述中,有六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参知政事,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同时统一度量衡,把五铢钱作为全国统一货币,把隶书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韩非的建议“焚书坑儒”。为了安定北方,派大将军卫青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错误 改正为错误 改正为错误 改正为 错误 改正 为错误 改正为 错误 改正为三、材料题:(3分问,3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二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无礼 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荀子性恶材料三 严家无悍虏(奴),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善也,境内不计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回答:(1)概括说明上述各家的治国指导思想,并指出哪两种观点是相互对立的。(2)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秦始皇建立了怎样的统治制度?对上述各家采取了什么不同政策?(3)西汉前期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秦的关系怎样?当时的治国指导思想有什么变化?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域以考武(汉武帝)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西域传材料二 王莽篡位,贬易候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指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光(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三(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宪因这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后汉书西域传回答:(1)材料一记载的是西汉与西域关系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则材料反映西汉与西域的关系是怎样发展的?(2)据材料二评述王莽对西域的政策及其后果。(3)据材料二、三,述评“班超遂定西域”的历史条件。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三、问答题(8分题,16分)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曾经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概括说明上述引文的基本思想,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指出商鞅在实践上述思想方面的主要做法及其积极意义。2西汉前期,中央政权受到哪些方面的威助?简要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汉武帝时,西汉为什么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威胁是怎样被逐渐消除的,结果怎样?四论述题:(12分)用史实简要说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并指出在这二三百年间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特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B 3C 4.C 5D 6C 7B 8A 9D 10D 11B12 C 13B 14C15A二、略三、料解析题1(1)材料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德”与“礼”是主要的治国之道,他否认法治的作用;材料二: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只有“礼义”和“法正”“刑罚”三者并用,才能使被统治者向善,天下大治,秩序得以维持;材料三: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严刑峻法,威势禁暴,才是治国的良策。在上述三种观点中,韩非子的主张和孔子的治国之道是相互对立的。(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律苛酷,这些措施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他对儒家则采取了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3)西汉初期,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虽然“汉承秦制”,但是在治国指导思想上有很大变化;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改造和发挥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2(1)重大事件: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汉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影响逐渐深入西域各地,汉朝与西域各地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联成一体;建立西域都护,标志天山南北归属于中央政权。(2)王莽给西域各族以不公平的待遇,他的错误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使西域再次受到匈奴的奴役与剥削,王莽的做法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及其相互交往。(3)历史条件:东汉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经济恢复与发展起来,东汉前期国力比较强盛。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恢复与汉朝中央政府的关系,这说明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团结友谊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班超经营西域符合当地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东汉派大将击败匈奴,恢复与西域的交通,这有利于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敛税重刻。3(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注:如果对第三章第二节以不作教学内容处理,本题的第(4)问可以由学生选做,前三问均可从分析材料得出答案四、问答题1基本思想:商鞅主张统治方针与政策都应随时代而变革,反对墨守陈规;商鞅强调改革则兴,不改革则亡。社会基础与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他们要求废除旧制度,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都相继开展变法,进行社会改革。在百家争鸣中,法家主张根据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进行改革,反对遵循古代的传统。秦国力求富国强兵。秦孝公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改变古制的重要举措: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私有。废分封,实行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积极意义: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与愿望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重要条件。2威胁:匈奴经常南下袭扰,北方边郡受到匈奴威胁。王国势力强大。产生原因:战国以来,匈奴强大,西汉初年,匈奴多次南下,汉初经济凋敝,无力抗击匈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各地王国拥有大权,实力膨胀。得以解决的主要原因: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民希望安定地从事生产,希望社会稳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解决过程与结果:汉武帝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反攻,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到漠北,北部边郡安定,农业生产有了发展。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实行“附益之法”,诸侯王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3.南北文化发展的共同之处:科学技术都得到显著发展:南朝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成就很突出;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郦道元著有水经注,对后世影响都很大。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大:北方的石窟寺与石窟艺术、南方的佛寺建筑等;反佛、灭佛也都有发展,南朝范缜提出“神灭论”,从理论上打击了佛教,北朝统治者灭佛。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