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历史第十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历史第十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历史第十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历史第十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历史第十三次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第十三次文综模拟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4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5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帮) 【解析】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答案】b26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上述材料表明()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可知货币经济占主导,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货币被大量应用,并且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并没有说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中给的地方是“南方江南”,不能代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南方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六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可知并不是全国,故d项错误。【答案】a27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说明()a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b北洋政府实行文化专制c儒家学说丧失社会价值d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考点】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解析】新文化运动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因此材料中人们不再认可孔子及其思想,故a项正确;人们能够批判儒家思想,体现出北洋政府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故b项错误;儒家学说仍然有其精髓,没有完全丧失社会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对孔子的否定,与北洋政府提倡尊孔复古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a28“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使中国真正的觉醒和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以震荡,但其催生了洋务运动而不是带来洋务运动的破产,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以巨大的震荡,其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是维新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顽固派镇压了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仇洋排外,故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前面一系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引起一系列事件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29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鸦片走私) 【解析】根据材料所提时间19世纪初,可推知为鸦片战争之前,a、b、d项所涉及内容都和鸦片战争相关,故a、b、d项错误;材料指出鸦片走私中英国人贿赂相关人员使得鸦片大量流入中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危害,故c项正确。【答案】c30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曰:“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庶民承担诸种负担,亦应共享凯旋之欢乐,此神之天条也。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 b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c增强罗马人国家认同感 d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考点】罗马法 【解析】依据材料“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可知并不是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而是寰宇黎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可知颁布此法的目的是为了让罗马的伟大远胜于它国,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并不是增强罗马人民的国家认同感,而是增强了寰宇黎庶对罗马的认同,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强调罗马人民的伟大,故d项错误。【答案】b31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解析】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中国海岸线上,并未涉及长江流域,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主要在中国的北方,与材料“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城市,致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强攻武汉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并非列强,故d项错误。【答案】c32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材料“1952年”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19251953年),并没有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 ,苏联进行了农业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c项错误;从材料“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可知,当时苏联对集体农庄进行集中生产和管理,不允许独立生产,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33“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a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b亚太地区必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c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根据材料中“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 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题干观点认为现在各个地区都在试图建立相对统一的联盟,这种局部地区统一联盟的建立有利于全球多极化状态的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权力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问题,故c项错误;多极化状态的形成并不一定促成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故d项错误。【答案】a34严复评论道:“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这直接揭示了牛顿力学体系() a缓和了神学和科学的矛盾 b促成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飞跃 c导致启蒙运动在英国首先兴起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科学原理【考点】经典力学【解析】缓和了神学和科学的矛盾与题意不相关,故a项错误;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与题干相符,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从英、法两国开始,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牛顿经典力学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使人可以精确掌握力及其作用,实现了机械的制造,推动了工业革命,导致现代化进程飞速进展,牛顿力学体系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科学原理表述有误,故d项错误。【答案】b35联合国成立后,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联大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在巴勒斯坦建立停战监督组织1956年向中东地区派出第一支维和部1987年安理会第一次强制性通过决议,要求两伊交战双方立即停火a b c d【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解析】联大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是在美国控制下,属于侵略行为,故错误;其余选项体现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贡献,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据豆丁网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9分)(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16分)【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法治(2)罗马法【解析】(1)根据材料一“文武兼治”,可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表明存在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一“仁政教化以德治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2)罗马法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解答本题,应把罗马法思想内容的特点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结合起来组织答案,例如,第一部成文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答案】(1)特征: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答对1点3分,答出3点即给9分。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2)原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倡行法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均等给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时段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1860187018701900190019131913192919291938193819481948198155323707-12006829374227204156 摘编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项影响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并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所给表格中可以看到如下时间段变化最为明显“1860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密切了各国间的联系)、”19291938(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48198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时期),故因素有: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下世界工业生产状况)、世界市场密切了各国的联系、国际局势的影响、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贸易政策。第二小问说明,考生从中择取三点与第二小问选取表格中任一时段用史实进行说明相符合即可。史实:择取图表中任一时段,考生进行回顾该时段经济发展变现与第一小问结合即可。 【答案】此题只要相关因素的概括符合题意,选用史实说明准确,即可评分。示例一:因素:科技进步(世界工业生产状况);国际贸易政策;世界市场。(6分)说明:18601870年,世界贸易增长迅速。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6分)示例二:因素:世界工业生产状况:国际贸易政策和世界市场;国际局势。(6分)说明:19291938年,世界贸易呈负增长。经济大危机,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应对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法西斯上台,国际局势紧张动荡。(6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革命时发现:“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其实,同光年间的清政府也曾实行了“洋务新政”。但是,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指出:“不料(清统治者)却发现他们自己被吸入了无法抗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同光年间,就连权倾朝野并被视为顽固派首领的那拉氏,也不得不从默许、镇压者,转变为实际上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恰恰如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改革引起了“参与性爆炸”,意思是因为改革而引起了革命。材料二 1884年,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在必须摒斥清国风中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他们即使看到了西洋的船舶器械等科技产品,也不为所动,觉得那只是夷狄的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日本则与此相反。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日本则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