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doc_第1页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doc_第2页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doc_第3页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doc_第4页
mooc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家好,本次课开始我们将讨论走近中医药的第五节脏腑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结构最核心的部分是脏腑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缺胳膊少腿并不足以致人于死地,但人不能没有脏腑。假如去除l人体的心、肝、肾,那么这人还能活吗?答案是显而易见,当然活不了,因为这些是生命需要的最基本的器官,缺一不可。中医的脏腑和现代医学的脏器是否完全一样呢中医所指脏腑和现代医学所称的脏器他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医学是从解剖角度入手,定义脏器的是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各异的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而中医则是从功能角度来定义脏腑,有时与解剖学上的概念相差很大,本次课就是希望大家对中医所指的脏腑概念有清晰的了解。“脏”和“腑”是否有差别?中医里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但“脏”和“腑”有本质区别,我们首先介绍中医里的“五脏”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五种内脏,多为实性器官,充满精气。其功能以藏为主,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等。中医里的心、肺是否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是一致呢五脏中的心、肺的确是与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肺基本一致,从位置和形态上更加接近,细微的差别是中医将心脏外包裹着一层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与心脏进行了区别特别心包和心脏出现病理变化的时候它的症候差别还是比较大的。那功能方面差别大吗是的,从功能角度看,中医认为心脏除了有主血也就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外,还有藏神也就是主管神明,或者简单说叫主管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肺除了有主管呼吸的功能外还有通条水道,参与水液代谢的作用人们常说“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那么现代医学并没有此说法是否因为中医里的肾、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脾脏不是同一回事?这个问题非常好。中医所称的肾、脾与现代医学解剖所见的肾脏、脾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医认为:肾具有“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濡养温煦脏腑”的功能。从上述功能看,应该是多器官的综合体,除了现代医学的肾脏外还应包括男性的睾丸、女性卵巢等的部分功能,不过,肾还是最关键的部分,这是历代医学家的共识,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里就讲过医贯里面也提到过:“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这就跟我们解剖上所看到的肾脏是一致的后天之本“脾”呢中医认为脾有两大主要功能:一个是主管消化吸收,还有就是统摄血液。从功能定位看,与其说是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如说是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它包括胃、肝、胰脏、肠道消化、吸收的部分功能,另外还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在现代医学是没有定位的那么,腑又有哪些呢刚才我们是讲了中医的五脏下面中医的“腑”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态上呢,并不像“脏”那样充满精气,而是中空的;功能上,不像“脏”那样能够化生、贮藏精气,而是受盛、传化水谷。这里指的“胃、小肠、大肠”是否与刚才讲到的“脾”有重叠这个问题非常好,表面上看,的确是重叠了,实际上中医是将胃、肠道的功能进行了分解,将其转运食物及乳糜的功能定位在“胃、小肠、大肠”的“腑”的层面。而将消化、吸收的功能分解到“脾”脏上。那么,胆的功能又有哪些呢?从现代医学来看,胆具有储存、浓缩、分泌胆汁的作用,人体需要的时候,它将胆汁分泌到肠道,暂不需要的时候就储存在胆囊里。中医里面医学见能就讲到,“胆者,肝之腑,属木,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与肝相比的话,它具有“腑”的功能,中医将它归为“腑”但因为同时具有“贮藏”精气的功能,所以,又和“脑”、女子包、髓、骨、脉”一起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它们有共同特点形态上中空,似六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五脏。“三焦”又是什么按五行分类,中医有“五脏、五腑”,不包括三焦。实际上三焦和五脏、五腑不在一个分类层级上。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提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焦是遍布在人体胸腔、腹腔,是血气、津液运行至五脏六腑的途径,一般认为,上焦它是位于横膈膜以上的部份,包括心、肺。所谓“上焦如雾”,指的是上焦的宣发功能,令气血、津液如雾般散发全身。中焦它是位于横膈膜以下,肚脐以上的位置,包括脾、胃等。当脾胃运化及腐熟食物的时候,水谷就会分解消化,所以“中焦如沤”,其实指的是中焦的消化功能。而下焦呢,是位于肚脐对下,包括了肝肾膀胱等。那么“下焦如渎”,指的是下焦排泄浊物的功能那么,通过上述这么一个讨论,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第一个,中医是以脏腑为核心来构建人体的模型的那么第二方面,中医所指的脏腑它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在形态功能方面它是有差别的如果认识到上述这两点,我们就抓住了中医脏腑的本质这次课内容就这些,下次课我们接着讨论如果认识脏腑经络理论2大家好,上次课我们讨论了脏腑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这次课,我们将重点讨论如果认识脏腑理论那脏腑理论更准确的讲应该是藏象理论或藏象学说,是在脏腑概念和功能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得认识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关系,并将阴阳、五行的思想运用到这些关系的分析之中。听起来很复杂的确如此,中医的脏腑理论部分是比较复杂的,那么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今天主要让大家从宏观上来看看如何认识脏腑理论,是入门性质的我们将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藏象”与“脏腑”有何不同第二个是藏象学说的源流第三个方面是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那么,我们还将讨论藏象五系统最后呢,我们介绍一下脏腑功能它是怎么样确定的我正有个疑问:脏腑和藏象有什么不一样脏腑的概念上次课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那么大家有个基础认识,还能记得有哪些脏腑吗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还有三焦非常好。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呢,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因此,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以“藏象”学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等着作对藏象内容进行了丰富特别是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还有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逐渐就形成人体的五大系统等会我们还要继续来讲解,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和自然界它是有整体联系。老师您刚才提到唐代就已经建立了脏腑与五行的联系,能否更详细点谈谈脏腑和五行的关系是否还记得我们在讲到五行思想时,我给了大家一张图表。其实里面将脏腑与人体其他组织器官自然界多种现象通过五行进行了关联,最后,我们用了个图示来总结。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图,大家看看能找到哪些对应关系?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非常好。中医认为“脏”、“腑”是存在对应关系的,其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五行的属性相关联,如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所以中国文化里面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脏腑理论里是否涉及阴阳?你记得非常准确。不错,脏腑理论不仅引入了五行思想,还渗透了阴阳思想。我们知道,就人体阴阳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物质为阴,那么功能为阳。体阴用阳,阴静阳动。所以根据脏、腑的特点,一般认为“肝、心、脾、肺、肾”它是属阴的,而“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属阳的,因为五行的对应关系,因此又认为上述五组对应互为表里即肝与胆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都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那么是否意味着各组对应的脏腑它们的功能相近呢这到不一定,到是发生病理变化时,两者更容易出现关联性,如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的话,会导致胃的纳差。心火也可以下移到小肠,那么同时出现心和小肠的这种病变的症状我还有一个问题:五行图里有相生、相克,如果将人体脏腑、器官放入该系统,是否意味着五脏、五腑及其他器官间也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那么这个讨论起来确实比较复杂需要有丰富的临床观察和临床经验了解它们之间的生理、病理变化,有些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或者中医院校的一些专业课程进行深入了解。那这些脏、腑的功能是怎么确定的呢这的确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奥妙,主要是通过临床生理、病理状态时出现的不同症状以及治疗后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那么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人脾气健旺的时候,则饮食正常,大便正常而又规律;如果出现脾气或者脾阳虚弱的时候,则会出现腹胀、便溏等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还有头昏、目眩等气血生化乏源的症状,那么如果用“理中丸”,主要是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的复方进行加减治疗思维话可改善症状,乃至治愈。因此,“脾”与“运化”,也就是我们讲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人就是腹泻的时候,他常常会从自己的家里找一些抗生素来吃那么是否说明抗生素可以治疗脾虚症状这个问题很好,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抗生素依赖”,我是这么来称呼的现象,抗生素依赖现象如出现感冒头疼、牙痛、腹泻等症状时,急忙去找抗生素,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有血液的指标来证明细菌感染才能使用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事实上,中医的脾虚泄泻是不能随便使用抗生素治疗,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研究已经有证据证明中医的脾虚它是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而使用抗生素的话常常会加重菌群的失调,非但治不好脾虚泄泻,反而会加重症状。原来这样是的,那么学点中医药知识其实也很实用。当然,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不能讨论更多的例子,相信大家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完全可以学到更多这次课我们的内容就这些,下次课我们将讨论经络的概念和功能。3大家好,那么前面我们讨论了脏腑理论,接下来两节课,我们将讨论经络的理论我们首先来看一段录像大家对录像中印象比较深的是什么我看到病人做手术的时候睁开双眼,特别不解,像这种胸腔手术应该处于麻醉状态呀其实影片中患者他并没有使用麻醉药,而是使用的针刺麻醉的方法。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不仅减轻麻药的副作用,还能节省手术时间,不需要进行术后的复苏,更重要的还能避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术后功能恢复过程中,减少病人的这种负担。为什么针灸能够起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它就认识到人体有很多经络贯通全身经络上面分布有很多穴位,针灸可以通过针刺穴位而产生镇痛等一系列效应当然也就包括了针刺麻醉所以,本次课的重点谈谈经络概念和功能首先呢,我们谈谈经络的分类和名称的问题人体的经络大致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简单理解的话,“经脉”是分布在人体身上的经络的“主干道”而络脉则是“羊肠小道”,但它们之间是贯通的。我们今天呢主要重点谈谈这个十二经脉。大家可以看到,人体的胳膊、腿,中医叫手和足,上面各有六条经脉,其中,3条为阳经,3条为阴经,合起来称十二正经,实际上是有二十四条,因为人的左右是对称的,所以实际上还是十二条。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经络上面有哪些元素有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还有阳明、厥阴还有脏、腑很好,大家看的非常仔细那么,记住十二正经的名字其实就记住大致的位置和所络属脏腑那么,我们先看看经脉在人体手足上的分布它基本上有这么一个顺序如果你把手伸出来的话,应该是在手的内侧的外沿这个位置是太阴经而中间那一条呢是叫厥阴经再往下面,手的内侧内沿叫少阴经接着往下到人的背面。挨着少阴的是太阳经中间是少阳经,再外面是阳明经所以可以看到,内侧这三条阴经和外侧三条阳经然后我们再看看它对应的脏腑这么说一条经络只联系一个脏或腑不能这么简单理解。在名字里出现的脏或腑,表明该经是属于该脏或腑,但该经同时还联络相表里的腑或脏。比如说,手太阴肺经,它是属于肺,但同时它还会联络大肠。因为大肠和肺它是相表里的事实上,十二正经实际上是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贯通,这就涉及到经络的循行分布问题。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这样一个流注系统那流注什么呢?中医认为流注的是气血阴阳,即人体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正如灵枢? 逆顺肥瘦里面讲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样把人体的全身的上下和内脏就连成了一个整体除了十二正经外,还有哪些重要的经脉呢比较重要的还有“奇经八脉”,其中的“冲、任、督、带” 是比较重要的。奇经八脉分布不象十二正经那样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间也没有表里相合。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参阅中医学基础等教材进行深入的了解经络到底有什么用呢概况为四句话吧第一句话是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那么这个是强调它的一个结构上面来说把人体构成一个整体那第二个方面,就是叫通行气血阴阳;那么这是讲的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第三个方面讲的是感应与传导;第四个方面它能够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可以通过经络的针刺等等来调节人体的功能关于“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是比较好理解的,然后刚才您讲到十二正经它是与人体的各个脏或腑是对应的,然后前面也学过就是脏腑分别与五大系统,比如说眼、耳相对应那么这个可能就是经络系统那我们想知道,如何理解通行气血阴阳我们知道血液是在血管中运行的,那怎么会跑到经络里去了呢关于这个问题非常不容易来回答,因为经络的实质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古人之所以认识经络应该是从功能角度来定义的,就像定义脏腑一样。我们前面讲过,脏腑是从功能角度来入手定义的那经络呢,如果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血管、淋巴、神经这些有形的组织,所以具有通行气血阴阳的作用。但经络又不完全等同于这些组织,因为它还有感应、传导、调节机能活动。那么举例子来说,牙疼病人,当接受治疗在合谷穴位针刺的时候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解剖学上它是观察不到该穴位与口腔任何淋巴、神经或者血管它有这种联通关系。所以针灸不仅能观察到近端治疗,还能够观察到很多类似上面所举例子的远端治疗效果,充分说明经络在很多时候与血管、淋巴还有神经它是没有关系的那到底经络实质是什么呢,下次课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次课呢,我们内容就谈到这些所以,下次课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经络的实质4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经络的概念和功能本次课我们将重点讨论经络的实质那么究竟经络是体内尚未被发现的新结构还是已知结构的新功能?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探究。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的是循经感传现象与规律第二个方面是体表循经线检测方法第三个方面是循经感传的形成机制第四个方面是经络实质的观点与假说那么“循经感传”是针灸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指的是用毫针或者脉冲电或者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的穴位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的感觉沿着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有时会出现虫爬感或者麻跳感,还有人会出现流水感或者冷的感觉那么在1972-1978年这段时间,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按统一标准对60000多人的普查结果显示:传感出现率达45.2%,而且无种族、地域、年龄等差别。通过观察,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主要特征:第一,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和强度有关:电脉冲刺激多呈一定宽度的带状,针刺或穴位注射呈线状、绳索状;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感传方向和回流它是有规律的比如刺激人的四肢末端的井穴,感传向躯干走,它是一个单向传导如果刺激中途的穴位,感传大多向上、下方双向传导。多数受试者在停止刺激后感传又能由原传导路线向刺激穴位回流,直至消失那第三个方面是循经感传的速度远较神经感传速度慢,那么我们知道,刺激神经它会传导非常非常快感传的速度是多少,差不多每秒钟0.1m这个速度但有个体差异,有人会出现走走停停的“间歇”现象,或者也有出现越过某穴位的“跨越”传导那第四个方面呢,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趋病性部分患者在发病期,相关经脉的循经传导十分明显,一旦疾病缓解,其感传也随之减弱或消失那第五个方面就是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感传过程中于经线上施加机械压力,或冰袋局部降温均可阻滞感传现象有没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检测经络路径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运用交叉学科方法研究经络路线,获得一些值得肯定的结果,这些方法包括测定穴位点的电阻、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或者是叫穴位声发射信号还有现在用到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还有用到薄层CT图像技术等等来研究那么80年代中期,有人将Yc99过锝酸钠洗脱液注入健康受试者或患者的穴位(腕踝部),然后以大视野-闪烁照相机自动扫描,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迁徙过程图像,发现其运动轨迹在肘膝关节以下与古典经脉路线高度吻合。那磁共振成像技术现在在医院应用很多那他怎么运用于经络的研究呢最近10年间科学家将磁核共振技术应用于经络研究,并有些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果在中国针灸2010年第二期杂志上就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很有代表性我们来看看结果那么这个研究呢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标记出人体上肢筋膜结缔组织的聚集处,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与传统中医记载的经络走行路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有相似性,那么这就提示中医的经络解剖学基础可能是分布于人体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那经络循经感传它的研究的形成机制研究现在结果怎么样总结起来,其实不外乎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讲的是通过中枢兴奋扩散的一种机制比如说是由于针刺穴位时产生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产生的定向扩散。那么感传循行于外周,实质则在中枢。支持该观点的依据是这样来解释的一旦大脑皮层感觉功能或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后,循经感传现象就不再发生,就观察不到了但是失去“外周”的比如说截肢患者,仍有60%以上有循经感传现象,因此好像与“外周”关系不大这是第一种观点那第二种观点认为就是因为外周动因激发的那怎么来解释呢它认为体表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所依次兴奋,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的感传。那么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循经感传路线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西医里面提到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它的分布不一致的,这个我们刚才看到经络的循行方向大家也知道那么感传的速度比神经传导速度慢很多,刚才我们也提到而且压迫或者局部冷处理的时候能阻断这种传导但对周围神经动作电位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都没有明显影响;所以认为感传它是在肌肉、肌腱手术后改道行走那么最后呢,我们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讲的是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说那么还是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第二个讲的是经络与血管、淋巴相关说那么第三个是叫第三平衡系统说我们之前也知道第一第二平衡说讲的是第一是保持一个人的姿势平衡那么这个人一般传导速度是每秒钟70120米速度非常快,这叫做自主平衡第二个是叫自主神经系统,是保持内脏活动的较慢的动态平衡,它的速度达到1米每秒钟刚才我们将经络的传导它是0.1每秒,所以它是比较慢的,认为是第三平衡学说那第四个方面呢,还有个第四平衡说我们有兴趣的可以再看那么,最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假说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提到的最近研究发现结缔组织那么还有人提出的波粒二象,还有点通路啊还有因为体内的一些酶或化学的反应总之,经络的研究还在继续中5大家好,上次课我们讨论了药物的性味理论知道药物的“四气”,不是指药物的香臭腥臊四种气味,而是指药物的“温热寒凉”四种偏性,那么“五味”也不一定完全等同于药物的滋味而且知道药物的“四气五味”和药物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这次课我们将详细讨论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大家能否想一下,什么是中药的归经?什么是中药的升降理论呢?中药的归经是否与老师所讲的“脏腑经络理论”里的“经络”有关系难道中药还有升降的功能吗是的,中药具有针对某些经络脏腑的选择性,某些中药还能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升降”功能产生影响。药物的归经指的是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作用明显,而对其他作用较小或者是没有。那么感冒咳嗽的时候,常常会服用“川贝枇杷糖浆”常常会有效果,那么“川贝”和“枇杷”是否归肺经?这个想法符合中药这种归经理论,那么这个中成药里面有川贝母和枇杷叶这里面强调不是枇杷的果实是叶子那么它们的主要功效分别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和“润肺化痰止咳”,那么善治肺功能失常的一些咳嗽,所以这两味中药它首先是归肺经的。这么说生姜它有和胃止呕功效,所以说生姜可以归到胃经吗?是的,类似地,龙胆草:归胆经,治疗胆的病症;那么藿香:归脾、胃二经,能够治疗脾胃病症。所以药物的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疾病为依据来确定的既然中药归经最终都与某一脏腑有关,何不直接归脏腑,而用“归经”来定义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那么经络和脏腑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各成系统,所以在辨证里面它有经络辩证与脏腑辩证的不同。造成了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它是不一样的。例如:羌活和泽泻这两个药都归膀胱经,但含义是不一样的羌活它可以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头、身疼痛,那么机体的关节酸楚等等,是依经络辩证来思考的所以它是指归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那么而泽泻是指利水渗湿,它则是以脏腑辩证来理解的,所以它是归膀胱之腑。那么不像羌活,它是归膀胱的这种膀胱经所以要正确区分这样一些不同的点的话,需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在五行图表中,五味也与脏腑相对应,那是不是意味着中药的“五味”与“归经”也有关系?这是个很好的问题。的确存在这种相关性:一般认为:味酸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味甘能入脾;味咸能入肾,举个例子来说,比如芍药它是入肝经的,所以芍药它是味酸的实际上我们尝起来,它味道也确实是酸的,喝这个药的时候那是不是每味中药只能归一个脏腑经络呢?这到不一定,有些中药常常不止归一个脏腑经络,比如说刚才讲的枇杷叶,我们刚才讲呢它是归肺经那实际上除了归肺经以外,它还能归胃经,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病人的话,它也有效中药的归经是否与现代药物学所说的“靶向”药物的原理是一致的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1906年Enrilich首先提出靶向给药的概念:并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那么这一概念引发了现代药物学分支靶向药物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主动靶向研究比较热,比如说通过特定的酶等化学分子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与中药归经类似,但不完全一致。中药归经是针对成分复杂的中药而言,而现代靶向药物是针对明确的某个化学药物而言。因此,中药归经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中药的“升降沉浮”又指的是什么中药的“升降沉浮”指的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升就是上升;降就是下降;浮就是发散的意思;而沉则是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它具有向内和向下的这样一个趋势这些如何与中药的功效相关只有与中药的功效相关它才有价值。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能的中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具有沉降性能的中药多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等功效”是否意味着疾病的发作是有不同的方向,然后,中药可以通过它的相反的方向来治疗这些疾病呢?是的。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否则的话那可能就是属于病态。当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的时候,机体就产生了不同的一种疾病状态,那么产生一些不同的症状和趋势,比如说向上的有呕吐、咳嗽等症状而向下的就是有泄泻、脱肛等症状、向外呢比如说有自汗、盗汗就是发汗的症状向内就出现表证不解。那么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它就分别具有降、升、沉、浮的特性。它是跟症状相反能不能举几个常用的中药的例子呢好的,比如说,生姜、薄荷、大黄、升麻四味中药,大家可不可以讨论一下,看看怎么样来判断这四味中药它的“升降沉浮”的药性有人恶心、呕吐的时候喝一些饮生姜汁然后可以起到止呕的作用,那么就可以说明生姜汁它是有下降,降的作用那薄荷吧,薄荷它有“疏风散热”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或者是温病初起的头痛等,所以它应该具有“浮”的成效。分析得非常好。生姜首先具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它有“呕家圣药”的美称,因此“降”的作用比较明显;但除了“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外,它其实还有“发汗解表”的作用,那么这时候它具有一定“浮”的性质,不过,比较而言,这种“发汗解表”的作用较弱,它常常要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因此你要判断药物的升降沉浮,你要看看它用于哪种病证。那么相反的,我们来看另外一味叫瓜蒂的药物它跟生姜作用正好相反它是具有“涌吐痰食”的作用,因此具有“升”的功能。那刚才讲到升麻具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疗脾虚下陷,因而具有“升”的性能;而大黄有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所以常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的治疗,因而具有“沉”的作用性能。那么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病人他因为久泄脱肛那么如果这时候给病人使用大黄的话,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应该会导致严重的泄泻不停,加重脱肛等症状,估计严重的恐怕会出人命的的确如此,所以,了解药物的升降沉浮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在如何利用和抑制中药的这些性能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在实际应用中发展了诸如“炮制”、“药物配伍”等方法,起到一个趋利避害的效果,使中药的应用大大拓展。比如说炮制方法,用辅料炮制的话可增强药性:比如说酒炒它能够是药物的升的作用它会增强;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所以有时候比如说半夏这个药,它用生姜汁泡这个称为姜半夏,止呕作用就会增强;那么当然除了这种泡的方法,也可以在复方中将两个药物进行配伍使用,比如说“小半夏汤”里就用到这种生姜和半夏这种配伍起到一个治疗胃寒呕吐治的治疗效果总之,中药的归经和升降沉浮药性对于掌握中药的作用特点,合理使用都很重要。好,本次课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下次课我们将讨论药物的毒性理论。6大家好,中国有句俗语:“是药三分毒”,说明了对中药毒性的深刻认识,本次课我们就来谈谈“中药毒性理论”那么西汉以前,“毒药”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从一些古书的记载上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认识:比如说周礼?天官里面就记载到: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那么在黄带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讲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那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证实人们早期重视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其中的“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更反映出药物毒性的普遍性。所以,当时人们服用药物的危险性非常高:在礼记里面就曾经提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记得老师讲过神农本草经它是将药物按照毒性来进行分类的是的,那么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有人借神农的名字撰写的史上第一部的药物学专着,非常重视药物毒性的认识,那么将毒药按照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是无毒、小毒、大毒。这样分类是否太粗略的确比较粗略,但已经有了意识将药物的毒性大小进行区分,不仅如此,还进一步提出了用药剂量由小到大的基本原则,尽量避免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比如说讲到“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sh)粟s,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所以它是一个量的递加,那么在2000多年前有这种思想已经是难能可贵。但是这种认识与今天我们所说的“是药三分毒”相矛盾的东汉以前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狭义的概念上,好比现代医药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比如说温热寒凉、我们刚才讲到升降沉浮等知识的积累,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逐渐进入到广义的“毒性”概念,即“药物的偏性”,那么绝对“平”性的药物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用药物的偏性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毒性的大小那就更加合理。举个例子来说,曾经被认为是无毒的人参、知母其实也有中毒反应的报道,那么这就在用药的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它是由密切关系关系密切的,所以从药的偏性角度来认识就不难理解,过度使用某种偏性药物必然会引起毒性的反应那从这个意义上讲,毒性和疗效是有关联的,所以说中药的治疗过程实际上是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病人生理功能的偏离是的,简单来理解: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就是叫以偏纠偏那还有句俗话叫“以毒攻毒”,那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它还是属于“以偏纠偏”的原理,只不过所用的药物偏性强,治疗的疾病比较顽固,病状比较重等等,如使用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肿瘤等等。那么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常常导致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说肿瘤病人就一定要使用毒性强的药物,比如说斑蝥、蜈蚣等等进行治疗,这种狭隘的“以毒攻毒”与中医所讲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倒是与现代医学“细胞毒药物”治疗原理有几分相似。我们知道砒霜治疗白血病有效,是否符合“以毒攻毒”的原理你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好。砒霜的化学成分叫三氧化二砷,是由中药砒石升华得到的。那么历史上曾经被用于谋杀用的毒药我们国家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东北有一位老中医他治疗淋巴结核的这样一个秘方里头就含有砒霜,然后用于皮肤癌的治疗有效,所以后来就改成针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学者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但是呢治疗机理不清楚;后来我们瑞金医院的王振义等科学家发现砷剂对早幼粒细胞有诱导分化的作用,并能够使癌细胞凋亡。那么这一研究成果它就轰动世界,所以导致后来1998年之后,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了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那么所以传统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其应用是从实践中来,并且有其应用的价值,值得通过现代研究加以利用,造福人类至此我们第四章的所有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欢迎大家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学习心得,再见!7大家好那么前面两次课我们分别谈到易文化的起源和演化易文化的核心思想那么本次课呢我们再谈谈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同时呢我们也来看一看易经里面固有的医药学思想这个比较简单还探讨下易和医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在易文化里头的一些概念、名词和哲学思想对中医药的诞生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有人做了如下归纳包括以下六方面一个是“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还有阴阳两仪说为中医学提供最根本法则后面还有“三才观”、“四象说”、“六爻说”、八卦等等它在中医药其中的启迪、影响、作用、延伸那我们首先来看看“太极说”在中医学中的衍化这样一个说法那么讲到周易,首先要我们就讲到太极前面一次课我们已经谈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个万物生成这样一个思想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学者提出太极学说包括太极是理在众多学说里面对中医学发展比较大的有比如说有命门太极说这是明代名医孙一奎有人说他是孙武的后裔他提出来啊这样一个说法那么中医命门它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直接指的是肾脏那么还有一个讲的是叫督脉命门穴那么孙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我们知道肾在中医里面一般认为是水的他认为这个命门它是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所以从他的理论来看人的诞生首先是太极,然后来生出阴阳二极生成了人类的脏腑等等而人体呼吸的原动力在于肾间动气,即先天之气就是太极命门说这样一个说法第二个我们看阴阳两仪说它为中医学提供最根本法则我们知道阴阳它是中医学之本张景岳的景岳全书里就提到一个两仪膏两仪膏干什么用呢是用于用于面色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失眠,体瘦气短它实际上是补气益血,也就是补益阴阳的这样一个概念那么“三才观”它对中医学的启迪我们都知道在周易里面有三才哪三才呢是天、地、人而中医里面也有三才观说人有三宝,哪三宝呢是“精、气、神。”以前有学生问我他说,老师你讲精是人体的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那么物质能量之间相互生成,这没错那老师现在对物质世界认识有新的看法了说现在有三样除了有物质有能量以外,还有什么啊还有信息老师这就对了是有三样人体里面中医他是有三样人体还有神呐对吧,这是有道理的那么还有个说法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很多人曲解它了说就是没有三代医生,我就不用他的药那想想这医生还生得出来吗那第一代医生的药不吃的话实际上他讲的不是这个意思所谓三世指的是什么是黄帝神农素女三世之书呢是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有人考证说是唐朝孔颖达望文生义误称为父子三代还有三焦指的是什么三焦是跟三才它也有关六腑是它的两倍对吧那三焦六腑它实际上是水谷之道,是水谷通道那么还有三品分类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这足以证明在古代人的脑子里面三才观非常强烈那神农本草经里面三品分类以前也提到过它指的是将药分为上、中、下三大类,三品那上品药呢它是养命的,没有毒性的中品药呢它是养性的,有一点点毒性下品药呢是有毒的,它是治病的所以用的时候大家小心点那么在病因学里也是有三因学说叫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它也受到了影响还有中医里面又讲到治疗法里有汗、下、吐三法总共治疗八法有汗、下、吐这是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三大治疗方法那么中医里面还有三阴三阳说在黄帝内经就提到所谓三阴我们在讲经络的时候讲到有厥阴、少阴、太阴三阳有少阳、阳明、太阳在素问里面讲到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而在伤寒论张仲景进一步提出了三阴三阳病症就是说六经辩证的方法中成药里就有一味药叫三才丸在儒门事亲是哪三味药呢是人参、地黄、天冬取其天、地、人之意他是有效治疗阴虚咳嗽,肾经咳嗽这样一些症状当然他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他是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个思想那么我们在看看“四象说”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医的四象指的是哪四象呢有叫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如果大家再回顾下我们刚才讲的它跟我们讲的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去对比的话大家能不能把刚才讲的这四种对应得上大家去尝试一下“六爻说”指的是对中医学的作用呢咱们要来看看这个问题那么实际上它催生了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我们讲的就是十二经脉里面它实际上是分了六条经脉那么同样刚才讲到了张仲景的辩证它是六经辩证,它是三阴三阳那么三阴三阳是太阳那么三阳病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三阴病指的是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所以这是根据外感热病在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征候那么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的部位而总结出的六个不同征候类型从而形成中医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我们再看看八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当然这个有些在临床大家是不用的但是大家知道古代有这种思想那么实际上在八卦里面坎离它在中医学里面是主干两卦那么后世医家主张:震为命门、巽为肝坎为肾(水),离为心(火)坎离不交(心肾不交)就是病因之一所以中医十分重视心肾相交它叫水火要即济对吧那么济则合,未济则病所以中药里面有个方剂交泰丸或者叫坎离丸它就治疗这种疾病那么还有八卦对中医的影响有奇经八脉之说那么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另外还有四诊八纲之说那四诊是望、闻、问、切嘛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是对症候的分类那么前面我们稍微总结了一下易文化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思想对中医学后世的发展产生了这样一些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稍微看看易经的思想里面有没有一些和医学直接有关的表述那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第一个例子讲豫卦豫卦六五它词是什么讲的它叫贞疾,恒不死豫本身是个欢乐的意思所以豫卦这一卦它就是一个欢乐的意思贞是什么,是卜问就是卜卦的时候它是问而“贞疾”是反映当时在疾病诊断、预后上迷信、依赖天命神意也就是那时候大家还没有更多的医学知识他就通过这些大巫们就去卜卦问他这个病怎么样好转同时呢他又将无节制地享乐比喻为潜移默夺人的精神意志进而窒息人的生命的疾病认识到过度享乐对健康的危害所以这一卦的卦的宗旨是提倡乐而有节反对享乐无度那么第二个例子复卦复卦的卦辞怎么讲的叫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卦所论为阳气回复的种种情形“朋”这里面指的就是阳气的意思那么卦辞意思是什么呢阳气回复的时候,人们在出入行动时不会产生疾病认识到阳气对于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反映古人的尚阳观念那么其他的还有很多的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再查一些资料我就不过多的在这儿花时间那么最后呢简单看看这个易医关系这里面我们也有些补充材料大家可以看那么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医易同源因为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体悟与感受以及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同源于巫史文化比如说周易、内经与河图、洛书的关系还有个观点认为医源于易也就是说现有易的思想然后对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呢这是一个基于它的易文化原理对中医学的影响刚才我们也作了一个探讨但是我想是有影响,但不是医学的全部那么这个呢在不同时期它都有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叫医先于易因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它比这种易文化形成的这样的高度文化那要历史长的多既然有人类生存,就必然会有疾病既然有疾病,必然要想方设法去寻找方法尝试治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之前有大量的零碎知识它早在易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但不管怎么说周易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产物而医学它也是在相互借鉴它们之间还是有了紧密的联系的所以中国医药学是中国文化之道的表征和载体中医药学一方面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明医药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讨论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所以易文化里面这些阴阳变化的思想在中医学里面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继承和发展这次课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那所有易文化和中医药的这样一节内容我们也结束了那么接下去我们讨论儒学思想与中医药的关系8大家好 那么上次课我们简要回顾了儒学思想那么这次课 我们重点来谈一谈中医道的规范的仁爱基础那么儒学思想的仁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看看“樊迟三问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