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游酢是洛学的重要传人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 游酢列居首位 足见他在理 学中的重要地位 游酢在理气 道器 心性和仁学等范畴方面 继承了二程的 主要观点 并有所修正 在论气时 涉及气的根源性上与二程是一致的 只是 游酢更强调气的 人化 特征 在论理时 游酢虽然认可二程以事物的规律作 为理的基本含义的观点 但他更强调道德层面上的理 在道器观上 游酢重点 论述了君子之道 圣人之道与中庸之道 认n 程的的观点 但是在如何体道 上有所发展 论心性 二程直接指明二者的合一 游酢则详细阐述了尽心与知 性的关系 在仁学上 游酢继承了二程的仁具有力 物浑然一体的基本特性 在 何者为仁之本上有所不同 游酢认为孝弟就是仁之本 二程则指出孝弟仅是实 现仁的一个方法 可见 游酢对理学思想有所发展 但其哲学思想基本基调未 脱乃师印迹 关键词 游酢 理气 道器 心性 仁学 a 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y o uz u ow a so n eo f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h e r i t o r so fl u os c h 0 0 1 h el e a d e dt h e f o u ra p p e n d i c e so fc h e n g w h i c hs h o w e dh i sg r e a ts t a t u si nl is c h 0 0 1 y o uz u o i n h e r i t e d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v i e w p o i n t so f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i nl ia n dq i p r i n c i p l e a n di m p l e m e n t h e a r ta n dn a t u r ea n dt h es c i e n c eo fb e n e v o l e n c e w i t hal i t t l e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w h e nd i s c u s s i n gq i y o uz u os h a r e dt h es a m eo p i m o nw i t ht h ec h e n g b r o t h e r so ft h eo r i g i no fq i b u th ee m p h a s i z e dm o r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u m a n n a t u r eo fq i w h e nd i s c u s s i n gl i y o uz u os t r e s s e d l if r o mm o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o u g hh ea p p r o v e do f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t h a tt h en a t u r a lr u l e s c o u l db er e g a r d e da st h eb a s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i i np r i n c i p l ea n di m p l e m e n t y o u z u op u th i ss p e c i a l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t a t e m e n to fd o c t r i n e so fg e n t l e m a na n ds a i n t s a n dd o c t r i n eo ft h em e a na n da g r e e dt h ev i e wo f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 b u tm a d eh i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o w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p r a c t i c et h ep r i n c i p l e i n h e a r ta n dn a t u r e y o uz u op r e s e n t e di nd e t a i l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e a r ta n d n a t u r e w h i l e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t w ow e r eaw h o l e i nt h e s c i e n c eo fb e n e v o l e n c e y o uz u oi n h e r i t e d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 i d e at h a tb e n e v o l e n c e e m b o d i e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o fe v e r y t h i n gi sa l li n s e p a r a b l ew h o l e b u td i f f e r e df r o m t h e mo nt h ep r o b l e mo fw h a ti sb e n e v o l e n c e y o uz u oh e l dt h a t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 f r a t e r n a ld u t yw a s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o fb e n e v o l e n c e w h i l et h ec h e n gb r o t h e r sp o i n t e d o u tf i l i a lp i e t ya n df r a t e r n a ld u t yw a sj u s tam e a n so f r e a l i z i n gb e n e v o l e r r s e naw o r d y o uz u od e v e l o p e dt h el is c h o o l b u th i sf u n d a m e n t a l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v i e wi d e n t i f i e d w i t hh i sm a s t e r t h ep r e s e n tt h e s i st r i e st oe x p l o r ey o uz u o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v i e wf r o m t h i sa s p e c ti nh o p eo fh a v i n gad e e p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t k e yw o r d s y o u z u o l ia n dq i p r i n c i p l ea n di m p l e m e n t h e a r ta n dn a t u r e s c i e n c eo fb e n e v o l e n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卢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壶昌态堂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插鼋y 签字日期 1 0 6 年 月k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直昌太堂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舌复妒等今矿导师签名 手写 签字日期 嘲年f2 月7 嗣签字日期 年伽 湘 第1 章导语 第1 章导语 游酢 字子通 后改字定夫 号广平 赐谥文肃 北宋建州建阳县禾平里 人 生于宋仁宗争佑五年 公元1 0 5 3 年 卒于宋徽宗宣和五年 公元1 1 2 3 年 终年七十一岁 在宋哲宗绍圣三年 公元1 0 9 5 年 至宋哲宗元符三年 公元1 1 0 0 年 因父丧而在家守孝 筑草堂于豸山之麓 开馆授徒讲学 因此后人称之为 豸山先生 对此游酢曾有诗日 三十年前宿草庐 五年三第世间无 门前獬豸 公裳在 只恐儿孙不读书 游酢幼年天资聪慧 五年庚子 公八岁 善属文 人称神章 作为程门高第之一的杨时也曾称赞游酢 读书一过目则成诵 比 壮 益自力 心传自得 不为世儒之习 元丰五年 公元1 0 7 9 年 游酢登 黄裳榜进士 次年 调任越州萧山尉 在此期间 游酢政绩卓越 惠政施于民 筮仕之初未更事 县有疑狱十余年不能决 公摄邑事 一问得其情而释之 精练如素宦者 人服其明 对于游酢在政事方面的成就 程颐曾与杨时有 过这样的对话 游酢德宇粹然 问学日进 政事亦绝人远甚 宋哲宗元佑四 年 公元1 0 8 9 年 当时的河南判官范纯仁非常赏识游酢的才能 每遇疑难政 事 便与游酢商谈 范纯仁守颖昌时 聘游酢为府学教授 游酢不但政绩卓绝 而且道德文章皆为上品 元符三年 公元1 1 0 0 年 徽宗即位 任命游酢为监察 御史 此时徽宗写了诰词以表彰游酢 宪府置纠察御史 乃进居言职之渐 负 中外观望 为朝廷重轻 其任亦难矣 以尔忠信恺悌 学识俱优 更练事为 所居可纪俾辍郡寄 往冠惠文 游酢为官清廉 一生贫寒 对此 杨时在给 游酢的书信曾这样说 京师非食贫之地 公家口颇众 度其势能久居否 趋舍 之方 宜审处也 更有甚者 先生去世之后 家无财力 无法运棺木回家乡 只好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 游酢思想的历程转变较为复杂 游酢成名较早 幼年时德行文章即被乡人 称颂 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 0 6 4 年 游酢年十二 即潜心研究 孝经 神宗 o 诗集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七 延边大学出版社 1 9 9 8 年版 2 0 5 页 下引该书的出版社及出版年月略 o 年谱 卷一 宋一游酢文集 1 0 页 御史游公墓志铭 宋一游酢文集 卷八 2 1 4 页 够同上 问上 2 1 3 页 除游酢监察御史诰词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一 4 页 与游定夫书一其四 宋一游酢文集 卷八 2 0 9 页 l 第1 章导语 熙宁元年 公元1 0 6 8 年 先生与堂兄游醇向当时的理学家 二人的祖叔游复 求学 熙宁三年 公元1 0 7 0 年 游酢与叶祖洽 施景明从学于名士江侧 在 熙宁五年 公元1 0 7 2 年 之前 游酢没有见n 程兄弟 也就没有接触到理学 思想 而是较为醉心于禅学 辞章之学 程子日 游酢 杨时先知学禅 已知 向罩没安泊处 故来此 当然 程子此话虽是在神宗元丰四年 公元1 0 7 8 年 之后说的 至少也可以证明游酢在未见程子之前理学在其思想中未占主导地位 熙宁五年 公元1 0 7 2 年 游酢赴京师参加太学考试 未及第 游酢拜见程颐 程颐谓其资可与适道 八月 程颢任扶沟知县 招游酢为教谕 游酢渐渐放弃 以前所学而求学于程颢 游酢在扶沟任教职期间 宗程颢之学 对此 朱熹曾 有这样的评价 明道在扶沟时 谢 游诸公皆在彼问学 明道一同日 诸公在 此 只是学某说话 何不去力行 二公云 某等无可行者 明道日 无可行 时 且去静坐 盖静坐时 便涵养得本原稍定 虽是不免逐物 及自觉而收敛 归来 也有个着落 神宗元丰四年 公元1 0 7 8 年 游酢与杨时等正式拜程颢 为师 正式成为程门弟子 期间录有 明道先生语 哲宗元佑八年 与杨时见 程颐于洛阳 有一段被后世称颂的尊师典范的 程门立雪 的佳话 期间录有 伊川先生语 元符元年 公元1 0 9 8 年 因丁父忧 解官居制 在豸山筑草 堂 有 中庸义 论语杂解 孟子杂解 问世 元符二年 公元1 0 9 9 年 解除丁忧 于武夷山之五曲筑书院水云寮 期间成书 易说 诗二南义 至 此 二程理学成为游酢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 时i 日j 跨度应从熙宁五年 公元 1 0 7 2 年 至元符二年 公元1 0 9 9 年 游酢晚年 更为禅学 而被五峰先生谴责为 定夫为程门罪人 何其晚 谬一至斯与 导致后学认为游酢真的入禅 不为理学家所重视 以至 道南 学派 的开创者仅成杨时一人 其原因有二 其一 游酢的确与禅学大家有深 刻的思想认同感 认为儒禅是相通的 据 佛法金汤篇 游酢曾谒五祖法演弟 子开福道宁禅师 乞指心要 即学习禅宗的精要 道宁告诉他 道不在说 与示尔 说示者方便耳 游酢后致书道宁 儒者执父子 君臣 夫妇 兄弟 朋友 各尽其分 罔有不合道者 释氏谓世间虚幻 要人反常反道 旨 殊用异 而声可入 心可通哉 其二 吕紫微与游酢在徽宗大观年间 公元 o 河南程氏遗书 卷第二 t 程集 3 8 页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 下引该书之出版社及出版年月略 朱子语类 第2 4 7 3 页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下引该书之 版社及出版年月略 豸山学案 宋元学案 卷二二十六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9 9 4 贞 下引该书之i f 版社及 j 版年月略 回刘洋亮 由迹求道以神t i f 儒 游酢思想地位的再认识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2 第1 章导语 1 1 0 7 1 1 1 0 年 曾有书信来往 在其中的一封书信中游酢论述对待佛的观点 也 是后学贬斥他的缘由 吕紫微日 定夫后更学禅 大观间某以书问之云 儒 道以为顺此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 则可以至于圣人 佛道去此 则何以至于 圣人 吾丈既从二程学后又从诸禅游 乡二者之论必无滞阂 敢问所以不同何 也 游答云 佛书所说 世儒亦未深 往年尝见伊川云 吾之所攻者迹也 然迹安所从出哉 要之 此事须亲至此地 方能辨其同异 不然 难以口舌争 也 定夫言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 故诋之如此之甚 而其所以破物者 自不以 为然也 其实 对于 更为禅学 这句话 高令印先生理解得最到位 更为 禅学 应理解为对禅学 深考 即深入进行研究 至于游酢在晚年是否真 的回归禅学 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游酢一生著述颇丰 计有 中庸义 一卷 易说 一卷 诗二南义 一 卷 论语杂解 一卷 孟子杂解 一卷 文集 十卷 现存的各篇目除 文 集 不甚清楚外 其余皆在 然字数散佚颇多 因目前可见的游酢的著作才三 四万言 而据今人陈其芳先生考证 游酢著作原有三十九卷 现只有游酢 著作之十分之一 游酢生前 因社会动荡 其门人不振等诸多因素 其书 并未刊行于世 其后在北宋末 南宋及元 明 清皆有刊行 延边大学出版社 1 9 9 8 年1 2 月出版了由闽台文化交流协会南平分会和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游氏 分会共同编写 宋 游酢文集 是目前较为完备的关于游酢著作的本子 为我们 进一步研究游酢思想提供了非常好的文献资料 从这本集子可知 中庸义 论 语杂解 孟子杂解 著于元符元年 公元1 0 9 8 年 易说 诗二南义 成 书于元符二年 公元1 0 9 9 年 此时游酢四十六岁 四十七岁 可反映出此时 为游酢思想完备成熟时期 本文的写作采用了蒙培元先生所著的 理学范畴系统 的框架结构 把游 酢哲学思想的范畴作为讨论的重点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采用了纵 横两条线 索 基本结构是以豸山先生为中心 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上 重点论述豸山继承 二程思想 得二程真传 概述濂溪 横渠 明道和伊川 豸山之间继承和发展 关系 也探究了游酢思想的源头 从横向的程门诸子比较 主要选择龟山 上 蔡 蓝田等人 展示豸山思想的特色 通过以上研究 凸现豸山思想的内在逻 年9 月第3 0 卷第5 期 豸山学案 宋元学案 卷二十六 9 9 6 页 高令印 游酢思想在中国文化史l 的地位和作用 再版序 宋一游酢文集 9 1 0 页 国陈其芳 关于游酢研究的几个问题 福建南平文史资料 第1 5 辑第2 0 页 1 9 9 4 年1 2 月印 第1 章导语 辑与特色 从而判定豸山在二程后学的地位与影响 对于程门之学 章太炎先 生认为评论程氏的学说 不应只在字句文字间讨论 而应当有全面 完整的观 点 从人生态度 行谊品格各方面结合学说的内容 加以考察 疏观人物品性 明证迹状 旷观其意 稽以经典 才能有会通的理解 而牟宗三先生认为治 儒家学术应该有三个标准 一个是文字 一个是逻辑 还有一个是 见 i n s i g h t 我们要了解个人必须通过文字来了解 而古人所用的文字尽管在某些地方不够 清楚 他那文字本身是a m b i g u o u s 模糊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 a m b i g u o u s 那你就不能乱讲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 你即使文字通了 可是 如果你的 见 不够 那你光是懂得文字未必就能真正懂得古人的思想 对 牟宗三的关于治儒家学术的方法问题 本人师兄邹建安这样去解释 所谓文字 指的就是我们必须以理学家的著作为基础 从文本出发去确定被研究对象的问 题域 以及与此问题相关的全部概念和范畴 牟先生这里所谓的 见 所指的 就是 体悟 中国哲学 尤其是儒学 重体会 重践履 其中理学家更 是强调气象 境界 故有所谓 光风霁月 如沐春风 之说 而他们的气 象和境界有时并没有直接体现在文字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穿透文字的 洞 见 有心态上的对应 本人认为这样的阐释非常到位 然而本文在讨论游 酢等诸子的思想时 对其作品的语言文字给予了较多的注意 这也可能导致忽 略其思想的整体布局 从而无法窥视他们思想的全貌 望方家予以斧正 张恒寿 章太炎对于 二程学说的评论 中固哲学 第十三辑 人民 f 版社 1 9 8 5 年4 月版 牟宗三 中困哲学十九讲 上海古籍f f 版社1 9 9 7 年版 6 8 页 邹建安 曾端理学思想研究 顾上学位论文 南昌大学哲学系2 0 0 7 年6 月 4 第2 章道器思想 第2 章道器思想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到宋代出现的一个新的高峰 它是在儒学的 基础上吸收了佛学和道学 指道教和道家 的某些概念和思想 使得这个时代 的儒学和宋代以前的儒学有着巨大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宋明理学是儒学 的哲学化 是更具有思辨性的儒学 是在给伦理化的儒学增添了新的内容的一 种新思想 宋明理学以周敦颐为奠基者 经张载至程颢程颐二兄弟 分为以程 颢为首的 心学 和以程颐为首的 理学 从而形成两条不同的脉络 前者经 陆九渊传至明代的王阳明 使 心学 达到了顶峰 后者经杨时 游酢传至 理 学 集大成者 朱熹 当然 这两个学派互相争辩 使得宋明理学发展得更 加详各 周密 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近七百年的官方哲学 宋明理学与宋代以前的儒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就在与它所讨论的范畴 命 题有一定的独特性 所论究的问题也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 道器 这个范畴是 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宋明理学和宋代以前的儒学最根本的都在研究人的 问题 探讨如何成圣 如何成为君子及 内圣外王 的问题 道器 只不过是 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前提 显然对此范畴的研究是不会促进自然科学的进步 在 讨论 道器 伊始 就带上了人的烙印 不单单是关于自然的 关于客观方面 的 不能把自然界与人对立起来 或仅仅把自然界看作是客观的力量和纯粹客 观的对象 所以说 道器论 同样具有 人学 的特征 从先秦至韩愈 道学思想一直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并不是主导思想 虽有 汉武帝时代儒学被定为一尊 但所讨论的是对象和宋明理学是不同的 各个时 代的显学是不同的 如汉初的黄老之学 魏晋的玄学 以至隋唐的佛学 在这 一过程中儒学一直处于一端的地位 直至韩愈才开始重举道统的旗帜 2 1 韩愈 张载和王安石在道器观上的贡献 关于韩愈的定位 钱穆先生曾这样说 治宋学必始于唐 而以昌黎韩氏为 之率 而韩愈也曾这样评述道统 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丈 武 周公 钱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1 页 5 第2 章道器思想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 他阐述了道统的传延顺序 且强调孟轲死之后 道统没有再传下去 这虽 有臆断的成分 不过他的目的是为了树立道统思想 以对抗佛道二教 对于韩 愈的 道 的思想 陈来先生有这样的说法 韩愈所理解的 道 不仅是一种 精神价值 它包含着一套原则 其中包括仁义代表的道德原则 诗 书 易 春秋 代表的经典体系 礼乐刑政代表的政治制度 以及儒家所确立的分工 结构 士农工贾 伦理秩序 君臣父子夫妇 社会仪俗 服 居 食 乃至 宗教礼仪 社庙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如同韩愈一样也非常强调 道统 的重要性 道者何谓也 道乎所道也 道于仁义而仁义隆 道于礼乐而礼乐备 道之谓也 道是什么 道不过是道德伦理的根源 道在仁义礼乐之中 则仁义礼乐就 昌盛 表明了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立其法万世不改者 道之本也 通其变使民不倦者 道之中也 本故万世 不易也 中故万世可行也 道就是万世不改之法 万世可行之法 统治于民而民乐于接受之法 道在 时空上是永恒的 在作用上是可以治民的 这实际上把道统与君统联系起来 理学开山宗师周敦颐道学思想主要是通过 寻孔颜乐处 表达出来 君子以道充为贵 身安为富 故常泰无不足 而铢视轩冕 尘视金玉 其 重无加焉尔 君子要以体道 身安为富贵 这样会一切都会平安不会没有不足 就会轻 视官位和金银 这实际上是圣人之道 丈 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 徒饰也 况虚车乎 文辞 艺也 道德 实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 噫 弊也久矣 文 即辞章 道 为道统 辞章之学是用来传承道统的 就象尽力装饰 车子而人们却不使用 那就只剩下装饰了 辞章是形式 道德却是实体 不尽 回 原道 东雅堂昌黎先生集沣 卷十一 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集部 别集类 o 陈米 宋叫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版社2 0 0 4 年版 第1 8 1 9 页 移府学诸生 徂徕集 卷二十 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奉 集部 别集类 同f 青州州学公f l i 记 徂徕先生集 卷f f 九 四库伞书文渊阁影印本 集部 别集类 通书一富贵第三十三 剧敦颐集 岳麓书社2 0 0 2 年1 2 月版 5 2 贞 下引j i j 版社及 i 版年月略 o 通书一文辞第三十三 j f i 司敦颐集 4 6 4 7 贞 6 第2 章道器思想 力体道而花功夫于辞章之学 那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只注重形式 这种弊端存 在很久了 圣人之道 入乎耳 存乎心 蕴之为德行 行之为事业 彼以文辞而己者 陋矣 圣人之道 进入耳中 存于心里 蕴含之则为高尚的品德 推行于外则为 宏大的事业 如果仅专注于辞章之学 那是很浅薄的 然而张载的关于 道 的观点则回归到先秦时期 这是因为在张载的理学 思想中是以 气 为本的 道则是从属地位 阴阳合一存乎道 太和所谓道 中涵浮沉 升降 动静相感之性 是生细粗 相荡 胜负 屈伸之始 其来也几微易简 其究也广大坚固 道统一阴阳二气 太和蕴含浮沉 升降 动静这些相反相成的属性 是粗 与细 相摩与相当 胜负 屈伸这些现象的开始阶段 微妙而不复杂 深远而 永远存在 这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就是 道 完 全阐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 张载还从其它角度论述了 道 有气化 有道之名 神 天德 化 天道 德 其体 道 其用 一于气而已 道是气的流行的过程 是气的作用 但最终都根源于气 王安石则从体用角度论述了什么是 道 的问题 道有体有用 体者 元气之不动 用者 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朴者 道之本而未散者也 小者至微而不可见者也 吾 道有其本体和运用两个方面的意义 道的本体是指不动的元气 它的运用 是指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的流变 道的本体是一凝聚的物质 朴 朴是一小 到极点而不能被人的感官感知的东西 总而言之 物质性的元气或至微的一种 物质是道的本体 在这一点上和张载有着类同的地方 通书一陋第第三十四 周敦颐集 5 3 页 正蒙 诚m j 张载集 2 0 页 正蒙 太和 张载集 7 页 正蒙 太和 张载集 9 页 正蒙一神化 张载集 1 5 页 e 安石老子洼辑奉 中华书局1 9 7 9 年5 月版 8 页 同上 7 第2 章道器思想 2 2 游酢论 道 二程极力批评王安石的这种把物质性元气作为道的本体的观点 只他说道时 已与道离 他不知道 只说道时 便不是道也 母 二程认为王安石所说的 道 并不是真正的 道 因为在二程看来带有 物质性的元气或者某一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决不可作为本体 而本体只能是精神 性的 但并不是说二程完全否定道的物质性的含义 二程在阐述 道 的思想 是从道的自然规律的意义的角度丌始的 在这一方面二程有许多论断 当然 二程更多的情况是溶道于理 此理 天命也 顺而循之 则道也 盖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其体则谓之易 其理则谓之道 每 上面两段话是说顺从理并尊循它 那就是道 上天的变化没有声响没有气 味 而它的本体就是易 它的规律就是道 理就是道 天地的变化规律 自然 规律就是道 游酢也十分强调 道 的自然规律性 道者 天也 道为万物之奥 故足以统天 西 天之所以命万物者 道也 道无不在 鬼神具道之妙用矣 其德固不胜与 道如同天 道是万物的奥妙所在和规律 所以可统帅天下万物 天能够统 帅万物是因为道是天的根本所在 是有规律在起着作用 鬼神为天地万物的一 种变化 而鬼神酌变化体现了道 体现了道作为自然规律的巨大作用 道即为 万物的规律 那么道与物是什么关系 道不违物 存乎人者日用而不知耳 道即规律是不会违背万物 也没有离开万物而存在 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之 中 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 河南程氏遗书 卷一 二程集 6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一 二程集 l l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一 二程集 4 页 易说 朱一游酢文集 卷二 1 9 页 中庸义 宋一游酢文集 卷四 1 2 4 页 中庸义 宋一游酢文集 卷四 1 3 l 页 尉上 1 2 6 页 第2 章道器思想 二程还从阴阳学的角度论述了作为自然规律的 道 的意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 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离了阴阳更无道 所以阴阳者道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自然之道也 继之者善也 有道则有用 元者善之长也 阴阳本身不是道 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才是道 道与阴阳的变化并不是分 离的 没有了阴阳 道也就不存在了 阴阳变化的是自然之道 顺承这种自然 之道则是善 任何存在的道都有其作用 而最原初的道是善的开端 道不仅为 一般的规律而且还联系道德内涵之一的善 二程阐述了现象与其背后的规律之 间的关系 现象不是规律 规律不能离开现象而存在 游酢说 财成天地之道 犹言变理阴阳也 辅相天地之宜 犹言寅亮天地也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日柔与刚 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盖道之在天地 则播五行于四时 百物生焉 无非善者也 无恶也 故日 继之者善也 道之在人 则出作而入息 渴饮而饥食 无非性者 无妄也 天地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 天道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规律 道流行于天地之间 有五行 四时 进而百物生 这一切具有善的本性 道体 现在人身 就是如同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口渴就饮水 饥饿就吃东西一样 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没有什么虚假的 游酢论 道 更多是从社会领域说的 将宇宙论意义上的道转化为主观的道德境界方面的范畴 盖惟君子在朝 然后 君臣各得其道 上下合志而天下之情通 此国之豫 以立也 o 意承考者 子道之正也 故爻称为有子 有高尚德行的人立于朝堂之上 那么君和臣就能各遵守他们的道 这 样天下志和情通 国可立 继承亡父的意见 那就得到为子之道的正道 这里 河南程氏遗书 卷三 二程集 6 7 页 j 南程氏遗书 卷十五 二程集 1 6 2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二 二程集 1 3 5 页 易说 朱一游酢文集 卷二 4 0 页 同上 7 l 页 论语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1 3 页 易说 朱一游酢文集 卷二 4 2 页 同上 4 8 页 9 第2 章道器思想 的道是指原则和秩序 是道德所要求的原则和秩序 等同于礼所具有的含义 木渐于上 水渐于下 有本者如是 故君子之道亦务本而已矣 孝弟也 者 知孝弟为仁之本 则本立而道生之说见矣 夫道一以贯之 无物我之间 既曰忠恕 则已违道矣 则善为道者 莫近焉 故虽违道而不远矣 君子之道如同水 木一样都有务本的问题 这种务本是自然而然的 非有 外力的作用 君子之道的本就是仁 而仁的本为孝弟 明白了何为孝弟 也就 懂得了什么是君子之道 忠恕就是君子之道 而君子之道是一统一体 一涉及 忠 与 恕 则君子之道有分为二的嫌疑 但忠与恕离道并不远 圣人从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盖天下之化非有资于号令之鼓舞也 刑赏之鳅 劝也 一于诚而已 凭借圣人之道致使天下风俗由差变为良 不是依靠号令 也不是用刑赏 是诚 圣人之道就其根本上来说是诚 游酢还解释了 中道 它的本质如同 圣人之道 也表现为诚 从容乎中道 是圣人之事也 故为天道 至于择善则有思矣 固执之则有 为矣 拳拳乎中道 是贤人之事也 故为人之道 圣贤虽异禀 其为诚身一也 o 若夫诚之至 则无思无为 从容中道 是天道也 这里的 中道 实际上是中庸之道 圣人能够以一种从容的态度对待中庸 之道 而贤人则只能以 拳拳 之姿态看待中庸之道 圣贤虽不同 但努力为 诚确实相同的 中道等同于天道 实际上游酢表明圣人之道或中庸之道如同天 道一样是永恒的 而天道的特点 二程有下面的说法 夫天 专言之则道也 固 言天之自然者 谓之天道 上面两段话不过强调的是天道是自然的 具有规律性的 非人为的 既然 道与天相连 那就表明天道的永久不灭 论语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7 9 页 孟子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2 8 页 易说 宋一游酢义集 卷二 5 0 页 孟子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2 0 页 中庸义 宋一游酢文集 卷四 1 4 7 页 剧易程氏传 卷一 二程集 6 9 5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f 一 二程集 1 2 5 页 1 0 第2 章道器思想 游酢和二程类似也论述了道的不灭性与永恒性 道者 天也 道为万物之奥 故足以统天 道无不行 则无入而不息得矣 盖道之在天下 不以易世而有存亡 故无 古今 则君子之行道 不以易地而有加损 故无得丧 道如同天一样永恒 是宇宙万物得以运行存在的规律和根源 所以可以统 帅一切 道无处不在 贯穿运行于万物之中 道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它无今道和古道之分 君子推行道不会因地位和地域而增减道的内涵 所以不 存在得失的问题 换言之 道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而改变 那么此道有何特 性呢 盖道无方也 反而观之则无己 泛而观之则无物 道无边无际 不象具体的事与物那样有固定的模式 反身观道 因道在己 身 所以无法看到自己 如同以己观己 从宽泛的角度观道 因道弥散于万物 之中 无法看到道 物物有道 道不可见 因而万物也就不可见 游酢还从其它角度论述了 道 其中就有道与德的关系 可以肯定的说 这不同与庄子的观点 因为后者是从宇宙论的意义上说的 而游酢主要是在社 会领域论说二者的关系 故日取人以身 规矩准绳 无他人道而已 故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则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故则道立 贵德则真伪核 观察人无别的方法 不过是一些规则和原则而已 所以严格要求自己就可 以成就高尚的道德 坚守道德并不断精益求精 则可成仁 富贵和贫贱不能对 自己有所影响改变 那就等于在自己身上树立了道德 有了高尚的道德则可辨 别一切真与伪 富与贵非其道得之 则君子不处 以有义也 君子宜富贵者也 今至于贫 贱 是不以其道得之也 回 君子不会接受那些通过非他所认可的道而来的富贵 因为有义的存在 应 该富贵却贫贱 是因为这不是君子所认可的道得来的 道与义相连 表明道有 正义性 识道不可与义分开 易说 游酢文集 卷二 1 9 页 孟子杂解 游酢文集 卷三 1 2 9 页 论语杂解 游酢文集 卷三 1 0 8 页 中庸义 游酢文集 卷四 1 3 5 页 同上 1 3 7 页 论语杂解 游酢文集 卷三 9 5 页 第2 章道器思想 其易世之志 未尝一日而忘 故曰天下有道 邱不与易也 此道是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政治当然具有正义性 而游酢还以 德 为用 此至诚之道 德者其用也 有目者所共见 有心所共知 故凡血气者 莫 不尊亲 道者其本也 非道同志一 莫窥其奥 对于具有至诚特点的道来说 德是道运用的结果 眼睛可以看见共同的事 物 心可以认识相同的内容 所以有血有气之类 都知道尊重父母 而道是根 本 如同心目 德为其用 如同血气之类皆知尊亲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道 为身与仁的过渡 就是由身至道 由道而至仁 仁者 以道之在人者名之也 立人之道 则仁之名所以立 合而言之 则 仁与人泯矣 此其所以为道也 因为道在人身上 所以仁的名号才得以建立起来 确立了人之道也就建立 了仁的名号 由于道的原因 仁与人的界限是可以消除的 这是道在人身和人 类社会的意义 而道也有在自然领域的解释 或者说有宇宙论方面的含义 由 这两种途径而得到的道并不意味着有两类不同的 道存在 因为道是惟一的 是 一统一体 立天之道日阴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夫道一而已矣 夫道一而已矣 天地一指也 万物一马也 无往而非一 此至人所以无己 也 天道为一阴一阳的变化 地道的根本即是柔刚 人道就是仁义而己 并不 是说道一分为三 道的根本是i 为一整体 道是一统一体 天地为一整体 万物也是如此 皆为一 当然道不仅仅为一 还有其它的特点 志于道 念念不忘于道也 念念不忘 则将有以宅心矣 宅心于道者 无 思也 惟精也 无为也 惟一也 惟精则无偏 此道之大中 惟一则无变 此 道之大常 有志于探求道 将会置心于道上 这样就会无思索 就会集中于一点 凝 易说 游酢义集 卷二 2 1 页 中席义 游酢文集 卷四 1 4 6 页 孟子杂解 游酢文集 卷三 1 2 3 页 易说 朱一游酢文集 卷二 7 l 页 论语杂解 游酢文集 卷 二 9 6 页 同上 1 0 3 页 第2 章道器思想 聚于中心位置 则不会偏颇 无作为 则不会变动 可视为 个整体 所以居 中且不变就成为道的两大特点 从上可知道体现出自然哲学意义与道德领域的含义 而最主要是后者 这 也是游酢论道的特点 对于道的这种二重性 张立文先生有过非常准确的论述 从张载和二程开始 几乎所有的理学家都将自然结构和社会秩序 物理法则与 伦理准则 事实规律与价值规律视做浑然一体 本一无二的和合体 游酢又论述了怎样 体道 的问题 诚者 非有成之者 自成而已 其道非有道之者 自道而已 道不违物 存乎人者日用而不知耳 故以饮食况之 饮食而知味 非自外 得 亦反诸身以自得之而已 苟得其性之本然 反身而成 则天地万物之理得 而道自我成矣 固 这三段话表明了以下几个意思 一 体道只能自我去体会 依赖外在的因 素是不可靠的 譬如 如果想知道食物的味道只有亲自去品尝 二 体道与诚 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三 体道的顺序是这样 遵循万物的规律 返回自我之身 内心存诚 则可得道 道不离易 论道必然涉及易 游酢也是如此 只不过他是针对程颐的说法 展开的 先看程颐的观点是什么 易 变易也 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又云 有道 又有易 何如 此语全未是 更将 传序 详思 当自通 矣 变易而后合道 易字与道字不相似 郭忠孝议 易传序 日 易即道也 又何从道 或以问伊川 伊川日 人随时变易为何 为从道也 易 有变化的特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变化要随时随地 时时刻刻的服从 于道 在与杨迪的论答中 程颐也指明了这一点儿即 变易而后合道 同时 肯定道与易是不同的 在与郭忠孝的论答中说变易就是为了从道 从侧面否定 易为道的说法 张屯文 中国学术通史 宋元明清卷 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2 9 1 页 中庸义 游酢文集 卷四 1 4 1 页 中庸义 游酢文集 卷凹 1 2 6 页 论语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1 3 页 易传序 二程集 6 8 9 页 答杨迪书 河南程氏文集 卷九 程集 6 1 6 页 河南程氏外书 卷 一 二程集 4 1 1 页 1 3 第2 章道器思想 而游酢进一步阐述程颐的这种观点 或日伊川序 易 日 随时变易以从道 然则易与道为二乎 日 神无 方而易无体 易者道之用也 即已涉于用矣 且得无从乎 惟其变易而不离于 道 斯可名于无体矣 程颐论述了要 随时变易以从道 和 易字与道字不相似 似乎给人这 样一种印象 道与易是完全不同的范畴 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游酢就是担心求 学者会有这样的看法 所以进一步解释了易与道的关系 首先游酢以一种疑问 的语气否定了易与道为二的观点 用神无方的特点来比拟易无体 然后指明易 是道的用途 即为用途当然就随从道了 而且只有易变化而不离开道 才能体 现易之无体的特性 至于神仅指春作 夏长 秋敛 冬藏之类的一些自然的变 化 道不离理 对于 理 范畴 二程和游酢一样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 事物 的规律 而规律的内涵 张岱年先生有极为详尽的论述 所谓常则或规律 所含 意谓不一 又可分为三项 一 一物所遵循之规律 二 众物所遵循之规律 三 一物所根据之规律 一物所根据之规律 必亦为一物所遵循之规律 而一 物所遵循之规律 未必是一物所根据之规律 一物所遵循之规律 可专谓之常 则 众物所遵循或一物之众分子所遵循之规律 可谓之秩序或条理 一物所根 据之规律 可谓之所以 所以即一物之所以然或所根据以生成之规律 关于理 与物的关系 二程则认为 万物皆有理 顺之则易 逆之则难 各循其理 何劳于己力哉 凡眼前无 非是物 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 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顺着规律为人做事都很容易 违背规律一切皆难 仅仅遵循规律 不需要花费自己的力气 凡是看到的都是物 每物都有自己本 身的规律 譬如说火热或水寒均有自己的规律 此种论述 强调的规律为自然 规律 或者说是规律的自然属性 游酢则通过阐发无妄卦六二系辞来论述了理 与物的关系 无妄之六二 不耕而获 不茁而畲 以明君子之于物也 应而不倡 其于 国 易说 永一游酢文集 卷二 7 0 页 o 张岱年 中固哲学人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2 年版 5 3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一 二程集 1 2 3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f 九 二程集 2 4 7 页 1 4 第2 章道器思想 事也 述而不作 非乐通物也 乐循理而以矣 对于这种不耕作而有收获 不拔草而良田的现象 君子不强而为之 只是 遵循这现象背后的规律 这才是君子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 游酢所说的理的含 义 不仅仅指自然性的规律 还有包括事的规律 他认为 苟得其性之本然 反身而诚 则天地万物之理得 而道自我成矣 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此简也 然循理而已 故文 微之显者 其理也 诚之不可翕 以其德言也 同样 游酢除了把 理 作为自然界的规律来看待 也把它上升到从道德 本体上来解释 理一 他说 直者 循理之谓也 惟其循理 故能尽生之经 与直养之直同 是不然 君子之求仁 亦日循理而已矣 夫理之所不载 安在其为仁耶 故可逝者 其心也 其不可陷者 其理也 透得名利关 便是小歇处 然须籍穷理工夫 至此方可望有入圣域之理 不然休说 o 正直 是循理时应该有的态度 理的含义里面具有正直的成分 仁为理 无理则无仁 并且理是永恒存在稳固不变的 穷理 从一般意义上说 即可指 穷自然之理 又可穷人世之理 而第三段话是指如何进入圣人领域 具有圣人 气象 显然这里的 理 是道德层面上的 二程强调 一物须有一理 更注重 万物一理 只为万物皆是一理 至如一物一事 虽小 皆有是理 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 万事万物的具体规律最终会归于一根本的规律 任何物 无论大小 都受 这一根本的规律的支配 而且每一物的具体规律都体现这一根本的规律 游酢把 理 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 并且非常强调 理 的本源性 斯理也 仰则著于天文 俯则形于地理 中则隐于人心 而民之迷日久不 易说 宋一游酢文集 卷二 5 2 页 论语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1 3 页 中庸义 宋一游酢文集 卷四 1 4 7 页 同上 1 3 l 页 论语杂解 宋一游酢文集 卷三 1 0 2 页 同上 1 1 6 页 文集 宋一游酢文集 卷六 1 7 4 页 河南程氏遗书 卷 五 二程集 1 5 7 页 l i 南程氏遗书 卷二上 程集 1 3 页 第2 章道器思想 能以自得也 冥行于利害之域 而莫知其向 理无所不在 存在于天 地 人之中 人们很久以来都不能认识到 懵懵 懂懂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 当然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 理支配控制着天文 地理和人心 当然也就是这三者的本原 显然理是两个世界的支配者 从上段 话的后半段来看 理主要是指道德层面的意义 而非为自然哲学方面的含义 而游酢在论述 理 与 礼 的关系时也体现了这一点 礼者 所以辩上下而定民志也 盖上下之分严则丰者不为有余 杀者不为 不足 而民志定 此先王因人性以制之 而理之不可易也 礼是用来确定上下尊卑身份地位的 把礼植入民众之心 就会成为民众固 有的认识 这样民志就确定下来 有了这种上下尊卑的认识 即使民众所拥有 的财物出现增减 也不会动摇民众的思想 其实这也反映游酢不赞成王安石的 以 功利 为主的变法思想 游酢认为 人的求学之要唯中识天下之 常理 此时 理 的含义完全 充盈人类世界 他说 夫自养以有所养 养德以需天下之求 颐之常理 今至于屈己以求诸人 则失理之常矣 口 理也 义也 人心之所同然也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心所同然者也 回 个人进行自我教育和培养是为了对外有所用 养德而成为芊芊君子 也就 成了天下人所学习的榜样 这是常理 现在自己不加强修养 去向外旁求 就 违背了常理 这里的 理 显然是指修德 其根本目的与 德 有着紧密的关 系 理与义并列而论 是类似的概念 且是人人所共同向往的 学习的途径没 有别的 就是追求人心所向往的共同的内容弋一理 义 二程论理 理的基本含义是指规律 而强调的是 理一 或 一理 主 要目的是把 理 当作宇宙的本原 如果强调 异理 那么只有两种结果 一 宇宙本原有多元化的倾向 二 理仅仅是万事万物的具体规律 不具有本 体论的意义 这种情况在先秦哲学里是存在的 在涉及宇宙本原的问题上更多 以 天理 或 天道 的形式出现 天者理也 口 文集 宋一游酢文集 卷六 1 7 1 页 易说 宋一游酢文集 卷二 3 8 页 易说 宋一游酢文集 卷二 5 9 页 论语杂解 采一游酢文集 卷三 7 6 页 1 6 第2 章道器思想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9 天理是绝对的 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强化训练-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分式》专项练习试题
- 员工关系培训体系构建
- 江苏省苏州昆山、太仓市2026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军训培训班级汇报
- 2026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语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6届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西宁市重点中学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河北省唐山市名校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英语九上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安全监理危险源控制表(填写)
- 融资方案报告范文模板
- 地物点位误差检验表
- 化疗前的准备和评估
- GB/T 7276-1987合页通用技术条件
- GB/T 40449-2021犬、猫绝育手术操作技术规范
- 安全工作目标及计划
- 新浙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 《数码摄影入门与进阶》课件:第4章 摄影构图
- 聚氨酯防水涂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 《幼儿园中班第一学期家长会》 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