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摩罗诗力说》.doc_第1页
浅论《摩罗诗力说》.doc_第2页
浅论《摩罗诗力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摩罗诗力说摘要: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品,在文章中鲁迅呼唤摩罗诗人,号召以诗人之力救国民于水火。并通过介绍西方一系列的文艺界战士,表述了鲁迅自己的美学观和文学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摩罗诗力说有着不可磨灭的永恒价值。 关键词:摩罗诗 精神战士 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周婕舒(1985),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8级硕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15-02 1907年,鲁迅以文言文创作了4篇文章,其中署名令飞的摩罗诗力说是他早期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可以说,摩罗诗力说最充分地体现出鲁迅的文学观。这篇文章在俄国和东欧被压迫民族的诗人中间,找到了英国被称为摩罗派诗人拜伦的谱系,其内容超出所谓批评与介绍之上。这篇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求得救国救民方策的诗论,是鲁迅文学的出发点。”1 书中主要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裴多菲等“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之所以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这些人,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黑暗,思想蒙昧,缺乏自由与民主,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够振臂一呼,唤醒民智,作者只有“别求新声于异邦”。并且,这些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他们都“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为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这都和鲁迅提倡的反抗旧制度,追求自由的精神相吻合,他想通过介绍这样一些“精神界的战士”,从中汲取营养与力量,鼓动青年战士的心,引起感应,达到共鸣,使中国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先生在文中问到,“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寒荒者乎?”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就是缺少了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在拜伦之前的文学作品,大都平稳妥帖,与旧的宗教道德极为融洽,直到到拜伦“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文章无不函刚健破坏挑战之声”,才使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而他所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如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异教徒、海盗、唐璜以及诗剧曼弗雷特、该隐等,都对当时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宣扬自己的信仰。如拜伦自己所说,他是在用“全心全情感全意志,与多量之精神而成诗”,而他诗中的一字一句也都是他精神的显现,使他所宣扬的在整个欧洲流传。传入斯拉夫民族,直接影响了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如鲁迅所说,“俄如孺子,而非喑人;俄如伏流,而非古井”,正是由于有普希金、莱蒙托夫这样的人,“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的高加索的囚徒、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恶魔、童僧都可以说是这两位诗人的呼声,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使得俄罗斯的精神熠熠生辉。在波兰,有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和克拉辛斯基,在匈牙利,有爱国诗人裴多菲,他们也都是将自己追求自由,渴望独立的精神熔铸到作品中,以作品来唤醒大众,实现新生。因此,他们都可以说是文学上的“精神界之战士”。而上述诸人,仅是从外国文学以及他们对欧洲和本国文学的影响来看的,就中国文学来看,鲁迅先生本人就是一位他所说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诸多作品,如呐喊、坟、野草、热风、华盖集、伪自由书等等,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呐喊精神”。他的人格魅力所及之处,又形成了一批新一代的“精神界之战士”:殷夫、柔石、萧军、萧红等,他们也用自己的文学创作,在精神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先生不仅介绍了“摩罗诗人”和他的文学观念,而且阐述了中国文学为何要走向世界。首先,就中国文学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来说。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就如同其他“负令誉于史初,开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转为影国者”一样,这样的文化已经是“勾萌绝朕,枯槁在前”了。这样一种平和静穆的美学,实际上是压制人性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只会让人无希望,无努力,无上征。但是国民的发展却要求“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涂,时时念辉煌之旧有”,这样才能够“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要发扬这样的国民精神,就“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了。而要增长世界识见,自然就不能够闭关自守,要走向世界。 其次,西方文化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再是立于亚洲,文明先进,四邻莫与之伦的震旦之国了。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制度,而不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即使“震于外缘,强自扬厉”,也不能够强大起来,只是徒增唏嘘而已了。要使中国强大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而要振奋民心,文学首当其冲。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一种“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的文学,不能够真正激发人们的力量,而西方的文学,特别是鲁迅先生多介绍的“摩罗诗派”,有一种抗争的精神,他们“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中国文学只有学习并且发扬了这种精神,才能够破中国之萧条。 最后,鲁迅先生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看来文学也是如此。文学是不断发展的,最开始的文学孕育于蛮荒之中,逐渐发展,才有古代文明古国的辉煌。然而过去的灿烂已经是历史了,那些文明古国之所以萧瑟于今,就是他们只活在过去的荣耀中。但“不幸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世界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中国文学想要拥有新的希望,就必须走向世界。 摩罗诗力说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分析它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从文学上来看,首先,鲁迅先生第一次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和“摩罗诗人”介绍到了中国,让中国的读者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并系统的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异质性,也第一次把拜伦的影响和在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理出了清晰的脉络。他所介绍的这些人,都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他们的这种追求自由,永不妥协的精神给当时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其次,在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观和文学观。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束缚了人的思维,就好像“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是不能够真正激发人们的潜力的,而他所希望的,是那样一种拥有“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的文学,可以“起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简单的说来,就是一种以不同凡响为原则,以激荡为美的美学观点。并且,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文学观,也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就文学的任务和作用而言,他认为,“有纯文学上而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虽然文学的社会功用比不上经济、工商甚至历史学,但是它的作用决不亚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无不以科学为术,合理为神,功利为鹄”,而文章却有着一种不用之用涵养人之神思,即培养人们的理想,也就是文章的任务和作用了。并且文章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启人生之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揭露生活中的蕴藏着的奥妙,反映生活的真实。 再次,鲁迅先生进一步提出了诗人的作用和使命作为民族和人民的代言人,“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他以普鲁士为例,指出“败拿破仑者,不为国家,不为皇帝,不为兵刃,国民而已。国民皆诗,亦皆诗人之具,而德卒以不亡”,鲜明的提出了国民文学,迥然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学。 第二,从社会影响上来看。中国传统的思想是以平和为美的,可鲁迅看来,所谓的平和都是“外状若宁,暗流仍伏”的状态。中国的先哲们,所追求的都是远古社会那种貌似与世无争的生活,即老子中所形容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这种思想和西方的看法(特别是进化论思想)犹如水火,鲁迅认为,“作此念者,为无希望,为无上征,为无努力”,压抑了人们的思想,也禁锢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一旦有人触犯了别人,或者有人受到了别人的触犯,就会被严厉禁止。而诗人,正好就是那些“撄人心者”,这样的天才在那种“其意在安生,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的社会中,是被扼杀的对象。可是,“凡人之心,无不有诗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所以,在鲁迅看来,中国传统的思想,虽然“非不庄严,非不崇大”,但是“呼吸不通于今,则取以供揽古之人,使摩挲咏叹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孙”,这样只会使国人不思进取,让有过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反而不如一些新起之邦,只有弘扬了摩罗诗人的那种刚健不挠的向上的精神,才能够“自觉勇猛发扬精进”,让中国屹立于东方。 鲁迅先生以摩罗诗力说为起点,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他倡导的人道主义文学、国民文学以及革命浪漫主义都在中国发展了起来,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