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oc_第1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oc_第2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oc_第3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oc_第4页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姓 名: 学 号: 专 业: 金融学指导老师: 论文提交日期: 目 录摘 要IIAbstractIII第1章 前 言1第2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2第3章 利率市场化条件3第4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43.1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必要性)43.2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安全的要求(必要性)43.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现状问题53.4 我国利率市场化宏微观层面的问题65.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85.1.1渐迸性原则85.1.2 目标性原则。85.1.3 实际利率应为正值。95.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95.2.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95.2.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9结 论11参 考 文 献12致 谢13摘 要利率的变动对经济有着很强的影响。而它的变动可以不断调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调节经济中货币的流通数量,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因此,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许多国家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标的,即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调整货币政策,从而调整货币供应量,以达到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本文基于利率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它国家近年来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了利率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阐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说明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货币;经济杠杆;市场化;供应量;利率AbstractInterest rate has a strong effect on the economy. The number of circul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its change can continuously adjust monetary regulation of money in the economy, plays the role of economic levers. Therefore, 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countries will be the interest rate as the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subject, namely according to the adjusted market interest rate monetary policy, so as to adjust the money suppl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currency and promote the obj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In this paper,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in the economy the important role and other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interest rates in the economy of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Elaborated our count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process, illustrate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ope for our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especially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Key Words:Money; economic lever; market; supply; interest rates9第1章 前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但是,面对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面对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许多新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在面对国外日益临近的金融业竞争情况下,我国脆弱的金融体系要想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就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而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利率政策,开始质疑格林斯番时代被神话了的利率政策。由此,利率政策和利率问题重新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开始反思利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信号,能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其升降调节着金融产品的供求关系,因此利率政策已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毫无疑问,在借鉴西方成熟的金融运作体系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已进入十分关键的阶段。对于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己基本达成共识。但必须指出,由于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认真分析和总结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来避免走错路和少走弯路。本文研究的范围包括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利率市场化条件、我国利率市场化、制约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等五个部分。从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由许多论著涉及金融自由化及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如谢平的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徐崇新的中国金融市场创新等论著中分别论述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但这些研究大多仅从国内经济改革的现状出发而论利率改革,少有从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渊源、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国外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率自由化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进行系统而详细的研究,因此先前的分析不够系统和深入。刘利的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可谓是专门针对利率自由化问题进行研究的论著。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制约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因素等一般原理入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现状及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风险,提出了一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措施。第2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利率市场化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如果真正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那么任一经济主体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而不可能是利率单方面的决定者。通常,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第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第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认为(1983),利率不取决于储蓄和投资,而取决于收入水平,因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收入水平,而不是利率,而收入水平又依赖于投资,因此储蓄和投资密切相关,不能作为决定利率的独立变量。应该把货币抽象出来作为一种资产,认为货币的供给完全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是外生的,而货币的需求则是内生的。他用流动性偏好来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并且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基本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投资动机与利率有关,且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在外生的货币供给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所需的货币之和相等时,市场得到均衡利率1。黄达认为(2002),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问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自发选择;(三)同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四)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曹龙骐认为(2006),古典利率理论的利率是资金价格,利率水平取决于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反之者相反。在此资金的供给表现为储蓄,资金的需求表现为投资,而储蓄和投资又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水平上升时,投资受到抑制,而储蓄会增加,反之则相反。当储蓄和投资,也就是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达到平衡的时候,此时的利率水平就是均衡利率。第3章 利率市场化条件王蒙认为(2010),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具体要点可以包括:(一)经济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二)拥有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三)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实现商品化,资金市场供求要大致均衡;(四)要有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五)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保障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2-8。付朝阳认为(2003),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利率市场化可以给经济带来很多的好处,但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强行推行利率的市场化会给经济带来许多不便。按照IMF经济学家HassanaliMehran和Bemard Laurens的研究,一国的利率市场化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一)稳定的宏观经济,(二)宏观调控能力很强的中央银行,(三)竞争性和健康的商业银行体系,(四)硬约束的企业。薛宝莉认为(2003),通过对国外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提高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二)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利率管制放开后,宏观经济环境是引起利率水平异常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它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是通过银行和企业来进行的。(三)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利率作用的实现,要求金融机构和般企业对利率杠杆做出灵敏反映,快速调整,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四)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第4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3.1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必要性)何铨认为(2010),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经历了一个从利率管制到市场化的进化过程。中国实施利率市场化以后,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纠正了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导致宏观当局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局面。利率的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的调节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徐彩认为(20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 利率应该和其他商品价格一样由市场来决定, 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计划经济和金融市场欠发达时期,央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直接管制, 通过控制利率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利率管制有利于央行较方便地使用利率杠杆, 可以将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和各种投融资行为纳入控制体系, 达到调控经济的目标。但是, 和普通商品的价格管制产生的弊端一样, 官方价格总是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市场脱钩的利率管制使价格机制在资金的合理配置上无法体现, 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负盈亏提高经营能力, 也不利于生产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王海兰认为(2004),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进一步放开商品和务价格,实现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资金价格却仍由中央银行确定。由于商品和资金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格信号不一致、不协调,限制了市场对资金资源的配置作用,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决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利率市场化。3.2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系安全的要求(必要性)王中格认为(2009),企业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其对利率信号的敏感度和受资金价格的约束性,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一)企业议价能力有所增强,(二)利率市场化强化企业贷款期限短期化趋势,(三)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融资灵活性增强,(四)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资金管理意识增强。因此,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袁晨认为(2006),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资金向股市分流,并对上市公司质量产生深远影响。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提高两个市场之间资金的互动性,将改变人们“钱存在银行就保险”的传统观念,从而引导部分资金分流出银行,使股市资金整体上会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利率市场化后,有助于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使得大量的有潜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募集到所需经营资本,发展自身,从而有利于整个股市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证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刘颖认为(2006),利率市场化是面临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不二选择,它有利于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供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的准则,有利于评价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银行信用风险的适当界定和实行差别贷款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开放,有利于缩小金融工具间的非市场差别,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有利于改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9。3.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现状问题张华认为(2010),1996 年6 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l997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2002 年3 月21 日,中央银行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内蒙古和四川等地的农村信用社展开了对存贷款利率改革的试点工作。从2004 年1 月1 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2005 年1 月31日,央行又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7 年,建立了以Shibo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始推进存贷款方面的利率改革。周晓东认为(2010),截至到2009年,全国各银行拆借网络交易总额已达80亿元左右。同一时间,我国的国债发行多次采取竞争投标的方式,以此来决定收益率及发行价格,而国外中央银行也在最近几年首次启用公开市场业务的制度,给利率市场化留出了充足的政策空间。现在,得到统一的银行国债利率和拆借利率已适应市场的需求,贷款利率对部分企业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涨落空间。尽管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实施依然困难重重。徐厦楠认为(2004),目前我国利率政策的制定、利率水平的调整并不是以客观经济规律和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侧重于央行、财政、商行、企业等方方面面利益的调整上,甚至把利率调整当作减轻企业负担的工具,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机制,导致宏观利率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经济运行有诸多特殊性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存在障碍,在于利率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的行政管制即非市场化,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0-15。3.4 我国利率市场化宏微观层面的问题刘涛认为(2006),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微观方面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国有企业的风险:其一,利率上升将加剧国有企业亏损与倒闭。其二,利率市场化后,所有的企业都遵循相同的经济规则,打破了资金配置上的所有制界限,银行可以根据企业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确定是否对企业贷款以及利率水平。(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其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利率市场化后会因出现利率缺口而形成利率风险。其二,商业银行内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利率市场化后将使风险凸现。(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给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朱海燕认为(2004),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影响不大,但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利率上升和频繁波动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这种新风险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率市场化引起商业银行间竞争程度加剧,增加了银行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二)价格制定蕴藏着金融腐败的可能。(三)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增大借款人逆向选择和银行本身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四)利率无规则波动加剧了银行的脆弱性。(五)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刘涛认为(2006),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宏观方面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泡沫经济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许多国家都曾发生过虚拟资产价值膨胀现象,部分国家还出现了泡沫经济。(二)汇率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上升和频繁波动将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从而增加一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三)区域经济或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在利率市场化后会加剧。(四)我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比较严峻。张其林认为(2006),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同样可能加大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风险。对国民经济的风险有:(一)利率水平提高的风险,(二)国民经济萎缩的风险,(三)加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四)银行过度竞争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的风险。 第四章 制约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张华认为(2010),目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还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是:(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二)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三)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四)社会信用缺失;(五)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16-20。李夏认为(2009),在现有金融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行利率市场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一)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灵,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三)国有商业银行未真正实现商业化;(四)货币当局操作利率杠杆的独立自主性不强。曹金明认为(2009),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利率的决定机制未实现市场化;(二)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准利率;(三)利率的传导机制不畅通;(四)各个金融市场之间处于分割状态。由于上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利率市场化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陈向阳等认为(2007),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欠缺;(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三)我国尚未形成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四)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五)我国的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首先,金融监管成本过高,效率偏低;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关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协调;最后,对金融监管的立法未到位,导致无法可依,监管机构执行力度不大或不到位,令违规现象屡屡发生。第五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5.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5.1.1渐迸性原则一国只有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同时存在时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而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上述两个完满条件,所以必须采用渐进式。韩国、台湾地区进行了渐进式利率自由化,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了对利率的灵活管理。即使是美国和日本的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所以,这些国家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利率自由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照国际上已实行利率市场化国家的经验,目前我国利率的基本环境距离市场化的条件甚远,利率市场化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实现需依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它必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它所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既有有力的方面,又有不利的方面,这就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采取渐进式的方式来实现。渐进式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到底要用多长时间,因各国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试图一步到位,很可能出现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和利率大战,从而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和通货膨胀。所以,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地有针对地改善不利条件,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改革,最终使我国利率市场化得以顺利实现。5.1.2 目标性原则。这里的目标是指利率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多层次、有差别、开放型和能控制的基准利率和产业利率,又有大量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有差别是指基准利率和产业利率要考虑总体经济形势、国家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方向以及地区、行业、产品不同来设计出差别利率。市场利率则由资金供求双方根据主要导向利率、筹资成本、风险、期限、市场占有份额等因素确定各个具体利率水平。这样,就形成了合理的差别利率体系。开放型是指除货币当局控制少量利率外,绝大部分利率则是放开的。能控制是指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全部放开,而是建立一种既能反映金融市场动态,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又能被央行间接并灵活调控的利率机制。5.1.3 实际利率应为正值。实际正利率是利率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既是别国利率改革的经验,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利率改革平稳顺利进行,避免在负利率基础上放开利率后,对社会震动太大,造成改革的负效应,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在宏观上保持币值的稳定,为实现正利率水平创造条件。5.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5.2.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在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选择了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之后,如何选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当前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来看,都把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利率从市场化也都先从货币市场入手,通过产生资金价格的信号而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货币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同时也是中央银行监控、预测市场利率变动并制定基准利率的重要依据。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两个主要的子市场,从这两个子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它们都具有货币市场利率的发现功能。相对于其他子市场而言,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都己初具规模,但它们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同业拆借市场只有银行或经批准的金融机构参加,这些金融机构易为中央银行控制,其经营也比较规范,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不会有太大的震动。但是,应该指出由于我国银行借贷利率由中央银行所决定,以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的银行借贷利率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以银行借贷利率为基础的同业拆借利率必然受到影响。5.2.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一、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而言,最具实质意义的开端是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在此之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一直处于不规范状态,全国的银行间拆借统一在原一级市场上进行,这表明我国真正的、较为成熟的货币子市场正式形成。2、 放开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必须以国债市场的开放为前提。1996年,国家财政正式引入了价格竞争的招标方式,两次通过竞价方式发行了国债,国债利率的市场化由此迈出实质佳的一步,并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了条件。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4月开展国债公开市场操作以来,交易对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日益多样化,操作力度也在加强,国债市场正逐步放开,而国债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这表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市场化。1996年国债市场的市场化取得空前的成绩。1997年和1998年继续推出一些市场化方式确定国债票面利率的举措,国债二级市场利率基本市场化,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国债市场利率正逐步开放。三、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在此之前,根据规定,贴现利率只能在同档次贷款利率上最大下浮幅度不超过l0,再贴现利率在再贷款利率基础上最大下浮幅度不超过10。由于贷款利率与再贷款利率变动不一致,出现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倒挂的现象,限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1998年3月,实行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机制,实际上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结 论回顾十多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经验,可以看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到一个关键阶段。我国能否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取决于能否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基准利率。在我国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和入世的形势下,金融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取向已经势在必行,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也会加大对利率风险控制、金融机构监督和宏观协调的难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还要有各方面的配套措施以避免各种风险。通过各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不难发现,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在宏观机制和微观机制成熟、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市场化利率机制。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总之,对利率市场化不能操之过急,它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经济体系的稳定,稍微有点差错,会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速度不应太快,需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与其他所有改革一样,利率市场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一齐推进。特别作为利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