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异同.doc_第1页
朱熹理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异同.doc_第2页
朱熹理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异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熹理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异同 一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哲学着重于伦理道德,即“义理之学”。而中国古代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名家”惠施和公孙龙。公孙龙更是达到与柏拉图一样的“理念”或“共相”观念。然而,在此之前以及自此之后的很长时间,就没有更多的有关形而上学的研究了。直至宋代,新儒家东山再起,更新的儒学中的“宇宙论”重新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之后“两个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诞生。其中朱熹理学比公孙龙学说更加系统化,与柏拉图哲学有紧密的联系。以下将要讨论的是朱熹理学中形而上学本体论部分与柏拉图理念论和伦理学方面的异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差异的比较。二解决问题 朱熹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理”、“气”、“心”,分别对应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相)、“实体”、“灵魂”。 1“理”与“理念” “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是朱熹理学的“本体”,也是其哲学体系的最高概念。在对于“理“的描述上,朱熹认为:“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他又说:“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接事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可见,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伦理纲常,都具有朱熹所说的“理”。并且,“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理是早已存在的,静止的,永恒的。 “理念”是随着柏拉图追寻事物的普遍与模型而定义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个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相,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存在”。这里“美本身、善本身”说的即是美和善的理念,这是相对于具有美的、善的性质的事物而说的。对柏拉图来说,事物的美和善是以美的理念和善的理念的存在为前提的。 朱熹的“理”及“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共同之处显而易见。然而不同之处却很容易被忽略。朱熹曾说“理一分殊”,有些人认为此与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这个概念类似,即,天地万物皆是一理,而分散在万物中却使万物各具一理,是“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然而,朱熹否认一理之下又有多理的说法:“不然也,彻上彻下一理而已,故曰只是这个理。”而“理一分殊”是讲“理一”而其“用”则随各物其“体”之不同而不同。“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所以朱熹的“一理”与“万理”的关系,是“理”在万物之上“用”的关系。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个别事物和形式的关系是“分有”和“模仿”。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形式,形式中相同的部分构成了更高层次的理念,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低级的理念分有了高层次的理念。显然不能用柏拉图的“分有”和“模仿”解释朱熹的“理一分殊”。 2“气”与“实体”“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熹理学中,“气”是“理”“下一层”的概念。任何个别事物都是“气”依据“理”的凝聚。“气”对应于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实体”或者“可感物”。在这里,我想讨论的并不是“气”与“实体”的异同,而是,如果面对“理”和“气”这两个概念,格劳孔肯定会问柏拉图这样的问题:“理和气究竟谁是第一推动力?何者为本源?”这涉及到以下讨论的在对世界进行推测和解释时由朱熹和柏拉图分别代表的中西方思维的差异。3“理气”之辨西方是海洋文明,四周环海的颠簸生活让他们非常重外在的自然世界,他们总想找到一个最终的东西来解释这个世界。泰勒斯选择了“水”,赫拉克利特选择了“火”,恩培多克勒选择了“种子”,德谟克利特选择了“原子”后来,西方人的注意力由自然转到了心灵。柏拉图创造了“理念”的概念,在自己生活的实体世界之上由构建了一个不变的、静止的理念世界。但是,这依旧没有摆脱一种线性因果的思维模式。而在中国人思维深处,总是有几个相互纠缠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审视外在世界。例如,最早的“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却互相依赖。再回到“理”和“气”的问题上。朱熹面对同时代的弟子以及哲人提出的“理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回答说:“此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所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所以,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问题,我们应当突破线性思维,在辨证中把握实质。4“心”与“灵魂”朱熹哲学中把“心”分作“人心”和“道心”两部分,分别对应于“人欲”和“天理”。“道心者,天理也。微者,精微。”“人心者,人欲也。危者,危殆矣。”朱熹把人的欲望和道德对立,以“心”之所向为“理”还是“耳目之欲”来区分“道心”和“人心”。因而引出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柏拉图在讨论城邦的正义时将灵魂分为三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性。柏拉图在描述欲望和理性时说:“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事实上,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自我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相反力量的集合的人。(激情在此不作讨论)朱熹和柏拉图相同点在于,他们都主张用“道心”或“理性”来主宰“心”或“灵魂”。朱熹说:“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在谈到个人的正义时,柏拉图说:“理智既然是智慧的,是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的,还不应该由它起领导作用吗?”然而朱熹的“心”自“理”而有“性”,自“气”而有“情”,此心不是在人出生之前就存在,不像柏拉图的灵魂,是在肉体诞生之前完整的存在者,是和身体分离的。若按朱子的理论,人一死,心就不复存在了,但是在柏拉图那里,人死了,灵魂仍然活着,反而比在肉体中更纯净、更真。三总结本文仅限比较了朱熹与柏拉图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方面以及部分伦理问题的异同。哲学家朱熹柏拉图范畴理理念(相)心灵魂形气实体 朱熹以及其继任者形成的哲学思想因该是中国人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是中国人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对世界认识的最高成果,是中国人对世界哲学的贡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同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西方对世界最高的认识成果,也影响了之后西方一批哲学家。古希腊在中国的孔子时代诞生了柏拉图,而朱熹距孔子时代已过去了千年。为何中国古代哲学迟迟未上升到本体高度?我们很容易想到黑格尔的评价:“中国的儒学只是一些伦理教条,尚未达到哲学思维水平高度。”自古以来,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与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然而中国之所以被西方人认为“没有哲学”,我个人目前分析原因有2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代的思维或者说辩证法只有“正”、“反”、“合”而没有发展。在中国哲学中,我们看到大量矛盾和对立的概念,它们互相转化,无穷无尽。但除了对立概念的互相转换之外,我们看不到第三个概念,比如,我们只有乾坤、阴阳、美丑、善恶、感性理性这些两极性的概念。这也是中国人易“内耗”的原因。第二点就是,中国人讲求实用,一个能够立即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的理论出现,越是容易被接受和发展;越是浩渺或微小,或是超越人的感官体验的理论发现,越容易被忽视。这也是中国科学知识体系建构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总之,中西哲学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引申到评判二者对错问题上,差异的产生归因于中西哲学产生的背景包括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以及语言结构等等。如今,用分析哲学和比较哲学的方法,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