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内容摘要 儒商已经成为当今经济文化领域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而儒商的大规模 出现和崛起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 士 农工商 观念的变化 商品经济在重商思潮的影响之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也 带动和衍生了一大批儒商群体 江南地区更是得风气之先 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冲决了传统重农抑商价值观 的门槛 经商治生成为人们最为热衷的事情 繁盛的经济和迥然独具的江南诗性 人文气质使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儒商 江南儒商亦儒亦贾 贾儒并重 虽为贾 人 而言论风旨雅有士人标格 他们 贾名而儒行 贾事而儒行 在江南诗性 审美文化的熏陶渐染之下 自觉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创造与休闲娱乐活 动 表现出主体参与的诗性审美自觉以及审美趣味的商业性与精英化融合的特 征 这些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交往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 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对江南地区文化发展和交流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加速 了江南城市艺术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 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商帮的历史追溯和描述 概括出江南儒商 概念的定义 特征以及江南儒商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第二章 侧重论述 江南儒商在江南一带参与从事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文化交往与文化娱乐活动 探讨江南儒商在自身艺术生产领域的各种艺术创造及其参与从事的其他各种文 化艺术及娱乐活动 着重论述江南儒商在文化艺术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具体表 现 第三章 主要分析江南儒商参加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娱乐活动 总结 出这些活动的特点及其对江南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和城市文化艺术特色形成等方 面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江南儒商 艺术活动 娱乐活动 诗性审美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a b 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h a v eb e c o m ea ni m p o r t a n t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i n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f i e l d sn o w a d a y s h o w e v e r 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r i s eo f 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i nl a r g e s c a l ec a l lb et r a c e db a c kt o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i t ht h ep r o g r e s so ft h el e v e lo fs o c i a l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c o n c e p to f s c h o l a r s f a r m e r s w o r k e r sa n dm e r c h a n t s 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g o ta n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m e r c a n t i l i s tt h o u g h t a n dt h e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a l s od e v e l o p e di n t oad e r i v a t i v e s g r o u p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i ts m a s h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e m p h a s i so nc o m m e r c i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s u p p r e s s i o nt h r e s h o l dv a l u e s b u s i n e s sh a d b e c o m et h em o s tp o p u l a rt 1 1 i n gf o rp e o p l ei nj i a n g n a n t h ep r o s p e r o u se c o n o m ya n d t h eu t t e r l yu n i q u ej i a n g n a np o e t i ca s t h e t i cb r o u g h tag r e a tn u m b e ro fc o n f u c i a n m e r c h a n t si nj i a n g n a nr e g i o n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p a i de q u a la t t e n t i o nt o c o n f u c i a na n db u s i n e s s t h o u g ht h e yw e r em e r c h a n t s t h e i r sr e m a r k sa n db e h a v i o r w e r ea l lj u s tl i k e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s 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i nj i a n g n a nw e r e e d i f i e dd e e p l yb yt h ej i a n g n a np o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 s t h e yt o o kp a r ti nt h ec o l o r f u l 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c o n s c i o u s l y a n da c t i v e l y a n d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 ys h o w e dt h em o s to b v i o u sa n d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 s u c ha st h es e l f p a t t i e i p a t i o ni np o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a e s t h e t i ca n dc o m m e r c i a le l i t ea sw e l l t h o s e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a sw e l la s c u l t u r a l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p r o m o t e d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p r o s p e r i t y i nj i a n g n a nr e g i o n s i nt h em e a n w h i l e s p e du p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i nj i a n g n a nr e g i o n s m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h o r o u g h l yd e s c r i b et h e l o n gh i s t o r i e so fc h i n ab u s i n e s si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o u t l i n et h ec o n c e p to fj i a n g n a n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a n d t h ef o r m a t i o nf a c t o r si n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a u s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m o s t l yf o c u s eo nj i a n g n a l l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 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a s 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d i s c u s sj i a n g n a nc o n f u c i a n m e r c h a n t s 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i n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f i e l d s n l e r dc h a p t e r m a i n l y c o n c l u d et h eu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o fj i a n g n a n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 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 a c t i v i t i e sa sw e l la sc u l t u r a la n dr e c r e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t i e s f i n d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 s o ft h o s e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 i s t i c i nj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s k e yw o r d s j i a n g n a nc o n f u c i a nm e r c h a n t s a r t i s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 r e c r e a t i o n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p o e t i ca e s t h e t i c 论文独创 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储签名矧牺隗叶 月洲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j 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 到参秘师签名喜l 如期 甲 净rq 钐真 4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学术史综述 儒商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群体早已存在 儒商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 到春秋战国时期 而儒商作为一个自觉的商人群体发展 崛起 活跃于历史舞台 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在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 其中 商品经济 的发展带动市场的活跃也催生了商人群体的瞩目 儒商 一词以其特有的魅力 理所当然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词汇 更成为商人们所热衷和 追捧的终极目标 社会上对 儒商 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过 而关于儒商的热评热议在最近的 二十多年里尤为引入瞩目 几成显学 从江南这一特定地域和儒商们参与的文化 艺术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这一角度来研究和阐释的文章 并不是很多 大多数的 研究只是专注于在某一具体地域的商人研究 如徽州商人 宁波商入 晋陕商人 等的个案研究 尽管如此 对儒商现象而开展的研究 讨论亦屡见不鲜 众多儒 商研究学会 研究中心 论坛 座谈会等应时成立 学者们对儒商的研究也更为 深入 注重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汲取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与当下时代发展的大潮 结合 从经济 儒商文化 儒商精神 儒商思想 儒商定义 家族和姓氏考证 以及儒商与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等各个角度都有论述 给现代儒商的进步和发展提 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 前辈们付出心血得出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从事和开展新研究 的理论框架和知识基础 更是我们开拓新思路 拓展新视野的必备知识 在此通 过自己的搜索和整理 对前人的儒商研究成果作简单的梳理 以此作为自己写作 过程中的写作素材和理论指导 l 儒商研究中心对儒商的研究 1 9 9 4 年在广东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潘亚暾的倡议下 首届世界儒商研讨会 在海南成功召开 自此之后 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儒商大会 商讨关于儒商 的各种问题 1 9 9 7 年 马来西亚联谊会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了第 二届世界儒商大会 此次大会的主题是 面向2 1 世纪儒商应扮演的角色 同年 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 儒商与时代 的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一 致认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 今天应与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相结合才能 焕发新的生命力 儒学中重道德 讲仁 义 诚 信 注重个人对集体 社会奉 献的精神都可为今天企业家 企业集团发展提供帮助 为方便联系国内外儒商和 研究人员并及时共享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儒商学会在香港成立 潘亚暾任秘书长 并在新加坡李氏基金会的赞助下 出版了一系列 儒商文丛 其中包括 儒商 学 和 儒商列传 儒商大趋势 儒商文学论稿 儒商和儒商文学 儒 商学 对儒商现象的历史渊源及一般理论进行了粗略的描述和探讨 该课题的理 论框架和知识准备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 完善 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新鲜 课题都是难免的 而 儒商列传 篇幅不小 编者选择了本世纪以来比较有文化 情怀的商人或政治家兼商人 文化人兼商人小传 人数凡四十余 材料详略得当 可读性强 可算是这类题材的初创之作 其努力亦可嘉许 m 北京大学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光大诸子百家智慧 彰显现代儒商风范 倡 导以义取利 以利济世的精神为宗旨 成立了儒商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以弘扬儒 商文化 聚集社会精英 共建和谐社会为使命 研究中心经常以不同的主题举办 各种形式的论坛和座谈会 研究探讨儒商精神及其现当代意义 对现代儒商的发 正单纯 儒商读本 人物卷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4 5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展提供积极的参考性建议 此外 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进行儒商研究的商会等组织机构 如 国际儒商联合会 华夏儒商国学院在北京 上海 济宁 南京等地都有其分支机 构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儒商商会等等 这些组织机构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 类型的论坛和座谈会 以儒商文化为依托 以从古至今的国内外儒商为主要研究 对象 并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儒商精神 演绎着儒商的故事 2 学者对儒商的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儒商读本 人物卷 内圣卷 外王卷 三卷 本 分别从三个侧面对儒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人物卷选取了古今中外5 0 多位 儒商 论述了他们的从商经历 从中窥见他们的儒家价值取向和儒商精神 内圣 卷则从儒家思想文化经典中精选出与现代儒商精神相契合的名言警句 从而引发 现代儒商们的深思 外王卷主要从现代企业生存发展以及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儒家 伦理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陈书录在 儒商及文化与文学 一书中 着重考察了儒士与商贾心灵的契合 处 致力于儒商精神及文化与文学的交叉研究 发掘出了古代文学演变的动因 探究其历史价值 道德价值 美学价值 经济价值 戢斗勇在 儒商精神 一书中 从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的各种论述中 确定 了儒商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儒商在2 1 世纪的历史定位 对儒商的形成和发展做了 历史性的概述 在文中侧重于儒商的经济管理原则 生产行为规范 流通行为规 范 分配行为规范 消费行为规范等 最后对培养和造就一代儒商提出了建设性 建议 陈启智 张树桦主编的 儒商与二十一世纪 一书则收录了当代文化名人 企业家等人撰写的6 0 余篇关于儒商的论文 主要针对关于儒学与东亚经济发展 模式的反思 儒商的现代意义与未来作用 儒商的文本思想和知识经济 儒家思 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等儒学与儒商在二十一世纪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机遇及其 发展态势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英杰在其硕士论文 论儒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中 运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以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为依托 从 提出研究儒商及其精神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入手 考察 了儒商及其精神发展演变的历史渊源 立足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 从儒商 经济伦理精神 儒商商业价值观和儒商经济管理原则三个方面粗略考察了传统儒 商向当代新型儒商转型的可能性及其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的朱亚非在其硕士论文 清代黄城丁氏家族儒商门第研究 中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寻找地方史和经济史研究的契合点 寻找一个社会历 史学的观察视角 第一次从家族史的角度对丁氏家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通 过对丁氏家族及家族文化的研究 透视清代山东地区儒商家族的内在发展机制 生存状态 价值取向等 西安工业大学的张欣在其硕士论文 中国古代儒商和现代儒商的比较研究 中 通过对大量的古典文献的爬梳整理 认为儒商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产 生一成长一成熟一转型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其特定的经济 社会等历史条件 相适应 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通过比较研究认为 只有对古代儒商和 儒商精神进行扬弃 发扬其进步性 剔除其消极性 才能造就新型的现代儒商 现代儒商除了保留古代儒商仁爱 以德为本 发奋有为 自强图新 诚实守信 和睦协调 勤俭廉洁等优秀品质之外 在以下五个方面明显地区别于古代儒商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1 儒 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2 价值观不同 3 经营理念不同 4 义利 观不同 5 德法观念不同 华中科技大学的林锐在其硕士论文 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中 通 过梳理儒商的内涵 特征 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主要以晋商和徽商的商业行 为与理念为研究中心 探讨儒家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 为现代企 业经营理念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参考 此外 其他关于儒商的主要研究成果 还有范金民的 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 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 朱万曙 谢欣的 徽商精神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 葛荣晋的 儒学和儒商 河北大学学报 2 0 0 4 年第5 期 李劲宇的 论 儒商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经济情况 2 0 0 7 年第1l 期 刘文瑞的 儒商 概念的前世今生 中国建材资讯 2 0 0 6 年第3 期 尹砥廷 尹力的 论儒 商 吉首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4 期 张锋的 中国儒商与长三角城市的发 展 扬州大学学报 2 0 0 8 年第4 期 周俊敏的 论儒商的内涵及其发展 湖 南商学院学报 2 0 0 0 年第5 期 张明富则以明清时代为研究背景 专门研究 了明清商人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概况 写了 论明清商人文化的特点 西南师 范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6 期 明清商人投资文化教育论述 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 1 9 9 7 年第4 期 等文章 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冠以儒商的名字 但文章对商人的着眼点主要都以各 地域商人 如徽商 浙商 洞庭商等为中心进行探讨 关于此类的作品比较多 范金民的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 江海学刊 2 0 0 2 年第1 期 尹铁的 论近代浙商崛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7 年第4 期 而在这些区域商人的研究中 对于徽商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 如王振忠的 明清 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三联出版社1 9 9 6 年 韦明铧的 两淮盐商 福建人民 出版社1 9 9 9 年 唐力行的 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 考察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林树建 林曼的 宁波商帮 黄山书社 2 0 0 7 年 陈艳君的 明清徽商消费生活的儒雅性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0 0 7 年第4 期 范金民的 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清华大学学报 2 0 0 6 年第6 期 李正爱的 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艺术 河南大学学报 2 0 0 7 年第5 期 秦宗财的 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4 年第6 期 汪崇赁的 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一 捐资兴教 盐业史研 究 2 0 0 4 年第2 期 汪崇赁的 清代徽州盐商的文化贡献之二 著述 盐 业史研究 2 0 0 5 年第l 期 于海根的 试析明清徽州盐商独特的文化人格想 象 学术月刊 1 9 9 1 年第5 期 廖建林的 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 业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5 年第6 期 这些对各地域商人 文化生活 发展背景 公益事业等的论述 对各地商人做了清晰简要而又赅实的 评述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翔实可靠的资料 对本文江南各地商人的材料收 集起到了有大的帮助作用 关于儒商的文章和著述林林总总 大都以儒商为中心 论述儒商与文化 经 济 社会生活 未来发展前景等某一方面的关系 而以江南地区儒商为主体 从 其参与从事各种文化艺术创造及其休闲娱乐活动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是很 多 特别是专门从文化艺术创造活动的特点来研究江南儒商及其对城市文化及城 市精神发展的影响的文章并不多见 因此本文以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和历史文 化背景为依托 侧重于从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视角 重点梳理探究江南 儒商在文化艺术创造活动 休闲娱乐活动以及文化交往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审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美特点 探讨江南儒商文化和江南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互相作用 并总结概括 这些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及其特点对当下江南地区城市艺术文化 发展的影响 以此作为江南地区城市把握和发展自己文化资源的借鉴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儒商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社会 现象和文化现象 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受到人们的热议和追捧 也成为学术 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儒 是对某一职业人物的最高评价 儒相 儒将 儒臣 儒医和儒士等称谓不仅是一种身份标示 更有深层文化内涵于其中 然而 中国 传统文化似乎对 商 总有一种特殊的偏狭情结 几千年凝固不变的 士 农 工 商 等级序列和传统的 重农抑商 经济政策 使儒和商之间横亘着一条不 可逾越的鸿沟 儒商 是文人与商人对人生价值重新选择和评判的结晶 随着 儒商群体的大规模出现和崛起 商人的本真面目似乎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还原和 澄清 其实 儒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群体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早在春秋 战国时期 儒商早已有之 如 财神 范蠡 孔子门徒子贡 战国时期的白圭等 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 只有一些模糊但却相似的提法 如 用儒意而 通积著之理 山的商人等 随着农末俱利 工商皆本和重商思潮思想的提出和盛 行 儒贾 士贾 等概念应运而生 儒 与 商 的结合成为一股不可阻挡 的历史潮流 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的回归 从此儒商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走进社 会大众的视野 明清以来 随着 传统抑商政策的削弱 商人地位的提高 人们从商观念的 转变 商人队伍的壮大 商业竞争的激烈 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喧闹局面 这场声势浩大的 商业革命 呈现出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全国 在各 地商业发达的地区 商人的特殊群体 商帮 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清稗类钞 中对商帮的定义为 客商之携货远行者 咸以同乡或同业之关系 结成团体 俗 称客帮 金谱森认为商帮即 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缘乡谊为纽带 以会馆 公 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之所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锄明清时期 全国以地域文 化为鲜明特征的大小商帮不计其数 最有影响的主要有山西商帮 陕西商帮 宁 波商帮 福建商帮 山东商帮 广东商帮 洞庭商帮 江右商帮 龙游商帮和徽 州商帮十大商帮 这些商帮大都有儒商特征 并且出现了很多闻名全国的儒商人 物 他们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十大商帮中 分布在江南地区的商帮有四个 分别是 宁波商帮 洞庭商帮 龙游商帮和徽州商帮 其中 洞庭商帮和徽州商帮同为江南商人的中坚 并称为 徽苏大贾 宁波商帮主要包括旧宁波府的鄞县 慈溪 奉化 象山 镇海和定海 今属舟山市 六县在外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商人 宁波民性通脱 素善经商 行贩坐贾遍及全国 乃至海外各地 宁波商帮崛起于明末清初 形成较晚 然而 后来居上 鸦片战争后 特别是民国时期声势煊赫 称雄商界 并且至今活跃在 海外商界 至今还有 无宁不成市 之说 洞庭商帮是指 出于太湖流域洞庭 东山和西山的商人集团 洞庭商帮善于钻营 主要活跃在 以太湖为中心的长 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以北 以运河交通线为中心的北方地区 长江中游 以两湖 陆树声 陆文定公集 卷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毫杨涌泉 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企业管理f l 版社2 0 0 5 年版 第2 3 页 露徐珂 清稗类钞 第5 册 农商类 客商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金谱森 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近代化研究 序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 蠹张海鹏 张海瀛 中国十大商帮 黄山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1 0 7 页 毫周军 赵德馨 长江流域的商业和金融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版 第j 8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为中心的西部地区 闽广和海外地区 因此素有 钻天洞庭 之称 洞庭商 帮还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乡命名的商帮 龙游商帮是 浙江衢州府属龙游 常山 西安 开化 江山五县的商人群体 其中以龙游商人人数最多 经商手段最为高 明 故冠以龙游商帮 龙游商帮足迹遍布全国 经营范围广泛 俗有遍地龙游 之谚 徽州商帮最为现代学者关注 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 主要是指安 徽南部地区徽州府所属休宁 歙县 婺源 绩溪 黟县 祁门六县的商人群体 徽州商帮是明清时期活跃于长江流域的最大的地域商帮 在商界首屈一指 独领 商界风骚几百年 无徽不成镇 的说法由此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 自宋以降 江南就是全国社会 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和繁荣的地区 商品经 济发展非常活跃 江南地区四大商帮借重这些外在优势在众商帮中脱颖而出 成 为中国商界的领军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商帮 江南商帮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和 特色 如亦商亦贾 贾而好儒 不拘成见 义利并举 灵活善变等等 江南相对 安定宽松的环境 便捷的水陆交通和重商思潮对外地商帮极具吸引力 广东商帮 福建商帮 江右商帮等纷纷进军江南地区 拓展江南市场的同时 与江南商帮一 起分得一杯羹 商帮的崛起意味着商人阶层以群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与商帮相 伴而生的商人成为各地商帮的形象代言人 江南地区繁盛的经济和迥然独具的江 南诗性人文气质 为江南儒商的茁壮生长提供了温润的经济土壤以及良好的人文 环境 本文拟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一些明清时期代表性比较突出的江 南儒商 主要以选取在江南地区尤其是扬州地区的徽商资料为主 进行初步的综 合考察和整合分析 着重研究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创造与休闲娱乐消费活动 以 及这些活动的特点及影响 以便更真切地洞察江南儒商在文化艺术与娱乐消费活 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江南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和城市特色发展的深远影 响 g 吕作燮 明清以来的洞庭商人 平准学刊 第1 辑 中国商业出版社1 9 8 5 年版 第3 6 页 霉张海鹏 张海瀛 中国十犬商帮 黄山出版社1 9 9 3 年版 第4 2 5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第一章江南儒商的界定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节江南儒商的涵义及特征 一 江南儒商的界定 江南 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导致该地区 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的接近 被视为一个与毗邻地区有显著差异的特 定地区 江南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念 其所指代的范围在 历史上并不统一 对于江南地域的界定至今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大体上看 古代的江南往北可涵盖皖南 淮南的缘江部分 往南则可以达到 今天的福建一带 往西则沿长江以南一直延伸到接近四川盆地 明清时期 行政 区划的再次细化 人们对于江南的概念也随之相应地缩小 李伯重提出合理确定 一个经济区域的地理范围 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 即有地理上的相对完整性 地区经济的一体性 作为一个特定地域概念出现 那么 明清经济史上的江南 地区 应包括明清的苏 松 常 镇 应天 江宁 杭 嘉 湖八府及由苏州 府划出的太仓州 这一地区亦称长江三角洲或太湖流域 总面积大约4 3 万平方 公里 在地理 水文 自然生态以及经济联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整体 从而构成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 罾而严耀中则认为 从纵观约二千年的历史着眼 并 顾及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 故近世学者则常取其中间之说 即以长江下 游为江南者居多 恰如钱大昕指出 今入所谓江南 古之江东也 若以整个佛 教传播史的角度上讲 尤其如此 所以江南的基本范围是浙 赣 闽三省以及苏 南 皖南 淮南的缘江部分也可算在内 其中除福建外都在长江三角洲 它们自 然条件相似 经济联系密切 文化习俗上至少隋唐时人们就把它们视为一体 无论从经济学还是从历史学来界定江南 都忽视了文化江南的完整性 因为 政 治区划是根据实际的统治需要作出 经济划分基于江南地区的物质生产关系 因 而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一种实用主义者的江南地图 精神文化当然与政治 经济关 系密切 所以不是说这种政治经济地图不对 而是说由于绘制地图的重点和原则 不同 特别是最重要的审美精神在其中被整体地忽略了 所以不能用它来直接地 充当文化江南的地图 那么究竟如何划定和描述江南地区的边界 实际上关系到人们采取何种分类 框架 到底该如何把历史上关于江南的多重描述统一起来 关键在于能够找到一 种消除各种意见分歧的新阐释语境 实际上 江南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 后 才得以形成一种迥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 又由于发达地区 自身具有的文化张力 对周边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 从而使周边地区也表现出趋 同的文化特质 在此 本文所指的江南 更侧重于文化内涵 主要是包括今天的 安徽南部 即明清时的徽州府 江苏南部 明清时的古宁 扬 镇 苏 常 松 太仓等州府 和浙江全境 明清时的浙东 浙西道 随着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宋以后 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 重心 在经济发展和商业活跃的促动下 江南地区从商之风盛行 明清以来 传 叵龙臀高 江南市场史 十一至十九的变迁 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页 喀李伯重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 第4 4 7 4 4 9 页 彦严耀中 江南佛教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2 页 q 刘士林 西洲在何处 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 东方出版社2 0 0 5 年版 第2 7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农商皆本 通商惠工的呼声引起朝野 的普遍关注 经商治生已然成为一股汹涌奔腾的潮流 全国各地商帮的大规模兴 起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同时 也带动和衍生出大批具有 高素质 高品质的儒商群体的崛起 而经济富庶 市场繁荣 对外商品交流频繁 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 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吸引了全国其他地方的商 人千里跋涉 辐辏而至 他们与江南本地商人一起长袖善舞 在进退之间渐致盈 余 积累起万贯家财 与此同时 也为江南地区勾勒出一幅幅 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儒商肖像图 儒商 是对商人的最高褒奖 也是一个近些年开始受到人们尤其是商人青睐 的新名词 说儒商是一个新名词 是因为至今没有一部古代典籍对其下过一个明 确的定义 而在商务出版社最新出版的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对儒商下 了这样的定义 儒商 是指有读书人儒雅风度的商人 虽然儒商概念是后起的 但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却早已存在 只是这个群体没有被冠以 儒 名 而迟迟未受到世人的重视 儒商作为经济个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此我 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儒商范蠡 这位修文能定国 经武能安邦的儒商鼻祖 在 帮助越国完成复国大计之后 便 浮海出齐 变姓名 自谓鸱夷子皮 耕于海畔 苦身戮力 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 致产数十万 富比王公的范蠡依然 富好行 其德 三次将家财 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将儒商本色演绎的淋漓尽致 而儒 商作为一个自觉的商人群体发展 崛起 活跃于历史舞台却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际 儒商在明清时期的兴盛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商业发展逐渐累积而成的一种必然 结果 当时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活跃 各地商帮风起云涌 致富发家 的商人们大手笔地兴建会馆 公所 结交文人雅士 积极参与地方城市文化建设 这些儒商们在这次大规模的 商业革命 运动中 留给后人无穷的物质文化财富 和丰厚的智力资源 儒商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商人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品德修行 然而对于儒商的界 定历来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学术界至今对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一般而言 按照时代可以将儒商划分为传统儒商和现代儒商 按国别划分可以将儒商分为国 内儒商和国外儒商 按照地域可以将儒商划分为江南儒商 江北儒商 西北儒商 葛荣晋在对儒商做了综合考证之后 认为目前对儒商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 从文化知识层面界定儒商 认为儒商即是 学者经商 是亦文亦商者 即 文人型商人 陈公仲先生在 儒商一社会进步的标志 中指出 儒商 可 谓一文一商者 或商人从文 或文人从商 新加坡周颖南先生在 儒商的光荣任 务 中指出 儒 指文化人 那么 文化人从商 则称儒商 马来西亚陈春德先 生在 漫谈 儒商文学 认为 所谓儒商 是指一个人既是文人 亦是商人 菲 律宾林健民先生在 现代儒商的任务 中肯定儒商 就是学者或读书人从事商业 活动之称谓 施忠连在 传统中国商人的精神弘扬 中 认为 儒商是指具有很 深的文化素养 有知识分子气质的商人 二 从道德层面界定儒商 认为儒商是具有高尚道德的商人 张岂之先生 认为 以诚信为人生准则的企业家是儒商 乔羽先生认为 最大的儒商是圣人 是商业上的圣人 经叔平先生认为 儒商就是义利兼顾的商人 王柯敬先生认 为 儒商是具有儒雅气质和品位的商人 成中英先生认为 儒商就是君子商人 陈志良在 中国儒家 中 认为 儒商是奉儒家仁义道德之规范来做生意的商人 三 从文化与道德相结合的层面界定儒商 认为儒商既是有较高文化素养 g 转引自田兆元 田亮 商贾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1 7 4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的企业家 又是有较强烈的人文关怀的企业家 潘亚暾认为儒商就是具有较高文 化素养 良好的道德品格 见利思义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商人 贺飞雄主编的 儒 商时代 一书 认为儒商是 儒 与 商 的有机结合 是智慧与道德的交融 是 将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完美统一的化身 即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美德和现代管理意 识的商人 简言之 儒商是东方伦理道德和西方管理意识的 嫁接 和发展 其实质就是 仁爱与竞争 李麟 陶鑫先生认为 以文化兴业的企业主可以 称为儒商 以道德兴业的企业主也可以称为儒商 唐凯麟先生认为 儒商 指的 是那些在商业经营中把儒家文化精神与商品经济法则结合起来的高层次的商 人 陈利民先生认为 儒商就是诚信为本 见利思义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良 好的道德品质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商人 王致钦先生认为 儒商是具有文化和道 德意义的实体 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这些关于儒商的界说 都分别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儒商的内涵和本质 限于本 人学识的浅陋 不敢对此妄加评断 就本文而论 江南儒商主要是指兴盛于明清 时期江南地区 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学养 深受儒家伦理和思想文化熏陶 在商业 活动中以儒家道德观和价值观来指导和规划自己的行为习惯 并且热衷于从事各 种文化艺术 文化交往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商人 二 江南儒商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以此为依据来区别于他物 明清时期江 南地区大量涌现的儒商 在明清时期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渐染下 必然具有自身 与众不同的特征 关于儒商的特征 马涛在 现代儒商论 中这样表述 追求 人本主义的经营观念 崇尚见利思义的商业美德 建立服务社会的人生观 加强 和提升文化的内涵 等 而刘蔚华在1 9 9 9 年纪念孔子诞辰2 5 5 0 年儒商与2 l 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则论述了儒商的十二大特征 1 最根本的特征是 为商 以德 2 诚信为本 童叟无欺 以质取胜于社会 以至诚服务于大众 3 牟 利有度 取财有道 不发不义之财 4 竞争有义 君子之争 5 不逾商而战 不较商外之利 6 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利在长流 7 有市场意识 满足市场需 求 8 和蔼待客 和气生财 9 有高尚的人品人格 有职业道德 有行商之德 1 0 经商有则 守规矩 1 1 经管之要在于内部圆融 宽厚 但不苟过失 1 2 精于核算 而戢斗勇通过对儒商概念的考察和厘定 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儒商的 特征 即办营利企业 有知识能力 讲经济道德 崇儒家文化四个特征 这四个 特征是四项规定性的集合 共同存在 共同起作用 成为判定儒商是否的标准 毡尹砥廷 尹力则将儒商的特征概括为 高文化品味 智勇合意的性格 坚忍不 拔的毅力以及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对于儒商特征的精要概括适 用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儒商群体 它们是儒商的基本特征和特定身份认同 然而江南儒商是明清时期江南社会集体出现的特殊群体 由于他们独特的身份地 位及其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及文化娱乐活动范围 途径和影响的不同 他们除了 具有以上儒商的基本特征外 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 或许这些特征也会在其他 儒商身上体现出来 但是在江南儒商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更为世人所关注 一 贾儒并重 亦儒亦贾 g 葛荣晋 儒学和儒商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5 期 第1 2 页 4 戢斗勇 儒商精神 经济日报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9 页 o 戢斗勇 儒商精神 经济口搬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第9 页 o 戢斗勇 儒商及其特点 财富智慧 2 0 0 8 年第3 期 第2 8 页 尹砥廷 尹力 论儒商 吉首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4 期 第2 5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清江南儒商的文化艺术活动研究 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特定的文化气质是江南儒商区别于其他商人最重要的特 点之一 他们大都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学养 深受儒家伦理和思想文化熏陶 在经 商过程中将这些儒家思想与商业思想完美融合 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将 亦儒亦贾 的做法坚持到底 明清时期 相对安静的社会秩序催生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江南地区的商品交往频繁 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江南儒商并没有止步于 物质财富的积累 而是 贾儒并重 贾儒并举 将儒家思想和价值观贯穿于行商 过程中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辗转经营累积起巨大的货币财富 获得丰厚的利润的 同时 仍然忘情于儒 热心向学 通习经传 旁及子史百家 或者以墨池结交天 下士 甚至完全可以说 没有什么商人群体比他们更喜欢读书 也更喜欢养士的 了 无论他们是附庸风雅 还是真爱斯文 这对于他们的群体形象都没有什么大 碍 江南儒商在行商过程中 并没有随波逐流 没有放弃对文化知识水平和个人 修养的培养 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儒者气质的提高 儒商们经商之余 不废典籍 对古籍图书仍手不释卷 且能将所学与所用融会贯通 儒商们对贾儒 并重的例证可以在很多资料中得到见证 如儒商童佩 为书贾 往来吴越间 然喜读书 每出贾乘船 必手持一帙 日夜不辍 其惜时如金如此 时间一长 流览益富 学养渐增 所为诗 风格清越 不失古音 儒商钱近仁 补履吴市 中 有余赀则多买书读之 自经史百家之说 旁及释典道藏无不通 博览群籍 知识渊博 对儒学情有独钟 儒商傅元龙 经营纸业 然仍专意读书 诗书画 俱擅 所为诗名 雪香斋稿 造诣匪浅 儒商程豪 不遑业儒 对儒学一心 向往 师从郭令 学习阳明学 能持麈高谈 互相辩论 弥日不辍 江南儒商 们亦儒亦贾 贾儒并举 主要源自商人们的自觉自愿 经济资本的累积使商人阶 层的社会地位日益提升 他们希求摆脱 趋利忘义 的传统窠臼和 无商不奸 的世俗偏见 以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 重新定位人生 二 义利并重 公开言利 明清时期重商思潮的兴起 在价值观念上 又同人们对 义利观 的重新诠 释有着密切关系 在我国 义利 观伴随着伦理范畴而存在 是人心灵深处的 价值意识的具体体现 并被涂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 封建统治者及其政策制定者 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儒家思想进行阐释 将 义 和 利 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两 种价值体制 诸如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之类的说教 给商人套上了重重 精神枷锁 然而 人对利的追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张瀚在 松窗梦语 中将人 对利的正当追求写的精辟透彻 认为 财利之于人 甚矣哉 人情徇其利而蹈 其害 而犹不忘乎利 故虽敝精劳形 日夜驰骛 犹自以为不足也 夫利者 人 情所同欲也 同欲而共趋之 如众流赴壑 来往相续 日夜不休 不至于横溢泛 滥 宁有止息 故日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穷日夜之利 而遂忘日夜之疲瘁也 江南儒商冲破传统的义利樊篱 尚义重利 义利并重 以 财自道生 利缘 义取 为信条 并且敢于公开言利 他们不是见利忘义 而是义利并重 义利并 举 正如叶适所言 古人之称日 利 义之和 其次日 义 利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