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doc_第3页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doc_第4页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作者:高峰崔小会时间:2008-12-31 13:53: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摘要 阐述了移栽地膜棉特性,从播种育苗、大田移栽、科学施肥、全程化控、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关键词 移栽地膜棉;配套;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3-0222-01 移栽地膜棉是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两者结合起来的栽培方式,发挥移栽棉早、壮苗和地膜棉早发快长的优势,挖掘棉花自身增产潜力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前伸后延,从而提高产量,能较地膜棉、营养钵棉增产15%以上。移栽地膜棉除了高产之外,还具有一播全苗、抗逆力强、早发早熟等优势。现将其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1 选用良种,双膜育苗 由于地膜覆盖引起了棉田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棉花生育进程提前,应选择高产潜力大,后期长势强的品种,多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抗虫杂交棉,同时采用脱绒包衣,保证出苗率。 我地宜于4月520日抢晴制钵播种,接茬棉一般不迟于4月25日。播前要精细粒选,晒种12d,现在棉种大多经过包衣剂处理,一般不需要再用药剂处理。育苗方法是在小弓棚育苗时播种后在膜内床面上加盖1层地膜,出苗5成以上再揭去地膜,有利全苗、壮苗。其他管理方法同常育苗。 2 精细整地,覆盖地膜 地膜棉冬前一般要深翻冻垡,4月上旬耕翻松土,再整地作畦,畦宽(连沟)1.671.80m,畦面呈龟背型,如是接茬棉要及时平整、灭茬,要求达到土碎、面平、墒足。旱情严重时要补墒。4月中下旬趁墒足用25%乙草铵7501 050mL/hm2对水375kg均匀喷洒畦面,再抢墒盖膜,薄膜厚度选用0.0040.006mm,膜宽1m左右,盖膜时先把地膜拉直铺平,使地膜紧贴畦面,再将膜边压紧压牢,并清扫膜面。 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5月上中旬,棉苗达3叶以上时即可移栽。空闲田可在5月510日开始移栽,油菜田要在油菜籽收割后立即移栽。移栽地膜棉个体发育较好,群体发育较快,移栽时行距要适当放宽,密度适当降低,每畦栽2行,株距33.3346.66cm,栽3.3万株/hm2左右。移栽时用打洞器直接在膜面上打洞,洞深要比营养钵高12cm,打洞时要防止损伤和拉动地膜。移栽时,要浇足定根水,覆土、壅钵、扶苗。最后将膜面细土扫净,提高膜面受光。 4 加强田间管理 4.1增肥补钾,施好“四肥” 移栽地膜棉田由于生长发育快,开花结铃早,生长量大,因而养分吸收快,吸肥高峰提前,施肥量增加。施肥方法上,应采取施足基肥,早施、重施花铃肥,普施盖顶肥和叶面追肥防早衰。同时加大肥料投入,施纯氮300kg/hm2以上,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300kg/hm2和硼砂15kg/hm2。基肥施3045t/hm2农家肥或750kg/hm2饼肥,加施磷肥的全部,氮肥的15%,钾肥的50%和15kg/hm2硼砂于盖膜前在畦中间开沟深埋。花铃肥分2次施用,第1次于6月下旬初花时结合埋施氮肥的30%,钾肥的50%;第2次于7月下旬埋施氮肥的30%。盖顶肥于8月上旬,结合抗旱或雨持撒施氮肥20%。叶面追肥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间隔710d进行23次叶面喷施。 4.2适时揭膜,抗旱排涝 7月上旬,移栽地膜棉增温效应已消失,此时揭膜对棉花后期生长最为有利。同时还有利于棉田中后期的管理。揭膜要注意回收残膜,避免造成农田污染。此时我区仍处于梅雨期,要清理好“三沟”,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渍害。同时抓好中耕松土,降低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花铃期棉花需水量大,如遇干旱,及时灌水,提倡沟灌,切忌大水漫灌。 4.3全程化控,促弱控旺 移栽时,在定根水中加入4 000倍左右的“802”,加速生根发叶,缩短缓苗期,生长期间,对弱苗可喷1%尿素或促进型调节剂,促使均衡生长。化控上遵循“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重点抓好68叶、1416叶和打顶后7d 3次化控,用缩节胺纯品分别为15kg/hm2、30kg/hm2、45kg/hm2,分别对水225kg、450kg、600kg。 5 突出重点,综防病虫害 棉花幼苗期重点防治以立枯病为主的苗床病害,苗蕾期重点防治红蜘蛛、蚜虫、盲椿象为主的虫害,花铃期重点防治3代、4代棉铃虫和红蜘蛛。由于移栽地膜棉早发,虫害发生早且相对较重,因此对虫害要早防早治,对棉铃虫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抓好防治适期内适用高效对路农药予以歼杀。 6 参考文献 1 陈红香,张正阳,王宣山.苏北沿海棉区抗虫杂交棉中棉所52地膜移栽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3):92,96. 2 吴文忠.棉花双膜覆盖种植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7):89. 3 孙素华.移栽地膜棉减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4):92-93. 4 冉详春,潘玉兴,李增福.转基因抗虫棉严晋棉38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7(11):33. 5 常金梅.抗虫地膜棉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棉花,2008(3):27.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收藏本论文】【我的收藏】120923 转基在抗虫棉抗性、产量调控生理基础和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62推荐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成果水平:国际领先所处阶段:成熟应用成果属性:原始创新完成时间:2005.12 推广方式:技术入股;合作开发联系人: 徐立华联系电话84390367成果简介:该项目根据转基因抗虫棉生物学特性基本原理和因种栽培技术原理,在国内外最早提出转基因常规抗虫棉生长发育表现为“缓长快速型”,抗虫杂交棉生长发育表现为“平衡生长型”;提出棉花导入外源抗虫基因后,明显促进了棉株体内的N素和库器官中的IAA、GA3和ZR的代谢;最早明确N肥应用、化学调控、高温以及水分胁迫与Bt毒草蛋白表达的关系。该研究成果已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专家推荐意见:1、明确了“不同类型转基因抗虫棉”生物学特性。在国内外最早提出转基因常规抗虫棉生长发育表现为“缓长快速型”,开花成铃表现为“后延集中型”、“源”“库”特征表现为单株库容量大,单铃库容量小;抗虫杂交棉生长发育表现为“平衡生长型”,开花成铃为“前伸均衡型”,“源”“库”特征表现为“协调型”。为合理制定转基因抗虫棉关键栽培技术提供了生物学依据。2、阐明了转基因抗虫棉相关生理代谢机理。在国内最早提出棉花导入外源抗虫基因后,明显促进了棉株体内的N素和库器官中的IAA、GA3和ZR的代谢,表明内源激素IAA、GA3和ZR共同诱导了棉铃体积增大和籽棉的充实。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转基因抗虫棉有关器官建成的生理特点。3、探明了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表达的环境调控机理。最早明确N肥应用、化学调控、高温以及水分胁迫与Bt毒草蛋白表达的关系,合理施肥和花铃期适度化控均有利于抗虫棉中后期抗虫蛋白的表达,高温不利于抗虫蛋白的表达,短期淹水和干旱不利于抗虫蛋白的表达。研究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棉花栽培学科的内容,为转基因抗虫棉“应变”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4、提出了不同类型转基因抗虫棉的关键栽培技术。在充分研究不同类型转基因抗虫棉生物类型以及生理代谢的基础上,从育苗、密度、施肥、化控等方面提出了以高产优质为目标的栽培关键技术。解决了生产实践中转基因抗虫棉栽培技术不配套问题,挖掘了抗虫棉的内在增产潜力。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韩梅邹芳刚(江苏省农林厅)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棉苗生长快,横向生长优势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优势明显,干物质积累多,抗虫性强。单铃籽棉重,皮棉产量高。其高产栽培的关键是促进生长中心及时而且质量地转移,即在适当降低密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抗虫杂交棉的生育特性,建立“高、强”源,在形成壮株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控,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经济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1 培育壮苗1.1 播前准备冬前耕翻苗床,施足基肥。精选棉种,搞好药剂拌种和浸种防苗病工作。大钵育苗,一粒一钵,单粒播种。用好苗床除草剂,双膜育苗。施足基肥、浇足底墒水,为播种出全苗和稳健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1.2适期播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江苏沿海地区育苗移栽的播期略迟于常规棉花品种,以4月份播种为宜。主要根据当地5cm地温稳定通过14的日期来确定适宜的播期。适时播种对棉花的生长发育、产量都十分重要。据试验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成铃时衣分主要受播期影响,但总铃数所受影响不大;播期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单株结铃性、正常吐絮的棉铃单铃重没有影响,但对棉花籽棉产量有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衣分下降,霜前花率下降,对皮棉产量亦有不良影响。1.3播后管理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50棉种顶土时揭去苗床内的地膜。齐苗后利用晴暖无风天气的中午前后,由下风处逐渐揭膜,晒床散湿,同时喷药防治棉病。5月上、中旬移栽前56d,晴天的晚上通风口不封闭,开始炼苗。栽前23d,晴天可以昼夜炼苗,炼到红茎过半移栽。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生长潜力,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2.1 密度与干物质积累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不同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动态表明,开花前不同密度处理问干物重差异较大,花铃期差异趋于缩小。试验结果还表明,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当密度达到一定值后,密度继续增加,生物学产量提高较少。就生物学产量而言,当密度达3.9万株hm2时,即已进入合理阶段。2.2密度与个体和群体发育不同密度处理的单株成铃数与密度呈负相关,低密下的单位株成铃数提高;不同密度处理间株高差异的前期较小,而最终株高的差距较大,且低密度处理的株高较低。这可能与其单株载铃量大有关。在群体质量指标方面,果节数和果枝数均随密度提高而增加,但较高密度处理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密度3.9万6-3万株hm2的节枝比为3.704.6l,而低密度下的节枝比在5.00以上;单株成铃率随密度的提高而下降,而且峰值出现的时期偏迟,而较高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峰值出现在开花至盛花之间。2.3密度与早熟性据研究,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果枝始节位逐渐抬高,果枝和蕾数逐渐减少,以密度3.75万株hm2处理果枝始节最低,果枝数和蕾数最多,早发性较好;9月3日吐絮率、第1次收花比率、霜前花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以5.25万株hm2处理早熟性最好。2.4密度与产量形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问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3.9万株hm2、5.1万株hm2和6.3万株hm2三种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都显著高于其他不同密度处理。因此,结合生物学产量结果,可以初步明确:抗虫杂交棉移栽密度达到3.9万株/hm2左右,较易实现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统一,并且保持较高水平。密度过低难以获得高产,而过高则经济效益往往会出现负增长。不同种植密度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单株成铃数和铃重与种植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种植密度增加,单株成铃数、铃重逐渐减少,但单位面积内成铃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种植密度对衣分影响不大。综上所述,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长势强,长势旺,发育快。密度过高则容易形成株问荫蔽,造成下部棉铃大量脱落,不利于高产;密度过稀,则不能充分发挥其群体优势。一般来讲,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种植密度以3.00万3.75万株hm2为宜。由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具有营养生长优势,特别是横向生长的优势较强,因而必须扩大行距,以减轻行间和株问棉花生长的竞争性,降低田问荫蔽程度,充分发挥个体生长潜力,形成高质量的群体。一般要求移栽密度比常规品种降低510。行距视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而定,一般为8095cm。3平衡施肥影响产量最为主要的农艺措施包括种植密度、施氮量、氮肥运筹以及化学调控技术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品种,整个生长季节内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多。因此,必须强调合理运筹肥料,从而保证满足抗虫杂交棉高产、稳产的需要。3.1 肥料与干物质积累据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的干物质积累存在差异,但在较多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差异相对较小,以生物学产量来衡量,施纯氮187.5kghm2以上,生物学产量随施氮量而增加的幅度明显趋于减少。3.2肥料与个体和群体发育株高和单株大铃数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各群体质量指标也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尤其是节枝比,较高施氮量处理的节枝比在5.00以上。从叶面积指数来看,施氮187.5kg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发展过程较为合理,其峰值出现在盛花期。而过低和过高施氮量处理峰值出现期推迟,但两者不同的是,前者是由于前期叶面积指数偏低,导致峰值出现期推迟;后者则是由于高肥引起的贪青迟熟造成的叶面积指数峰值出现期后移。不同施氮量处理和“三桃”分布特点与叶面积指数的发展轨迹相吻合,较多施氮处理的秋桃比例明显高于低氮处理而表现晚熟。3.3肥料与产量形成据试验,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施纯氮337.5kghm2处理的皮棉产量显著高于施纯氮112.5kghm2和37.5kghm2两种处理,与施纯氮262.5kghm2和187.5kghm2两种处理的差异不显著。3.4肥料运筹据研究,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品种,整个生长季节对肥料的需求量较高。因此,必须加大全生育期的肥料投入量,要求较常规品种增加纯氮22.537.5kghm2。据研究,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施氮300kghm2左右为宜,并视移栽密度及当地土壤、气候资源和植被等做适当的调整,其下限值和上限值分别为270kghm2和330kghm2。若采用地膜覆盖移栽,则总施氮量应提高10左右,在氮肥的运筹上,基肥比例以35左右为好。同时,要特别重视磷、钾肥的施用,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微肥,以利于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增产潜力。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苗、蕾期的生长速率较高,营养生长优势明显,盛花后大铃日增量较高。因此,通过合理运筹肥料来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是高产栽培的关键。要求在增加总氮量的前提下,遵循“足、缓、重”的肥料运筹原则,达到多结桃、结大桃的目的。即施足基肥(占总施氮量的30左右),确保前期生长,搭好丰产架子,但又不致营养生长过头;适当控制蕾期用肥,第1次花铃肥施用要缓,适当推迟,以初花后的57d施用为宜,用量不宜过大,以接力为标准;第2次花铃肥比常规棉推迟7d左右用好长桃肥(占20左右);后期进行根外喷施23次。此外,江苏省棉区多缺硼,可施硼砂412kghm2作为基肥。施用硼肥对促进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早发早熟和增加霜前好花率都有显著的作用。3.5不同茬口肥料的应用种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地区根据不同茬口中种植的肥料运筹,在具体操作上应根据不同土质、不同肥力和不同茬口的棉花有所区别。3.5.1豆(麦)棉套种肥力水平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前茬为蚕豆茬的棉田,用饼肥300kghm2和磷肥300kghm2作为基肥,用尿素450kghm2作为分苗肥和花铃肥两次追施,前轻后重,第1次在6月上旬,第2次在6月底至7月初;打顶前施少量的盖顶肥。前茬是麦茬或土壤肥力水平较差的棉田,用肥量相应增加。3.5.2大蒜棉花套种由于大蒜田施的基肥、追肥较多,蒜田一般秸草覆盖还田约5000kghm2、饼肥l500kghm2、磷肥l500kghm2、尿素75kghm2等作为基肥;追肥3次,约750kghm2。此类茬口种棉花,不需另施基肥,只需450kghm2的尿素作为花铃肥。3.5.3西瓜棉花套种因西瓜田的基肥足,瓜田一般用饼肥1125kghm2左右、磷肥750kghm2、尿素112.5kghm2作为基肥。套栽在瓜田的棉花不需另施基肥,只需用375kghm2尿素作为追肥,两头轻中间重,即施苗肥75kghm2、花铃肥225kghm2、盖顶肥75kghm2。4优化调控4.1 去早蕾据研究,由于转基因杂交棉在前期营养体还没有充分发育好的时候,就转人生殖生长,所以不利于建成理想的群体结构。另外,早期结的铃主要是一些伏前桃,由于此时正值雨季,大多数成铃都霉烂变质成为僵瓣花,对产量贡献甚少,所以去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前期形成的花蕾,不但可以有效地协调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且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养分浪费。去早蕾,主要采取人工摘除的办法,时间一般在6月中、下旬。摘蕾量以48个为宜,其中以8个为最好,部位控制在下部4个果枝以内。劳力不足时,可以除去下部23个果枝代替去早蕾,亦可获得相近的效果。转基因虫杂交棉去早蕾和缩节胺化控试验表明,去早蕾和不去早蕾两者之间产量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去早蕾对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有显著效果;不同缩节胺用量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的影响,以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喷施缩节胺22.5ghm2和45ghm2,增产效果最佳;在去早蕾的情况下,初花期喷施缩节胺225g/hm2、盛花期45ghm2,比喷施清水和初花期喷施45g/hm2、盛花期90ghm2增产都达显著水平。在不去早蕾的情况下,两种喷施缩节胺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喷清水的差异都显著。4.2化学调控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缩节胺,初花期用量22.5ghm2、盛花期用量45ghm2,比初花期施用缩节胺30ghm2、盛花期施用缩节胺90ghm2分别增产10.40%、11.1。根据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生育特性,为促进生长中心的转移,要重视盛蕾前后的化学调控措施,缩节胺的用量可略大于常规棉品种,一般用缩节胺23次,总用量为4560ghm2。5合理治虫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抗虫性主要是抗棉铃虫,能有效降低棉铃虫的发生和为害,而且对多代棉铃虫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表现出良好的毒杀作用。试验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虫性与杂种世代有一定的关系,F1抗虫性好于F2,F2抗虫性好于F3。一般情况下,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间,F1基本上可以不用化学防治,蕾铃被害和断头率可控制在5以下,对以后世代的棉铃虫减少治虫次数,一般可减少防治次数(或用药量)的4050V%。农药防治次数的减少,保护了害虫的天敌,特别是瓢虫大量增加,对棉花伏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对棉铃虫1龄幼虫的抗虫效果平均为93.1,叶、蕾、铃饲喂3龄幼虫,抗虫效果分别为90%、85、55%。在江苏省沿海地区,二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蕾铃受害率和受害株率,一般比常规棉品种低1315个百分点,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有良好的抗虫效果。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铃虫抗性强,并兼抗红铃虫、玉米螟、金刚钻、造桥虫、卷叶虫等鳞翅目害虫,二代棉铃虫可以不防治。苗床内投放敌敌畏棉球或撒敌敌畏毒土熏杀棉盲蝽等害虫。大田苗期只需挑治虫源田附近棉田内的二代棉盲蝽和红蜘蛛以及偶发性害虫地老虎。棉蚜是影响棉田昆虫生态平衡的极其敏感又非常重要因素,故育苗移栽棉田内的蚜虫不应列为防治对象,而应作为培育众多天敌的食料加以利用,所以在三代棉铃虫发生之前,大面积棉田内不需普遍用药防治,只需防治偏重发生年份的三至四代棉铃虫和红蜘蛛或三至四代棉盲蝽,做到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治虫,一般用34次农药即可有效地控制虫害。关于加快泰安市抗虫杂交棉推广工作的对策时间:2006-3-31 9:49:09来源:泰安农业信息网阅读651次 抗虫杂交棉品种是针对棉玲虫危害并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选育的优势杂交组合,普遍表现为长势强,生长发育快,结铃性、抗逆性、丰产性好,单株生产潜力大。生产上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10%-20%。随着抗虫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棉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已具备了加快推广应用的条件。一、我市及省内部分地区抗虫杂交棉推广应用现状我市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15万亩左右,最高年份呈达21万余亩。200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12.45万亩,平均每亩单产119公斤,总产14764吨,为历史上较好的年份之一。多年来,棉玲虫灾害一直是困扰我市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和棉花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推广抗虫棉,但由于成本较高,加之对种植技术要求较严格,棉农接受有一定困难,从而使我市抗虫杂交棉的推广突破性不大,主要停留在大面积试验示范阶段。省内有些地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试种抗虫杂交棉,随着鲁棉研15号等表现突出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的选育成功和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推广应用步伐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05年在鲁西南及鲁北棉区已形成了优势种植区域,其它区域也逐步开始示范种植。目前推广种植的主要品种有:中29、鲁15、鲁20号、鲁23号、鲁24号、鲁25号、W8225、鲁RH-1等。其中鲁15占到抗虫杂交棉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二、抗虫杂交棉推广应用前景分析展望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至2005年我省已累计推广抗虫杂交棉约800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皮棉17.34公斤,增产棉籽26.01公斤,累计增产皮棉17340万公斤,增产棉籽26010万公斤,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达21.675亿元。由于抗虫杂交棉品种抗棉铃虫,多数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虫杂交棉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人、畜中毒甚至死亡事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抗虫杂交棉品种单株生产潜力大,较适宜稀植,有利于棉花与小麦、大蒜、马铃薯等其他作物间套复种,可有效促进棉田高效立体种植面积的扩大,济宁金乡、菏泽巨野、成武等不少棉田高效立体种植的成功典型证明,一般亩增收达1000-2000元。这不但增加了棉农的收入,也有效缓解了棉花与粮食等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从而实现粮棉、菜棉以及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双扩双增,良性发展,因而抗虫杂交棉的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市东平县、宁阳县、肥城市的大部分乡镇的30多万亩耕地,在生态条件上与济宁、菏泽等市近似,适宜种植抗虫杂交棉,尤其是适宜抗虫杂交棉与小麦、大蒜、马铃薯等其他作物间套复种,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是棉花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革命,也是重要的节本增效技术。经过近年来各级棉花技术推广机构大面积示范和在重点产棉区试种,棉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抗虫杂交棉的增产、增收效果已基本认识,对其栽培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目前在我市加快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的时机已经成熟。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积极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市棉花科技进步和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加快我市抗虫杂交棉推广工作的对策措施1、提高认识,科学引导。要充分认识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是棉花种植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对于促进全市棉花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切实把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利用近年来棉区干部群众对抗虫杂交棉增产、增收作用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和加深的有利因素,积极加以引导,在适宜地区加大推广力度。要结合实际,制订好总体推广规划,落实详细推广计划和方案,确保实现规模化种植,实现增产增收。2、搞好示范展示,促进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无论是种子生产还是栽培技术都与常规棉有着很大区别,它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技术性强,种子价格较高,必须搞好示范展示,积极试种,科学管理,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棉农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增强搞好抗虫杂交棉推广种植的信心。各地要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品种布局,切实种好示范田、展示田,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达到相互交流学习,促进抗虫杂交棉推广的目的。3、搞好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杂交棉产量。良种良法配套,是发挥良种增产效果的必要手段。各级农业部门和棉花技术推广机构,要深入各重点产棉区,大力搞好配套栽培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保证让广大棉农掌握系统的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在棉花从播种到各个不同的生育期,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好面对面技术指导,帮助棉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进田率。当前应重点推广抗虫杂交棉精播栽培、优质高产栽培、人工制种、间套复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五大关键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抗虫杂交棉的增产潜力。同时,继续搞好新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不断选育出具有突出性状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降低种子成本,进一步完善抗虫杂交棉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为加快推广增加技术贮备。4、搞好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棉花产业是我市传统产业,也是效益较高的产业。入世后,我市棉花生产直接面临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提高我市棉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快推广抗虫杂交棉过程中,各级应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全市抗虫杂交棉推广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促进全市棉花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积极的努力,确保我市“十一五”末实现年种植抗虫杂交棉30万亩的战略目标,使棉花产业成为我市高产优质高效、增收富民和具有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2公开方式主动公开不公开理由:3发布时间2007年4文件编号5信息内容关于大力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指导意见冀农经发2 0 071 4号有关市、扩权县(市)农业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在提高棉花单产、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栽培技术、促进棉田耕作制度革新和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杂交棉种植面积逐年递增,2 0 0 6年已达4 O多万亩,占全省植棉面积的5左右,其显著的增产效果及其他综合表现,越来越受到棉农欢迎,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从杂交抗虫棉品种选育、制种技术、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及棉农对杂交抗虫棉的认识程度等综合情况看,我省大力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条件基本成熟。为大力发展杂交抗虫棉,提高我省棉花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推进棉花产业化,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条件基本成熟 (一)品种储备日渐丰富。我省在杂交抗虫棉品种选育方面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审定的邯杂9 81、壮壮棉4号、冀杂32 6 8、冀杂6 2 6 8、冀生棉1 9、冀杂5 6 6、邯杂3 0 6、标杂棉1号、农大棉6号、邯杂4 2 9、冀创棉1、冀优0 1和冀优杂6 9等转基因杂交棉新品种,较对照品种(常规棉)增产显著,增产幅度超过了1 5,多数超过2 0,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潜力,为我省大面积发展杂交抗虫棉提供了品种基础。 (二)转基因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处国际领先地位。转基因三系杂交棉制种同其它杂交棉制种相比,不仅可以免除人工去雄环节,降低成本5 0以上,而且操作简便,可以显著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易产业化开发。邯郸市农科院在“七五期间选育出具有陆地棉胞质雄性不育系一1 0 47 A,并完成棉花三系配套的基础上,选育出的邯杂981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种,2005年通过河北省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选育的sGKz 8在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是我国第一个转双价抗虫基因的三系杂交棉新品种,填补了国内棉花三系杂交的空白,在棉花三系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生产应用效果良好。目前国内审定的转基因三系杂交棉均由该院培育。 (三)杂交抗虫棉种产业化发展较快。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拥有了黄河流域较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储备了一些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和带有指标性状的种质资源,建立起一支较为成熟的杂交棉制种技术队伍,造就了一批有科研实力、有经济实力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种企业。杂交抗虫棉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为我省大力推广种植杂交抗虫棉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棉农逐渐认识和接受杂交抗虫棉。杂交抗虫棉在品种选育中运用了种间优良基因互补,形成杂种优势,在大田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生长势,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特别是遭遇自然灾害后恢复能力强,明显优于常规品种,逐步得到了棉农的认可,种植面积稳步增加。 二、我省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加强政策弓l导和扶持,加大宣传,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棉田效益,加快杂交抗虫棉育、繁、推一体化步伐,着力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提升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棉花产业化,增强我省棉花综合竞争力,扎实推进棉田增效、棉农增收。目标:从2 0 0 8年开始,每年主推23个杂交抗虫棉品种,当年推广种植1 0 0万亩,其中享受棉花良补面积7 0万亩,占杂交棉种植面积的7 0;0 O 0 9年推广面积达到2 O O万亩,其中享受棉花良补面积1 5 0万舌,占杂交棉种植面积的7 5;鼍0 1 0年推广面积达到3 0 0万亩,其中享受棉花良补面积2 5 O万亩,占杂交棉种植面积的8 O以上。 三、加强领导,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杂交抗虫棉普遍表现长势强,生长发育快,结铃性、抗逆性、丰产性好,单株生产潜力大等特点,生产上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1 02 0,棉田效益大大提高。目前全国杂交棉发展迅速,已占全国棉花面积的3 O以上,农业部将“抓好杂交棉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作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的八大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模式)之一进行安排部署,必将对国内杂交棉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我省情况看,各级农业部门对杂交棉重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加快杂交棉推广的相应措施。 对此,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发展杂交抗虫棉的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谋划,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杂交抗虫棉发展。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正确引导,使广大棉农能真正认识杂交抗虫棉,增强种植积极性。 四、以国家棉花良补政策为契机,加大推广力度 以国家棉花良补工作为契机,以县(市)为单位,通过开展品种对比与展示活动,建立杂交棉高产示范方,筛选通过国家或我省审定的、表现突出的杂交抗虫棉品种,列为补贴品种,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三系杂交棉,提高制种纯度和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推进棉种产业化。省农业厅2 0 0 7年在邯郸市、邱县安排杂交抗虫棉品种集中展示。各地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杂交棉管理措施,通过增加杂交棉补贴份额,降低棉农购种成本,加快杂交抗虫棉推广步伐。从2008年开始,每个棉花主产县(市)都要抓好卜2个杂交棉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样板,建立杂交棉高产示范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个棉花良补项目县(市)都安排一定的杂交棉品种面积;已安排杂交棉品种的项目县(市)继续加大杂交品种补贴所占比重。 五、加强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近年来,我省对杂交棉育种的支持力度很小,主要靠育种单位自身的力量去发展,目前推广的杂交种多为抗(耐)枯萎耐黄萎病品种,高抗枯萎抗黄萎病的杂交种几乎没有。同时,我省对杂交棉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也不够。要保持我省杂交棉育种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必须加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对开展杂交抗虫棉育种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工作的科研推广单位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逐步实现精量播种或营养钵育苗移栽,减少用种量,降低棉农购种成本。 六、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棉农素质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与杂交棉育种单位、棉种企业联合,通过举办讲座、现场观摩、办黑板报、科技电波入户及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以合理密植、地膜覆盖、平衡施肥、促早栽培、间作套种、催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标记性状利用、减少“三丝”等为重点,广泛开展杂交棉配套栽培技术培训,良种配良法,切实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七、加强管理,规范杂交棉制种和种子市场 目前,我省还没有统一的杂交抗虫棉制种操作规程,制种基地竞争激烈,制种秩序急需规范,制种质量难以保证。市场销售的杂交棉种有的以F 2代或常规种假冒F 1代杂交棉种销售;以其它棉种代替知名品牌杂交种,严重影响了杂交棉种声誉,使棉农对种植杂交种失去信心。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杂交棉制种基地的监督管理,逐步规范杂交棉制种秩序,减少盲目竞争。要加大执法力度,防止不合格杂交种进入市场,未经审定的品种不得宣传、推广,不得经营、销售,严厉打击在种子销售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快杂交棉的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6备 注7内容描述关于大力发展杂交抗虫棉的指导意见8公开时限常年公开9公开范围全社会10公开程序经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11责任部门农牧局办公室杂交棉种:让棉农轻松增收2007年5月22日 作为世界最先进的生物技术之一,抗虫杂交棉选育技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发展时间较短,但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了数十个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虫杂交棉,并取代了非抗虫杂交棉。“抗虫杂交棉之所以在我国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是由于我国研究水平、生产需求和国情所决定。”邢朝柱说,我国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批转基因(Bt,Bt+CpTI)抗虫种质资源材料,这为抗虫杂交棉的选育提供了亲本来源。棉铃虫危害加剧,给棉花生产带来严重威胁。19921993年北方棉区和1998年南方棉区棉铃虫特大暴发,产量损失高达30%80%,每年还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尤其在1992年,棉铃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00亿元,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和国家战略物质安全,因此,生产上迫切需要种植抗虫杂交棉。增产10%15%一方面是现实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棉花育种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棉花品种选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所选育的棉花常规品种,尽管某些性状有所改善,但产量徘徊不前,难有大的突破,也就是说,常规抗虫棉产量较低,增产潜力小。棉花杂种优势技术的利用和新品种的培育改变这一现状。近几年生产应用表明,抗虫杂交棉不但丰产而且稳定,抗虫杂交棉在产量优势上明显好于常规抗虫棉,抗虫杂交棉一般比常规抗虫棉增产1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以上,对棉花增产起着至关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