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想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然后我重点安排的是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在备课之前,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赏析,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都希望有山一样博大的胸襟,水一样灵活的头脑,就应像古人那样学会品山赏水。(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看到这些山水图片,你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美。看着这迷人的风光,我们心中自然会流漏出一种美感。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在文字中体验山水之美。请同学们看这几句诗:(课件展示)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这些图片和诗句都是展现或描绘同一个山水胜地的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据说唐朝时有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作“唐诗之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得益于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了。今天,我们就走进与朱元思书共同欣赏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二、释题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及作者写在黑板上,并解释课题:与给,书信。吴均给朱元思的信。本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的典范之作。吴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三、作者简介学生通过预习交流有关作者信息。教师总结: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官至郡主簿,私写齐春秋免官。四、独立阅读:本文是吴均山水小品的代表,朱元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封信还写了些什么现在都已无从考证了,但这段看似随兴之所作却能流传至今,以至脍炙人口,选入到初中语文课本,这与它词句间流露出的美是分不开的。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同学们发现这篇文章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四字句居多。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这样的偶句被称为骈句,这样的文章叫做骈体文。因此,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应读出美感,不但要读出音律美,还应该读出情感美和意境美。以“乐山水”之心法去读,节奏要随景而异。学生自由读后,齐读。、读一篇古文,我们不但要读其韵还要知其意。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担。(学生分组活动)3、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4、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出示幻灯)5、通过疏通文意我们更能品味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就让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体会字句间流露出的美感。五、互相研究1、学法指导这是一篇写山水景物的文章,赏析景物描写应做到如下几点:(1)把描写景物的语句准确的找出来。(2)确定主要的描写对象,分析概括景物的特点。(3)把握写景语句的语言特点。2、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因为 。”的模式交流感受。3、互相交流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或有独特感受的语句进行赏析,参考学法指导按所给模式,不必受课文语句顺序的限制。教师随时点播和评价。(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树之翠山之势 山之音 山之力 林之密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形声兼备、侧面描写、联想想象等手法,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幅清新淡雅明丽动人的山水画卷。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今天吴均的文是否可以称为“文中有画”呢?这就是“吴均体”的魅力。4、美文再读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着把课文背下来。六、质疑问答学生可以针对课文的任何发面相互质疑,也可以给老师提出问题。课堂内形成探讨研究的氛围。老师质疑: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也听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作者吴均是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历史也很有研究。他也曾做过闲散的朝官。后来以为他私自据实撰写齐春秋而得罪当时的梁武帝萧衍,遭到了焚书贬官的处罚。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大自然如此美景,作者自然厌弃官场而向往自然。与污浊黑暗的官场尘世相比,大自然的纯洁不染给予了隐士们遁隐湖光山色信心。可见在他们的隐逸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美丽的大自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七、拓展延伸我们曾在上一册书中学习一篇出自于“山中宰相”陶宏景之手的散文,它与本文被后世称为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双璧”。一提到“双璧”我们会想到乐府民歌的“双璧”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无论是乐府双璧还是山水小品双璧,能被称为“璧”的作品,一定是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的。那么,我们就来总结以下它们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1)书信体。(2)内容都是写景之作。(3)句式为骈句,骈体文。(4)借景抒情,由情言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归隐自然的清高。八、读写训练古人有如此志趣,如此之情流传于世。今天我们不求创作出什么样的绝世之作,只求做个小小的导游,像吴均那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来,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看看谁写得生动有情。学生当堂创作,当堂展示并点评。九、结束语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