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rporate governanc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in our country and performance study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 by du peibei supervised by prof li yuxiang major account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may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 轨的过程中 治理失灵 的现象较为普遍 治理风险普遍存在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 构的主体 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与 绩效 对防范和规避风险 提高银行经营效率 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的研究中 首先 阐释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然后选取我 国 8 家商业银行 2006 2009 年的数据 运用熵值法对其治理风险进行衡量 其次 分析公司治理各因素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提出假设 并用多元回归进行实证检验 再次 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并与治理风险进行实证研究 探究绩效与治理风险 的关系 最后 给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降低治理风险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第一位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其次是 操作风险 最后是流动性风险 治理风险与是否国有呈显著负相关 说明国家作为 最终控制人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 治理风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显著 正相关 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年度股东大会会议的出席率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 职合一状况 董事会的规模 董事会持股比例 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的报酬呈显 著负相关 关于绩效与治理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 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绩效 因素的加入能够使公司治理的其他因素更大程度的降低治理风险 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治理风险的研究内容 并对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公司治理 治理风险 绩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ts reason lies in the governance risk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ur country i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phenomenon of governance failure is common and governance risk is widespread commercial banks are the bod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lay a vital ro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ne country as a result the study of governanc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performance can keep watch and avoid risk and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n addition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kee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le and healthy in this paper firstly we introduc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status then this paper selects data in year 2006 2009 of 8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its governance risks secondly this paper analysis various governance factors toward governance risks give hypothesi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to do empirical test once again we calculat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 and do empirical test with governance risk the purpose to do that i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risks finally we giv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educe governance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from the research we found that whether the bank is state owned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governance risk it indicates that the country as a final control body can reduce commercial bank s governance risk and the largest shareholde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overnance risk however the ratio of top 10 shareholders the ratio of 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 attendance whether the chairman is also the manager the size of board their share ratio the highest amount of remuneration top three directors all have negative relation with governance risk about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risks of empirical research no relationship by significant test but performance factor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an make other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to reduce governance risk in greater degree our research enriched the study content of governance risks and has some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 reduce governance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 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governance risk performanc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ii 目 录 中文摘中文摘要要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ii 1 绪绪 论论 1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 2 1 国外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 1 1 2 2 国内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 2 1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 3 1 研究内容 3 1 3 2 研究方法 3 1 4 框架与结构安排框架与结构安排 3 2 相关理论基础相关理论基础 5 2 1 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 5 2 1 1 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 5 2 1 2 股权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 6 2 1 3 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 制衡机制 6 2 1 4 高管薪酬 激励约束机制 7 2 2 公司治理风险理论公司治理风险理论 8 2 2 1 风险基本理论 8 2 2 2 治理风险 9 2 2 3 银行治理风险 12 2 3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 13 2 3 1 经营绩效的含义 13 2 3 2 银行经营绩效的测度方法 14 2 3 3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 16 3 治理风险衡量研究治理风险衡量研究 17 3 1 银行治理风险指标分析银行治理风险指标分析 17 3 1 1 银行治理风险的定义 17 3 1 2 银行治理风险指标 17 3 2 熵值法熵值法 20 3 2 1 熵值法的定义 20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3 2 2 熵值法的原理 20 3 2 3 熵值的计算步骤 21 3 3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22 3 4 治理风险计量治理风险计量 22 3 5 治理风险分析治理风险分析 24 3 5 1 治理风险指标比重分析 24 3 5 2 各银行治理风险综合评价分析 25 4 公司治理与治理风险实证研究公司治理与治理风险实证研究 26 4 1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26 4 1 1 股东层治理风险 26 4 1 2 董事会与治理风险 27 4 1 3 监事会与治理风险 27 4 1 4 激励机制与治理风险 28 4 1 5 外部环境与治理风险 28 4 1 6 控制变量 28 4 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29 4 3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 29 4 3 1 变量定义 29 4 3 2 公式设计 30 4 4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30 4 4 1 描述性统计 30 4 4 2 相关性检验 31 4 4 3 回归结果 32 4 4 4 回归结果分析 33 5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实证研究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实证研究 35 5 1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35 5 2 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 35 5 3 绩效的计算及分析绩效的计算及分析 35 5 3 1 银行绩效计算 35 5 3 2 银行绩效分析 37 5 4 模型设计模型设计 38 5 5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38 5 5 1 描述性统计 38 5 5 2 回归结果 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v 5 5 3 回归结果分析 40 6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 41 6 1 结论结论 41 6 2 建议建议 42 6 3 展望展望 44 致致 谢谢 45 参参考文献考文献 46 附附 录录 攻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1 绪 论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 2001 年美国的安然 世通 施乐等会计造假事件 中国的 银广夏 蓝田 财务造假案件 到近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都与公司治理风险有关 在此次次 贷危机中 雷曼兄弟 aig 及一大批银行的倒闭 引起人们对金融及银行业的治理 及风险的重视 我国目前在银行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银 监会的大力提倡下 在各界的积极努力下 我国各类银行的公司治理建设取得了显 著成效 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治理失 灵 的现象较为普遍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 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coso 委员会是较早提出公司治理风险的机构 它于 1992 年提出的 coso 框 架中就包括对公司治理风险的评估监控问题 2004 年又将风险管理扩展为包括内在 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等 8 个要素 coso 委员会也未给出治理风险的明确定 义 此概念如何界定对于防范和控制风险至关重要 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还处 于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阶段 2010 年 6 月 5 6 日在济南联合举办了 首届银行治 理研讨会 与会专家围绕银行治理的机制体系 银行治理的理论架构 尤其是对如 何建立以治理风险为导向并且适应中国现实的银行治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讨论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完善治理机制 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银行业 的治理风险问题是银行治理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是我国对于银行治理风险的 研究相对较少 只是零星出现在大量的公司治理研究文献中 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我 们对公司治理风险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未形成系统的体系 基于此背景 本文选取了商业银行治理风险进行研究 综合内部治理风险与外 部治理风险对商业银行治理风险进行综合衡量 并探究公司治理因素对治理风险的 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绩效值 研究绩效与治理风险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希 望从理论层面上丰富我国银行治理风险理论 在实践方面能提高银行治理水平 降 低银行治理风险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国外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治理风险的测量研究较多 俄罗斯的布朗斯维克 brunswick ubs warburg 公司在 2000 年推出了针对俄罗斯国家的公司治理风险评级系统 它 把公司治理风险的内容划分为 信息透明度 股权性质 关联交易 合并重组 破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2 产风险 投票权行使 外部管理者态度及证券登记员品质 共 7 个一级指标和 20 个二级指标 并且给每项要素不同的惩罚分数和打分标准 共 72 分 若惩罚分数高 于 35 分 则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风险 低于 17 分的相对较安全 在两者之间 的治理风险等级居中 斯洛伐克科希策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 vincent olt s 与 vladim r penjak 2001 发展了戴维德 克瑞驰 米勒和菲利蒲 沃门的结构问卷调查形式 他 们将 是 或 否 的选项改进为发生的可能性 并把风险划分为很高 高 中等 低 4 个等级 并从公司行为 股东诉讼 调解程序以及道德等四个方面共设计 28 个问 题 采用模糊逻辑模型评估公司治理的风险 bedard 和 john stone 2004 从董事 会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在保证公司财务报告有效性过程中是否作为来衡量公司治理风 险 olesya v grishchenko lubomir p litov and jian pingmei 2003 运用改进的 lmsw lorente 2001 法 结合 brunswick and warburg 公司对公司治理风险的等 级划分 用俄罗斯上市公司的数据 对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评价 german creamer 与 yoav freund 2004 分别采用逻辑回归 bagging forest ada boost 分析树等方法建立了预测公司绩效的模型 并根据公司的托宾 q 值预测公司治理风 险 1 2 2 国内商业银行的治理风险 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风险的认识从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 李维安是国内较早提 出公司治理风险问题学者 此后为数不多的学者加入到对治理风险的研究中 胡强 2006 将证券公司的治理风险分解为股东相容性风险 股东 经营层代理风险 客户 公司代理风险三个方面 刘腾 2007 从股东会治理角度界定了股东会治理 风险 即由于股东层内部结构 如控股股东的性质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 和股东 自己的道德而给公司治理可能造成的风险 风险预警方面 吴世农和卢贤义 2001 姜秀华和孙铮 2001 曹德芳和夏好琴 2005 曹德芳等 2007 李存修和叶银 华等 2003 任惠光和班博 2007 等将公司治理特征纳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 李维安和谢永珍 2007 从系统思维视角界定了公司治理风险的内涵 将公司治理 风险分为内部治理风险和外部治理风险 指出内部治理风险主要是内部治理机制不 合理导致的偏离公司治理目标的可能性 外部治理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治理环境的不 稳定导致的偏离公司治理目标的可能性 他从股权结构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 会 经理层及违规倾向 6 个方面 建立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并采用基于主 成分的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公司治理风险进行预警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3 1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3 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 阐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 然后在理论基础上借鉴其他学者对治理风 险的界定 分析治理风险的影响指标并对治理风险进行测量研究 其次 分析公司治理因素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提出假设 选取商业银行的数据 进行实证检验 再次 计算银行绩效 分析并检验银行绩效与银行治理风险的关系 最后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风险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 对针对我 国治理风险管理控制方面的不足 提出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 3 2 研究方法 本文对选取我国 8 家商业银行的 2006 2009 年的数据 对治理风险进行计量 并考察公司治理因素及绩效对其的影响 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定性与定量分析 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治理风险理论研究成果 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风险的因 素做出定性分析 选取描述指标 对其进行计量 考察各类风险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程度 为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风险提供依据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形 应用已有的理论 对公司治理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风险的影响进行规范分析 搜集数据 建立数 学模型 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进一步分析绩效因素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在运用 eva 价值评价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估后 将其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 考 察其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1 4 框架与结构安排 全文共分为六章 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 首先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其次对目前国内外治理风险 的研究现状进行阐释 然后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并对本文的框架进行 介绍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介绍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风 险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 并对我国银行治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章 治理风险衡量研究 在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上 该部分首先对我国银行 治理风险进行分析 其次选取 7 个治理风险指标 应用熵值法对我国 8 家商业银行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4 的治理风险进行计量 然后对其计量结果进行分析 第四章 公司治理与治理风险实证研究 本章首先分析公司治理因素对治理风 险的影响 提出假设 然后选取自变量 并用第三章计算出的治理风险作为因变量 以我国 8 家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 研究公司治理因素对治理风险的影响 第五章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实证研究 本章主要计算并分析银行绩效 在此 基础上探讨绩效与治理风险的关系 该章首先对绩效与治理风险进行分析 提出假 设 其次用 eva 价值评价法计算出 8 家商业银行 2006 2009 年的 eva 和 reva 其次 用治理风险作为因变量 把 reva 非利息收入 营业收入的比率加入公司治 理因素中进行回归 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章介绍全文的研究结果 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及 未来展望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5 2 相关理论基础 2 1 公司治理理论 2 1 1 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 公司治理概念 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美国 原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的公众持股公司 public company 的经营管理机构所采取的组织管理方式 早 期关于公司治理的文献是伯利和米加恩斯 berleand means 1932 以及詹森和梅 克林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的论述 主要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一致性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焦点 而沃特克 stevenlek 1988 和科克伦 phlipl coehran1988 认为 公司治理问题是包括股东 董事会 高级管理阶层 工人以及其他利害相关者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诸多具体问题 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界定还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 股东履行 出资义务 是公司的所有者 所以在公司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公司治理结构 讨论的中心应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来确保股东得到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 fama and jensen 1983 林毅夫 shleiferand vishny 1997 认为 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股东 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是股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绩效进行 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组织制度安排 他强调的是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另一种观点 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制度安排 他们认 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组织 不仅仅是股东投入的货币或实物资产创造企业价 值 员工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产以及债权形成的资产等其他资产也创造企业价值 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 应该把其他利益相关者与股东的利益置于同等的位置上 20 世纪后期 第一种观点在英美法系国家较流行 它强调内部的 静态的治理 结构 对公司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考虑较少 该观点促进了早期公司治理理论的发 展 也对公司经营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近年来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尤其是 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这一传统观点正逐渐被突破并被新的理论和实践取代 由此 产生了第二种观点 越来越多地将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外部因素加入进来 经济合作组织 oecd 发布的 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给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标准 对公司治理进行如下的表述 公司 治理结构是一种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它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 与者的责任和权力 并清楚地说明了对公司事务进行决策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 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用以设置公司目标 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股东权利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对股东的平等待遇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的设置应当确保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6 待遇 在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时 他们应得到相应的补偿 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的设置也应当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合法 权利 并鼓励利益相关者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合作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及时 准确地披露与公司相关的任 何重大问题 董事会的责任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 确 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并能够有效监督管理人员 2 1 2 股权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来自法律领域 从法律意义上讲 当甲授权乙代表甲从事 某种活动时 委托代理关系就产生了 其中称甲为委托人 乙为代理人 而经济学 意义上 委托人 和 代理人 的概念更加广泛 如果一个交易的契约不完备 一方 就必须为另一方行为的后果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一方为委托人 具体执行的一方 为代理人 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是由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人员所组成的结 构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 企业所有人 即或股东 由于某些原因放弃了对企业的直 接管理权 只有通过委托经理人代为管理企业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 这就产生了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代 理人的经营活动和委托人支付报酬间的契约关系 通过合同或者契约的形式 规定 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委托人向代理人支付报酬 承担经营中的风险 并拥有剩余索取权 而代理人拥有经营资产的权利 为委托人获取最大化利润 从 而获取一定的报酬 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企业所有者自我经营局限 之间的矛盾 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进步意义 但由于股东把经营权委托给管理者 双方存在利益差异 一方面股东希望通过经理人员更加有效的工作 实现公司利润 的最大化 从而实现自有资产的增值 另一方面管理层人员则把实现个人收益的最 大化作为目标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可能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 产生了一对新的矛 盾 此时 传统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就会显现出其局限性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股东和经理之间信息不对称 从而导致管理层人员败德行为或逆向选择行为的逐渐 越多 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2 1 3 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 制衡机制 随着在现代股份制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权的分散 股东很难通过自己的力量直 接管理公司 转而将公司的日常管理活动交给拥有专业管理才能和经验的职业经理 人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设立董事会是一个很好的保障股东利益的选择 一般来说 董事会是由部分股东以及与公司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专业管理人员组成 保留重大影 响事件的决策权以及对管理层人员的聘用 监督 解聘等战略性控制权 而把一般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7 的日常管理经营权授予经理层 但这种授权行为很容易引起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使 公司治理中的制衡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董事会对公司经营和发展负重要责任 当公司被某些利益集团操纵时就会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必须得保 证董事会的独立 完善董事会的职权 加强董事会的透明性 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 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 能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功能 对公司长 期发展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独立的董事成员能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业绩做出较为客观 的评价 当公司股东和经理层利益不一致的时候 他们都能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独立董事的特殊地位及独立性 能对内部董事起到监督和制衡作用 并且对于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 监督约束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 控制大股东的操纵行为 保护中 小股东利益 创造整个公司利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作为一种治理机制 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董事会的规模 董事会人数 太多 会造成董事会成员间沟通与协调的困难 也会产生董事会成员搭便车的动机 等行为 这些对公司治理都有不良影响 董事会作用就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2 1 4 高管薪酬 激励约束机制 公司治理中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代理人 行长及其他管理人员 的代理效率 降低代理成本 防止 内部人控制 现象的出现 典范式的公司治理结 构通过董事会所属薪酬委员会 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特别是首席执行官的年薪 激励 报酬 期权计划 绩效衡量和退休计划等细节进行评价 监督和管理 这是建立良 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董事的薪酬体系应该能反映出董事所承担职责的 重要性和可能的债务负担 以及董事在任期内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对管理层 的业绩评价和薪酬体系应以公司的经营绩效为依据 一些公司通过董事持股 管理 层成持股等方式来进行激励 从而保证董事和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 在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时 一方面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有效 的激励制度 是落实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保障 以建立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 个人 绩效相联系的机制为原则 在逐步实现市场化的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机制基础上 在科学的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对高级管理层实行与其业绩相挂钩的多维 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稽核评价机制 在业绩评价和薪酬确定方面 由董事 会所属薪酬委员会通过公开 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程序负责安排及执行 并向股东大 会作出说明 公司还要依据审慎会计原则加强透明度建设 有效的运用内外审计人 员所做出的工作指导 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董事 经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 效 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以鼓励董事勤勉尽责 保持经理人员的稳定性 并保证报酬办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 管理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一致性 在激励方式的 选择方面 除了薪酬收入和风险收入 还应建立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员工持股制度 等多种激励机制 同时 要强化对管理层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 保证内部审计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8 独立性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道德风险成本 2 2 公司治理风险理论 2 2 1 风险基本理论 不同风险学说的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对于风险的统一定论 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就会形成不同学派的风险学说 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损害可能说和不确定说 美国学者海尼斯 haynes 最早提出风险的概念是 指损害的可能性 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 风险损害可能说探讨了风险与损害之间的 内在联系 强调损害发生的可能性 美国学者威利特 willet 从保险业角度 将风 险及不确定性联系起来 认为客观存在的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2 风险因素结合说和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说 美国学者佩费尔 pefer 主张的风险因素结合说认为 当事物发生的概率为 1 或 o 时 不存在不确定性 当某事物发生 其概率相等或不发生时 不确定性最大 风险就而根据所有风险因素发生概率综合测定的 威廉斯 williams 和海因斯 heins 主张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说 他们认为风险是在风险状态下预期结果 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 差异越大则风险越大 反之则越小 3 风险主观说与风险客观说 风险主观说认为风险是与损失相关的不确定性 它是由于个人对客观存在事物 的主观估计而产生的 否认客观尺度能衡量风险 主要包括 风险是否发生 何时发 生 发生过程和发生结果 风险客观说认为风险客观 通过对风险事故的观察 以 数学和统计观点加以定义 并认为风险大小可用客观的尺度来测量 有关风险的性质 了解风险的性质是识别和管理风险的基础 风险主要有以下基本性质 1 客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它独立于人的主 观意识而存在 其原因是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决定着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社会的发 展 风险的客观性决定着它可以用客观尺度来测量 如可以用概率论来测量风险的 大小 2 普遍性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也就是说风险无时无处不存在 在日常的经济 生产和生活中 各种各样的风险时时处处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不断发现控制风险的方法 但同时又会有新的风险产生 3 可变性 风险是处在变化的过程当中的 它与一定的环境条件联系在一起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风险的内容和程度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4 不确定性 风险产生的根源来自于事物未来发展状态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9 定性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意外收益 即风险收益 二是预 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意外损失 即风险损失或风险成本 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很大 程度上都受到经济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掌握 所以信息也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5 可识别性 因为风险是可以识别的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控 制 总而言之 风险控制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避免风险的发生或是减少风险发生造 成的不利影响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己经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风险识别和控制的技术 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统计资料 运用这些方法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和风险发生的时间 范围 程度进行预测和把握 从而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 2 2 2 治理风险 治理风险 1 股东之间治理风险 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的分布和委托代理关系性质 并会影响到公司价值 是产生公司治理风险的决定性因素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由于道德风险以及逆向 选择等问题而产生的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股东之间治理风险的主要表 现 关于股权分散较好还是集中较好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结论 国内一些学者的 研究证实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或者股权集中对公司治理的正面效应 如陈国进等 2005 张翼和马光 2005 孙兆斌 2006 于鹏 2007 等 原因是在股份过 于分散的状态下 监督成本高于收益 使股东没有监督经营者的积极性 而集中的 股权结构有助于大股东的强势局面形成 从而使股东更有能力和动力监督经理人 进而改善公司治理效率与规避治理风险 然而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较高的股权集中 度与经理层的风险偏好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并且大股东持股又会引发第二类代 理问题的产生 即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代理风险 即 大股东利用他的控制性地位对中小股东利益进行掠夺 claessens etal 1999 的研 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 利益侵占 问题是东亚国家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爆发的德隆系 格林柯尔系 五粮液现象等都是大股东掏空现 象的有力例证 2 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与治理风险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不仅在保护中小股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利 益方面作用重大 并且对公司治理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 核心地位 企业风险管理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董事会 监事会是一种监督制衡机制 董事会和监事会是股东大会的代理人 而三者同时又是股东的代理人 职责是维护 股东的利益 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治理风险的产生在所难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10 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会议的质量对规避公司治理风险起着重 要的作用 在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 一股独大的股权机构特征往往使股东大会成为 大股东会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所以目前对股东大会有弱化的趋势 但是 机构投资者渐渐增长的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表明其在监督经理人 改善公司经营 绩效 减少财务舞弊和盈余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因此规范股东大会避免其 成为大股东会 对于防范股东大会风险及由此而产生的董事会 监事会和经理层等 治理风险意义重大 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的董事会的事前与事中监督 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与代理 成本的降低 董事会高层管理团队的平衡以及董事会运作效率的高低是降低公司治 理风险的关键 董事会治理风险的研究主要包括董事会自身以及董事会作为股东和 股东大会的代理人产生的治理风险 董事会规模影响到决策的效率 质量 关系到 治理效率 进而影响到公司治理风险 在声誉机制的辅助约束下 和公司没有关联 的外部董事客观性更高 更能有效地行使监督职能 从而降低公司所面临的代理成 本 减少财务舞弊和盈余操纵行为 降低公司治理风险 uzun 等 2004 agrawal 和 chadha 2005 chen gongmeng et al 2005 larelle chapple etal 2008 杨 忠莲和殷姿 2006 叶康涛等 2007 等人证实了这一结论 在英美模式下 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监事会 因此有关监事会的研究较为缺乏 我国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 使得国外监事会治理的经验可供借鉴的不多 近年来不 断爆发的治理风险与危机事件 很多是由公司内部监督不力造成的 刘立国和杜莹 2003 薛祖云和黄彤 2004 张逸杰和王艳 2005 李维安和王世权 2005 张逸杰 2006 等的研究表明 监事会在防止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 降低公司治理 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监事会是对董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补充 是我国公司 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的一环 但监事会对防范治理风险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对银行治理 风险的作用尚不明晰 还有学者对监事会的存在价值有诸多异议 3 经理层治理风险 经理层作为公司决策的执行机构 对公司的经营负有直接的责任 然而 2005 年开始 高管落马 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它的根本原因就在 于 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换过程中形成的治理失控 这一转换过程中治理风 险不断增加 李维安 2005 经理层治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症结的显著表征 代理 理论认为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经理人的自利性 可能会使经理做出损 害股东利益的决策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任可能会使董事会的独立性受损 并导 致 ceo 的权力膨胀 为总经理等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方便 形成经理层的 内部人 控制 两职分任则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 降低公司治理风险 谢永珍 2006 baysinge 和 bulter 1985 以及 rechner 和 dalton 1991 的研究证明两职的分设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11 能够降低公司的舞弊行为 降低治理风险 但是对于我国银行业两职设置是否发挥 作用的研究较少 4 激励机制与治理风险 合理的激励是促使董事们有效发挥作用 确保公司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但 有学者指出董事持股不会改善监督效率和规避治理风险 coso 2000 发现在那 些制造舞弊报告的公司中 董事会成员往往参与其中或是 幕后 领导 这些成员一 般拥有大量的公司股份 安然公司的破产也证实内部董事持有公司的股份容易造成 公司治理目标的偏离 这些都说明了股权为基础的报酬与欺诈的原因之间存在着很 强的关系 m erickson etal 2004 由于我国外部声誉约束机制缺乏 当报酬较低时 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由此可能会造成大股东 操纵董事会 侵害公司价值及造成治理风险 现有研究倾向于将董事的报酬与公司 业绩割裂开来 使之能够独立做出决策 但对于何种报酬机制适宜的争论一直存在 经理层的报酬设计是影响其风险的重要因素 经营者持股曾被认为是有效激励 方式 但在安然 世通 环球电讯等相继爆发了财务丑闻之后 股票期权制度又被 美国财富杂志批评为是 财会欺诈的始作俑者 burns 和 kedia 2004 及 richard j sullivan 和 kenneth r spong 2007 发现经理人员的股票所有权会增加风险 在中 国的企业中 由于内部治理机制的弱化 经营者存在利用股权激励机制为自己谋利 掠夺股东利益的行为 王克敏和王志超 2007 李延喜等 2008 发现高管薪酬构 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个基本诱因 除此此外 在涉及管理层持股的 mbo 过程中也存在管理层通过 mbo 攫取上市公司利益现象 lee 等 1993 曾庆生 2004 朱红军等 2006 由于没有合理的经营者激励制度 外部声誉机制以及经理人市场 约束的缺失 他们不会为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做出努力 缺乏有效的激励 约束机制是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我国银行业作为一个特 殊的行业 它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合理 这种机制的合理与否会对银行治理风险产 生多大影响 目前学者对此研究尚少 5 现有治理风险研究的局限性 对公司治理风险认识处于模糊状态 对公司治理风险概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 认识 不利于公司治理风险的识别和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风险的认识多来源 于对其测量 如 david crichton miller 和 philip b worman 1999 brunswick ubs warburg 2000 german creamer 2004 等 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则偏重于公司 治理的某一层面 缺乏系统性 对于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框架 现有研究大多零散见 于公司治理的某一方面 对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还处在发现问题阶段 公司治理风 险散见于股权结构 股东大会治理 董事会治理以及监事会治理等方面 但缺乏对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12 公司治理的风险专门研究 公司治理风险预警的研究较为滞后 目前公司风险的预警依然集中在财务预警 方面 很大程度上 相对于财务风险 公司治理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 不过正是由 于这种不确定性 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预警才有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没有与管理有效结合 公司治理风险的个案研究也较为匮 乏 纵观现有公司治理风险的研究 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证研究成果 但研究 的结论并不一致 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 并且对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绩 效的关系研究较少涉及 谢永珍 2009 所以 对于公司治理风险的界定 治理风 险预警 治理风险的识别 治理风险与绩效的关系等问题的系统研究 有助于丰富 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成果 指导我国上市公司有效规避治理风险 2 2 3 银行治理风险 银行治理风险是由于其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治理行为决策的不科学以及治理对 象的复杂化 导致其无法适应动态的内外公司治理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从而导 致治理目标偏离预订目标甚至是治理系统失灵的可能性 罗胜 邱爱超 2008 金融机构的治理风险存在于对自身的治理和对治理对象的治理的双重问题中 由于过于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及信息不对称情况 会造成的治理风险累积 委托代 理理论认为 公司本质上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契约的组合 金融机构治理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 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信息不对 称 从而使其面对更多的风险 所以银行的治理目标是保持金融机构系统的稳定 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要追求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可以将金融机构主要的治理风险分为治理结构风险 治理行为风险 即决策不 科学和治理对象风险 也即指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金融机构对自身业务自理造成的 风险 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过程中 应同时关注治理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外部风险 但是法律 国家政治以及经济政策变化等所带来的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银 行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这些形成治理风险的条件 并利用相关技术疏导治理风 险 却不能完全消除这类风险 即金融机构主要的治理风险可表示如下 表 2 1 金融机构治理风险 table2 1 the governance risk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金融机构 治理风险 治理结构风险 1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2 资本结构不合理 3 内部监控机制不完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续上表 2 1 金融机构 治理风险 治理行为风险 1 董事会行为偏爱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决策风险 2 经理层行为的过度乐观 3 董事会缺少有效的管控措施来化解风险 治理对象风险 1 对其他金融机构监督程度的风险 2 对金融衍生品治理的风险 信用评价不足 3 监管部门监管滞后 弱化的 被治理 风险 资料来源 罗胜 邱爱超 2008 基于公司治理系统论的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研究 2 3 公司治理风险与绩效 2 3 1 经营绩效的含义 目前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概念及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较为 一致的看法认为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是指在保证其盈利性 流动性 安全性的基 础上 能够合理配置银行的资源 获取最大利润并要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 的流动 是银行盈利能力 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 我们可以从宏观 和微观两个层面对银行经营绩效加以分析 首先 从宏观层面看 银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是银行经营绩效 也就 是银行在保证其盈利性 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 凭借自身资源为社会调剂资金 余缺 并促进资金合理流动的能力 反映在数量上就是整个银行要素的投入量与国 民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质量之比 其次 从微观层面看 银行在社会竞争中 也是自负盈亏的经营个体 为了其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在它履行特殊社会职责的同时 也会使用存贷款或中间业务以 及其他的商业手段来获取利润 因此银行业经营绩效也就可以理解为银行的投入产 出比或成本收益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