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力感产生原因及其行为模式研究陕西彬县范公中学(713500) 李晓军摘 要 通过对无力感产生现象的分析发现,无力感的产生可由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也可由连续的太过轻易的成功体验导致,根据无力感产生的原因、心理成分和影响的不同,将其分为避害型无力感(即习得性无力感)和趋利型无力感。通过对无力感产生行为模式的研究,发现无力感的产生与行为和结果之间发展型递进区间的有无、数目和通过难度密切相关。关键词 无力感; 无力感产生原因; 趋利型无力感;发展型递进区间1无力感产生原因的分析1.1无力感产生现象:现象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选取高考真题来进行课堂提问,起初同学们积极性很高都认真思考,还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但是说出来的答案都跟标准答案相距甚远,教师否定了学生的答案后要求学生继续思考,学生最终也没能说出正确答案,最后教师只得告知学生。基本上每节课,类似的过程都会重演,一学期下来,同学们上课都不再积极思考或发言,成绩明显下滑。现象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在批阅学生作业时,无论学生作业质量如何都想方设法给予A等评价,起初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较高,随着作业次数增多,同学们发现无论认真做作业还是敷衍了事,结果都会得A,很多同学就开始不认真做作业,一些原本认真做作业的学生也出现书写不认真,不写解题过程甚至不按时交作业等现象。原本不太认真的学生书写更加潦草,抄袭次数更多甚至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竟然一次性抄袭几次作业来要求教师给予A等评价。1.2无力感产生原因分析:上述现象中学生都产生了无力感,其中现象一中学生产生无力感因为多次回答问题的努力都没有成功,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其陷入对得出正确答案的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状态,即塞里格曼和梅尔发现的习得性无力感;而现象二中学生产生无力感是因为每次获得A等评价的努力都获得成功,连续的成功体验导致其陷入对获得A等评价的行为结果感到能轻易控制、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对行为草草应付、对结果不加珍惜的状态。现象一中学生产生无力感主要经以下历程:1连续的“结果不可控”的失败体验。2形成“结果不可控”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4产生无力感。现象二中学生产生无力感主要经以下历程:1连续的“结果轻易可控”的成功体验。2形成“结果轻易可控”的认知3形成“将来结果也轻易可控”的期待。4产生无力感。1.3结论:现象一中学生产生无力感是因为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都获得失败,使其在认知上,产生个体行为与结果之间无相依关系的期望;在动机上,放弃反映,不做尝试,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在情绪上,变得冷漠和抑郁,其产生无力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避免继续失败的体验对心理造成创伤,可称之为避害型无力感。现象一中学生产生无力感是因为只需轻易的努力甚至无需努力也会获得成功,太过容易的成功体验,使其在认知上,产生个体行为与结果之间应然相依关系的期望,甚至认为成功对其而言是一种贿赂;在动机上,不积极主动,只进行浅尝辄止的尝试;在情绪上,变得无所谓甚至有意应付、轻视行为结果,其产生无力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放任期待,希望不经过努力而获得想要的结果,可称之为趋利型无力感。综上可根据无力感产生的原因、心理成分及其影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趋利型无力感和避害型无力感。趋利型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太过容易的成功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能轻易控制、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对行为草草应付、对结果不加珍惜的状态。2对产生无力感行为模式的研究2.1上述现象中,学生产生无力感的过程可体现为如下行为模式:动机+预期+行为结果(失败或成功)1动机:学生渴望获得正确答案或A等评价。2预期:经过努力思考或认真做作业会获得正确答案或A等评价。3行为:实施努力思考或认真做作业的行为。4结果:获得正确答案或A等评价则成功,未获得正确答案或A等评价则失败。2.2对产生避害型无力感的行为模式分析:经过连续的失败体验,使个体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了不可控的相依关系并认识到行为无法对结果产生影响,进而降低预期,使个体的内部动机陷入无法被激活的僵硬状态,从而降低实施行为的频率或强度。2.3对产生趋利型无力感的行为模式分析:经过连续的太过容易的成功体验,使个体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了应然的相依关系即认识到有行为就一定会有结果,不管行为频率或者强度如何,获得的结果都一样,从而损伤了个体的内部动机,进而降低实施行为的频率或强度。2.4启示;2.4.1发展型递进区间在产生无力感行为模式中的提出对比产生两种无力感的行为模式,可知个体在认知上所建立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产生无力感的决定性因素,避免无力感的产生应使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可控的而非应然的相依关系即发展型的相依关系。其特点是:个体必须付出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个体付出最大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因此,要避免无力感的产生,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就应存在一系列个体通过不同程度努力才能够克服的障碍。这种障碍我们可以看做个体在通过实施行为到获得行为结果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系列区间,可称之为发展型递进区间。发展型递进区间是指个体在行为模式中,付出最大努力一定能完成的任务水平与不付出努力则不能完成的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其特点是:个体不付出努力不可能通过该区间;个体付出最大努力一定能通过该区间;发展型递进区间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多个发展型递进区间之间是连续的、递进的;在同一行为模式中不同个体所对应的发展型递进区间存在差异。发展型递进区间是衡量个体相对于任务的行为能力和任务相对于个体的实施难度的一个相对性指标。不同个体在完成同一任务过程中,所通过的发展型递进区间越少,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小,则该个体相对于任务的行为能力越强;反之,越弱。同一个体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所需通过的发展型递进区间越少,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小的任务相对于个体的实施难度越小;反之,越大。2.4.2发展型递进区间在产生无力感行为模式中的应用避免无力感的产生,一方面要使行为和结果之间必须要存在发展型递进区间,另一方面要控制发展型递进区间的数目和通过的难度。1不存在发展型递进区间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应然的相依关系,从逻辑上讲这种关系是必然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必然性即有行为就一定会有结果,不管行为频率或者强度如何,获得的结果都一样,使个体获得行为频率或强度对结果无关紧要的认知,从而损伤了个体的内部动机,产生了无力感,进而降低实施行为的频率或强度。2存在的发展型递进区间数目过多或通过难度过大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是不可控的相依关系,使个体获得行为对结果无法产生影响、行为和结果之间不存在可控的递进的相依关系的认知,认为行为对结果没有意义,从而产生无力感,进而降低实施行为的频率或强度。对产生无力感的个体,可通过提供行为支架,帮助其消除无力感。所谓行为支架是指通过提供行为支持,帮助个体获得并成功通过发展型递进区间,并最终能独立完成相应任务水平。1对产生趋利型无力感的个体可通过在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 第十一章 实验十二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说课稿 鲁科版选修3-2
- 传感器的基本误差和精度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传感器检测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装备制造大类
- 专项法律委托代理服务合同8篇
- 2025劳动合同法律知识库
- 2025德坤劳动合同(普通劳务工)
- 益阳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渐变工具和油漆桶工具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类-电子与信息大类
- 2025股权质押借款合同范本
- 八年级生物上册 16.3《动物行为的研究》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 乌兰察布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运动会进行课件
- 2025年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理论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河南省事业单位面向哈密市和十三师新星市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15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苗族舞蹈课件
- 煤矿安全规程2025版解读
- 监狱公选面试题库及答案
- 具有法律效应的还款协议书6篇
- 2025年中国铁建集团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及参考答案
- 110KV线路断路器控制回路
- 行业资料3东广场地热井招标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