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生平事业.doc_第1页
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生平事业.doc_第2页
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生平事业.doc_第3页
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生平事业.doc_第4页
东晋北府兵将领刘牢之的生平事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東晉北府兵將領劉牢之的生平事業 黃柏豪一、 前言東晉時期,天下紛亂,早先與前秦之間發生了淝水之戰,之後陸續和北方有一些征戰,造成了天下局勢的不穩定。除了外患之外,在東晉朝中也陸續發生一些鬥爭,加上國內的一些叛亂勢力,使得在內憂外患之下,東晉王朝更加混亂不安,最後則因內部鬥爭而滅亡。在東晉早期混亂不安的局勢下,有一支因應淝水之戰的軍團-北府兵因而產生,北府兵除了對淝水之戰有所影響外,更對後來內部的叛亂、鬥爭有一定的影響力。劉牢之為東晉北府兵中一位重要的將領,早期投效軍旅,崛起於淝水之戰,期間經歷不少重要戰事,後來更一度掌控北府兵,對東晉末年之局勢有所影響。本文就劉牢之生平事業做一分析,探討劉牢之在北府兵中的事業,以及對東晉王朝當時政局之影響。二、 劉牢之的出生背景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生於東晉時代,自幼出生於尚武世家,從其曾祖及其父的武功表現可看出劉氏一家世代尚武。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曾祖羲,以善射事晉武帝,歷北地、雁門太守。父建,有武幹,為征虜將軍。世代以壯勇稱。(註一)劉牢之由於曾祖、父親都曾為晉朝武官,劉家世代以壯勇而著稱,劉牢之在此尚武家風下,應也長於武功,後來謝玄在京口募卒,時機一到,劉牢之便投身北府兵之中一展長才。除了尚武的家風之外,劉牢之自身條件也頗為優異。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牢之面呈紫赤色,鬚目驚人,而沈毅多計劃。(註二)由此看來,劉牢之除了家風尚武之外,本身亦相貌不凡,且為沈穩剛毅多計謀之人,自身良好的條件加上家風因素,奠定了劉牢之之後在北府兵中能夠佔有一席之地的基礎。劉牢之活躍的時代背景,是在淝水之戰前後到東晉末年之間,其事業也大半在此時期,此時天下的局勢是相當混亂的,他能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淝水之戰中把握了機運。在西晉王朝滅亡之後,北方為五胡盤據,漢族勢力退據江南。公元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晉室,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到公元四二0年劉裕篡晉之間,這個王朝一共維持了凡十一帝一0三年的偏安統治(註三)。東晉到孝武帝時,由謝安執政,為了應付北方前秦帝國的南侵,於是謝安命其弟謝玄籌組史上所稱之北府兵應戰,而這支軍團,後來也對東晉後來的政軍上有重大影響。劉牢之就是在此混亂的背景局勢下崛起,掌握時機,投身軍旅,後來更一度掌控北府兵兵權,對東晉末年的局勢有一定的影響力。三、 劉牢之在北府兵團和東晉王朝中事業的表現 劉牢之的生平事業,主要在於戰事上的表現,以及對當代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和變化。劉牢之在投入北府兵之後,可根據他在北府兵中的表現,來劃分時期,再從各個時期中的表現,進一步分析他在北府兵團和東晉王朝中地位的升降和原因及對當時局勢的影響。茲就其列傳所劃分時期如下:一、崛起時期(淝水之戰):東晉到了晉孝武帝初期,前秦苻堅一統北方,挾著強大兵力南下欲攻打東晉,劉牢之即是在此戰之中崛起。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註四)東晉當時由謝安掌政,面對北方強大的勢力南下,謝安令謝玄在京口這個地方組織兵力,晉人謂京口為北府,劉牢之等人本是徐、兗二州之人,即今日江蘇、河北、山東一代的人,由於北方動亂逐漸南下居於南方,經過土斷之後,變成京口人(註五),由於這裡民風強悍,謝玄在此地組織北府兵,而北府兵也是東晉打勝淝水之戰的軍事基礎。從列傳、史料看來,劉牢之家族本是北方人,土斷後定居京口,初期以驍勇猛壯投效北府兵而被命為參軍,而他在北府兵中的表現是相當優秀的,北府兵也百戰百勝,此時北府兵剛剛創立不久,劉牢之的表現優異,故劉牢之在北府兵和東晉朝中的地位是逐漸上升的,也逐漸嶄露頭角。初加入北府軍團的劉牢之,表現優良,再來看劉牢之在淝水之戰前後有哪些戰功事業。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及堅將句難難侵,玄率何謙等據之。牢之破難輜重於盱眙,獲其運船,遷鷹揚將軍、廣陵相。時車騎將軍桓沖擊襄陽,宣城內史胡彬率眾向壽陽,以為沖聲援。牢之領卒二千,為彬後繼。淮淝之役,苻堅遣其弟融及驍將張蚝 攻陷壽陽,謝玄使彬與牢之距之。師次硤石,不敢進。堅將梁成又以二萬人屯洛澗,玄遣牢之以精卒五千距之。去賊十里,成阻澗列陣。牢之率參軍劉襲、諸葛求等直進渡水,臨陣斬成及其弟雲,又分兵斷其歸津。賊步騎崩潰,爭赴淮水,殺獲萬餘人,盡收其器械。堅尋亦大敗,歸長安,餘黨所在屯結。牢之進平譙城,使安豐太守戴寶戍之。遷龍驤將軍、彭城內史,以功賜爵武岡縣男,食邑五百戶。牢之進屯鄄城,討諸未服,河南城堡承風歸順者甚。(註六)劉牢之在淝水之戰的表現可以說是戰功彪炳。首先,在太元三年的苻堅第一次伐晉戰役(襄陽徐淮之戰)之中,當時苻堅遣四路大軍攻破襄陽,又別遣大軍攻打淮徐,起初前秦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後來東晉謝玄、桓沖等將領率軍抵抗,經過激戰,謝玄反攻盱眙(註七),劉牢之擊敗苻堅大將句難,擄獲它們的運補船,使得前秦軍退居淮陰、淮北,最後敗走退回北方。在此戰,劉牢之戰功不小。接著在太元六年苻堅第二次伐晉之戰(淝水之戰),前秦軍犯竟陵,桓沖派南平太守石虔破之,太元七年九月桓沖派揚威將軍朱綽攻襄陽(註八),劉牢之又為桓沖北伐襄陽的後繼部隊,晉軍擄掠六百餘戶而還,此為淝水之戰前的初步交戰,劉牢之在此戰雖沒有重大功勞,但扮演後繼部隊的角色也算稱職。再來東晉和前秦雙方都大舉出兵,此時前秦已有伐晉之謀,太元八年八月,苻堅以其弟陽平公苻融和大將張蚝為前鋒,欲攻東晉,前秦軍大舉南下,東晉首都建康大震(註九),謝玄、桓玄出面抵抗,前秦軍攻至壽陽,謝玄派胡彬和劉牢之抗之。太元八年十月,苻融攻克壽陽,胡彬退保硤石。接著前秦大將梁成率軍屯於洛澗,謝玄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前往迎戰,梁成阻澗以待,劉牢之直前渡水,以寡敵眾擊敗梁成,在此役劉牢之更是斬殺了梁成及其弟梁雲,分兵斷其歸津,前秦部騎崩潰,死傷眾多。在洛澗之役成功後,劉牢之又進平譙城、屯鄄城,使得淮河以南的眾多勢力,一度順著這股形勢歸順東晉王朝。此戰可算是劉牢之在淝水之戰的代表作,由於洛澗大勝,使得晉軍士氣倍增,謝石、謝玄水路並進,苻堅在壽陽望晉軍氣勢大增,又望八公山草木,以為草木皆晉兵,雙方交戰後,前秦軍大敗,退回長安。由於劉牢之在淝水之戰傑出的表現,如此大的戰功,足以影響淝水之戰的成敗,也使劉牢之在北府兵和東晉王朝中的地位扶搖而直上。從起初的小小參軍,升到鷹揚將軍、廣陵相,之後更升到了龍驤將軍、彭城內史,以功賜爵武岡縣男,食邑有五百戶之多,此時期的劉牢之可真謂意氣風發於一時。二、淝水戰後時期:淝水戰後的劉牢之,根據其列傳來分析,也可細分為兩個小時期,再從這兩個時期來看劉牢之的表現。(一)救鄴之戰:劉牢之在淝水戰後雖因戰功地位大為提昇,但是並非能一直保全地位下去。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時苻堅子丕據鄴,為慕容垂所逼,請降,牢之引兵救之。垂聞軍至,出新城北走。牢之與沛郡太守田次之追之,行二百里,至五橋澤中,爭趣輜重,稍亂,為垂所擊,牢之敗績,士卒殲焉。牢之策馬五丈澗,得脫。會丕救至,因入臨漳,集亡散,兵復少振。牢之以軍敗徵還。頃之,復為龍驤將軍,守淮陰。後進戍彭城,復領太守。(註十)在淝水戰後,前秦諸軍皆潰敗,惟獨慕容垂之軍得以保全。慕容垂由於部下的擁戴,起兵復國,為前燕,稱燕王,欲取鄴為根據地,於是在北方大舉擴張(註十一)。當時苻丕據鄴城,慕容垂引兵圍之,於是苻丕求救於晉,謝玄派劉牢之等將救鄴。起初劉牢之進兵至鄴,擊敗燕兵,慕容垂遂撤圍退到新城,劉牢之追擊,追了二百里到五橋澤,爭燕輜重,部隊大亂,卻被慕容垂趁機所擊敗。劉牢之慘敗,單騎敗走,等到前秦兵救至,回到鄴城,收集亡散,才以敗軍之徵返回朝中。劉牢之在救鄴之戰中,可以看出有貪功的跡象,不但爭奪燕軍的輜重,又貿然急於追擊燕軍,於是被敵人趁機擊敗,此戰為他從軍以來首次被打敗,之後在北府兵的地位稍微下降,但是不久又恢復成為龍驤將軍,鎮守淮陰,又成為彭城太守,可見在東晉的這一段時期,還是非常需要像劉牢之這樣的猛將,雖然他打過敗仗,但是還是需要他來戍守保衛東晉。這代表著劉牢之之前淝水之戰的表現已受賞識,故雖然打敗戰還是被信任,也有可能跟劉牢之在北府兵中已經有了勢力地位有關,否則不會如此快恢復地位。(二)平劉黎、張遇、司馬徽之亂: 劉牢之雖然在救鄴之役打了敗仗,但是很快的將功贖罪。在此一時期,劉牢之的戰功在於平定一些小亂,安定東晉內部。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 祅賊劉黎僭尊號於皇丘,牢之討滅之。苻堅將張遇遣兵擊破金鄉,圍太山太守羊邁,牢之遣參軍向欽之擊走之。會慕容垂叛將翟釗救遇,牢之引還。釗還,牢之進平太山,追釗於鄄城,釗走河北,因獲張遇以歸之彭城。祅賊司馬徽聚黨馬頭山,牢之遣參軍竺朗之討滅之。時慕容氏掠廩丘,高平太守徐含遠告急,牢之不能救,坐畏懦免。(註十二)在救鄴之役後,雖然戰敗,但是又復為龍驤將軍,成為彭城太守,鎮守淮陰。當時有祆賊劉黎稱帝於皇丘,劉牢之引兵平定,這是他戰敗後的第一件戰功。緊接著苻堅的將領張遇攻打金鄉,包圍太山太守羊邁,劉牢之派遣手下參軍向欽之擊退,直到慕容垂手下的叛將翟釗救了張遇,才收兵。等到翟釗退走,劉牢之進而平定太山,又追擊翟釗在鄄城,使得翟釗不得不敗走,捕獲張遇,才退回彭城。這一場戰役,劉牢之成功的抵擋了前秦所剩餘的一些進犯東晉的勢力。之後,祆賊司馬徽在馬頭山聚黨,劉牢之又派遣手下參軍竺朗之討滅它,只是當時慕容氏的燕軍掠奪廩丘,劉牢之的軍團無法救援,不禁有保存自身實力之疑慮。總歸來說,劉牢之在復位之後,已經有了自身的勢力,在東晉朝中和北府兵團中的地位也逐漸穩定,同時憑藉著北府兵的力量,此時期也為東晉王朝平定一些亂事,對東晉王朝有所貢獻,此為劉牢之在此一時期的主要事業。三、東晉晚期政爭時期:東晉在淝水之戰後,謝安的聲望極高,進位太保、太傅,都督十五州軍事,但是招致王室猜疑,於是請求北征,鎮於廣陵,實際卻是遭孝武帝之弟會稽王司馬道子排擠而離開朝廷,不久病死。當時司馬道子與孝武帝均荒誕無度,雙方又產生摩擦,孝武帝命王恭(太原王氏,世族大地主,王皇后之兄)為南兗州刺史,鎮北府、又以殷仲甚(陳郡殷氏,世族大地主)為荊州刺史,掌控上游事業。兩人為孝武帝培植來對付朝中權臣的力量,但後果卻是加速內部統治階級的分化。孝武帝死後,子司馬德宗即位為安帝,朝政卻被司馬道子所控制,此時司馬道子引用王國寶(太原王氏,世族大地主,謝安婿)、王緒(國寶從弟)為心腹以抗王恭、殷仲甚,於是中央與方鎮關係越演越烈。(註十三)劉牢之此時期在北府兵之中勢力已相當大,但北府兵真正的控制權卻是在王恭以及殷仲甚的手中。雖是如此,劉牢之在北府兵的影響力卻還是不可忽視,也由於劉牢之,使得之後東晉的政局產生重大的變化。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及王恭將討王國寶,引牢之為府司馬,領南彭城內史,加輔國將軍。恭使牢之討破王廞,以牢之領晉陵太守。恭本以才地陵物,及檄至京師,朝廷戮國寶、王緒,自謂威德已著,雖杖牢之為爪牙,但以行陣武將相遇,禮之甚薄。牢之負其才能,深懷恥恨。(註十四)公元三九八年,王恭第一次舉兵,司馬道子、王國寶把持朝政,王恭以諸王國寶為藉口起兵,荊州刺史殷仲甚也起兵相應(註十五)。劉牢之被命為府司馬、彭城內史、輔國將軍,領北府兵朝中央前進。王恭命劉牢之討破王廞,之後進佔晉陵,成為晉陵太守。此舉使東晉朝廷驚恐,北府兵本是用來捍衛京師的,但現在王恭卻以劉牢之領北府兵再聯絡荊州殷仲甚來對抗中央,中央的司馬道子自然無法抵禦,只得把王國寶、王緒等權臣殺死,請求王恭退兵。此時期的劉牢之為王恭手下的將領,已位居北府兵領導地位,掌控北府兵的部分兵權,故王恭以劉牢之為先鋒進兵朝廷。但是根據列傳來看,王恭頗為自負,視劉牢之為手下爪牙,對待他如其他一般行陣裡的武將,劉牢之心裡已感到不是滋味,但又迫於王恭威勢而不敢造反,只能暫時屈居王恭之下為其賣命,後來王恭再度舉兵,事情則有了變化。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及恭之後舉,元顯遣廬江太守高素說牢之使叛恭,事成,當即其位號,牢之許焉。恭參軍何澹之以其謀告恭。牢之與澹之有隙,故恭疑而不納。乃置酒請牢之於眾中,拜牢之為兄,精兵利器悉以配之,使為前鋒。行至竹里,牢之背恭歸朝廷。恭既死,遂代恭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晉陵軍事。牢之本自小將,一朝據恭位,眾情不悅,乃樹用腹心徐謙之等以自強。時楊佺期、桓玄將兵逼京師,上表理王恭,求誅牢之。牢之率北府之眾馳赴京師,次于新亭。玄等受詔退兵,牢之還鎮京口。(註十六)公元三九八年,王恭第二次舉兵,起因於司馬道子引王尚之、王休之為心腹,樹立王愉為江州刺史以屏障中央。王恭於是聯合荊州刺史殷仲甚、廣州刺史桓玄起兵。桓玄使南郡相楊佺期為前鋒,沿著長江東下;王恭則是再命劉牢之為前鋒,統帥北府兵南下京師;另一方面司馬道子派遣其子司馬元顯為都督,統兵抵禦。(註十七)司馬元顯在此戰役中,運用謀略,派遣廬江太守高素前去遊說劉牢之反叛,事成之後由劉牢之取代王恭,統領北府兵所有兵權,由於先前舉兵,劉牢之已對王恭有所不滿,故劉牢之答應了元顯要求。從劉牢之部分來推測,他應該掌控不少北府兵力量,故有把握答應元顯要求而反王恭。從列傳看來,王恭雖然視劉牢之為爪牙,但還是頗信任劉牢之。列傳上說明了此舉被參軍何澹之所發現而密告王恭,但是王恭卻不相信,反而以一些舉動加強拉攏劉牢之,可見王恭還是不疑劉牢之,但是劉牢之方面卻已不是如此,到了最後還是倒戈襲擊王恭,使王恭兵敗而死。王恭死後,桓玄、殷仲甚等人匆忙退兵,再以桓玄為盟主。劉牢之此舉使得朝廷獲得勝利,威脅解除,劉牢之也因此掌控了北府兵的全部兵權,在東晉朝中的地位也大為提昇,成功的取代了王恭。但是,卻引發桓玄、楊佺期等人不滿,欲討伐劉牢之,但是桓玄、楊佺期最後還是迫於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過於強大而不敢有所行動,雙方均退兵。由於劉牢之的反叛使得王恭失敗,可知此時期為劉牢之生涯中,最為關鍵的時刻。在東晉政爭之中,本來中央和地方勢力相差不多,而地方勢力甚至將進一步擊潰中央,但最後因劉牢之叛變王恭這個因素,使得中央司馬元顯獲勝。由此看來,劉牢之的反叛對於北府兵和東晉王朝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他的反叛,造成了東晉局勢的大轉變,劉牢之本身也因此躍居北府兵領導者。四、討伐孫恩之亂時期:在朝廷獲得勝利之後,司馬元顯顧及到有荊州桓玄的威脅、北府兵劉牢之難以控制,所以欲建立一支新軍來對抗。但是因為兵源缺乏,於是下令強徵浙東諸郡其本身或父祖本是奴隸,後已放免為佃客的壯丁,集中京師,擔任兵役(註十八)。加上浙東早先有五斗米教孫泰因伐王恭卻被司馬元顯所誘殺,其兄子孫恩躲入海中,愚民以為孫泰不死而集資給孫恩,孫恩欲圖謀報仇(註十九)。在這兩種背景之下,孫恩自海上發兵作亂,造成東晉王朝浙東沿海諸郡不安,甚至威脅到京師。孫恩起兵作亂,東晉朝廷命謝琰督軍討伐,而劉牢之也自行請命討伐孫恩。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及孫恩攻陷會稽,牢之遣將桓寶率師救三吳,復遣子敬宣為寶後繼。比至曲阿,吳郡內史桓謙已棄郡走,牢之乃率眾東討,拜表輒行。至吳,與衛將軍謝琰擊賊,屢勝,殺傷甚眾,徑臨浙江。進拜前將軍、都督吳郡諸軍事。時謝琰屯烏程,遣司馬高素助牢之。牢之率眾軍濟浙江,恩懼,逃于海。牢之還鎮,恩復入會稽,害謝琰。牢之進號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率眾東征,屯上虞,分軍戍諸縣。恩復攻破吳國,殺內史袁山松。牢之使參軍劉裕討之,恩復入海。頃之,恩浮海奄至京口,戰士十萬,樓船千餘。牢之在山陰,使劉裕自海鹽赴難,牢之率大眾而還。裕兵不滿千人,與賊戰,破之。恩聞牢之已還京口,乃走郁洲,又為敬宣、劉裕等所破。及恩死,牢之威名轉振。(註二十)由於三吳地區因司馬元顯的政策而人心擾動,孫恩趁勢從海島率其黨羽進攻三吳地區,攻陷會稽。會稽失陷,吳國內史桓謙等官員皆棄郡而走,將士皆聞風潰散,同時三吳地區諸郡民眾起兵響應孫恩,孫恩遂成一股龐大叛亂力量。賊兵在三吳地區所至,燒房舍、掠財物慘不忍睹。東晉遣謝琰都督軍事討伐孫恩,此時劉勞之也請命討伐,派遣桓寶前來救三吳,又以其子劉敬宣為後繼部隊前來相助。劉牢之到了三吳地區與謝琰節節獲勝、所向皆克。後來謝琰留在烏程,遣司馬高素助劉牢之渡江討伐孫恩,朝廷又加封劉牢之為前將軍,都督吳郡軍事。劉牢之此時用劉裕為參軍,領兵進擊,大破賊兵(註二十一)。不久,劉牢之渡浙,孫恩懼其勢力,便逃離海島。孫恩逃于海,謝琰鎮守會稽,但日漸驕怠不修武備,孫恩於是又起擾浙東,入會稽,謝琰出戰,兵敗,為帳下張猛所殺(註二十二)。朝廷遣諸將討伐,皆被孫恩所敗,於是詔劉牢之為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軍事,率北府兵擊孫恩,孫恩又逃于海。劉牢之屯軍在上虞,分兵派遣劉裕戍守句章(浙江縣邾縣)以防孫恩。之後孫恩又在沿海大舉活動,但卻被劉牢之、劉裕屢次擊敗。孫恩於是向北走,吳郡內史袁松山修壘以抵抗之,卻被孫恩擊敗。劉牢之又遣劉裕擊之,孫恩又逃于海。不久,孫恩竄入長江,出現在京口,戰士十餘萬,樓船千餘艘,京師震動,急忙下令江北軍隊入衛京師。劉牢之追之不及,派遣劉裕自海鹽救援,劉裕以寡擊眾,擊敗孫恩,此時劉牢之回到京口,孫恩知京師建康已有防備,於是派兵攻廣陵,自己攻郁洲,但是與劉裕交戰,被劉裕及劉敬宣擊敗,最後投海而死。劉牢之在孫恩之亂平定後,威名因而大振。此時期劉牢之最大的功業在於主動的領導北府兵平定孫恩之亂。孫恩之亂使得東晉王朝東土不安,甚至危及京師建康,此時位於江北的北府兵前來平亂可謂真正發揮了北府兵當初建立的構想,用來抵抗謂外敵和屏障京師。劉牢之在叛王恭取得兵權後,急於建立自身的威望,一方面可在東晉朝中取得立足之地,一方面也可建立起領導北府兵的威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衛將軍謝琰為北府兵宿將,同時謝琰也是謝安之子。孫恩在東土做亂,直接危害到的便是以王、謝世家大族為主的莊園經濟受到破壞(註二十三)。由於此淵源,劉牢之會領導北府兵主動協助謝琰,可能是基於此原因。總歸來說,此時期平定孫恩之亂的劉牢之是處於生涯最為頂峰的時刻。一方面平定孫恩之亂,功勞甚大,可在東晉朝中立足。二來成功的統馭北府兵獲得一次勝利,威望得以建立,成功的接手王恭留下的北府軍團。另外,此次戰役也代表了北府軍團中另一位傑出的將領的崛起,即是後來篡晉的劉裕。孫恩之亂給他機會立下汗馬功勞,奠定了他在北府軍團的基礎,也支持了他後來能夠成就霸業的因素。五、沒落時期:在東晉王朝平定孫恩之亂後,浙東卻已遭受戰爭的緣故而殘破不堪。浙東農民起義,東晉政府派遣大軍鎮壓,因此把江浙地區搞的殘破不堪,生產力量大幅下降。浙東揚州地區生產事業破壞,荊州勢力自然躍居揚州之上。此時荊州刺史桓玄在經過與殷仲甚、楊佺期鬥爭後,已經擊敗殷、楊,上表請求領有荊、江兩州,卻被朝廷拒絕。(註二十四)因此桓玄趁東晉政府財政糧食困難時,封鎖長江,造成下游糧荒更加嚴重,東晉政府不得不下令討伐桓玄(註二十五)。而劉牢之此時期為北府兵領導人物,和中央司馬元顯同屬一陣營,東晉中央欲討伐荊州桓玄,勢必要借重北府兵力量以抗衡之。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元興初,朝廷將討桓玄,以牢之為前鋒都督、征西將軍,領江州事。元顯遣使以討玄事諮牢之。牢之以玄少有雄名,杖全楚之眾,懼不能制,又慮平玄之後功蓋天下,必不為元顯所容,深懷疑貳,不得已率北府文武屯洌洲。(註二十六)東晉政府欲討伐桓玄,以司馬元顯為大都督,拜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征西將軍,領有江州政事。當時中央的司馬元顯想要和荊州的桓玄對抗,若沒有了劉牢之的力量,一定無法擊敗桓玄,所以以江州來拉攏在京口的劉牢之,並且派遣張法順去聯絡劉牢之(註二十七),劉牢之頗以為難,認為桓玄勢力龐大,率領荊州兵強大,恐怕難以制止,最後司馬元顯還是以劉牢之為主力,欲借劉牢之的力量平定桓玄。但從劉牢之方面來分析,根據其列傳看來,劉牢之既怕桓玄的勢力,又對司馬元顯不是很順服,深怕自己滅了桓玄之後,司馬元顯更驕傲,而自己功名更盛,一定不會為司馬元顯所容,此外劉牢之本身也擁有強兵,憑恃自己有才武,野心也很大,於是屯兵在洌州,採取觀望的態度,此時劉牢之已對中央司馬元顯懷有貳心,也是日後叛變的發端。除此原因之外,造成日後劉牢之叛變的因素還有兩個。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 桓玄遣何穆說牢之曰:自古亂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樂毅、玄德孔明,然皆勳業未卒而二主早世,設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禍也。鄙語有之: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猶不敢信其功臣,況凶愚凡庸之流乎!自開闢以來,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見容於闇世者而誰?至如管仲相齊,雍齒侯漢,則往往有之,況君見與無射鉤屢逼之仇邪!今君戰敗則傾宗,戰勝亦覆族,欲以安歸乎?孰若翻然改圖,保其富貴,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無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惟君圖之。牢之自謂握強兵,才能算略足以經綸江表,時譙王尚之已敗,人情轉沮,乃頗納穆說,遣使與玄交通。其甥何無忌與劉裕固諫之。並不從。俄令敬宣降玄玄大喜,與敬宣置酒宴集,陰謀誅之,陳法書畫圖與敬宣共觀,以安悅其志。敬宣不之覺,玄佐吏莫不相視而笑。(註二十八)從列傳看來,當時劉牢之在洌州觀望,一方面不服司馬元顯,一方面也是想藉桓玄勢力來滅掉司馬元顯,於是不肯出兵討伐桓玄。而桓玄應該也明白劉牢之的心意,於是派了劉牢之族舅何穆來說服劉牢之,加上當時在譙的王尚之敗在桓玄手裡,人心震撼,由於這兩個因素,劉牢之於是接受了何穆之的遊說,叛司馬元顯而降桓玄。當時其甥何無忌和手下將領劉裕皆勸說劉牢之,但劉牢之心意堅定,並不採納他們的意見,派遣他們投降桓玄。從此事件分析劉牢之的決定,劉牢之看到人情轉為沮喪,加上何穆勸說,無法堅信自己本身立場,而害怕如果桓玄勝利之後會對他不利,所以投降桓玄。由於不當的評估,加上自己太剛愎自用,不信屬下勸說而投降,註定劉牢之後來要滅在桓玄手中。劉牢之投降後,桓玄勢力轉強,司馬元顯等人立即失勢,桓玄入京之後,斬殺司馬元顯等人,自立為宰相,控制了中央。劉牢之的決定,再一次改變了東晉的政局,而劉牢之代表的是北府兵的勢力,也可以說是由於北府兵,東晉政局再一次的改變。從劉牢之降桓玄之後,政局改變,劉牢之之後的地位也大為改變。根據晉書劉牢之列傳記載:元顯既敗,玄以牢之為征東將軍、會稽太守,牢之乃歎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將至矣!時玄屯相府,敬宣勸牢之襲玄,猶豫不決,移屯班瀆,將北奔廣陵相高雅之,欲據江北以距玄,集眾大議。參軍劉襲曰: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語畢,趨出,佐吏多散走。而敬宣先還京口拔其家,失期不到。牢之謂其為劉襲所殺,乃自縊而死。俄而敬宣至,不遑哭,奔于高雅之。將吏共殯斂牢之,喪歸丹徒。桓玄令眾砍棺斬首,暴尸於市。及劉裕建義,追理牢之,乃復本官。(註二十九)司馬元顯失勢後,桓玄自立為丞相,大肆對軍政加以改變,以劉牢之為會稽太守,征東將軍,讓他到浙東地區,遠離北府兵據點-京口,因此緣故,劉牢之以為兵權將被奪,最後屯兵班瀆,想要投靠廣陵的高雅之而再次背叛桓玄。從上面史料記載,由於劉牢之欲造反桓玄此舉造成部下反對,當時北府兵其他將領,劉襲、劉裕、何無忌都反對劉牢之的行徑而離開他,最後劉牢之失去北府兵屬下的支持,自縊而死,結束它的一生。總觀來分析劉牢之這一時期的事業,劉牢之在平定孫恩之亂後,事業達到顛峰,但後期卻又是因為捲入政爭之中而導致沒落,甚至喪失生命,此外,劉牢之反叛無常的行為也是造成部下離心的主要原因。劉牢之生涯結束後,劉襲、劉裕、劉敬宣等北府兵將領之後一度佔據山陽起兵反桓玄,但是失敗而投奔南燕、前秦(註三十)。至此,從謝玄培養的北府兵軍團,到了這個時期,已經岌岌可危而將殆盡。由此來看劉牢之在東晉末期的影響力,可以發現,劉牢之的死亡,造成了北府兵集團突然失去領導重心,最後主要將領都投奔北方,同時也北府兵的失去勢力,才使得後來桓玄能篡晉,劉牢之影響可謂深遠。四、 結語在東晉紛亂的時代裡,劉牢之靠著自身的實力,加上掌握了時機,在北府兵之中崛起,可謂時勢造英雄之例。然而,劉牢之在淝水之戰中的優良表現也為他後來自身的發展創下良機,這是英雄懂得利用時勢。自身的實力加上早期的戰功使得劉牢之很快躍升北府兵的領導階層,但是也開始了爭奪權力。劉牢之在肥水之戰到東晉末年之一段時間裡的事業,早期的劉牢之對東晉王朝是有貢獻的,但是在東晉地方和中央爭奪勢力的其中,畢竟也難免脫身其外不受影響而加入了爭奪權力的行列,甚至還一度掌控了北府兵。姑且不論劉牢之是否為了本身利益的出發點而言,他對東晉的貢獻在於:一、對淝水之戰成敗有重大影響力,東晉淝水之戰能成功劉牢之的貢獻良多。二、平定東晉內部一些局部性的叛亂,穩定地方。三、率軍幫忙平定孫恩之亂,穩定東晉的政局,延續東晉政權的時間。這是劉牢之事業之中,對東晉有貢獻而值得一提之處。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加入鬥爭行列之後,劉牢之為了本身的利益先叛王恭而投降司馬元顯,接著叛司馬元顯而投降桓玄,最後背叛桓玄不成而自縊而死。這種反叛無常的態度也為自身種下了禍根,造成部下的離心而造成最後的失勢。這是劉牢之人格方面的缺失,而自己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