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底炉熔融还原炼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印尼项目.doc_第1页
转底炉熔融还原炼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印尼项目.doc_第2页
转底炉熔融还原炼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印尼项目.doc_第3页
转底炉熔融还原炼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印尼项目.doc_第4页
转底炉熔融还原炼铁可行性研究报告-印尼项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度尼西亚PT. Sebuku Iron Lateritic Ores 公司转底炉炼铁厂(年产能力10万吨铁水)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喷枪研究中心北京恰普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9月1.总论:51.1前言51.1.1项目名称:年产10万吨生铁的转底炉及埋弧电炉工程51.1.2项目委托单位:51.1.3编制依据51.2厂址概况及环境、地质条件:61.2.1厂址概况61.2.2四周环境:61.2.3交通概况:61.2.4气象条件61.2.5工程地质:61.2.6水文地质61.3建设规模71.4转底炉熔融还原工艺概述71.4.1转底炉熔融还原概况71.4.2转底炉熔融还原技术的开发101.4.3转底炉预还原131.4.4熔融还原及渣铁分离161.5项目投资概算161.6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71.7印尼褐铁矿及煤样试样的实验结果181.7.1、印尼褐铁矿的特性191.7.1.1 褐铁矿成分191.7.1.2 与我们常用的铁矿比较191.7.2、印尼煤炭的特性201.7.2.1 印尼煤成分201.7.2.2 与我们常用的煤炭的比较201.7.3、含炭自还原球团的制备201.7.3.1 两种方法的选择:201.7.3.2 印尼提供的矿样和煤样的粒度组成:211.7.3.3 烘干实验221.7.4、煤粉配比的确定221.7.5、压球231.7.5.1 生球的强度要求231.7.5.2 影响生球强度的因素241.7.5.3 目前优选出的成球条件241.7.6、还原焙烧实验优化结果251.7.6.1 目标:金属化率80以上,251.7.6.2 正交实验结果251.7.6.3山西转底炉投料试验261.7.7、金属化球团的金相照片261.7.7.1 单层,金属化率80以上。261.7.7.2 双层下,金属化率80以上。271.7.8、电炉熔分实验281.7.8.1 实验条件281.7.8.2 铁、渣成分281.7.8.3 额外的收获281.7.9、结语282.铁水生产新工艺302.1原燃料及其准备312.1.1原料和燃料312.1.1.1铁矿粉312.1.1.2煤322.1.1.3焦炭332.1.1.4熔剂332.1.1.5粘结剂342.1.2原料准备342.1.2.1料场342.1.2.2料仓342.1.2.3配料352.1.2.4混料352.1.2.5压球352.1.2.6烘干352.1.2.7电子称362.2转底炉及其辅助设施362.2.1转底炉工艺计算362.2.2主要工艺参数382.2.3炉体结构392.2.3.1炉底结构及转动机构392.2.3.2炉膛与炉顶402.2.3.3燃烧器及热风402.2.4热球团的运输402.2.5振动给料机402.2.6螺旋出料机412.2.7转底炉车间布置412.3埋弧电炉生产工艺设计422.3.1概述及工艺计算422.3.2埋弧电炉主要设备和参数432.3.3埋弧电炉结构特点442.3.4埋弧电炉的原料准备及加料453.检测、计量及计算机463.1进出厂原料和产品的计量463.2配料计量463.3转底炉的在线检测463.3.1温度检测点463.3.2压力检测点473.3.3流量检测点473.3.4 温度、压力检测点473.3.5转速473.3.6重量473.4埋弧电炉工业仪表与自动检测483. 5计算机484.电力484.1原料系统用电484.2转底炉用电494.3埋弧电炉主要电气设备494.3.1电力494.3.1.1电源情况494.3.1.2供电电压等级504.3.1.3供电设施504.3.1.4防雷接地504.3.1.5照明514.3.1.6功率因数514.3.1.7年用电量514.4其它514.5全厂用电515.给排水525.1水源525.2供排水系统526.煤气与热力系统536.1煤气平衡536.2煤气净化536.3主要热力设备537.厂内公用及辅助设施547.1化验室547.2电信547.3维修车间547.4仓库558.总图运输及平面布置558.1厂区概况558.2厂区平面布置558.3原料及产品运输569.土建589.1转底炉车间厂房589.2埋弧电炉车间的土建589.2.1设计内容589.2.2设计依据589.2.3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结构设计599.3其它公用建筑6010.环境保护6110.1概述6110.2环保措施和效果6310.3排放物指标6411.安全卫生6411.1安全卫生及劳动保护6411.1.1编制依据6411.1.2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程6511.1.3主要危害因素6511.1.3.1生产危害因素分析6511.1.4安全卫生设计方案6611.1.4.1对自然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6611.1.4.2对生产危害因素的防范措施6711.1.5安全卫生的效果预测及评价6811.2消防6911.2.1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6911.2.2工程的火灾危险性分析6911.2.3防火防爆初步方案7011.2.3.1总图运输7011.2.3.2生产场所的防火措施7011.2.3.3建筑7011.2.3.4电气7111.2.3.5消防给水与排水7112.劳动定员7213.投资概算7313.1概述7313.2编制依据7613.3基础数据7613.3.1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方案7613.3.2 实施进度7613.3.3总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713.3.4财务评价7713.3.4.1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估算7713.3.4.2产品成本估算7813.3.4.3损益计算8013.3.5财务盈利能力分析8013.3.6清偿能力分析8013.3.7 不确定分析8113.3.8结论8113.3.9经济评价指标一览表821.总论:1.1前言1.1.1项目名称:年产10万吨生铁的转底炉及埋弧电炉工程1.1.2项目委托单位:PT. Sebuku Iron Lateritic Ores (PT.SILO),South of Kalimantan, Indonesia1.1.3编制依据技术合作合同PT.SILO 公司与北京恰普科技有限公司签订1.1.4编制范围(可行性研究)(1)在对印尼褐铁矿试验研究基础上,制定年产能力为10万吨生铁的炼铁厂可行性方案,生产工艺流程及原、燃料平衡计算。(2)与年产10万吨级生铁相匹配的转底炉方案及基本设计参数、平面及车间布置,主要附属设备的选择。(3)年产能力为10万吨生铁的埋弧电炉方案及基本参数、主要设备及车间布置。(4)原料准备系统的流程、主要设备选择。(5)全厂的总图运输,以及热力和动力系统,含水、电、煤气等供求平衡。(6)环境保护。(7)劳动定员。(8)估算产品成本及建设投资及经济分析。1.2厂址概况及环境、地质条件: 1.2.1厂址概况 1.2.2四周环境: 1.2.3交通概况: 1.2.4气象条件 1.2.5工程地质:1.2.6水文地质 1.3建设规模根据厂方的褐铁矿生产规模和产品要求,本项目拟建炉底总面积为368 m2的转底炉一座,年产能力为10万吨铁水的9000KVA的矿热炉两座及与转底炉配套的煤气发生炉2座。生产副产品水渣5万吨的成套设施。1.4转底炉熔融还原工艺概述1.4.1转底炉熔融还原概况熔融还原技术的基本涵义是指铁矿石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被(非焦)碳还原并生成热铁水的工艺。这里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非焦炼铁,其二是产品为热铁水。前者区别于高炉炼铁,从而脱离了焦炭资源短缺和炼焦污染的困扰,以及高炉工艺本身某些难题;后者则区别于直接还原工艺,实现了铁和渣的分离,而不象直接还原铁(亦称金属化球团或海绵铁)将脉石和灰分一起带入炼钢过程,致使炼钢渣量加大,能耗上升和效率降低,而熔融还原的产品则是与高炉相似的热铁水。因此,一向认为熔融还原具有以下优点:(1)、能采用廉价的原料。(2)、能源适应性宽,可采用不同的燃料,主要是可不用焦炭。(3)、生产过程较易控制。(4)、对环境污染较小。(5)、流程比较紧凑,提高生产效率。(6)、能保证产品质量。早期即上世纪60年代,熔融还原技术定义在狭义范围,即“熔融状态下还原率为100的还原过程”,而且高温反应中产生的CO大部分(60100)要燃烧生成CO2,即“二次燃烧”,其产生的热量能直接传递到反应区,以补充高温还原所需热量。这就是所谓“一步法”,将矿粉、煤粉与氧气一同喷入运动的渣铁熔池内,使固体碳或含碳铁滴还原FeO产生CO,在渣面上与氧燃烧并向熔池供热。但早期“一步法”工艺,如Basset法,Dored法,Jet Smelting法和E-V法等,在试验中并不成功,其原因一是在同一反应器中二次燃烧难以完成;二是在高温强氧化气氛下,耐火炉衬侵蚀严重。因此,到七十年代以后就转向“二步法”,但到八九十年代又有新的一步法工艺问世,如Hismelt法,Romelt法等。二步法将还原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为预还原,在较低温度和固态进行,类似直接还原工艺,第二步为终还原,在高温熔融状态进行,最后获得热铁水。预还原和终还原分别在不同反应器中进行。预还原可用竖炉式反应器,其原料为块矿或球团,或用流态化反应器,其原料为粉矿,也可用其他工艺方法。终还原也有不同工艺,早期曾试验过用电能的熔融还原工艺,除用一般电弧炉(Inred法)外,还有中空电极直流电炉(Elred法)和等离子喷枪炉(Plasmamelt法),但均未形成工业化生产。其后转向煤氧熔炼工艺,如Corex法,铁浴法等。现在发展的转底炉加电炉熔分工艺(Fastmelt)开辟了利用电能实现熔融还原的新途径,其预还原度大大高于早期工艺,其电炉(埋弧)主要起熔分铁和渣的作用,并可脱硫。综观上述多种熔融还原工艺,不论一步法还是二步法,至今大都没有达到工业生产水准,停留在小规模试验或中试阶段,而且许多都中途而停,只有Corex形成工业生产规模,包括C1000型年产能3040万吨铁水,C2000型年产能6080万吨铁水,已分别在南非、韩国、印度等地先后建成。实际生产已超过设计水平。现已设计出C3000型,日产铁水3000吨,即年产达100万吨级,最高达150万吨。除Corex法外,还有几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工艺,或初步形成生产能力,或建成较大规模的中试或示范设备,主要有:(1) Hismelt 由澳大利亚开发,已建成10万吨/年的半工业炉,正建设中的80万吨/年工业生产炉尚未正式投产。(2) Finex 由奥钢联开发,韩国浦项于1999年建成150吨/日的试验炉,2003年建成60万吨/年的生产设施。(3) Dios 日本曾投资120亿日元试验研究,并建成500吨/日是半工业试验装置,先后共8年,半工业试验于199396年进行,完成了半工业试验计划,但没有形成工业生产。(4) Romelt 由前苏联莫斯科钢院和新里别茨克钢铁公司开发,在该公司建成30万吨/年的示范炉,但热工效率低,高温烟气的利用还未妥善解决,以致未能进一步发展。(5) Ausiron 澳大利亚于2000年在南部Whyalla建成一座2吨/日的示范炉,其工艺原理与Hismelt相近,尚待进一步开发。(6) Tecnored 巴西开发,采用自还原球团与煤块分内外层装入竖炉,用热风及富氧进行二次燃烧,炼出热铁水,已建成15万吨/年的炉子。(7) CCF 由荷兰的霍戈文钢铁公司以及英国钢铁公司、意大利Ilva公司合作开发,为旋风式预还原和装有煤氧枪的铁浴熔池实现终还原和熔化的工艺,于上世纪末建成一套产量为20吨/日规模的半工业试验装置,但未能发展到工业生产。(8) 珠铁(Itmk3)日本和美国正在开发Itmk3法,即转底炉生产铁块,但尚不成熟,北京科技大学还在研发类似的工艺。1.4.2转底炉熔融还原技术的开发转底炉从轧钢环形加热炉移植而来,其设备是成熟的技术。用于生产金属化球团,只是在加料、出料和燃烧热工系统作了改变。此工艺最初由美国和加拿大有关公司分别开发,后由德国德马克公司和日本神户制钢分别买得专利并继续开发,现正在国际市场上推销成套设备和技术。他们在建成小型试验转底炉基础上,分别在泰国和美国建设大型转底炉。其中,美国动力钢公司建成的年产能力为60万吨金属化球团,即50万吨铁水的转底炉系统已于1999年4月投产,称为“动力炼铁法”,生产的DRI金属化率7090%。此产品经埋弧电炉熔炼成铁水,供电炉热装炼钢,在170吨电弧炉中每炉加铁水65吨,吨钢电耗降低约30%,吨钢成本降低约30美元。但由于美国钢铁工业不景气等经济以及某些技术原因,该厂曾随美国许多钢厂的倒闭而暂时停产,后来经过数次技术改造,又恢复生产。此外,美国Midrex公司与日本神户制钢等公司联合在美国建成示范工厂,进一步开发转底炉煤基熔融还原,称之谓“第三代炼铁工艺”(ITmk3)。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采用转底炉工艺,首先将铁矿粉或含铁、炭锌粉尘与煤粉配合,制成含炭球团矿,经过干燥,装进转底炉,在高温(1350)下焙烧,球团矿中的炭与氧化铁反应,使球团矿金属化。然后用电炉或矿热炉作为熔分设备,使金属化球团矿里的金属与渣相分离。目前这种工艺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