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1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2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3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4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艺欣赏 中国历来就有悠久的陶瓷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丽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历史遍布几乎整个中国史,在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点点增加着,可以说,陶瓷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英文单词“China”,也就是从“陶瓷”的英文单词“china”中演化而来的。可以看出,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的朋友们也认识到了陶瓷对于中国的重要地位,看作是中国的象征,不然怎么会偏偏挑选“陶瓷”作为中国的英文国名呢?再看看陶瓷的本身吧,不仅是人们的生活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不同的色泽,不同的手感,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韵美。不论是朴素典雅的青花瓷,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三彩,或是激情跳跃的中国红,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美而著称的国家,那么陶瓷又何尝不是美的象征中国的象征呢?陶瓷,也正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它是中国的象征,它是亿万中华儿女的象征! 秦汉陶器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最惹 人注目的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充分展现秦始皇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由于陶俑体型高大,制作时,首先考虑如何能使它稳固地站立起来,于是陶工们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将腿部做成实心圆柱体,承受腿部以上躯体的重量,使之不易压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块足踏板,这样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还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触面增大,从而使陶捅的稳定性大大增加。秦兵马俑的烧成,是陶瓷工艺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而且为研究秦代烧陶技术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视,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 “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连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唐瓷器 在中国陶瓷史上 ,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陶瓷的基本风貌。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唐时社会流行饮茶风, 名士陆羽,精研茶道,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曾把“南青北白”并尊,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但是从饮茶角度他评定,邢不如越。茶经里的 “茶之具”“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等章详细叙述了茶的用具、饮茶风俗及历史,饮茶风也间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宋五大名窑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元明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窑在宋代青白釉生产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种单色釉品种。青花瑞兽纹盘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规整,内底主是题纹样绘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纹。这种将传说中的瑞兽与寓意兴旺发达的竹石瓜果组合在一起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细的大盘上。纹样线条流畅,通体细色肥腴,青花鲜丽浓重。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陶艺制作感想 在选陶艺欣赏与制作这门选修课前,我就有考虑过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但真到了动手制作的时候,发现想的与做的原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制作过程却是十分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把它记录下来,或许在毕业后回想大学生涯时,这也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画面。 第一次制作课是手塑课。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上午早早的就去了,结果到时陶艺工作室还未开门,只好等待。等待或许更能产生期望吧,心中反而一直在幻想最后拿到作品时的场景。手塑课说通俗点就像小时候玩泥巴,捏出各种东西,但与捏泥巴所不同的是,手塑的作品最后是要进入高温窑炉里煅烧成型的,这就导致我们不能捏出各种“陶瓷炸弹”,当然,这些知识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第一次觉得原来我们以前生活中接触的各种陶瓷原来光烧制就有这么大的学问。如同孩童时期玩泥巴一样,捏塑的过程是很愉快和享受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可以让自己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看到前面几个班已经做成的作品,感觉还是有不少人很有创意,做了一些自己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器形,再佩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随着自己的感觉构思,捏出了几件自己满意的作品。第一节制作课也就在这种愉快气氛下下课了,感觉很不错。 如果说第一次手塑课玩的成分多于技术的话,那么第二次是真正的陶艺制作用到技术的活了,那就是拉坯。说道拉坯当然最经典的画面无疑是电影人鬼情未了中那个浪漫又美幻的场景了,然而现实与电影最大的差距就是拉坯机上的泥块真的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听话”,原本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结果却是有力使不上的各种囧。回想前面老师做示范时简简单单的一碰,一个杯子就出来了,感觉拉坯这事急不得,得熟能生巧,果然,在几次不成功的“杯具”之后,总算有所感觉,做了几件自己觉得不错的杯具!比起第一次,拉坯要求的技术以及耐心更高,我也体会到了原来以前看一些影像资料上陶瓷师傅们几秒出一件作品是要花多少时间和心血去掌握的高超技术啊!第三次拉坯以及第四次修坯课分别由于周末有事以及一次睡过头而没有去成,所以感觉后面的课程要抓紧了,不然没有作品岂不是很糗?第5节 课还是修坯,因为前一节课没来的缘故,导致不敢直接对自己的作品下手,先问了一起选课的同学要注意的事项才敢下手。修坯是一件巧活,不能太用力,不然容易损坏作品,修坯可以说是让作品重生的一个过程。前面拉坯做出来的作品,可能有许多细节不是特别满意,通过修坯就可以是作品更加完美,甚至有的作品修坯完了以后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当然也有不少身边的同学为了精益求精,对自己作品要求过于完美苛刻,导致作品在修坯过程中有损坏,结果适得其反,本人不止一次的亲眼目睹过这类人间悲剧的发生。在感到可惜的同时也感悟到美的来之不易。 最后一次制作课可以说是最危险也是最艺术的一节课了,那就是上釉。说其危险上完釉之后作品比较软,刮底时特别容易损坏作品,说其艺术,那就是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