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docx_第1页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docx_第2页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docx_第3页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docx_第4页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 陕西咸阳中学 史岩 2016 年12月30日目 录摘 要2Abstract31 引言42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42.1 地温升高42.2 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增加42.3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53 冻土退化主要原因分析63.1 全球气候转暖63.2 青海高原气温的增高63.3 降水因素73.4 人为影响因素73.5 地震影响84 冻土退化的灾害表现及其灾害分析84.1 青海高原自然灾害链的组成84.1.1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灾害链94.1.2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缩灾害链104.1.3冻土退化-冻融加剧-威胁工程建设灾害链114.1.4冻土退化-冻融加剧-地质灾害链(如滑坡、泥石流)114.2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形成主要自然灾害链的综合效应125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形成自然灾害链的防治措施135.1 控制灾害链源头135. 1. 1建立预警预报系统135. 1. 2减少多年冻土区人为活动135. 2 切断灾害链145. 3 加强灾害链的治理145. 3. 1建立青海高原冻土区自然灾害决策支持系统145. 3. 2治理灾害链的危害145.4 加强冻土保护的宣传力度146 结语15参考文献16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及灾害链分析史 岩(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摘 要 本文以青海高原冻土消融统计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冻土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冻土面积变化幅度、速度、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并对其形成的灾害链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冻土退化形成的主要灾害链类型,总结出相应保护措施,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灾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关键词】青海高原 多年冻土退化 灾害链Qinghai plateau permafrost degradation and disaster chain analysis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Qinghai plateau melting permafrost and related statistical data,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gion, the change trend of permafrost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veals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f number, speed, and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in of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Draw the frozen soil degradation of major hazard chain type form, summariz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grassland hazards to provide effective decision support.【Keywords】Qinghai Plateau permafrost degradation disaster chain1 引言 青海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平均海拔在4500 m以上,常年寒冷,冻土层广布。区内冻土按其结构在年内及年际间的变化他点,分为季节性冻土和中纬度高海拔型多年冻土,其中中纬度高海拔型多年冻土分布满级较大,本文在分析高原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主要探讨由于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灾害现象及灾害链效益效应。青海高原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气温持续转暖,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趋势。年平均地温升高01-05 ,在边缘地带垂直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上升40-80 m 1 。 本文主要利用1962-2004年的青海高原多年冻土消融数据、以及灾害发生次数及发展动态,分析青海高原在42年内冻土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灾害现状的空间结构;总结出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灾害链;并着重分析冻土消融影响因素及冻土消融对青海高原灾害链的驱动作用,以及对灾害链的防治做了详细阐述,并得出相应结论。2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主要表现2.1 地温升高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青海高原的地温也随之升高,而地温的升高对青海高原的多年冻土有着深切的影响,地温升高越快,冻土消融就越快。青藏公路沿线在1981-2000年来地温变化表明(表1),高原季节冻土区、河流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内含冰(水)量较小的地段年平均气温升高0 30.5,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内地温升高010.3 。在对青海三江源地区18 个气象站从1962年-1990年和1991-2004年的监测对比结果显示,该地区冬季气温下降明显,夏季气温升高明显,从而证明该地区冬夏温差有变大趋势,直接证明青海高原冻土区地温升高加快,冻融加剧严重。2.2 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增加高原气候转暖,导致季节冻结深度减少1040 cm,而融化深度增加530 cm。当多年冻土区每年的融化深度大于冻结深度时,热量逐渐积累向下传递,造成冻土在垂向上不衔接,在季节冻结层和多年冻土层之间形成多年不冻的融化夹层 在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边缘地带,不衔接冻土分布相当普遍,多年冻土层顶板埋深为47 m,而季节冻结深度23 m,融化夹层厚14 m。2.3 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通过1997年对青藏公路沿线实地勘察资料和70年代前的对比(表2)2 ,发现在多年冻土边缘地带冻土分布的最低下界普遍升高。但由于岩性、坡向、水分等影响因素的差别,造成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地貌部位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幅度各有差异,一般上升值为4080 m。表1 青藏公路沿线钻孔地温变化地貌部位西大滩桃尔久山南坡桃尔久山山间沟谷桃尔久山山间盆地通天河北岸楚马尔河高平原风火山北坡风火山山间沟谷冻土区段多年冻土北界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南界岛状多年冻土南界季节冻土区河流融区大片连续冻土区大片连续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2000年平均地温/0.30.80.80.80.8-0.9-2.8-1.090年代比70年代平均地温升高值/ 0.50.30.30.30.40.30.20.2表2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变化山系昆仑山安多南山橡皮山拉脊山河卡南山布青山年保玉则山祁连山地点西大滩青藏公路124道班青海湖西塔湾北青康公路垭口处玛多县城希门措北景阳岭2001年冻土下界高程4350468037803760390042724140350070年代多年冻土下界高程43004640370037003840422040703420下界升高值5040706060527080资料来源:王绍玲.青藏高原冻土退化研究,地球科学发展 1997年4月12卷2期3 冻土退化主要原因分析3.1 全球气候转暖全球变暖是影响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第一因素,从18801940年,全球范围出现了一个缓慢的增温过程,增温约为0. 5 。而在近一百年来,中纬度山地冰川出现过两次前进变化的趋势,均与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北半球降温相联系, 1970年左右降温达最低,跌落到1880年水平。1980年又恢复到20世纪40年代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环境气温上升了约10 ,而这与冻土退化幅度是相呼应的。从1962年开始对青海高原多年冻土的观测来看,温度的升高和多年冻土的退化成正比关系。3.2 青海高原气温的增高在全球性气候转暖的大环境影响下,青海高原的温度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上升了0. 20. 4 。相关资料表明,青海高原在1981-2000年内, 增温尤其明显,1953-1999年平均增温为0.7,而1981年-2000年却达到了1,造成青海高原东部地区大范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趋势。地表温度升高必然导致地下温度升高。1981-2000年,地下3.2米地温平均升高1.1。图1 “三江源”地区19622004 年逐年年平均气温在对黄河源头“三江源”地区(3136N ,89103E)18 个气象台站(兴海、同德、河南、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甘德、班玛、玛多、玉树、清水河、囊谦、治多、杂多、曲麻莱、五道梁、沱沱河)1962-2004年42年的监测中(图1),由图1可以得出青海高原全区平均温度在1984 年发生突变,其后为一个更加显著的增暖时期。1984 年为分界点,将高原全区平均温度分为突变前和突变后两个时期,分别计算这两个时期的平均值,得出19611983 年的年平均温度为0. 87 , 19621990年的年平均温度为1. 36 ,增幅为0. 49 3 。在1991-2004年的新一轮监测中,年平均温度为2.41,增幅为1.05。增幅尤为明显,可以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3.3 降水因素青海高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水。以黄河源头为例,源头地区降水量常集中在69月,其降水量占全年的74. 4 %。在雨季的间歇期,高原处于高温阶段,蒸发量很大,土壤容易干旱。因此,在降水期内,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给予地下水充足的水量补给,同时也伴随着水热交换,从而引起地温升高,冻土退化。3.4 人为影响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高原开发力度的加强,高原人文活动的强度不断强化,地面建筑物的增多,道路施工,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使得土地覆被类型中交通工矿居民点用地的比例不断上升,荒漠化土地增加趋势明显,土地覆被结构不断变化,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吸热幅度有所加强,直接导致地温升高,冻土退化。2000年在对青藏公路沿线路基钻孔勘测中,发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高原冻土区的地下水埋深升高(表3、图2)4 ,表明人为因素干扰使得青藏公路沿线的冻土退化加剧。表3 青藏公路不同高原冻土区的地下水位埋深(m)编号海拔路基人为干扰区原始地貌备注128851.51.751.1高寒高原区229223.61.51.1高寒高原区329511.851.751.7高寒草原草甸区429723.741.61.4高寒草原草甸区530163.52.22.05高寒草原草甸区630542.31.941.57高寒草原草甸区图2 高原冻土区不同位置地下水埋深比较近几年青海高原农牧区的地面建筑物(多混凝土建筑)都是成几何倍数增长,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由于监管不力,二是由于农牧区居民对生态保护、以及冻土保护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冻土层的保护导致冻土破坏严重,水土流失趋势加重。从1998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青海高原农牧区也加大力度进行道路施工建设,这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利于青海高原的经济建设,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该区脆弱的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比如冻土退化以及地下水污染,而这些最终会导致冻土下界升高,造成青海高原冻土的消融。自从青藏铁路竣工开通以后,青藏高原成为了内地人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 大量的游客涌入使得青海地区的冻土层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青海省青海湖周边为例,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青海湖周边的摩托游览导致了151景区附近的土质沙漠化,如果不得到有效的制止,影响将更加严重。 3.5 地震影响 地震的威力巨大,破坏性强,青海是地震多发省份,虽然一些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对人畜的影响很小,但是却对多年冻土有着致命的影响。强烈的地震会撕裂多年冻土,甚至会将地下的冻土上翻,曝露于露天之下。有时还伴随着地下水水质变化,矿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以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省玉树州的7.1级特大地震为例,强烈的地震导致距离结古镇30公里处的冻土层撕裂,其距离长达23公里,专家称这将会对当地的冻土层产生严重影响,并且此次地震还影响到了当地的水质变化,使得当地居民饮水出现问题。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是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的根本原因。人为影响、地震影响、冻土自身结构以及降水因素是冻土退化的驱动因素。4 冻土退化的灾害表现及其灾害分析4.1 青海高原自然灾害链的组成灾害链是指原生灾害及其引起的一种或多种次生灾害所形成的灾害系列 。各种自然灾害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自然灾害尤其是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区集中出现,形成多种形式的灾害群或灾害链5 。青海高原属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生态环境恶劣,孕灾环境极不稳定、致灾因子众多且风险性较高、承灾体却十分的脆弱,高原地形高差巨大,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岩层破碎,气候独特,寒冻、风化 、风蚀作用强烈,是地质和气候灾害的多发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触发和加重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典型的高原型生态特点在人类活动参与下激化了生态灾害的危害度。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青南高原却是全球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区,自然生态环境极易遭受破坏且难以通过自身的演替过程得以恢复,所以,高寒、干旱、缺氧环境下的生态链发育极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产生崩溃性的失衡。在高原灾害系统中,冻土消融作为重要的致灾因子,有着众多的灾害表现,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复杂的灾害链关系。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区退化形成的灾害链主要是由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灾害链;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缩灾害链;冻土退化冻融加剧威胁工程建设灾害链;冻土灾害冻融加剧地质灾害链(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组成(图3)。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湿地退缩冻融加剧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盐渍化风蚀沙化植被退化草场退化森林退化动物栖息地受损河源地淡水危机草场生产力下降威胁工程建设沙尘暴威胁人畜安全粮食危机冻融侵蚀 图3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退化灾害链4.1.1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灾害链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第一级,平均海拔在4500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青海省号称“中华水塔”。由冻土退化所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上的植被不能有效的吸收水分,而形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植被退化,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风蚀沙化,森林退化。 由于高原寒冻过程使昼夜土温波动于0左右,反复受到融冻胀缩,土壤中矿物颗粒和有机残体在水分少时,不易形成稳定的微团聚体,土体松散;水分多时,由于热传导不均,使土体运动形成各种融冻团聚体,胶结致密,缺乏空隙,土壤缺氧。这两种现象使团粒结构难以形成,土壤肥力不足。植物生长条件恶劣,破坏容易恢复极为困难。一旦植被因冻土退化遭到破坏, 植被生物量下降将使多年冻土因得不到保护而退化。青海高原多年冻土的发育和完好保存是寒区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基础。然而,在近4O年来,由于源区气温持续变暖,多年冻土明显退化,活动层中原有的水热平衡被打破,热量失衡引起地温升高,季节融化深度加深,致使多年冻土上限逐渐下降,而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使得冻土活动层中水分向下迁移,近地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地表变干,区域冻结层上水地下水位下降,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样性减少,表土层因水分减少,粘结力减弱,黑土型退化及沙漠化加剧,导致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黄河源区廊带状沙带西端绵沙岭上的沙丘经常掩埋104 国道部分地段, 东端逼向花石峡班玛公路, 造成停运情况时有发生。1999 年入春后出现了4 次骇人沙尘暴, 致使54675 只各类牲畜死亡, 65 户325 位牧民无家可归, 143顶帐房被毁, 81 间定居房屋和91 座暖棚被破坏, 仅就班玛县而言, 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721400元。2003 年4 月12 日起, 玛多县连续8 天遭受10 级大风的沙尘暴, 全县损失暖棚41 座、帐房26 顶、牛羊246只。另外, 受沙漠化灾害风沙流危害, 水渠、涝池、水库及湖泊容水量减少, 使用寿命缩短, 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及高原生态用水。同时还会危害通讯和输电线路, 经常出现有害线路的风沙电现象, 影响通讯输电质量, 击穿线路设备, 威胁人畜安全。所以,青海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所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已经成为该区自然灾害链的主要诱因。4.1.2冻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缩灾害链 青海省湖泊、河流、湿地众多,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为下游地区提供人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也是一些候鸟生存的主要栖息地。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例,每年4、5月份迁移来这里的鸟类数量高达3万只,而且许多都是濒危物种和国家保护动物。湿地、湖泊为这些鸟类提供了繁衍生殖的场所。但是,由于冻土退化,地下冻结层所构成的隔水层消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湖泊湿地面积锐减。仅三江源区近20年来,就有1071个湖泊萎缩,其中黄河流域玛多县的萎缩湖泊高达1040个,长江流域的赤布张湖原面积600km2,目前被分解为4个子湖;西金乌兰湖面积约300 km2,现缩减面积达2/3,被分解为5个子湖。干涸的湖底不仅成为重要沙尘源地,同时威胁到众多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4.1.3冻土退化-冻融加剧-威胁工程建设灾害链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省份的经济建设,国家也加大了对青海省的投资力度,青海高原上各种建设工程纷纷上码。而冻土退化引起的冻融作用不断强化,威胁到工程建设的稳定性。以青藏铁路建设为例,铁路建设的线路要穿过面积巨大的多年冻土区,而如何在冻土上进行铁路施工建设成为了完成这一项目的第一难题。在青藏铁路建成以后,由于冻土退化形成的冻融加剧,仅2006-2007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了高达13处的大的地面沉降,而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地面沉降就有可能形成更大规模的地面沉降,导致青藏铁路全线瘫痪,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1.4冻土退化-冻融加剧-地质灾害链(如滑坡、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山坡上,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6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对于冻土区而言,在岩性与地质构造方面,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许多山体比较破碎,能承受的压力比较低,所以极易滑落。在地貌与植被方面,该区域属于高原地区,许多地方山高坡陡,植被生长环境不良。地表植被资源分布不均匀,覆盖率低。而许多地方的岩土环境也不利于草类植物生长,加之近年来旅游和开矿等人类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冻融侵蚀加剧,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低,使该区水土砂石难以保持,易被搬运。因此,冻土区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夏季的集中性强降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并且有冻融加剧造成不良的地貌条件和植被覆盖条件使该区的水土砂石难以保持,易被搬运,为高含沙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松散固体物质;而许多中高山区,多幽深山谷,是易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能够使水流汇集到一起,成为强大的地表径流,从而能带动砂石、泥土,形成泥石流。从发生滑坡的条件方面来说,冻土区大量分布着难以粘结的碎石层和由山体破碎物构成的松散覆盖层,这些区域是滑坡高发区;冻土区多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这种地质构造使得组成斜坡的岩、土体被分离成不连续的部分。从地形地貌方面来说,一般坡度愈大,愈易发生滑坡,而松散堆积物的滑动坡度一般在20以上。而青藏高原冻土区,尤其是高山区,山高坡陡,坡度常常可以达到30以上。从诱发滑坡发生的因素方面来说,雨水渗入土层或岩石裂隙后,增加了松散堆积物的润滑性,易发生滑动。而水的浸润和潜蚀可使土体颗粒之间的粘结力与吸附力下降,同时加大了土体的重量,由于冻融界面的润滑作用降低滑坡体与滑动面之间的摩擦力,能促使土体滑动,诱发滑坡。此外,人为因素也成为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当青海高原夏季突降暴雨,并引发山洪时,由于该区植被覆盖率低及其他因素,使得砂石泥土易被冲刷出去,汇入由雨水汇集变大的河流。当泥沙、石子等固体物含量达到每立方米1. 3 t 的时候,就可以被称为泥石流7-8 。而破碎的山体及松散的碎石层在水体的冲刷之下,很有可能由于下部承受不住上部的压力,整体或部分滑落,从而发生滑坡。可见,青海高原的许多区域,一旦出现诱发滑坡的因素,如:冻融加剧、夏季暴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增强。然而滑坡又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增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因此,滑坡和泥石流的出现使这种灾害链破坏能力倍加。4.2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形成主要自然灾害链的综合效应 灾害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灾害能量的传递、转化、再分配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原生灾害活动的同时或以后,发生一种或多种次生灾害。青海高原冻土区面积广阔,特别是多年冻土。而青海高原的生态环境又特别脆弱,一旦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导致多年冻土的退化,就会导致青海高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量减少,这样则有可能形成草原荒漠化和山体滑坡灾害,而草原荒漠化是一种具有长效性的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人们容易忽视,但是却危害严重,常造成沙尘暴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草原水土涵养能力的下降。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常使交通中断,影响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和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地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更大。在一定地区特别是山地城镇短期集中暴发的和长期以来累积形成高密度的地质灾害(滑坡)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冻土退化引发的生物灾害具有流行性、区域性的特点。主要危害是造成灾区人畜共患疫病流传,林木和农作物虫灾发生。给灾区的恢复和重建带来影响。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不是单一发生的。由冻土退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链常常是多种灾害并发,这样其造成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两种危害的简单叠加,其危害将十分巨大。例如,地下水位下降诱发滑坡后,强大的滑坡可以顺沟谷而下,直冲谷中和谷口外的村落、工厂,造成的危害是致命的,远高于单独的滑坡暴发9。可见,冻土退化灾害链的危害效应对人们影响非常巨大,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5 青海高原冻土退化形成自然灾害链的防治措施 高原自然灾害,当其形成自然灾害链后,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民生问题影响极大。为了减小青海高原冻土区灾害链的破坏效应,应做到控制灾害链源头的发生和危害、切断灾害链、及时治理灾害链的危害等。因此,青海高原冻土消融灾害及灾害链的研究,对青海高原防灾减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5.1 控制灾害链源头 从源头上控制灾害链的危害和发生,主要指要对冻土退化和地下水位下降的预防和控制。5. 1. 1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对于青海高原冻土区,建立准确的采集、传输系统和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地区内的地温、草场面积、冻土下界高程、降水、河流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多模型的水文、地质、重大疫情预报系统。在小流域上,在山地灾害易发生的重点地区,增加降雨和水文观测站点,建立气象水文监测系统。重点进行降雨观测、水源观测、物源观测、泥石流体观测及灾情监测等,分析降雨强度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影响程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通知警告、疏散和防御等措施。5. 1. 2切实加强人为活动对冻土稳定性的影响人为活动是影响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因素,要从源头保护冻土区的完整,就要加强人为活动对冻土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即将人为活动的影响向积极方向发展。限制地面建筑物的增加,增加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限制性放牧,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地表覆被变化造成的地表温度向多年冻土发展。青藏铁路的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人为活动对冻土稳定性影响的案例,为了不影响青藏铁路沿线的冻土稳定,经过多年的研究,青藏铁路的建设者通过架设旱桥,工程加固,避让湿地,护草、育草等措施使得青藏公路沿线的冻土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增加,地温没有明显升高,青藏铁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区得到有效保护。5. 2 切断灾害链在切断灾害链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是减少和预防高原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易发生滑坡的地段,通过用泥浆或水泥混合物向山体裂缝填充,能够减小其发生概率。对滑坡的防治,可采用搬迁避让、工程加固治理等措施;对存在危险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使其安全程度达到设计标准。可以多种措施一起实施,一般来说,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在易发生滑坡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植树造林、培植草类植物工作,并保护好原有植被,限制性放牧和选择性放牧,努力提高高原植被覆盖率,加强该区的水土涵养保持能力,从而从水源和物源方面减小该区冻土退化速率,切断灾害链。5. 3 加强灾害链的治理5. 3. 1建立高原冻土区自然灾害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建立该区自然灾害灾后治理预案,建立高原冻土区自然灾害的通讯系统,建立高原冻土区自然灾害的防治指挥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以求在发生灾害后,能够及时应对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5. 3. 2治理灾害链的危害对已经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治理。治理分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两类, 专项治理是指采用一项或几项措施使某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