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doc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练习 人民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练习(5)(0311) 王安石变法班级:座号:姓名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2(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二、非选择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ks*5u.c#o%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练习(6)(0312) 王安石变法 班级:座号: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练习(7)(0314) 王安石变法 班级:座号: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对:“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2010年第三期17页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富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1)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执什么态度?共依据又是什么?(6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9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邓广拓王安石(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7分)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练习参考答案 王安石变法练习51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都符合题意,而b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3(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3分)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2)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4分)启示: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4(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2)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税;正税与附加税结合。(6分) 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3分)练习61(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4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3分)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4分)(2)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等。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等。(4分)2(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练习71(1)募役法的利弊;反对;士大夫协助皇帝管理天下。(6分) (2)措施: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颁布解负令、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成立400人会议(9分)2(1)特点:注重法律的延续性;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重视法律制度建设。(4分)评分说明:观点1分,理由3分。仅表明观点,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观点一:同意。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