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整理.docx_第1页
翻译理论整理.docx_第2页
翻译理论整理.docx_第3页
翻译理论整理.docx_第4页
翻译理论整理.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经翻译支谦l 月氏人、孙权赏识、穹隘山隐居翻译l 法句经序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l 理论:“尚文”与“尚质”应调和l 独树一帜:遵循自己的翻译理论,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与执行者。l 易胡为汉:“词质多胡音”之处,尽量删去,重新用汉语表达。l 会译、和译,译注:除翻译之外的又一贡献。道安:l 12岁出家,20岁拜师佛图澄l “五失本,三不易” 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 “一失本”直译与意译的矛盾统一。 “二失本”质直与文丽的矛盾和统一。 “三、四、五失本”“质”与“量”的矛盾和统一。 “一不易”,“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指的是古今时俗的差距。 “愚智天隔, 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选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大意都是作者与译者因人不同而有智力、环境的差异。l 重质轻文,倡导直译l 格义合本的转变:舍弃以格义的方法训解佛典,采取多本对读的方法合本 格义: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概念和术语,去拟配佛学中的概念 合本:以不同的译本异文,互相对照补充。l 影响:佛经译场l 著作:般若道行密迹安般l 综理众经目录(道安录)第一本佛典目录鸠摩罗什l 天竺人l 由直译改为意译,不拘泥形式,著意经义再现。l 不但要译出原意,同时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优美文学色彩,趣味性l 在处理专有名词如人名、神名和一些不可翻译的名词,对于那些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梵文辞汇,他会坚持音译,而且力求统一译名,避免一辞多译,使译文更见易读,亦不失异国文化色彩l 贡献: 加强译场组织,扩大译经范围 引入大乘学说,推进佛学发展 音译专有名词,不拘于原文体制 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三论宗之祖 政治、秦王朝统治l 佛经翻译发展时期,承前启后l 著作:三藏经论74部,384卷;金刚经、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中论、大乘大义章玄奘l 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l 佛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l 新译的创始人l 翻译理论: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即“直译”,且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即“意译” “五不翻”原则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阿弥陀佛多义故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Bhagavat:薄伽梵此无故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阎浮树顺古故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阿耨菩提、非不可翻生善故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般若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译经时常常加几个字或一两句话。 “大德法救复作是言”省略法删减无关紧要的字词。 “等”字可以包括的字词变位法改变梵文的次序。 “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分合法玄奘运用此法翻译梵文复合词,有时“分”:“耳鼻舌身,触所生思”vs“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有时“合”:“计前际见,计后际见”vs “计前后际见”。译名假借法使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专门术语,使含义清楚。如一般使用“识”来译“vijnana”,但玄奘有时用它来译“citta”(心);“心”字一般用来译“citta”,但他有时用“心”来译“dharma”(法)。代词还原法把原文中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有时在名词前加“此、彼”等字样。l 影响 玄奘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一共75部1335卷 是佛经“新译”的创始人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以及“五不翻” 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洋务运动时期徐光启&利玛窦l 科技发展时期l 徐光启: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圣教三柱石”之首 翻译会通超胜 “西学东渐” 翻译与实践相结合l 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合儒补儒超儒 利玛窦规矩:奉行上层路线利用西方的科技知识引起注意将儒学与天主教撮合l 合译几何原本徐寿&李善兰l 徐寿 教育家、数学家、化学家、翻译家 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 译著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 翻译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日表l 李善兰 数学家、天文学家、力学家、植物学家 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等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后9卷、牛顿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若干卷 被荐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1882年他逝世为止l 徐寿翻译理论 知识获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口述(by 傅兰雅)+理解译名七原则1.尽可能意译。2.万一不能意译,则要用适当的汉字音译,要建立音译体系,基本词素要固定,要用官话音译。3.新术语尽可能同汉语的固有形式相一致。4.译名要简练。5.译名要予以准确的定义。6.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愿意,不致矛盾。7.译名要有灵活性。 音译+创造 意译:O2 养气(今译氧气) H2 轻气(今译氢气) Cl2 绿气(今译氯气) N2 淡气(今译氮气)l 李善兰译研并举 翻译与研究相结合 口授(by 伟烈亚力)+理解:既是译者,也是读者 沿用符号 翻译本土化:从文化到文化的翻译 创译名词(包括代数学、几何学、植物学、物理、天文学),如: “函数”、“常数”、“变数”、“原点”、“切线”、 “法线”l 徐寿&李善兰的翻译比较 徐寿创立新字 李善兰创立新词 意译、音译 科学研究理解汉语构字、构词创立新字、新词 汉语文化和科学知识相结合l 影响 徐寿:译书引进科学知识(如化学);格致书院传授科学知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西学东渐,提出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李善兰:译书引进科学知识(如数学、植物学); 谈天传授科学知识;维新时期林纾l 不懂外文,却翻译外文小说l 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试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又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l 过分注重其译作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l 小说的题材、情节、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应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l 宣扬了爱国精神、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传播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严复l 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l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救国论l 翻译理论 翻译的三个标准 信达雅 “信” - 忠实原作的思想内容, “达” - 译文的通顺流畅, “雅” - 译文的文采 翻译的“隔尘观” 翻译版权思想 对翻译者素养的要求 翻译态度:审慎、归化l 翻译实践 早期: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民知民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偏重意译,略亏于信 中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对原著多所阐释。 晚期:译作更为随便。l 严译八大名著: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社会通论、名学浅说、穆勒、论法的精神、群已公界论l 选书原则l 思想:教育思想、赋税思想、人权思想、自由观l 重视妇女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l 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l翻译理论:1 主张直译。反对顺而不信,强调忠于原文。2 主张重译、复译。提高翻译质量,普及翻译文学。3 提倡翻译批评。旨在批评当时的翻译界抢译、乱译之风。l 翻译实践:域外小说集死魂灵毁灭l 早期意译为主学习晚清风尚改进国民素质,推进政治运动l 后期直译为主唤醒民众,启迪民知同时也提倡重译、复译建国以后傅雷l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代表作品:傅雷家书,译著欧也妮 葛朗台约翰克利斯朵夫,夏倍上校等l 专注于法国文学作品l 翻译理论 选材标准: 时代精神、社会发展趋势、读者需要 理解与表达: 忠实原作、忠实读者1.理解要“化为我有”2.表达要“传神达意”(中文的再创作、反复修改、重视译文附件部分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 美学观:“神似”论1、 提出背景1) 文艺思想:和谐之美2) 美术背景:翻译应像作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神似”内容:表达原作的涵义和易趣,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形式l 由法国大使馆资助、以著名翻译家傅雷命名的傅雷翻译出版奖,旨在奖励中国年度翻译和出版的优秀法语图书,评委会成员包括中法翻译家、作家和大学教授。郭沫若l 德国文学,歌德小说l 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l 年,他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中文;l 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l 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到中国;l 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美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l 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l 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l 同时还翻译了歌德浮士德第二部。l 翻译理论 注重译家责任,重视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主观感情投入,呼唤译界良好风气。动机、责任感 慎重选择、了解和研究(时代潮流、社会环境) 思想水平、文学修养 相似的生活情趣 风韵译 翻译批评论l 媒婆处女论l 译者伦理观l 翻译动机论l 翻译创作论杨宪益&戴乃迭l 夫妻,合译红楼梦,英国,国立编译馆,“亚太和平会议”的翻译工作l 离骚、诗经、白毛女、老残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鲁迅全集l 翻译理念 对译文形式美的追求:杨先生认为译诗不必须与原作的形式美相契合,以诗译诗固然是可以选择的翻译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以诗译诗是以不损害原诗意为前提。 在译作的忠实方面:杨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