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调查——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结题报告 (1).pdf_第1页
农村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调查——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结题报告 (1).pdf_第2页
农村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调查——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结题报告 (1).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董 一 一 一 一 调 查 与 謇 肇 一 一一 一一 一 耋 差 箬 一 索糟翱 牵璧数学厦惑褴攀 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2 0 0 7 年 度立项课题结题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第四中学卫德彬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第五中学 解正兵 全 日制义 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 准 实验稿 以下 简称 课 标 要求 以学 生 为 中心 教 师是 学 生 学 习 的 助学者 课标 在总体 目标具体阐述中明确提出 通 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 初步形成 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基础数学教育的 目标主要表现为使学生掌握知 识和提高能力两个方面 但是教学过程中 学生没有 牢固掌握有关知识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 在且较为严峻 近年来 有关 反思 的研究绝大部分 是从哲学 心理学 教育学 的视野 中研究 得出一般性 结果 或在普遍 性结 论 中辅 以学 科 例子 的 佐证 而 以 数学学科 为直接 研 究 对象 的探 讨 较 少 因 此 对 于基 础教育阶段 的数学教师 特别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师 而言思 考这一课题 具有重要 的客 观性 和责任 性 笔者 认为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 中的初 中生 特别是广大农 村初中生的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现状究竟如何 学生学 习数学在哪些环节缺乏反思 教师应该了解并作为数 学教学 时选择 教 学方法 开展学 习指 导 的依 据 和 方 向 鉴于上述原 因 结合农村初 中数学教学实际 本 数学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充分酝酿 拟定本课题 并于 2 0 0 8年 1 2 月如期完成本课题相关调查与研究 正式 结 题 1 调查概述 1 调查对象 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 本课 题组选择了本县三所农村初 中 肥西五 中 地处城乡 结合部 9 8 的学生来 自周边农村乡镇 严店中心学 校 一般乡镇 刘河中心学校 偏远农村 2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 2 0 0 8年 1月 此时 各 年级 有多 次统考 成 绩 容易 确 定 各年 级 的 数学 优 生 中等生 和学困生 3 调查工具及 内容 调查工 具为 本课题 组 自 编问卷 内容包 括学 生 的年级 性 别 数 学成绩 类 别 教 师事先确定 优生 中等生 学 困生 并 在 问 卷上 分别 以 A B C表示 调 查 时对 应 发 放 选 择 题 为 学 生 数 学 学 习 过 程 中 对 预 习 听 课 作 业 复习 学法 和教法 反思 的情况 为便 于统计 7 个 选 择 题 统 一 设 置 为 A 经 常 反 思 B 有 时 反 思 C 不反 思 三 个层 次 3个简答 题 为 学 习数 学的主要 目的 影 响数学成绩 的主要 原因 学 习数学的方法 程序 4 调查 方法 分 层抽样 的问卷 调查 法 本 研究 以 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调查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反思性 学习的现状 搜集资料时采用观察法 调查法及参考 文献法等 调查对象选取采用 分层随机抽样 法 整 理资料采用教育统计法 归纳法 分析法等 5 调查实施 为确保调查 的真实性 学生匿名 答题 并强调 调查仅供课题研究 对本人无任何影 响 为确保抽样合理 由各个年级负责调查的数学 教师按最近两次数学成绩确定被试 3 O人 优生 中 等生 学 困生 各 1 O人 男 女各 5人 本 次共 调查 2 7 0人 由于教师现场监督答题 故 回收的 2 7 0份 问 卷全部有效 6 数据处理 利用 E x c e l 程序进行数据处理 并 将处理结果统计成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 对农 村初 中生数 学 学 习 中 经 常 反思 A项 的情 况进行分 析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一一 62 一一 一 一 2 OD 9 年 第 6期 I 肆 旬 l 调 查 与 实 验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 习中 经 常反思 的情 况调查统计表 例题 预习 听课 作业 复习 学法 教法 解 法 总体 6 O 7 O 2 6 7 3 3 3 5 6 7 4 6 7 4 O 七 优 生 6 O 9 O 6 O 2 O 7 O 6 O 3 O 正 中等生 6 O 8 O 1 O 3 O 6 O 4 O 3 O 级 学困生 6 0 4 O 1 O 5 O 4 O 4 O 6 O 总体 4 6 7 6 3 3 2 O 1 3 3 2 6 7 4 6 7 4 O 八 优生 9 O 1 0 0 3 O O 5 O 7 O 5 O 篮 中等生 4 O 6 O 3 O 4 O 2 O 5 O 5 O 级 学困生 1 O 3 O O O 1 O 2 O 2 O 总体 4 O 6 3 3 2 O 2 6 7 4 O 4 3 3 3 6 7 九 优生 7 0 9 O 2 O 4 O 4 O 6 0 5 O 钜 中等生 5 0 8 O O 2 O 3 O 4 O 5 O 级 学 困生 O 2 O 4 0 2 O 5 O 3 O 1 0 1 对预习中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 七 年级学生在预习中反思的比例最高 6 O 这一现象 与七年级开设科 目中升学考试科 目较少有关 也与七 年级学生刚人中学 学习数学的热情普遍较高和数学 成绩 尚未出现大的分化相关 初 中优生预习中经常反 思的比例是该年级最高 的 分别是 6 0 9 O 9 6 7 O 除七年级外 各年级都呈现优 中 学 困生经常反思的 比例明显递减特征 分析表明 初中生预习数学课时 经常反思的比例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数学优生 约为 6 0 9 0 学困生普遍缺少反思 这可能是数 学优生成绩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听数学课时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 示 初中生听数学课经常反思的比例依次是为 7 O 6 3 3 6 3 3 经常反思 比例普遍较高 在 6 3 3 oA 7 O 9 6 之间 其中七年级 比例最高 这说明起始年级 学生听课较注重反思 听思结合较好 这和起始年级 学生较喜欢数学相关 优生经常反思的 比例在 9 0 1 0 0 中等生 听课 经 常反 思 比例分 别 为 8 O 6 0 8 O 学 困生听课经常反思 比例分别 为 4 O 3 O 2 0 各年级优生 中等生 学 困生反思 比例呈 递减趋势 除八年级外 各年级优生 中等生的 比例接 近 但各年级优生 学困生 的比例悬殊 分析表明 各 年级数学优生 中等生课堂上 听思结合较好 这可能 彀 研 拣 一 是他们数学成绩较好的又一重要原因 3 对例题解法 中经常反思 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 示 初 中生在听教师讲课时 经常反思 的比例依次为 2 6 7 9 6 2 O 9 6 2 0 普遍较低 说 明学生过分 相信教 师的解法 质疑少 思考别解少 这与我 国传统的教师 绝对权威的观念有关 认为教师讲 的都正确 解法都 合理 初中优生经常反思 的比例分别为 6 O 3 0 2 O 除七年级 比例较高外 其他各年级 比例都小 除 九年级外 其他各年级优生 中等生 学困生经常反思 比例递减 学困生比例普遍最低 分析表明 初 中生普 遍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解法 只有七年级优生对教 师解法反思的比例较高 4 作业后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 初中 生完 成 作 业 的 反 思 比例依 次 为 3 3 3 1 3 3 2 6 7 比例偏低 这说明学生做题后普遍缺乏反思 很少去追溯解法的合理性 各年级不再呈现优生反思 比例普遍最高的特点 也不出现优生 中等生 学 困生 经常反思 比例递减特点 七年级学 困生经常反思比例 最高 5 0 分析表明 数学优生 中等生和学困生经 常反思 比例无规律性 普遍缺乏解题反思 这是初 中 生数学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 也是不能灵活解题的重 要原 因之一 5 对复习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 初 中生 复 习数 学 经 常 反 思 的 比例 依 次 为 5 6 7 2 6 7 4 0 比例 普遍 低 除八年 级外 随着 年级 升高反思 比例递减 除九年级外 各年级优生 中等 生 学困生反思比例递减 初 中各年级优生经常反思 比例 分 别 为 7 0 5 0 4 O 其 中七 年 级 优 生 最 高 分析表明 初 中生复习数学时 七年级优生反思 情况较好 从整体看 高年级学生复习中反思 比例相 对小 这与高年级学生考试科 目多和忙于做题有关 也与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解题数量而比较轻解 题质量有关 6 对学法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 初 中 生 对 学 法 经 常 反 思 的 比例 为 4 6 7 4 6 7 4 3 3 可见 各年级约半数学生经常反思学法 喜欢 从 自身方 面找原 因 各年级优生反思学法 的 比例在 7 0 左右 各年级优 生 中等生 学 困生反思 比例 递 减 分析表明 近半数学生和数学优生 中等生比较注 意反思学法 从主观方面找原因 尤其是八年级优生 教 薏 t 辜 与 謇 警 一 一 一 妻 耋 63 7 对教法经常反思的情况分析 统计显示 初中 生对 数 学 教 法 经 常 反 思 的 比 例 依 次 为 4 O 4 0 3 6 7 其中 七年级 八年级学生的比例较高 说明 比较注意反思教法 从整体看 随着年级的升高反思 数学教法的比例在缓慢递减 各年级优生 中等生 学 困生反 思 比例不呈 递减 增 特点 对教 法 反思 比例最 高的是七年级学困生 其次是八年级 九年级的优生 和中等生 比例都是 5 0 分析表 明 七年级学 困生 特别注意反思教法 从数学教师那里找原因 客观原 因 多 3 结论 1 初 中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听讲 做题 普遍缺乏 对预习 听讲 作业 复习 学法和教法各环节的经常 性反思 优生在学习中反思相对较好 这是数学 成绩 好的重要 原 因 2 初 中生在 学 习数 学 中普 遍 过分 相 信和依赖 教师 的解 法 较少 反 思 教 法 和教 师 的解 法 七 年级学 困生反思 教法 的较 多 即从教 师那 里找 原 因 客观原因 多 多数学生和数学优生 中等生常反思 学法 从 自身方面找原因 主观原因 多 3 初中生学 习数学主要 目的是升学 其次是生活需要 4 影响初 中生数学成绩的因素有兴趣 勤奋 教法 学习态度 学 法 基础 粗心 和师生关 系 4 建议 1 加强初中生的数学学法指导 注意培养学习 中经 常反思 的 习惯 2 数 学 教学 要 多引 导 学生 反 思 问题 尤其是 反思 和总结解题 的思想 方法 3 重视 一 题多解 一题 多变 的教学 培养 学生 思维 的灵 活性 创 造性 从而进 一步强化 学 习的反思意识 上接 第 3 6页 仅 由学生探 究 实验 所 获数 据 样本 太 小 有 限 次 的操 作 不足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能否由计算机演示学 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呢 若使用计算机 急剧变化的 数据演示周长 直径间恒定的关系 会给学生强烈的 视觉冲击让学生信服 但是让学生观察计算机实验 其过程并没有涉及学生对测量方法 的探究和对数据 的检验分析 所以若将两种实验方式相结合 学生先 动手探究继而用计算机实验验证 自己在粗略的实验 中探究 猜测结 果 的可 靠 性 则 会 相 得益 彰 所 以数 学 实验方式的选择 取决于怎样更有利于辅助 学生思 考 创造及学生思维参与的过程 3 2 数学知识获得应与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相协调 本节课中 学生在实验中测量统计凭借数据得出周 长公式 用数据来分析问题 这一行为蕴涵着非常重要的 统计思想 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 遗憾的是教师在此处只 总结了具体的做法 并未给学生揭示出行为背后的深刻 思想 教师应该让学生回顾思考的脉络 实验过程中关键 的步骤及其目的等 将学生模糊的统计思想和归纳思维 方式提炼出来 思想与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会有一种整 体的统摄力和迁移力 教师应该创造利用好教学的契机 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渗透思想相协调 3 3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本节课中教师没有提到历史上刘徽 祖冲之的贡 献 笔者建议是否可 以在最后问学生 关于 兀你还知 道些什么 用 网络 查询我 国数 学家对 圆研 究的贡 献 使教学从课 内延展到课外 数 学教学从 课 内延 展到课外 用 好 网络资 源只 是 其一 现实中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学习 还不够乐观 在这点上新加坡 等地 的做法很值得 借 鉴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 并不像我 国的教材列出了 详细的证明 他们对定理证 明做了 淡化 处理 而教 科书提供给学生非常具体的网址 学生可以据此在课 后浏览 在线学 习 所 以好教师 应该是 一个好 导游 不需 要事必 躬 亲地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 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从 课 内延展到课外 改变单一 的作业模式 指导利用好 网络资源 组织好课外的 自学讨论等方法 锻炼学生 独立思考 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改变学生对教师的 过于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