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2《动物游戏之谜》从《黔之驴》看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思维方式的不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4.12《动物游戏之谜》从《黔之驴》看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思维方式的不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4.12《动物游戏之谜》从《黔之驴》看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思维方式的不同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黔之驴看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思维方式的不同?现在,人们对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不同点早已了如指掌,比如说食物、体形等到。然而反过来思索一下食肉动物或食草动物的特征,除了一个吃肉、一个吃草以外,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还有什么区别?最主要的区别也许是思维方式的不同:食肉动物的思维方式从来富于警惕性和攻击性,是主动的一方;而食草动物的思维方式充其量也仅仅是防御,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当遇到其他族类动物时,食肉动物只关注两件事:第一,它会不会吃我?第二,我能不能吃它?如果判明对方对自己有威胁,那就要么格斗,要么逃跑;反之就要准备吃掉对方,老实不客气。而食草动物如果是野生的,则只关注头一条:他会不会吃我?如果会,那就逃跑;如果不会,那就“和平共处”,总之不打别人的主意。如果这食草动物是家养的,则连这点警惕思维也没有,一切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柳宗元的名作黔之驴一文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同样是大动物,同样是头一次相遇,虎的思维方式和驴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乍一见是虎怕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这是食肉动物的第一个关注:它会不会吃我?其思维方式是:对于不了解的动物,首先假定对方跟自己一样,也是食肉动物,而且可能比自己更厉害,因此必须小心。然而一但发现对方并没有吃自己的意思,情况马上变了:“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于是虎马上把对方归类于自己的猎取对象,思维方式转入下一个关注:我能不能吃它?随即开始摸底:“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虎的这一套,驴是既无戒心又沉不住气(“驴不胜怒,蹄之”)。这下可露了老底,虎马上下了结论:我可以吃它!(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描写把它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层次十分清楚。第一层写虎被驴这个“庞然大物”所吓住。“以为神”三个字,把老虎的敬畏心理写活了。虎开始为什么害怕驴?因为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以为是什么神物,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蔽”、“窥”等词,极形象地勾画出老虎既好奇,急于想摸底,又害怕的神态。第二层写虎渐渐出来靠近驴,“稍”“憖憖然”等词写出虎小心谨慎的样子。希望能摸清驴的底细而又小心谨慎的心理。“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第三层写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远远地逃走,以为将要来咬自己了。驴子不仅外形大,而是嗓门大,怪不得虎害怕。“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第四层写虎日久天长,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驴子,在它周围走动,心有余悸,始终不敢向驴进攻。然而老虎“远遁”并不会一走了之!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驴的叫只是它的本能,并没有对虎构成威胁。所以虎来来回回又观察它,感到它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这一部分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现在的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第五层写虎又渐渐靠近驴子,又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靠、冲撞、冒犯它。来激怒驴子,看看驴还有什么本领。果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蹄之”。经过多日的调查研究,虎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自然非常高兴。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之”,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兴。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计之”,在心里掂量掂量。掂量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荡倚冲冒”,已经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留一手呢?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陌生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第六层写虎吃掉了驴,取得了胜利。这一层写得痛快淋漓。老虎威风大震,“跳踉大阚”,从动作、声音两个方面写出它一往直前的气势,终于把庞然大物的驴吃掉。虎后来之所以能吃掉驴,就是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作为食肉动物,虎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直截了当:惹不起的就躲,惹得起的就吃,不摸底时就锲而不舍地摸清楚。相反,驴的思维方式就只够得上一个字:蠢!对于从没见过的动物虎,只要对方没动手,就不假思索认定对方跟自己一样,也是食草动物,可以和平共处,于是毫无防范。对于虎由远而近的层层战略侦察和战术摸底,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到自己的情况叫虎摸得差不多了、开始挑衅动作时驴居然仍毫无察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