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构式_着_了_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pdf_第1页
存在构式_着_了_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pdf_第2页
存在构式_着_了_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pdf_第3页
存在构式_着_了_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pdf_第4页
存在构式_着_了_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第2期 总第90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5 2 Serial 90 存在构式 着 了 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 王葆华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 本文对汉语学界的存在句中 着 和 了 互换现象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并运用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 对该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 认为存在句 着 了 互换现象反映了人们在认知模式和观察方向上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存在构式 视点 概要模式 顺序模式 观察方向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5 02 0001 05 一 本文讨论如下语言现象 1 墙上挂着一幅画 1 墙上挂了一幅画 2 练功房里贴着一副对联 2 练功房里贴了一副对联 3 花瓶里插着一束玫瑰花 3 花瓶里插了一束玫瑰花 4 书架上放着几本杂志 4 书架放了几本杂志 5 桌上摆着一盆花 5 桌上摆了一盆花 6 黑板上写着一道题 6 黑板上写了一道题 7 屋檐下站着一个人 7 屋檐下站了一个人 8 床上躺着一位病人 8 床上躺了一位病人 上述句子汉语学界一般称为 存在句 左栏的句子和右栏的句子句型基本相同 只是句子中动词后面 体标记存在着差异 左边一栏句子使用了体标记 着 右边一栏的句子使用了体标记 了 本文将这种现 象称为存在构式 着 了 互换现象 本文先分析学者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然后提出本文的观点 二 对于上述现象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 11 体标记分化解释 范方莲 1963 认为 这个 了 和上面的 着 基本相当 可以换成 着 和动词后表示完成态的 了 不 同 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体标记 了 分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存在句中的 了 和动词后表示完成态的 了 没有同一性 但是范方莲没有解释存在句中的体标记 了 表示何种意义 21 言语表达灵活解释 于根元 1983 117 从表达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有些动词造成状态的动作很快就完成了 而造成的状态 可以持续很久 说动作完成了 就意味着状态形成了 说状态完成了 也就意味着状态形成了 为了写法上不 重复 有时写 着 有时写 了 当然是在允许的情况之下 于根元的解释一是承认 着 和 了 不是同一体 语法意义也不相等 着 了 互换主要是说话人或写 作的人为了避免写法上的重复而改变的 二是认为动作和状态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关系 31 体标记中和解释 刘宁生 1985a 认为 桌上摆着一盆花 和 桌上摆了一盆花 两句话意义相同 并非因为 着 和 了 的 语法意义相同 只是因为句中动词相同 使 着 和 了 的差别在存在句中得到中和 neutralization 存在句 起中和作用的 着 和 了 包括结果补语 差别的作用的是动词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动作 和 状态 两个 范畴 带体标记 了 是动作动词 带体标记 着 是状态动词 并根据 动作 和 状态 的对立 为这两类不同 动词建立不同义项 1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就有关问题向Adele Goldberg博士请教 特此致谢 41 事件观察角度解释 戴耀晶 1997 92 从事件观察角度出发 并运用变换平行句式的差异对这种句式中体标记 着 和 了 互 换的现象给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体意义是属于句子的 在这两种句式中 着 和 了 的差别并没有消失 二者互换后都是合格的句子 但并非都是 意义相同 的句子 带体标记 了 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动态的 现实事件 其完整性 perfective 表现在 了 指出了对该事件的观察着眼于外部 outside 对事件不作分解 其动态性表现在 了 指出了 进入 某一静态的起始变化 其现实性表现在 了 指出了相对某个参照时间而 言 句子反映了一个已然事件 而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则表达一个非完整的强静态的持续事件 其非完整性 imperfective 表现在 着 指出了对该事件的观察着眼于内部 inside 事件可以分解 其较强的静态性表现 在 着 附着于位置义动词后在存在句中不反映变化 其持续性表现在 着 指出了该事件正处于延续的过程 之中 戴耀晶 1997 在吸收了国外体研究的成果 Comrie 1976 和 Quirk et al 1985 基础上对体标记 着 和 了 在存在句中互换现象做了新颖的解释 其新颖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引入事件观察角度 内部和外 部 对体标记进行解释 二是在体的语义特征等值对立 equivalent opposition 的基础上 完整性和非完整 性 动态性和静态性 现实性和持续性 进行解释的 51 存在构式来源解释 最近有一些学者运用国外有关理论对汉语这种句式进行了探讨 汉语这种静态存在句英语叫做叫 方 位倒置 句或 处所倒置句 Locative Inversion 顾阳 1997 根据论元结构 argument structure 层级性 假设 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她认为 如果某些动词的基本语义成分中含有处所意义 这时处所语义角色 论旨角色 可以与客体倒置 这样含处所义的语义角色就被指派给外部论元 域外论元 external argument 最 终成为句法层面上的主语 而含客体义的语义角色则被指派给内部论元 域内论元 internal argument 如 9 桌子上放着很多书 9 桌子上放了很多书 10 3 桌子上被小王放着很多书 10 桌子上被小王放了很多书 顾阳认为 9 9 带 着 和 了 的动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元结构 一个论元结构有施事者 带 了 如 9 另一个则没有施事者 带 着 如 9 所以带 了 的动词可以有 10 的派生形式 而带 着 的动词 没有相对应的派生形式 如 10 这种差异是由于这种句式中两个动词有不同的构词来源造成的 带 着 的动词是在词汇语 义表达层面 lexical2semantic representation level 中已 经衍生为非宾 格 动 词 unaccusative verb 而 9 带体标记 了 的动词是被动动词 它是在词汇句法表达层面 lexical2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level 即论元结构 中通过被动化规则形成的 因此 带 着 和带 了 的动词具有不同的构词 来源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动词 这样 带 着 和带 了 的动词有两个不同的论元结构 当这两个不同的动词 出现在存现句中时 其论元结构都可以不出现施事者 顾阳 1997 由此得出结论 一部分带非完成貌 着 的 存现动词和带完成貌 了 的存现动词 其相似处在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而它们的 不同处则在于两个句子中的动词有不同的构词来源 潘海华 Pan 1996 1997 运用词汇功能语法 LFG 的词汇映射理论 LMT 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他 认为 带 着 和带 了 的句子是不同的句子 并认为带 了 和带 着 这两种句式的不同不是因为其动词的 论元结构本身不同 而是它们成句的过程不同 潘利用一条通用的词汇规则 施事者删除规则 agent deletion 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他认为 汉语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经过了一种构词过程 这一过程改变了动词 的论元结构 使动词子语类属性中的施事者这一角色被删除了 仅剩下了客体和处所这两个角色 当动词向 句法层面投射时 带有处所意义的名词组被投射到主语位置 如 11 a 桌子上放了一本书 b 石头上刻着一个大字 c 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 12 a 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 b 桌子上被我放了一本书 11 中的句子有两个成句过程 它既可以从 12a 省略施事者主语而来 也可以从 12b 省略间接格施事 者而得到 可是 带 着 的处所语倒置句必须是删除施事者而得到的 因此 着 具有引发删除施事者的功 能 他还提出了 着 引发施事者删除的条件 即动词必须具有三个语义角色 论旨角色 施事者 客体和 处所格 同时客体和处所格有主语和谓词一样的关系 即处所是客体所在的地方 12 中的句子是没有进行 2 施事者删除得到的结果 而 11 中的句子是经过施事者删除后得到的 12b 是经过被动化操作的结果 因 此 12 的两个句子中处所格的语法关系不同 12a 中的处所格是话题 而 12b 中的处所格是主语 这表明 只有 12b 中使用了特殊默认分类 special default classification SDC 规则 12b 中的动词 放 似乎不符 合特殊的默认规则 因为多出了一个受限制的施事者 于是 潘海华又对默认规则进行了修改 他还提出 着 删除施事规则就是把动词从表示一个动作变换成表示一种状态 这样已经状态化了的句子就不会进行 着 运算 Pan 1996 如 13 他正在地上画着一个圆 14 3 地上正在画着一个圆 15 地上画着一个圆 潘认为 13 句子不合法 在于 着 和表示进行时的标记 正 同现 着 在这里不再起删除施事者的操作 作用 这是因为 在 已经把句子状态化了 所以 着 规则就不起作用 而在没有 在 时 就可以进行 着 规 则运算 所以 15 是合法的 从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15 句是 13 句通过 着 删除施事规则而得来的结果 从顾和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相同的 即都运用了词汇规则 lexical rule 的操作 差异在于他们所采用的词汇规则不同 顾 1997 两种句式的差异是动词的构词来源存在差异 因而是不同 的论元结构 带 着 的动词是在词汇语义层面起作用的 带 了 的句子是在词汇语法层面 即论元结构 起 作用的 而潘 1997 使用了特殊默认规则和 着 删除施事者规则来进行解释 上述学者们对该现象的分析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是两种句式的 意义 相同 差异要么 体现在动词上 要么体现在体标记上 三 上述存在构式 着 和 了 互换的现象可以启发我们对如下问题的思考 一 着 了 互换的句子是否是相同的句子 它们的句子意义是否相等 二 如果认为这两组句子形式不同 那么句子意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上述 1 8 和 1 和 8 两组 着 和 了 都出现 互换 的句子中 句子的表层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只 是体标记使用存在着差异 我们认为 这两组句子也是不同的句子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中每种语法构式都有自己独立的 价值 任何两个不同的语法构式必然有不同的语义值 任何不同的语义结构都对应于不同的语法结构 很多 学者如Bolinger Wierzbicka Partee和Jackendoff等都注意到相同的词项出现在略微不同的构式中所存在 的系统的意义差异 对于句子意义的隐性差异的相同观察使Bolinger 1968 127 得出结论 句法形式的不 同通常意味着意义的差异 Goldberg 1995 将Bolinger这样一个观察概括为 语法形式的非同义原则 Principle of No Synonymy of Grammatical Forms 虽然从真值条件 truth2condition 语义来看 带体标 记 着 和 了 的句子表达的是相同的事件和状态 如 墙上挂着一幅画 和 墙上挂了一幅画 表达了相同的 事件和状态 某处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 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这两组句子的意义并不相等 这种 相同的事件而产生的构式语义不是基于真值条件的意义 而在于人们认知视点表达的不同 语言形式的选 择不仅反映了客观真实的事件或状态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差异 而且还与人们的认知视点表达有关 反映了 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件的不同认识 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subjectivity 因此 这两种句式所表达的 意义是不同的 它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认知视点表达 著名认知语义学家Talmy 2000 71 认为 在人类观察事件过程中 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 一种是 概要模式 Synopic Mode 即采用综合的静态视点 一个是顺序模式 Sequential Mode 采用局部的动态 视点 Talmy 2000 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这两种认知视点模式的不同 16 a There are some houses in the valley 山谷里有一些房子 整体 静态 b There is a house every nowand then through the valley 沿着山谷 不时会发现一所房子 部分 运动 16a 句表达的是视点的概要模式 16b 句表达的是视点的顺序模式 从语言表达形式来看 两组句子 也存在着差异 前一句使用了不定代词some和名词复数形式 黑体标记 介词使用了 in 表达了一个综 合的静态视点 人们认知注意的范围是一个整体的范围 后一句中名词使用了单数形式 时间副词 介词使 3 用了 through 表达了一个顺序的运动视点 人们认知注意的范围是局部的 这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 反映了人们在观察认知客观事件时注意力分配 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 的差异 对于 墙上挂着一幅画 和 墙上挂了一幅画 这两组不同的句子来说 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 其认知视点 模式是整体的 静态的模式 人们认知注意的范围具有整体性 其认知模式是概要模式 而带 了 的句子表达 的是部分的运动的模式 人们认知注意范围的是局部的 其认知模式是顺序模式 因此 带体标记 着 的句 子还可以对处于一个更大的连续场景进行全景式的综合描写 这可以证明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表达的认 知模式具有整体性 请看下面使用体标记 着 对更大的连续场景描写的句子 17 吉永 的后半部 房屋五 六间 特别是卧室 格外的洁净素雅 窗上挂着湘妃竹帘 梳妆台上竟嵌着 一块玻璃 立着一架洋钟 床是宁波床 挂着白麻帐子 床前有一条红漆踏凳 上面搁着一双黑布男鞋 一双红 软缎面女鞋 鞋尖上有好看的菱角花 聂鑫森 天街 18 门厅一侧摆着一张豪华的大办公桌 上面放着古色古香的台灯和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办公用具 旁边 搁着一块黑色的有机玻璃铭牌 大堂经理 王朔 无人喝采 17 是说话人对房间的全景式的铺排描写 18 是说话人对饭店大堂的全景式的综合描写 从这些带 体标记 着 对场景进行全景描写的句子中 可以看到 着 观察事件的综合静态模式 相比之下 使用体标 记 了 的句子 则不能用于这样连续的场景描写 19 窗上挂了湘妃竹帘 梳妆台上竟嵌了一块玻璃 立了一架洋钟 床是宁波床 挂了白麻帐子 床前 有一条红漆踏凳 上面搁了一双黑布男鞋 一双红软缎面女鞋 鞋尖上有好看的菱角花 20 门厅一侧摆了一张豪华的大办公桌 上面放了古色古香的台灯和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办公用具 旁 边搁了一块黑色的有机玻璃铭牌 大堂经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与带体标记 了 的句子在认知模式上表现出差异 因 此 存在构式带 着 和 了 两组句子的意义是不同的 不仅这两组句子在认知模式上存在着差异 而且这两组句子在认知观察方向上也存在差异 Talmy在视点模式的基础上 引进了另一个概念范畴 观察方向 direction of viewing 即在时轴位 置上人们观察事物和事件的视点方向 它可以在多个事件的顺序和单一事件的连续的时间域内对事件产生 不同的观察 从而产生观察事物或事件时存在着特定的不同方向 因此 对同一个事件说话人可以有不同的 观察 现时观 present 回首观 retrospective 前瞻观 perspective 从而构成不同的观察方向 请看 Talmy对句子形式所引发的认知观察方向的解释 21 The festival dated from 1630 A D 从1630年以来 就开始了这个节日 22 The festival dates back to 1630 A D 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1630年 Talmy 2000 75 76 认为这两个句子语言形式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同一事件观察方向的差异 21 所表达的认知视点定位在过去 其观察方向是向前的 perspective 是前瞻观 而 22 所表达的认知视点定 位在现在 其观察方向是回溯的 retrospective 是回首观 如图1所示 这种观察方向的差异也会在汉语语言形式的表达上体现出来 请看下面的例子 23 端午节从屈原生活的时代就开始了 24 端午节可以追溯到屈原生活的时代 23 对客体和事件的观察定位在过去 观察的方向是向前的 而 24 说话人在时间上的定位在现在 观 察的方向是回首观 本文试图运用Talmy的事件观察模式和视点方向来解释汉语这种句型中同时使用 着 了 的现象 本 文认为 上述两个带不同体标记的句子所表达的事件基本相同 它们差异主要是在时间框架或时轴上 人们 以不同的视角 视角方向 对同一现实观察和认知的结果 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是从现时观 present 表达 说话人对某一事物在一个位置中状态存在的静态观察 着 表达的是观察 认知事件的视点在时间轴上属 于状态 动作或行为持续的时段之内 它关注的是事件或状态的内部阶段 而带体标记 了 的句子是以回首 观 retrospective 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物在一个空间位置中动作行为或状态存在的运动观察 人们观察事件 的视点处于时轴中动作行为 状态存在的时段之后 所以两个体标记在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所处的时间定位 temporal locating 存在着不同 也就是人们观察 认知事件在所处的时间阶段上存在着不同 我们将这两 4 个体标记表达的不同 如图2所示 四 综上所述 带体标记 着 和 了 的句子是不同的句子 它们的意义存在着差异 带体标记 着 的句子反 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或状态的综合静态的概要认知模式 其认知方向是说话人以现时观 present 表达说话 人对某一事物在一个位置中状态存在的静态观察 而带体标记 了 的句子是说话人以回首观 retrospective 表达对某一事物在一个空间位置中动作行为或状态存在的部分运动的顺序认知模式 此外 从动词的内在 时间结构来看 这两种句子中的动词存在着不同的时间特征 一个是表示 状态 一个是表示 完结 注释 本文将存在句称为 存在构式 汉语的存在句英语叫Locative Inversion 方位倒置或处所倒置 国外很多学者都对这种现象有很多讨论 如Bresnan 第二 只有带 着 的句子才能肯定是 删除了施事者 而带 了 或不带 了 的句子则不一定 第三 某些动词不可能有两个论元结构 因此 汉语之所以与英语不 同 允许非被动化的及物动词出现在处所语倒置句中 是因为有 着 引发的施事者删除规则 Goldberg 1995 3 本人曾就汉语这两组句子的差异向Goldberg博士 Princeton University 请教 私人通信 她建议将 着 和 了 看成不同的构式 lexical construction 词汇构式 刘宁生 1985b 曾谈到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 Bolinger D Entailment and the Meaning of Structure J Glossa 1968 2 2 Comrie B Aspec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 pproach to A 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4 Levin B M Rappaport Hovav Unaccusativity At the S yntax2Lexical Semantics Interf ace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5 5 Pan Haihua Imperfective Aspect Zhe Agent Deletion and Locative Inversion in Mandarin Chinese J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96 14 409 432 6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J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the English L 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7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 ystem M Vol 1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2000 8 戴耀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9 范方莲 存在句 J 中国语文 1963 5 10 顾阳 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 J 现代外语 1997 3 11 刘宁生a 动词的语义范畴 动态 与 静态 J 汉语学习 1985 1 12 刘宁生b 论 着 及其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 J 语言研究 1985 2 13 聂文龙 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 J 中国语文 1989 2 14 潘海华 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 J 现代外语 1997 4 15 于根元 关于动词后附 着 的使用 C 语法研究和探索 一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收稿日期 2004 11 10 作者简介 王葆华 安徽人 语言学博士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 现代汉语 责任编辑 张 辉 5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Exchangeability between zhe and le in Chines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by WANGBao2hua p 1 The article discusses some views of the exchangeability between zhe and le and presents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Chines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which reflec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erspectival mode and the direction of viewing A Preliminary Pragmatic Study of the Forms of Anaphora by WENG Yi2qin XIONG Xue2 liang p 6 Utilizing Neo2Gricean Principles and DRT FCT the authors explore intra2clausal and inter2clausal anaphora and reach the conclusion that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 are not truth functional but serve to expand information in the capacity of variables Re2analysis of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by SUN Ya p 10 Based on the paper Pragmatic Analysis of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by He and Shen the paper attempts togive areanalysis ofmisunderstanding anddeliberatemisinterpretation Ifahearer s understanding is obviously counter2intuitive or pragmatically inappropriate for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situation itcanbeconsideredasadeliberatemisinterpretation Inordertorealize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hearers exploit the inherent ambiguity of language and the inherent implicitness or indirectness of language use The paper argues that 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is the marked form of misunderstanding while unintentional misinterpretation the unmark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Englis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