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3).doc_第1页
3古诗两首 (3).doc_第2页
3古诗两首 (3).doc_第3页
3古诗两首 (3).doc_第4页
3古诗两首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片区五年级语文教学案 3 古诗两首主备学校:镇江实验学校 审核 :实验片区五语教研组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均为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贾岛,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诗歌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描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3.能借助于字典或具体语境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凭借诗歌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学习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资料链接】描写儿童的诗句。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贾岛简介: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贾岛题跋版刻像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因推敲和韩愈相识,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袁枚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万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能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2能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3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自读寻隐者不遇,做到正确、流利。并抄写一遍。 , 。 , 。2查找资料,了解诗人。3查资料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隐者: 不遇: 言: 只: 云深: 寻: 二、课堂助学1导入 今天我们将跟随唐朝诗人贾岛去拜访一位他仰慕已久的高人,那么他见到了吗?其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读了这首寻隐者不遇就全明白了。2.预习反馈。3.整体感知。题目是“寻隐者不遇”,通过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1)诵读全诗。(2)根据预习时所理解的字词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合作探究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讲的是寻隐者这件事,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寻隐者不遇这件事的过程写出来的呢?学习步骤:(1)诵读全诗。(2)根据预习时所理解的字词意思,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3)体会作者的情感。5、全班交流(一)感知诗意,了解诗中事(1)学生再读,体会诗文一问三答的谋篇构思。(2)师再引导:其实是三问三答,作者这里是寄问于答。再读诗句,思考作者与童子是怎样进行三次问答的呢?思考后同桌尝试练习。指名12组学生问答表演。(二)品析词句,感悟诗情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巧妙的构思固然独特,但更妙的在于它抒情的含蓄。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能否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1)指名读(2)引导交流对诗中情感的体会。“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2进一步引导: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1)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形象、品格。(2)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隐者的深入认识,师适时加以点拨。(隐者,古代多指品格高洁、不肯做官,隐居山野的有学问的贤士。而文中的隐者正符合了这一特点。)(3)点拨小结:诗人将自己对隐者的敬仰钦慕之情通过采药这件事、通过郁郁青松、悠悠的白云来表现。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三、当堂训练: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记述了( )这件事。通过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2、想象寻隐者不遇中,诗人问了童子哪些问题?童子是怎么回答的?从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中,你又领悟到什么?第一问: 童子答: 第二问: 童子答: 第三问: 童子答: 领悟到: 3. 默写寻隐者不遇。 四、巩固练习: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注: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蛱(ji)蝶:蝴蝶。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肥稀唯2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从诗中,可以看出来。3.反复朗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所见;2、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3、能依据诗句想象、描述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学习过程】一、温故预习1、背诵寻隐者不遇,并默写。 寻隐者不遇 2、复习苏教版有关赞美儿童的诗村居(高鼎) 小儿垂钓(胡令能)池上(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3.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振: 樾: 意欲: 鸣蝉: 4.所见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情景?牧童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季节: ,诗中的依据: ;心情: ,诗中的依据: 。二、课堂助学1.激趣导入 背诗大赛:背诵曾经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2.预习反馈3.整体感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1)诵读全诗。(2)根据预习时所理解的字词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讨论,全班交流。4.合作探究从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学习步骤:(1)诵读全诗。(2)根据预习时所理解的字词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3)小组讨论,从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全班交流:(一)品悟古诗 1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欣赏古诗 1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2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三、当堂训练1写出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 2默写所见 四、巩固练习溪居即事唐 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