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1.doc_第1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1.doc_第2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1.doc_第3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1.doc_第4页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1)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2)国家性质 (3)国家力量 (4)国内外形势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展示文字、图片、影视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制定原因,掌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和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含义。1、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4、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1)“另起炉灶”就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就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2)“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既说明了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至于被孤立,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政权。(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自主。“一边倒”方针必要性: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从目的看: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从国家性质看: 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影响: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隔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不矛盾: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原因:“一边倒”并不拒绝与西方国家交往;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而制定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4)认识: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只是因为新中国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阵营的打压,并不意味着中国就盲目的、无原则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一边倒”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欺辱。(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此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4)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展示相关影视剪辑(如有条件可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外交家的外交风采,进而结合有关资料分析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 (1)背景:美国的遏制:建国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2)巨大的成就: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3)睦邻友好:为给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积极主动谋求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的友好国际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原因与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的友好国际关系。(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及特点(1)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平等互利则是指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是目标,而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展示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万隆等国际会议的概况及中国在会议上做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理解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意义)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2)会议召开:中、英、美、法及有关国家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举行外长会议。(3)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4)概况:会议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印度支那停止敌对活动的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5)意义: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推动了会议的进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3)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4)特点:“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5)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6)意义: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3、 意义: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小结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初期就与一大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交成就的原因:一、国际原因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 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二、国内原因1 、卓越 的外交家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英明的外交决策 (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