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3/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1.gif)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3/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2.gif)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3/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3.gif)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3/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4.gif)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教案][岳麓版].doc_第5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1/13/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cab3a18b-7866-4a11-a3f6-8eb437f68fea5.gif)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课标要求 考纲概览】1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3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点突破 典例讲练】 考点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 重难疑点突破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基本国情: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落后的君主专制国家。 (2)国内: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在国内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开始了工业革命,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的农奴制已经颓败不堪,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政治上,19世纪,俄国社会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呼声。1825年12月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结果失败,俄国农奴制出现危机;思想文化上,19世纪中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文学家、思想家撰写的大量文学作品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3)国际: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和经济军事的落后,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刚刚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主动推行农奴制改革。2“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项目措施及评价内容政治农奴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地主不得买卖和干涉他们的生活经济农奴获得“解放”时可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评价进步性它是沙皇为首的封建地主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获得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同时,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从而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增长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局限性改革是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因而具有欺骗性;改革还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经济近代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扫除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障碍,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后,俄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1861年改革很不彻底,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用牺牲农民利益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人民购买力的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引起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此外改革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较多的农奴制残余,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激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危机。政治近代化: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影响的基础上,1864年俄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司法改革,全面建立了近代司法体系,这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的气息。此外在军事、教育、思想方面也向近代化迈进。 (2)由于1861年改革是沙皇代表的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较多农奴制的残余,因而使俄国农业与资本主义工业矛盾不断深化,从而在_定程度上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及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危机,不得不通过革命手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考点对应例题 例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请回答: (1)漫画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2)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解析:(1)问“文明的火炬”可以理解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2)问主要通过改革的内容反映出来,如“解放”法令实质是农奴主对农奴的掠夺、司法改革进展缓慢等。 答案:(1)“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不彻底性。(2)1861年改革是由农奴主阶级进行的,所以很不彻底。它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由于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劳动人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考点对应训练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俄国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呼声 B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俄国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抨击农奴制的呼声 D沙皇为巩固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 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果是( )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彻底根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C农奴用赎买方式得到土地 D基本上废除了封建制度 31861午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 造成资本的集中 扩大了国内市场 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强化了中央集权 A BC D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读下图图一克里木战争图二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图三俄国贵族在宣读“解放”法令 材料二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考点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重难疑点突破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政治上,18世纪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马木路克相互争权夺利,战乱频繁,导致埃及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中。经济上,l8世纪的埃及盛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埃及的手工业也因统治者征收苛税和欧洲廉价商品的冲击遭到严重摧残,日益凋敝。总之,到18世纪下半期,埃及经济十分落后,军事力量弱小,国力衰落。政治前提:18O5年,穆罕默德阿里在人民支持下建立起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国际:18世纪下半期,衰落的埃及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对象,英、法等西方国家展开了对埃及的争夺。1798年和1801年法国和英国相继入侵埃及,遭到埃及人民的英勇抵抗。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作用经济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培养本国技师,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还积极发展民用工业;采用行政手段命令各部门尽可能地使用本国产品,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仿效欧洲国家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咨议会;简化地方行政区划,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采取严厉手段整顿社会治安,消灭盗匪加强了中央集权,消灭了马木路克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巩固了统治,整顿了社会秩序文化创办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从外国聘请教官培养军官;实行征兵制,招募士兵,加强训练,并扩建军营;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加强了军事力量,为其对外侵略扩张以及为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创造了条件;最终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了事实上独立文化创办学校,培养人才;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留学生去欧洲留学;翻译著作,创办报纸等培养和造就了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推动了埃及文化教育的发展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意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终失败了,但是改革的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是不能抹杀的。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是埃及在落后分裂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地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是在保留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改革,但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使拿破仑打开的埃及大门开得更大了,有利于西欧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传人埃及,促使埃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埃及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埃及在事实上成了一个独立的强国,在长达3O多年的时间里有效地抵御了西欧列强的殖民侵略,大大迟滞了埃及殖民地化的进程。正因如此,马克思赞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时期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标志着埃及古代历史的结束和近代历史的开始。 考点对应例题 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措施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解析:(1)问要结合材料中的“向西方”和“建立起现代化工业”“抵抗西方入侵”等信息分析概括。(2)问紧扣材料中“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分析。(3)问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答案:(1)向西方学习,发展近代工业,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咯。(2)核心措施:发展近代工业。主要目的:武装军队,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3)评价: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考点对应训练 1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穆罕默德阿里军事改革的内容( ) A创办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培养军官 B招募士兵,加强训练C扩建军营,加紧征兵,使军队数量迅速增加2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 ) 结束了分裂割据 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推动了民主制发展整顿了社会秩序 A B C D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部分”。 马克思 材料四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文,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 (3)请你谈谈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 考点三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重难疑点突破 1明治维新出现的历史条件 (1)基本国情:19世纪中叶,日本是一个幕府掌握实权、天皇成为傀儡的落后的封建国家。 (2)幕府统治出现危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出现并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但是幕府对内推行的严格等级制度,对外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政治上,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3)民族危机加剧:19世纪中叶,美英等国相继迫使日本开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 (4)武装倒幕取得成功: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使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起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 2明治维新的过程及内容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3年黑船来航、被迫开国到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第二阶段从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到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第一阶段(18531868年):(1)“王政复古”运动的开展: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代表的有志之士积极辅佐藩主改革藩政,对外开国向西方学习,与幕府展开斗争,结果幕府于1858年镇压了吉田松阴等改革派。幕府的镇压使改革派觉醒,逐渐形成独立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主张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对外要求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外国侵略者。结果改革派遭到日本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而失败。 (2)倒幕运动的开展:改革派的斗争失败使改革派调整策略,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统治,于是主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经济,建立以长州为中心的倒幕根据地。1868年改革派在京都发动政变,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经过一年多内战,最终消灭了幕府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第二阶段(18681889年):(1)初期措施以破旧为特点,表现在:废藩置县,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特权;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2)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表现在: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3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明治维新在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有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避免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把封建割据、贫穷落后的日本变成了统一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完了近代化的历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但是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而是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的改革。它没有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只是用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领主所有制,用中央集权的天皇专制代替了分散割据的幕藩体制,用新的等级代替了旧的封建等级。它没有给劳动人民和中小资产阶级以平等、民主、自由,没有为自由资本主义提供充分发展的天地,只给有特权的大资本家自由、民主、平等。明治政府发展带有封建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特权财阀资本主义,把日本最终变成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明治维新刚刚结束,日本就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4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1)政治上:虽然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本质上是把幕藩体制下的封建等级身份制转化为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近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这意味着新的不平等。 (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进西方模式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经济问题。 (3)体制上:明治维新在家庭制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天皇制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4)意识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并不断发展,它保留和发展“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育,使近代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合流并恶性滋长。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日本军国主义是封建军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军国主义的结合体,以封建皇国观和武士道精神为核心理念,包含着日本迅速转变为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的必然性。 考点对应例题 例 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的重要措施是( ) 创办国营“模范工厂” 扶植私人企业 大力培养本国人才引进和掌握外国先进技术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殖产兴业”政策的重要措施。通过教材可知,均符合题意。答案:B考点对应训练 1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统治者极端腐朽 B农民反幕府统治的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D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方面最有力的措施是( ) 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 C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D修建铁路,开办工厂,发展外贸 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图一1853年“黑船来航”:佩里舰队叩关图二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已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一与图二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考点四 戊戌变法 重难疑点突破 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甲午中日战争后,请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并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以王韬、薛福成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些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19世纪9O年代以来,康有为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理论。(3)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尤其是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谋求国家的富强,来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了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百日维新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颁布新法(布新)改革旧制(除旧)影响或作用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打击了守旧势力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 学堂,京师设立 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 学会奖励科学著作 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 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打击了守旧势力 (2)特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人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3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原因、启示及历史意义(1)新旧势力交锋:代表人物主要举措力量对比影响维新势力光绪帝革除礼部阻挠变法人员的职务重用维新人士争取袁世凯支持争取帝国主义 支持既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支持,也没有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光绪帝没有实权,力量弱小以光绪帝为代表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不力守旧势力慈禧太后控制人事权,解除翁同禾职务,重用荣禄控制京津地区暗中抵制变法密谋慈禧太后训政慈禧太后掌握实权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绝大多数官吏的支持,控制了军队和京津地区势力强大形势危急 (2)变法的失败一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逮捕维新人士,屠杀“戊戌六君子”。取消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 (3)失败原因:主观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政治上不够成熟,这表现在:没有形成强大的组织领导,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如竭力游说外国公使等。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这表现在慈禧太后掌握实权,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高级官吏反对新政。总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最终变法失败。 (4)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 (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它直接孕育于列强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中,启发和张扬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戊戌变法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考点对应例题 例(2007宁夏文综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禾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解析:(1)问主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实则考查其必要性和可能性。(2)问应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 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考点对应训练 1康梁维新思想形成的根源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均主张( )A对清政府实行改良 B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 C“自强保种”要符合“天演” D中体西用 3百日维新措施中打击守旧势力的有( )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允许官员上书言事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A B C D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编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二 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该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方法探究 规律总结】专题复习攻略复习方法举例一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分析有关重大事件、历史现象1861年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的异同点;1861年改革、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在背景、目的、内容、作用等方面的异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等二运用列表记忆法记忆有关改革的内容1861年改革、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目的、作用等三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联系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分析工业文明潮流与1861年改革、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的关系,认识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四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各个国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等如评价亚历山大二世、康有为等人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及“解放”法令的进步性、局限性五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近代改革的背景或原因1861年改革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各角度分析六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只是一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天皇专制 复习方法例说 方法一 比较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方法点拨:比较分析法是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两国改革的异同,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又能够加深对两国改革与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的理解,从而认识两国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推动了两国的近代化进程。 目标落实:(1)不同点:背景不同:俄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的农奴制危机。日本: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分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而进行的改革。 (2)相同点: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都深受工业文明潮流的影响。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者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方法二 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方法点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多角度评价。通过多角度分析,既能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总结出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结论。 目标落实:(1)封建顽固派对戊戌变法的抵制和破坏。由于这场运动是一场较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要触及封建官僚和封建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他们在中央和地方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对力量。许多新政机关虽然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但基本上被顽固派官僚把持,大都有名无实。新政法令到了地方上,大多被督抚要员视为一纸空文,不加理会,使改革运动在社会上得不到支持和拥护。 (2)这场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应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一直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发展,其经济实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弱小的阶级,难以给维新派以强大的支持,使他们仅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部分帝党官僚,形成不了一股足以使改革成功的力量。这是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3)维新派在推行新政过程中的策略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就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推行的社会环境来看,遇到阻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分析这些阻力从而克服这些阻力。作为维新派来说,应该具体地考察各个政治派别和政治集团的态度,以便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但他们并没有制定一个正确的策略,操之过急,将成败得失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得不到朝廷内外的支持,扩大了对立面,使变法运动难以成功。 【典题类析 能力升级】题型一 重点难点突破题 本专题中,“解放”法令,百日维新,“解放”法令的评价,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地位,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内容等是高考常考的重要内容,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和理解。 典例1 工业文明浪潮冲击下,俄国、埃及、日本及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的改革。请回答13题。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体现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措施有( ) 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压制马木路克势力学习西方技术,推行近代文化教育 对外扩张,建立帝国 A B C D 2之所以说“解放”法令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依据主要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 劳动力 资源 资本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A B C D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工业文明浪潮与各国改革及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1应明确世界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不合题意。 2农奴制的废除,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高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3内因是经济方面,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1C 2B 3C 题型二 专题知能综合题 19世纪埃及、俄国、日本与中国的改革与世界潮流密切相关,是命题的一个较好角度,此外,这些国家改革的比较也是命题的重要角度。 典例2 19世纪,埃及、俄、日、中等国相继进行改革,有成有败。请回答45题。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不同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措施是( ) A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及自身的统治 B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废除了农奴制 D重视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5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取决于( ) A改革势力与守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B国际环境 C是否是资产阶级领导 D是否借助于皇帝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各国改革的比较。 4本题应从阿里改革方面分析。A项是相同点。B、C两项是俄国方面。 5明治维新中,改革势力大于幕府力量;戊戌变法中顽固派力量强于维新力量。 答案:4D 5A 题型三 延伸探究创新题 本专题俄、日改革的局限性及维新变法的宝贵遗产、局限性都是探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探究是命题的很好角度。 典例3 19世纪,俄、日两国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请回答6题。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带来的“文明”。 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改革的局限性。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材料二讽刺政府钳制自由民权舆论的漫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明的火炬”是什么,“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件?结果怎样? (3)据材料一、二分析俄日改革具有局限性的相似原因。解析:本题首先要弄清两幅图片的含义。(1)问结合19世纪中期俄国的改革分析。(2)问结合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背景作答。(3)问注意从执政者角度分析。 答案:(1)“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不彻底性。(2)自由民权运动。1889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3)改革的领导者是原有封建势力的代表。【专题演练 巩固落实】一、选择题 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12题。 1导致出现下表中俄国经济状况的根源是( )俄国英国德国生铁产量(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铁路总长(1861年)1500俄里15000俄里10000俄里 A农奴制盛行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俄国科学技术落后 D垄断组织尚未产生2186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主要是由于( ) A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制被废除 B农奴获得私有土地,可以自由耕种 C地主获得大量赎金 D沙皇摆脱了统治危机 1 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改革。请回答34题。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有( ) 马木路克反动势力仍很强大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连年的战争导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埃及军事力量弱小 A B C D4下列哪一项不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 ) A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业 B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C发展军事力量,进行对外扩张 D实行宗教改革,推行信仰自由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掀起明治维新运动。请回答58题。5明治维新中,日本大力倡导“文明开化”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 B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C推动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 D推动了日本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6大日本帝国宪法的进步性在于(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国民有言论、集会等权利 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天皇总揽统治大权 藩阀以天皇名义掌握着政权 A B C D7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C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D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8下列符合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是( ) 天皇总揽统治权 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议会权力极小内阁拥有军队的统率权标志着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的建立 A B C D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请回答910题。9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走向政治实践的标志是( ) A保国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颁布变法法令 D强学会的成立10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二、非选择题 11在欧洲强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并开始对外扩张之时,弃旧图新的日本人开始寻找图强之路。被称为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之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明治维新,帮助日本摆脱了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文 材料二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以诱导人民。”“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有赖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在于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五条誓文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政策是如何实践的。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 盘”的看法。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军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qc管理小组管理办法
- 专利项目流程管理办法
- 2025年互联网信息服务合作协议书
- 老油条员工管理办法
- 补充耕地管理办法
- 营销渠道推广管理办法
- 翰林辞赋院管理办法
- 融通基金专户管理办法
- 糯高粱收购管理办法
- 上海蔬菜存货管理办法
- 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办法
- 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一)(危险化学品无机产品部分)
- 液压与气压传动 第2版 马振福 高职课件0、1新
- 危化品安全管理学习课件
- SY∕T 7298-2016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钻井废物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要求
- 突发事件处理记录表(标准范本)
- 磁敏传感器(品) 课件
- 美国航空无线电设备公司标准ARINC
- 影视艺术导论教材课件汇总完整版ppt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合集
- TSG-R0005-2022《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022版)
- 三角堰水头高度与流量查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