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1页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2页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3页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4页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湄潭中学高二年级月考 历 史 科 试 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答案栏内,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是:a贵族与工商业者 b“僭主”与雅典公民c工商业者与平民 d贵族与平民【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在梭伦改革之前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矛盾尖锐,促使了梭伦开始进行改革,所以d项正确,abc不符合事实。2关于梭伦执政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 b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c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d能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答案】a考点:梭伦改革的内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具有选举国家公职人员、决定战争等国家大事的权力,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梭伦执政时期,最高司法机关是公民陪审法庭而非公民大会。故选a。3梭伦离开雅典、漫游他乡的主要原因是:a梭伦改革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b梭伦想去外邦漫游 c他建立僭主政治未获成功 d改革未能消除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考点:梭伦改革的局限性。梭伦改革遭到贵族的反对,同时下层平民的愿望也未能完全实现,平民多有抱怨,即改革并未消除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的根本矛盾)。正是来自贵族和平民两方面的压力迫使梭伦漫游他乡,排除b项,d项正确;而a项并不是主要原因,c项“建立僭主政治”说法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项。4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b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d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答案】d考点:综合比较齐鲁两国改革的相同点。“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即是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abc项都是相同点,d项中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说法错误,两次改革处于春秋时期,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触及上层建筑。故d项正确。5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平籴法” 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 d“相地而衰征”【答案】 d考点:春秋战国各国的变法。ab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各国的税收制度、发展农业的相关措施,处理土地与人口之间关系,不能起到稳定小农经济的作用,排除bcd项;要防止“谷贱”和“谷贵”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在关,所以a项符合题意。6“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是:a奖励军功 b废除“世卿世禄制”c连坐法 d“燔诗书而明法令”【答案】c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从材料中的“什伍、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是连坐法。故排除abd项,c项正确。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c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 b考点:商鞅变法的措施。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民子弟分家立户,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户口数的增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排除acd项,b项正确;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制实行连坐法a bc d【答案】b考点: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联系史实可知,项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燔诗书而明法令”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实行连坐法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厉因此以上三项措施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奖励军功和废除井田制前者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后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此题选b项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继续坚持武力征服 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 任用汉人汉制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a. b. c. d. 【答案】b考点:北魏封建化的表现。理解封建化的内涵。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 任用汉人汉制 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均属于封建化措施;继续坚持武力征服不属于,故此题选b项10“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a b c d【答案】a考点:孝文帝改革。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正确。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因此 都有利于改变材料中的情况。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1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答案】d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的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改革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改革的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导致其衰落。故此题应选d项1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 b c d【答案】a点:孝文帝改革的启示。联系史实可知,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同时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还需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故说法都是正确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也具有曲折性,需要改革者顽强的进行推动,所以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这一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此题选a项第ii卷(非选择题)2、 材料解析题(13小题28分,14小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28分)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缮、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4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8分) (3) 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8分)(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8分)【答案】(1)赞扬态度。(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考点: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1)问的“态度”,一般分为支持或者反对。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对商鞅的“轻罪重罚”持赞同态度。(2)问回答时要注意“特点”,在这里是指与其他法律的不同点,“直接目的”即秦朝制定连坐法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3)问回答时要注意与变法的关系。材料三中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所以“六虱”应该统统毁灭。通过禁止诸子百家的学说,加强思想控制。(4)问可以从法律和文化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材料三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8分)(2)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8分)(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1)鲜卑族是个游牧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