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收藏
编号:4030874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2.0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1-13
上传人:扣***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10.8
积分
- 关 键 词:
-
诸葛亮舌战群儒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北省
武汉市
实验学校
年级
语文
下册
诸葛亮
舌战
教案
新课
- 资源描述:
-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
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
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
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
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
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
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
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
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
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
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
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
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
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
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
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
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
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 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 遮盖。 衽r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 细、碎。骘zh 排定。皓h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 如何面对挫折
1、 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 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 如何看待广告
1、 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 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 口语训练:
(一) 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 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
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
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
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器宇轩昂:形容人的精神饱满,外表、气度不凡。
躬gōng行:亲自实行。
佞nng言:花言巧语。
猖chāng獗ju:凶猛而放肆。
沉疴kē:长久而严重的病。
粮不计日:意思是粮食缺乏,不能按天数计算供给。
社稷j:国家。
帝胄zhu:古代帝王的子孙。
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的词句,不深入研究。
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互相抵牾。现在一般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或谓无名氏作)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在杭州生活过。贾仲明说他“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此,可以知道他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还活着。另外,明人王圻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稗史汇编》),清人徐谓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均不知何据。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年间的刊本,二十四卷,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后来的各种版本,都是依据嘉靖本,在细节方面各有些改动,总的面貌未有变化,只是有一种假托的“李卓吾评本”将原书的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此书作了较大的加工整理。他们修改了回目,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并削除了原书的论赞,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经过这一番加工,全书在艺术上有所提高,但原书的正统道德色彩却也更为浓厚了。这种简称为《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后来通行的本子。
2、相关知识:
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的公众策略
公关关系又叫公众关系,它的实质就是公关行为主体与公众的相互沟通、理解、信任和合作。因此,正确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公众,针对不同性质、类型的公众,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是取得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基础。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是以后火战赤壁、天下三分的前奏和关键。而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之所以能够说服孙权,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采取了正确的公众策略。
正确辨别并全力争取首要公众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统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矛头指向荆州的刘表、为备、与江东的孙权。刘表新亡,次子刘琮吓得不战而降;刘备怆惶撤退到夏口(今汉口),几乎全军覆灭。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除了联合孙权抗曹之外,别无选择。
如果说刘备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诸葛亮的东吴之行上的话,那么,诸葛亮这次东吴行的一切活动全部聚焦于孙权这个首要公众身上。因为孙权是据江东已历三世的吴候,作为一方之主,对这次孙刘联合抗曹起着成败得失的决定作用,他无疑是刘备集团的首要公众。为了争取孙权,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
⑴反面激将,以灭其投降之意
诸葛亮初一见孙权,见他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便大施激将法:既夸曹操兵力有一百五十万之多,又夸曹操足智多谋之士,能征善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一边盛赞刘备是帝室之胃,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守义不辱,决不屈处人下;一边故意劝说孙权听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投降曹操,处处以英雄自居的孙权岂能贪生降曹,陷于无节无义的境地!诸葛亮一招激法,使得年仅二十六岁血气方刚又胸怀大志的孙权勃然大怒,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表现看,孙权的勃然大怒,孙刘之难合矣;其实,却表明诸葛亮的反面激将打消了孙权的投降之意。
⑵正面献策,以树其抗曹之心
诸葛亮通过激将法灭掉孙权的降曹之意,便立即转上帮他树立抗曹之心。面对孙权的大怒,众人的嘲讽,鲁肃的呵责,诸葛亮反而仰天大笑说:“何如比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一不言”。孙权毕竟是英雄,他一听到诸葛亮有破曹之策,立即回嗔作喜,并向诸葛亮赔礼道歉,邀入后堂,置酒相待。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刘备虽新败,但关羽犹率精兵万人,刘琦的战士也不下万人,势并不为弱;曹操虽众,但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民心不附,势并不足畏。若孙刘协力同心,必破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孙权茅塞顿开,表示“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高议起兵,共灭曹操”。
⑶借人之口,以坚其决战之志
孙权虽然表示“吾意已决”,但他是个徘徊不定的人,经张昭等主降派的劝降,又沉呤未决,犹豫起来。针对孙权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的弱点,诸葛亮又智激周瑜,让周瑜为孙权分析曹操犯了四个兵家之忌,兵虽多必败,使孙权在这文武百官面前表示与曹操势不两立,并拔佩剑砍奏案一角,:“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⑷开解军数,以去其狐疑之心
孙权经过作为内部公众的周瑜的劝说,决战之志已定,并立即封周瑜为大都督起兵抗曹。细心的诸葛亮看出孙权还有一点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他再次叫周瑜给孙权开解军数。听了周瑜对曹操的实际兵力进行分析,孙权明白了敌我双方的虚实优劣,终于彻底下决心“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正确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与边缘公众,做到有的放矢
⑴维护与利用顺意公众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文武百官或主战,或主降,意见不一。以周瑜为首的一批武将作为主战派,明显有利于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是属于顺意公众。特别是周瑜这个在东吴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督,他的作用被诸葛亮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如何维护周瑜这个顺意公众呢?
周瑜心中早有主张,但在众人面前口口声声说要降曹。诸葛亮洞察其心,将计就计,连用激将法:一激将说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现在天下无人矣——把周瑜排斥在英雄行列之外;二激将说周瑜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宝贵——把周瑜视为贪图富贵的小人;三激将诈不知二乔与周瑜的关系,劝周瑜千金买二乔送与曹操即可退兵。结果,气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曹贼,并表明心迹:“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如头,不易其志”!
诸葛亮除了直接劝说孙权外,还充分利用周瑜为自己服务。比如开解军数,诸葛亮就不是自己而是叫周瑜去为孙权分析曹操兵力。诸葛亮是孙权集团的外部公众,而周瑜是孙权集团的内部公众,且孙策遗命“内事不决问张昭,处事不决问周瑜”,直接劝说与间接劝说,效果大不一样。
⑵奋力击退逆意公众
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明显是对刘备集团的方针、政策不利,是属于逆意公众。在孙权举棋未定的情形下,这股势力不容忽视。诸葛亮奋力击退这股势,消除说服孙权的绊脚石。比如,对于张昭,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因些,诸葛亮与张昭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一笑——笑张昭庸臣误国如庸医杀人;二赞——赞刘备仁义爱民;三讽——讽张昭“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笑二赞三讽”把张昭驳得无一言回答。诸葛亮面对群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一个个文官击败,充分显示了他的善辨与胆识。
孙权是首要公众,又是边缘公众,因而也是被追求的公众。他有志气,好胜,又优柔寡断。诸葛亮十分细致周密地做好转化边缘公众的工作。可以这样说,诸葛亮舌占群儒是为了说服孙权,知激周瑜也是为了说服孙权。
正确对待亲情,不搞庸俗公关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参谋。在刘备与孙权没有什么老关系,鲁肃告诉诸葛亮说其兄长在江东日望与他相见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东吴之行并没有找他哥哥牵桥搭线,借裙带关系搞什么熟人公关、亲友公关、后门公关。相反,他在江东与兄长初相遇时,并不因久别重逢而长叙,只是一句“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见谅”就去拜见孙权。待孙权终于决计破操后,诸葛瑾奉周瑜之命去说诸葛亮改事东吴,这时他们兄弟才再次相见。“孔明接人,哭拜,各诉阔情”寥寥数字,表明孔明不仅是一个公而忘私,忠心耿耿的贤臣,而且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贤弟。他的节义,他的才情,实在令人景仰!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与东吴主降派文武大臣激烈争论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大智大勇,同时也揭露了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的丑恶嘴脸。
二、文章脉络
三、写作方法
1、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如果说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是缓步出场,而且作者充分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的话,那么在“舌战群儒”中,诸葛亮则是直面相对,极尽语言表达之能事!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恰如其分的语言描写是本故事的最大成功之处!对张昭明谦恭实挑衅的问话,诸葛亮则避其锋芒,先以“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和以重病人当先以食补其身,再以肉补,最后以猛药去病根的反问和比喻开头,曲折的批评张昭只是善辩,结局是“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一言回答”!这是良好的开端。其他人则更是不在话下了,如驳虞翻用吴恐操与刘豫州的仁义做比较,使其不能对;对步骘的直面质问,诸葛亮则顺势下来,并反击步骘的畏曹请降,使其默然无语;孔明连陆绩的“座上怀橘”都知晓,恐怕连陆绩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该故事中,让人物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来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的机警、雄辩、博学多识的特点便跃然纸上了!在写作中,用语言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是常用的方法。罗贯中根据人物不同的背景、经历、学识等方面,让他自己来“说”自己的性格特点!就此而言,罗贯中堪称妙手!
2、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超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注意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四、问题探究
“舌战”的场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舌战群儒”中,首先安排了诸葛亮与张昭的“舌战”。张昭是主降派的核心人物,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如果不先驳倒他,其他人更不服气,为此孔明曲折地批评了张昭只是善辩,结果“诚为天下笑耳”,使张昭无言可对。这一良好的开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舌战群儒”时诸葛亮针对每个人提出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从而展示出人物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尤其是诸葛亮超群的智谋,机警的雄辩,广博的才识,令人刮目相看。
【练习解答】
第一题:孔明与张昭、虞翻、薛综、陆绩、严峻、程德枢展开丁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是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论战的结果是孔明以他的智慧、机敏和辩才使得东吴群儒无言以对。
第二题:1.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无所作为,言行不一。2.比喻刘豫州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的。3.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有力证据。4.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第三题:1.刘豫州在困难条件(兵、城、军、粮都不强)下,取得博望、白水两战的胜利,能与管、乐相比。骄傲、自豪。2.江东兵、粮、地利这么好的条件还屈膝求和,你们真的是惧怕曹操,而相比之下,刘豫州确实是不怕的了。指出问题是胆怯。轻蔑。3.刘豫州是可以考查的皇室之后,高祖也是亭长出身,即便是平民,也是不能侮辱的。跟你这样的小人不值得再谈。义愤。4.指出众将不识时务,说明自己辩驳是迫不得已的。
第四题:“张昭先以言挑之曰”一个“挑”字,尽现张昭首发责难的挑衅意味。龙骧在张昭无言以对时忽然“抗声问曰”“冷笑曰”更显得气势汹汹。严峻、程德枢干脆直指孔明“强词夺理,均非正论”“号为大言,未必真才实学”。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群儒舌战前后不同的神态和心理,正好反衬出诸葛亮论辩战术的高明,论辩方法的灵活,论辩具有的战斗力。
9
用心 爱心 专心
- 内容简介:
-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