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图示构史古代手工业3商业(1)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构图解史“海禁”“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教材补缺隆庆开关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因此经济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考点一明清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实行薪酬制。元代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明代匠户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一条鞭法”: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2)“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生产和社会问题。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3古代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由以官营为主到以民营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针对练1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考点二明清时期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针对练2(2018太原高三模拟,29)解读下图,能够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兴盛B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D新航路开辟之初的世界状态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与图中大多数地区无关,故A项错误;图中中国处在贸易体系的中心,其他地区处于边缘地位,符合以中国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下的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心是西欧国家,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初的世界处于相对分散隔绝状态,与图中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联系紧密不符,故D项错误。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3“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是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海禁”指的是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的政策。(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1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逐步放松。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唯物史观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重农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对内以重税、关卡、官营、矿禁等手段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规模;对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信息:_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材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思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奢侈之风的原因有哪些?试答:_答案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淮扬盐商的推动;扬州地区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这一结论。论证:_答案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全国卷考题统计年份考题2018年卷,27明代朝贡贸易2017年卷,27明代经济发展与等级秩序的变化卷,421417世纪中外大事比较卷,41(1)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2016年卷,40(1)清中期人口的膨胀卷,27明末市镇经济的发展2015年卷,27文化重心的南移卷,27明代政治中心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014年卷,40清代东北地区的移民1(2018课标全国,27)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B对: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图中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官员运用中国文化对外国使者贡献的奇珍异兽进行解读。2(2017课标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3(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市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的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4(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5(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7)明代学者张瀚说“四方之货不产于燕(指北京)而毕聚于燕”,传教士利玛窦也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少”。据此可推知()A北京的虚假繁荣下埋藏着巨大危机B北京城市经济为统治阶层服务C明代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D明代民间工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统治阶级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产不足但四方之货聚于北京,主要是为了满足都城皇室和统治阶层的需要,并不能说明虚假繁荣,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南方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这里只是强调北京城是一个消费城市,而没有反映工商业经济的繁荣状况,故D项错误。2.(2019惠州模拟)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答案D解析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3(2018蚌埠三模,2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是“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手工业发展状况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4(2019哈师大附中模拟,27)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这表明上海的发展得益于()A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宽C鸦片战争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关署分别设在上海、宁波、厦门和广州。其中,以上海和广州发展最为迅速。嘉道年间每年进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约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为南北洋贸易的重要枢纽”表明上海发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放宽,故B项正确。5(2018厦门高三期末质检题,6)据载:“乾嘉之时,南北贸易繁盛之地,有数银号,其所出之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这反映当时()A出现了向信用货币演进的趋势B白银外流影响货币供应C商贸繁荣活跃了中国资本市场D官营票号控制国家命脉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银号的银钱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反映了银票相当于今天的支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贸易”,非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银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适应商品经济繁荣的需要,非资本市场投资例如股票、期货、金银买卖等,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票通行于南北,没有指出票号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淄博部分学校模拟,2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A解析“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2(2019三明模拟)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这种变化()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对匠户控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场的产生,故D项正确。3(2019聊城模拟)成书于明朝末年的温氏母训指出,“治生是要紧事”,“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认为“通文义的商贸”与“学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穑的公子”的地位一样。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家训重在灌输封建伦理C经商谋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阶层流动速度加快答案A解析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义的商贸地位一样”反映原来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观念受到冲击,商业的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4(2018成都模拟)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制作茶壶,可知反映出文人对手工业者的歧视减少,故体现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故C项正确。5(2019呼和浩特模拟)明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皆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民间使用金银货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间金银货物交易到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反映了民间推动朝廷货币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6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A解析A项内容与材料中“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相符,故A项正确;聚居是结果,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未涉及政府放宽限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理念,故D项错误。7(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2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金泽小志风俗“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木经团。”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A项错误;三处均有纺纱,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8(2018济宁高三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此判断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基本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9(2018南昌模拟)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17245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基本的经济常识不难得知,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提高只会使粮食价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0(2019太原模拟)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11(2018内江模拟)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期流出地区流入(亿两)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欧洲、日本、菲律宾3.7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欧洲、日本、菲律宾12.3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0.09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答案D解析在“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由于中国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国的大宗商品很难进入,而传统的工业品渠道始终存在,此时中国依然处于出超状态,故D项正确。12(2018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7)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答案D解析“绅衿商贾”发财致富之后,并没有把大量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菏泽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学实验室技术员面试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法律支持与风险评估合同
- 二零二五城市综合体合作伙伴投资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建筑页岩砖节能认证采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精准施肥服务与特种肥料批量销售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电池产品区域总经销及技术创新合作协议
- 2025年企业员工带薪休假期间安全保障与福利待遇保障协议
- 2025年度水处理设备销售代理权专属授权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印刷工艺研发与应用实施合同
- 2025年度环保型白灰原料大宗采购协议书
- 202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校长讲话:凝心聚力明方向沉心落力干实事
- 广西2025年公需科目学习考试试题及答案4
- 代加工板材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地质勘查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肝炎的分型及护理
- 高中语文38篇课内文言文挖空一遍过(教师版)
- T-CRHA 028-2023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技术
- KDL16变频器更换步骤
- 英语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 高中化学 1.2.1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课件(1)鲁科版必修第一册-鲁科版高中第一册化学课件
- SAGEERPX3V5总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