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doc_第1页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doc_第2页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doc_第3页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doc_第4页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论文 摘要以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为楔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是以生命的艺术精神为鹄的道德、科学、宗教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引领未来世界文化的应该是艺术精神同样“境界”的高低也不是单线上升的路线李石岑从历史和逻辑证明了艺术胜境才是符合生命的本质旨归他的观点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 关键词中国哲学;生命艺术;李石岑;梁漱溟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哲学在汤一介先生眼里曾概括为以真(天与人)、善(知与行)、美(情与景)三个相关连的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以及“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里是有机统一的这里的划分依然是以西方知、意、情为标准的是为方便理解的然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三者的重要性是否是相等的是否有某种精神在其间更能独特标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性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的精神必须放在更大的“文化”概念范围内来把握而一旦我们把中国哲学置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视野中即刻会发现和西方文化相比有许多的不同:西方重视宗教与科学而中土文化则为艺术和道德精神所贯注(这一点唐君毅、吴森均有论述)很显然谈中国哲学艺术非但少不了甚而说是相比西方文化更能彰显民族精神的文化特质所以方东美以他诗哲相兼的气度成就了一个广大和谐的中国哲学体系(这在拙著方东美与中西哲学已有表述此不赘述)他说:“回顾中国哲学在任何时代都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以艺术的情操发展哲学智慧成就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一种艺术化的哲学换言之“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特质无怪乎辜鸿铭在他不朽大著中国人的精神里也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表达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或人类之爱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比较文化哲学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端方东美先生扬其绪并筑就了一个迄今尚无法超越的比较文化哲学的理论体系然而从梁先生的生命哲学到方先生的生命哲学一美学的异峰突起难道其间没有起承转合的思想逻辑环节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哲学文献发现有一个大哲学家完全被我们遗忘了他就是李石岑正是他对梁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做了犀利的批评并从生命艺术论的角度立论建构了自己的比较文化哲学的模型才使得后来方东美先生在他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不仅仅从人生哲学而是从“形而上”为切人点来阐发中国生命哲学和美学由是我们必须清理这一思想的逻辑递进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地解读后来方东美、宗白华等以生命为本体的艺术哲学诸思想家的理论体系 二、李石岑以生命艺术论驳梁漱溟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李石岑洋洋四十万言的人生哲学(卷上)(1926年)详尽比较分析了西方、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与哲学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生命艺术论他说:由是以观科学、道德、宗教三者都是抱着一个“生的无限”都是做的“生的无限”的工作我们可以作一种总括的说明无论科学、道德和宗教在第一镜则皆为生的无限之希求我们应该特别尊重这个境界在第二境则为达到第一境之方便之功利现象我们应该不把它看做方便去努力在第三境则当更进一步严加训练把第二境第一境完全忘却好像是先天的直接作用一般于此乃有科学、道德和宗教之威严在第四境则这种先天的科学、先天的道德、先天的宗教更欲与第一境的“生”结合凡对于过去的科学、过去的道德、过去的宗教而起一种反抗其用意都是如此所以“生的无限”为人类最高的希求艺术乃是这种希求比较的可以实现者拿艺术和科学、道德、宗教相比较便可以发现它们的成绩的优劣虽然都是走的“生命表现”一条路但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从方法一点很可以识别它们的造就科学和艺术论科学用知的方法艺术则用直觉的方法;就道德和艺术论道德用消极的方法艺术则用积极的方法;就宗教和艺术论宗教用超现实的方法艺术则用现实的方法虽然都是对于“生”的希求但科学的境界是“求生”探求生命的实质;道德的境界是“舍生”抛弃生命的形体;宗教的境界是“永生”想象生命的未来;似乎都没有提到生命全体若艺术的境界便不如是艺术既可以吸取生命的神髓又可以促进生命之扩大卡朋特所以极力提倡生命艺术就出于这种见地近代东西学术所以对于生命艺术提倡之不遗余力也就推原于此现代的思想界在西方若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卡朋特、莫理斯、爱伦凯(EllenKey)之流在东方若泰戈尔、厨川白树、岛村抱一之流莫不看重艺术的思想尤其是生命艺术的思想这是世界学术的一个大转机我们将从此合十瞑目顶礼世界未来的文化 呜呼!八十年前李石岑就如此鲜明地表达了生命艺术观是世界未来文化之价值取向只可惜他要申论的生命艺术观(人生哲学的下卷)虽然在南京第一中学讲演过但终未出版实属遗憾!即便如此单从他的上卷已经可以略窥大致 那么让我们来检讨一下李先生是怎样从对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驳中得出他上述结论的 首先李石岑认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名称就不当因为梁先生实际上是由东西哲学去观察东西文化而不是像题目那样给人觉得是主张东西文化旁及东西哲学论述上往往也是一家、一宗并非和文化相兼相容 其次梁先生的西方文化向前、印度文化向后、中国文化持中之说则更是牵强附会在李先生看来:“无论西洋印度和中国都只是朝前走的不过走法不同或者走的快慢不同”况且梁先生的三条路向立言也欠妥“乃是按孔家哲学(不是中国文化全部也不是中国哲学全部)、佛家唯识(不是印度文化全部也不是印度哲学全部)和西洋文化(不是西洋文化全体)立言” 事实上梁先生的三路向都是以“意欲”为骨架的意欲只能是逼迫人类的行为朝前走何以会有“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以及“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呢因此说孔子是调和持中之路经并不正确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实在都是“不待鼓而活动不易”(生生不息)这能说是中国文化走不前不后的路向么同样说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向后要求”也是皮相之论!因为印度的出世思想其动机是出于“无生”;但“无生”的觉悟正可以利导且促进“生生”之机这就是说因为它是要求我们作觉悟的幻生活不作迷惘的幻生活可说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又如何能不说是向前的呢 第三李石岑对梁漱溟的未来世界文化的三个态度也不以为然因为所谓要排斥印度态度把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的态度以及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的态度这些观点皆建立在错误的向后、向前、持中的立论上更何况梁先生的论述漏洞很多就对印度的态度来说他把“宗教”、“佛法”、“印度”混为一谈然而在李石岑看来欧阳竞无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应该汲取至于说对于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又根本改过的态度则与理不通李先生认为:“他这全盘的一受又根本的一改恰好弄成一个对销”而就对“中国原来态度”来说李石岑认为孔子的“原来态度”如成立那也就是在他生前或死后不多的时候县花一现罢了自然梁漱溟的中国此刻“促进世界第二路文化之实现”不妨也该慢点言说 既然梁漱溟以道德(中)、宗教(印)、科学(西)为文化哲学的评判基点所开出的未来中国哲学应走路向的药方有错误那么李石岑给出的“世界未来的文化”(也包括中国哲学应该走的态度)蓝图又靠何基点来支撑呢他说:由是以观道德、宗教、科学三者虽尽发展的能事但非有艺术的陶冶决不是以形成一种最大的文化现代的文化满装着功利的臭味无论道德、宗教、科学都是如此世界未来的文化必从此转出一个新方向必是由“到功利之路”转出一个“到艺术之路”关于艺术思路的内容且容本书下卷详为陈说令试略言之艺术以生命表现为唯一的天职;宇宙本是一个生命的大流如果艺术能表现宇宙的生命那便是一种最伟大的艺术而所谓道德、宗教和科学本都是走的“生命表现”一条路不过方法有不同或者态度有不同人类最高的希求为生的无限;所谓生的无限具有三个条件;一生的本质;二生的增进;三生的持续 不难看出李石岑是将宇宙、生命和艺术(在方东美那里为灿溢的美感)视为三位一体的这种观点催生了后来方东美的“诗化的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石岑以生命艺术观为未来世界文化(包括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的观点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缜密的学理分析和论证基础上的他谈到老子时说:“老子把自然看作艺术的中心于是又把艺术看作人生哲学的中心老子对人生完全是一种艺术的看法”“道家齐生死之说都是从道上着眼换句话说都是从艺术上着眼因为从艺术看生死则生死不唯不足以生其欣戚而生死反足以表扬其艺术”“老子的人生观一切受成于道听命于自然是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老子艺术的人生哲学”而在说到孔子时则说:“孔子一面催促人家觉悟鼓励人家努力好本着血统的关系去组织社会;一面又要想出一种调剂社会的方法使人类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生活所谓生活可以说就是情意生活;因为情意生活足以撼动生活的全体而情意生活总含着一个要发泄的倾向你就不让他发泄它也终究会发泄出来的不过情意生活尽量的发泄出来就是诗的作用时时提防它叫它不要胡乱的发泄出来就是礼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如果使用适当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生活这便是孔子调剂社会的方法”毫无疑问李石岑在这里是把“礼”和“乐”看作儒家的基本精神尤为突出了“情意生活”(艺术的生活)能撼动生活之全体的作用李石岑甚而更进一步阐述“乐”和“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他这样说道:“礼的作用在诗的作用之后既已把诗和礼的功夫都做到了才能谈到仁因为情意生活有了圆满的发展自然心气和平可以达到快乐的境地快乐的境地便是仁的境地了(这无异于把“仁”解释成美的境界了!引者注)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第一步的工夫礼是第二步的工夫乐是最后一步的工夫乐便是快乐并不单指钟鼓那类乐器说正是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意思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就有这种快乐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只有仁者能够享受所谓仁者不忧仁者寿如果不仁就有乐也不乐了所谓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乐与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不仅如此李石岑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哲学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他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之短见恰恰是这样他的生命艺术观开放地吸收了诸多西方哲学的许多新思想如尼采、柏格森、席勒、卡朋特、詹姆士、杜威等在李石岑接受某些西方主张生命艺术观的思想家观点时也不免有些过激言论这种言论多少轻视了中国固有的生命艺术价值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权益之论例如他说:“尼采主张艺术即生活生活之艺术化艺术之生活化谓人类就本性言之既自为艺术家又为艺术品中国人则对于艺术从不甚了了中国人心中只有宗法社会下的伦理的思想而无表现生活高潮的艺术的思想无论政治法律军事乃至宗教美术莫不拿伦理观念做中心所以中国人的生活只有一种宗法社会下的伦理的生活却从无表现生活高潮的艺术的生活中国人的污秽丑陋固非用艺术的精神不能救济中国人的瘠弱、奄惫和可怜的安逸更非用艺术的精神无法苏生中国人只会沉醉于阿婆罗的梦幻观想里面却不知更有爵尼索斯的酣醉欢悦的世界更不知从爵尼索斯的酣醉欢悦里面再淘出一个阿婆罗的世界来所以中国人又非有一种艺术的陶冶不可” 三、申论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不是西方的知识论哲学这一点在学者似无太多争议然而把中国传统哲学家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看作:由真一美一善(孔子);由美一善一真(老子);由真一善一美(庄子)这样的不同境界的追求和超越(如汤一介先生所说)我疑心这观点是否能成立这似乎有拼字游戏的味道因为这种观点虽然是按境界而不是按知识问题来陈述三种哲学的表现所取的不同三种价值取向但事实上在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中并不存在这种价值递进的取向这多少还是有点依西方学科规范按图索骥之嫌经这样一处理圆融在中国文化里的艺术精神(美)被分解成了一个单元犹如从大海里经过科学处理提取的盐已经离开了它生命母体成了一个僵死的“物” 倘若我们检视一下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以及他提出的生命艺术论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理论我们会发现:“生命艺术论”(美学)的的确确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又是西方文化所不可比较的 那么为什么李石岑不以道德、科学、宗教价值来统合中国文化(在李甚而指整个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呢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道德、科学、宗教虽都是朝“生命的表现”路向走然而“似乎都没有捉住生命全体”它们各抓住了生命的某一面如科学讲“求生”道德讲“舍生”宗教讲“永生”唯有艺术才既吸取了生命的神髓(本能的直观)又促进生命的扩大如此说来中国哲学最讲生命的表现中文的“性”即指生命的性向而西文的“性”则多以知识论的感性、知性、理性来诠释人性 是科学的、逻辑的反观中土生命之性是一种艺术的跃动是情的蕴发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据此我们从李石岑的生命艺术观得到几点启示: 其一李石岑的“境界”论是独特的他不是像某些哲学家解释的如同单列一条线向上超升的境界路线:如冯友兰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境)李石岑是以“生命”为本体把科学、道德、宗教、艺术视为价值纬度层层超升换言之科学也好道德也好宗教也好艺术也好都有层层跃进的不同境界只不过在方法上的不同李石岑先生认为艺术之境的超越更符合生命的本质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第四境时“先天的科学”、“先天的道德”、“先天的宗教”和最初都有的“生”(第一境)结合而有一个逆向地反对“过去的道德”、“过去的科学”、“过去的宗教”谁来统合谁来与之对立当然只有艺术所以李石岑虽然没有讲有“第五境”但实际上这“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之矛盾(既对立又同一)就是第五境我们应该记住李先生讲这番话时是1926年毫无疑问以后的冯友兰、方东美、宗白华、唐君毅都吸取了他的这个“境界”的许多思想因子有意思的是后来大多以“价值”按单线上升路线来讲“境界”未必优于李先生的这个说法 其二为什么李石岑把“未来世界文化”看做是生命艺术的一统天下这有一个基本判断作为前提:即科学、道德、宗教在过去历史上都曾各领风骚但发展至今天宗教已不是原来的宗教它要和艺术结合;科学也不是过去的科学它也要和艺术结合;道德也如是说并且李石岑认为“生命的表现”是由“功利之路”到“艺术之路”的前进拿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相比艺术更加符合宇宙的生命精神艺术以直觉把握“那种直觉可以看作生命一样是日进不已的宇宙生命固然是不断的创造但是直接的内的经验也是不断的创造”由此可知李先生把生命、宇宙和艺术的创造视为一体化的从前述也可以看出他对老子的“自然”以及“宇宙”的理解也是把它看作一件艺术品并不限于我们讲的琴鼓乐器的艺术表现对孔子的仁和乐作一而二、二而一的解释这都表明他理解的艺术是有本体论意蕴的 其三李石岑一方面看到当今艺术和科学、道德、宗教的融合另一方面更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并且他在指出这些不同时是有价值取向的(指向生命艺术的表现)如艺术与道德的价值比较他说:“故道德为现实的为规范的艺术为直觉的为浪漫的;道德重外的经验艺术重内的经验;道德重群体之认识艺术重个体之认识;道德有凝滞阻碍的倾向艺术有活泼渗透的倾向”再如他讲到艺术的真和科学的真之不同他说:“由此可知直觉远优于思考换言之艺术之效力远优于知识之效力是则艺术的真远优于知识的真矣艺术的真之解释与评价虽由美学上云见地而异然艺术的真决非科学的真换言之非客观的真乃一种之真之感情也艺术内容之对于哲学的人生的意义之要求皆一种之真之要求也美由真之补助而美之价值乃益增;故美的真(AesthetischeWahrhEit)在艺术上有至高无上之位置也”在谈到艺术和宗教时他说:“从前说宗教是美的基本现在不然;现在美是宗教的基本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