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论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790年 他在 翻译原理简论 一文中为 好的翻译 下了一个定义 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 强烈的感受 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 所感受的一样 这就是说 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效果 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年的 翻译艺 一书中称之为comparableeffect 效果相等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说道 Dynamicequivalence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softhemessageinthereceptorlanguagerespondtoit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the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 这正是功能对等论的起源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对等理论 从社会 文化角度出发 把译文的 读者反应 放在首位 认为 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物 首先就其意义而言 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 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国 功能对等 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1964年 奈达在 翻译科学探索 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 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 准确的分析 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第二阶段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用 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 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 第三阶段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系统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 他认为 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 对他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 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 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以 功能对等 取代 动态对等 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 formalequivalence 关注形式和内容 是诗与诗 句与句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对应 动态对等 dynamicequivalence 以表达方式的完全自然为目标 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形式对等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 1964年 奈达在 翻译科学探索 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 的概念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或者说 接受者语言中的信息接受者应能产生与源语接受者基本相同的反应 Inhistheories Ninagivespriorityto dynamicequivalence over formalcorrespondence intranslation 主要是功能和内容上的对等 而不必刻意拘泥于形式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 在1969年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由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 该理论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 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原则把翻译的重点从以往的信息形式转移到重视信息内容与读者反应上来 强调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等 而非形式上的对应 功能对等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 最低层次 mininalequivalence 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最高层次 maximumequivalence 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对等程度取决于源语和译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差异越大 对等程度越低 功能对等的核心内容 读者反应 论评价译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后对原文作者所示信息的反应 奈达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 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 译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质上相同于原文接受者与信息的关系 内容优于形式 论为了语义的表达 可以不拘泥于形式 功能对等理论如何看待翻译 首先 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 即归化翻译策略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 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 应 直说还它直说 比喻还它比喻 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 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 冯世刚 翻译通讯 保存原文的比喻 形象和民族特色 不妄解原文的字句 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 有时 归宿语言中没有的 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 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 eg 西湖 theWestLake 五指山 theFiveFingerHill 珠江 thePearlRiver 白天鹅宾馆 theWhiteSwanHotel 南天门 theSouthHeavenlyGate 功能对等理论如何看待翻译 其次 功能对等的异化翻译策略 不保存原文的的修辞形式和民族特色 词有增减 重复 词性和句型有转换 语序有颠倒 句子邮差 有合 正说和反说互变等译法 应该视为功能对等的异化法 eg 长城 TheGreatWall 伟大的墙 颐和园 theSummerPalace 夏日的宫殿 故宫 thePalaceMuseum whichhasbeenusedaftertheliberationin1949 卢沟桥 Marco Polo Bridge 马可波罗桥 MarcoPoloistheforeignerwhoisthefirstonetointroduceChinatothewesterners 功能对等的缺陷 翻译是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 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因素 如 语言差异 语境 译者 读者 原材料及翻译本身等 在翻译实践中 这当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翻译的关键 因此 要建立一个普遍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所有翻译行为是极其困难的 功能对等 理论主要关注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所以其在翻译实践中便存在一定的限制 奈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算中心扩建项目施工方案
- 水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离职技术人员知识产权归属与离职后技术成果转化协议
- 大宗固废减量化处理系统建设方案
- 建筑民宅方案设计图
- 2025年小学二级试卷及答案
- 法制员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华杯赛初一试题及答案
- DB65T 4394-2021 籽用南瓜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 新能源2025年危机公关处理案例:技术创新与策略实施指南报告001
- 2025年度哈尔滨市平房区纪委监委公开招聘雇员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海上作业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2025年ARVR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情绪管理课2025年职场压力释放与心灵成长分析报告
- 2025年征地拆迁考试题及答案
- 巡游出租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方竹笋市场经营方向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教案
- 2025医用眼科器械消毒处理标准流程
- 胸部穿刺教学课件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