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冀教版.doc

收藏

预览图
编号:4064276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6.0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1-14 上传人:活*** IP属地:宁夏
8.4
积分
关 键 词: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冀教版 河北省 石家庄市 第四 十四 中学 年级 历史 上册 戊戌变法 教案
资源描述: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 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做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 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 国,振兴中烨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谭嗣同的图片和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谭嗣同,100多年前,面对生死选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死的那么无悔、那么从容、那么高傲,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今天我们怀着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一起重温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吧! 【讲授新课】 一、背景 材料一:出示两幅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片,这两幅图揭示了什么时代主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119个 680万 1895—1898 274个 1432万 思考:该表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总结:1、政治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二、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为何叫“公车上书”呢? 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学生自学,从书上找到知识点。 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 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长沙,谭嗣同悲痛万分,挥泪写下《有感一首》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和其他维新人士一起投入到这场潮流中去了。 2、发展—宣传变法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严复的主要成就: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进化论,主张效法西方,变法图强。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武器;推进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下,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百日维新。 3、高潮——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从此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一是要避免外患(瓜分豆剖),就是要防止内忧(揭竿斩木)。从康有为的言辞我们看到要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变法已是势在必行,但这一观点却并未在朝廷上下形成共识。 请看书小字。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变呢?从荣禄的拂袖而去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顽固派却竭力阻挠变法。在这些掌握实权的顽固派大臣面前,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 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态度呢? 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 一是不甘做亡国之君,二是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因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有时一天几道诏书,向雪片一样纷纷发往各省。光绪帝声称要将变法的意思遍告天下,作到家喻户晓,一时声势很大。那么究竟这些诏书里改了些什么呢? 戊戌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分析:哪些人可以通过新法得益?哪些人在改革旧制中会利益受损? 得益者:资产阶级 受损者:旗人、士人、政府官员、军官 那么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新法中得利吗? 不能。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法中他们未提出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并未从新法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此漠不关心;而变革旧法又损害了旗人、士人、以及把握实权的官僚贵族的利益,这样的改革能获得成功吗?显然不能。 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光绪的诏书传达到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人尚能认真执行,其他地方督抚大员则对诏令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在中央以慈禧、荣禄等人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采取措施架空光绪,阻挠变法。 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冲突日益尖锐。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一时间北京城内风云骤起。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召见杨锐授予密诏要其“设法相救”,但杨锐却不知所措,将密诏搁置了整整3天。3天后,光绪帝令人带出第二道密诏。康、梁等人见到了两道密诏,但维新派本身既脱离群众,又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在拿不出什么良策,只能相对痛哭。最后想出两条办法:一是幻想争取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出面干涉。然而列强岂会真心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呢?二是拉拢袁世凯,举行兵变,诛杀荣禄。于是谭嗣同持密诏夜访法华寺求助袁世凯。袁世凯满口答应,说:“诛荣禄如杀一狗尔”。实际上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本也可以逃走却不肯逃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壁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为改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对谭嗣同不愿逃走,英勇就义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一方面他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尊敬,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参与新政的官员也受到严厉处分。慈禧太后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一切新政,恢复旧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第一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我们看到维新派试图君主立宪,新法中却只字未敢提设议院开国会;他们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痛恨皇权专制,却又盼望光绪的浩荡皇恩;他们无权无勇,却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仇视恐惧。 讨论: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不值?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维新派试图依靠光绪帝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所以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没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批判了封建主义,所以它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小结】 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选择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政治团体、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维新运动的进一步酝酿和发展,最终进入高潮——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但变法措施一方面脱离群众,另一方面有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正如同梁启超所言:“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此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吸取教训,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揭开了历史新的一章——辛亥革命。 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探究】 戊戌变法试图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但却以失败而告终。是什么因素导致两场改革一成一败呢? 4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冀教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4064276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