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四年级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吗?你知道他的故事吗?-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走近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读自己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由读课文。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巡警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一些弱国,并在弱国划定一片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让弱国的人到里面去,这就是租借。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闯进 吵嚷 惩处 惩处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出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3、读了课文,谁再说说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立下这样的志向? (板书:中华不振)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学们,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说。 解释: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二)研读重点,深入感悟。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在租借里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感受更深刻。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借? 出示第七段。生读。从“闯进”这个词你觉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哪儿刺痛了你的心?请用笔划下来。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预设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了你的心。通过表情,你明白了什么?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你感到怎样?气愤。带着气愤的语气来读。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把你看到的度给大家听。预设2: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很伤心难过。这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她此时能指望谁啊?中国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他鸣不平师范读。齐读。预设3:还有哪儿刺痛了你的心?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是愤怒。读出你的愤怒。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齐读。此时你进我的拳头最想揍谁?最想干什么?惩处那个洋人。写一写惩处的惩。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不敢。哪里看出不敢?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无奈、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一个“只能”,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内心是气愤但却是无奈的。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出示句子比较: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比较两句话,体会反问的语气。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句子更能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愤怒、无奈。齐读这句。四、补充拓展:1、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哪!请大家看老师查找到的相关事件。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师:看到这个事件,你想说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盘上建外滩公园中国人竟然不能进去?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2、就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感受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吧。视频播放百年中国之世纪之初。3、落后就要挨打,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啊,就让我们看看这一条一条的不平等的条约吧!出示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一条条的条约,像一道道枷锁,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贫穷,走向落后,走向不振啊!五、总结。这所有的一切都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更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写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交流。预设总结1:(写不完的情况下) 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下节再学习。预设总结2 : 周恩来回来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忘不了洋人在我国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再学习。六、板书设计: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23 梅兰芳蓄须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动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本侵略者想利用梅兰芳粉饰太平,梅兰芳得悉后愤然离开上海,避居香港。抗战八年,他蓄须明志,始终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这充分显示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学情分析学生会采用恰当的方式反复地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会进行感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交流方面有待提高,对于本文用文中语言为小标题概述人物事件应较易把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教学准备梅兰芳资料、图像、生字词卡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梅兰芳。2.这位名旦你们了解多少?3.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生字词:爆、沦、拒、邀、普、骚、扰、饰、幽、堤、坝、猾、逸、胁、妄、窘。(2)理解词语优伶:中国最早的职业演员叫优或伶。后来,把戏曲演员称为“优伶”。沦陷:(领土)为敌人占领;失陷。骚扰:扰乱,使其不得安宁。老奸巨滑:奸,奸诈;猾,狡猾。老于世故,阴险奸诈。(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相机点拨。3.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哪些段落可以合并成一个意思段。(2)讨论分段第一部分(1、2自然段)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的电台播音。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唱戏。第三部分(5、6自然段)梅兰芳离开上海到香港避居,再次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戏。第四部分(712自然段)香港沦陷后,他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第五部分(第13自然段)回到上海后,他坚持留须并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三、布置作业1.田字格内书写生字。2.进一步收集梅兰芳的图片资料。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听写生字词。二、学习课文1.出示多媒体图片,配乐朗读课文。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的电台播音。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登台唱戏。再次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戏。(在香港避居时)蓄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香港沦陷后)回到上海坚持留须并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2)文中哪件事写得特别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哪些内容?(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生与生对话,生生互动小组讨论。4.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教师相机点评或学生互评。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1.先用默读方式找到文中下面几处,再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1)“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是说梅兰芳是中国历代戏曲演员中少有的敢于“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杰出代表,他的动人事迹将流芳百世,他值得人们崇敬和赞美。)(2)“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这句话重在赞扬他具有民族气节。他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3)“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这句话在于赞扬他具有坚韧精神。他认定一个信念,就坚持始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了坚韧不拔。)2.让学生交流对上述几处的理解,并朗读相关的句段,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四、巩固练习1.回记课文具体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试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2.读读写写,课后第4题,3.读读“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再汇报自己采集到的词抄写下来。五、拓展练习查阅、搜集有关梅兰芳的故事、画片、邮票等,办一份小报,自命题目。六、课后欣赏出示多媒体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选段。板书设计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二)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的结构。(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把思想感情读出来。三、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追寻:跟踪寻找。昔日:从前,课文中指革命时期。茁壮:健壮。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文中是指高楼大厦大量出现。满目琳琅:一般写作琳琅满目,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很多。文中用来形容各种家用电器的摆设。奥秘:奥妙神秘。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三)理清全诗结构。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四)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五)学习第二部分。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六)学习第三部分。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七)总结全文。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八)朗读建议。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小资料】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杨家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延河 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25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 、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戎”、 “诸”的书写。区分“折”的读音。2、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3、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4、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二、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唯”、“信然”、“竞走”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2、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3、能够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小古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写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 ”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二)初始课文一、读正确,读出节奏1、在预习时,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2 、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抽测读文的情况。指导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4、抽测重点词的理解: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3李李子。4曰说5诸众,一些,这些,许多。6游玩耍。7子果实。8折枝压弯了树枝。9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10走跑。11唯:只有。12信然真的是这样。)(三)、感悟文章(1)谁能用现代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呢?师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重点指导“树在道边而多子,此次苦李”。(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3)这篇文言文只有49个字,四句话。指导背诵。(四)、拓展1、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我们猜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从哪句话看出他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讲?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2、世说新语里全是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有兴趣读的可以找来读一读。26 西门豹教学目标:学会本科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明白邺这个地方越来越穷的原因,读好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教学重点: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教学准备:PPT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西门豹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兴修水利的事。)三、检查预习情况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根据预习要求,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四、朗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讲的是事情的起因,哪些内容是经过,哪些内容是结果。学生讨论交流。统一看法。起因(19自然段),经过(1015自然段),结果(16自然段)。五、学习19自然段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了解原因。()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了解受害者。()了解漳河的情况。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引导学生探究。()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六、课堂练习熟读课文。记忆、书写生字词。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音,“麻烦”的“烦”读轻声。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联系课文想想,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河伯娶媳妇、年年闹旱灾)要改变邺地的状况,必须解决河伯娶媳妇和年年闹旱灾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西门豹是如何解决河伯娶媳妇的问题的?西门豹了解了河伯娶媳妇的实情后,他是怎么说的?我们把西门豹说的话读一读:“我也去送送新娘。”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以送新娘为名,惩治巫婆和官绅)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西门豹是怎样以送新娘为名,惩治巫婆和官绅,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二、教学第1015自然段(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大段中的1012自然段,自学课文,学这一部分,由老师提三个问题。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漳河边,在惩治巫婆和官绅之前,他看到了什么?这时候,他心情怎样?画出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你怎么理解西门豹说的话?惩治了巫婆,为什么还要惩治官绅头子?(二)大家刚才自学认真,现在我们来讨论这几道思考题。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来到漳河边,在处治巫婆和官绅之前,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说)(七十多岁的巫婆和十来个女徒弟:女孩子泪流满面)这时候,作为初到邺县,要治理邺县的长官西门豹心情怎样?(对官绅、巫婆痛恨;对女孩子同情)画出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你怎么理解西门豹说的话?()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老师把西门豹说的这段话写在幻灯片上,出示幻灯片:“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齐读这一段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出示(不漂亮、不会满意、选个漂亮的)。你谈谈你对这几个带点词语是如何理解的?(不漂亮:这儿并不是真指姑娘长得不好,而是借口姑娘不漂亮,保护这个姑娘。不会满意:河伯不高兴就会发大水。选个漂亮的:找个长得好看的,这儿也是一个借口。)师小结:这三个带点词语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借口。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姑娘不漂亮,所以河伯不会满意,就要发大水,让河伯满意,只好派一个人去跟河伯说一声,过几天再选择个漂亮的送去。)师小结:的确是这样,既然姑娘不漂亮,河伯必然不会满意,只有再找一个漂亮的送去,选谁给河伯说一声呢?(巫婆)这样顺理成章地达到了什么目的?(送巫婆去死)你对这两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表面的意思:西门豹不仅赞同河伯娶媳妇,而且三个“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慎重的,要为河伯选个漂亮的媳妇,同时客气地叫巫婆去给河伯说一声。真正目的:保护姑娘免遭迫害;送巫婆去死。)()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应如何读,谁来试试?(指名读,全班读一次)()西门豹语气平静,态度坚决,一个“叫”字把巫婆投进了漳河。(板:投巫婆)()看插图:这就是西门豹命令卫士把巫婆投进漳河的情景。长期宣传迷信,残害妇女的巫婆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西门豹惩治巫婆的手段真是十分巧妙,再读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这两句话,联系课文想一想,西门豹使用的这种方法叫什么?(将计就计)“将计就计”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计策向对方施展计策。)再联系课文想一想,西门豹用了巫婆的什么计策又向巫婆施展了什么计策?(利用了巫婆编造的漳河里有河伯这个神,并每年要为河伯娶媳妇的计策。而西门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巫婆去见河伯,达到了处死巫婆的目的。)小结:西门豹就这样,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处死了巫婆。又一个“叫”字,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里。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也投进漳河里?联系前面的课文理解。(首恶,他和巫婆勾结骗钱害人。不投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不杀他,他又会叫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三)我们接着学习第二大段中的131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读(可默读,可小声读),自己提问,看你们有什么问题?看哪些同学提的问题最好?(学生自读,学生提问)其他官绅为什么要提心吊胆?(官绅头子投下去了,他们害怕轮到自己。)其他官绅为什么要面如土色?(他们十分害怕被投进漳河,投下去就没命了。)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到河里去?(不是首恶;逼他们说出真相;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方法巧妙。)小结:西门豹在了解了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后,将计就计,三个“叫”字,惩办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也惩罚了其他官绅。(四)深入理解第二段文章,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巫婆和官绅的一去不复返和官绅们的求饶声,使老百姓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三、教学第16自然段联系前面的课文理解这一段课文。谈谈你对这段文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谈对第三段文章的理解。()段意:主要讲了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庄稼得到了好收成。()开渠引水的原因:要使老百姓生活变化,必须解决年年闹旱灾的问题。()和上段的关系:西门豹先破除迷信,人们才会相信他,才能去开渠引水,庄稼才能丰收;如果不先破除迷信,就没人敢去开渠引水,人们照样逃离,就不会改变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状况。)四、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课文内容得到理解了,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正因为西门豹是一个关心百姓生活、重视调查研究、尊重事实、做事讲方法的人,所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千古佳话。27 故事二则第一课时 扁鹊治病设计理念: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蔡桓公对扁鹊的几个态度的变化,让人回味无穷。新课标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建构文本,增加积累;超越文本,凸显主题。”从而发展语言,提高思维。另外,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古文,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第一次亲密接触”,力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拜见”、“名医”等词语的意思。2展开合理想象,把课文句子补充具体、生动。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阅读之情。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1抓住“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介绍扁鹊。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名医”(板书:扁鹊)。一起读一读他的名字。师: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要说扁鹊在医学上最大的贡献,还是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望”指的就是看病人的症状,“闻”指的就是闻一闻病人身体的味道,“问”就是询问病人一些问题,“切”就是为病人把脉。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说明扁鹊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医生。让我们怀着敬意,再叫一叫他的名字。2出示课题。师:这样一位神医,却有人不相信他的医术,不让他治病,他是谁?(板书:蔡桓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设计意图:用扁鹊的医术高明导入,并提出问题有人不让神医治病,意为在让学生了解扁鹊这个人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打上个问号,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如果读完一遍,老师还没有叫停,就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2指名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学生字词。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记起来太麻烦了,你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教师注意了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三、抓住“名师”,读悟感知通过几个同学的叙述,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作者把想说的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放在了故事中。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1出示第一自然段: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理解“名医”:什么叫名医?(有名的医生)那么有名的老师叫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名嘴。2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扁鹊是一位“名医”,那么课文中一定会有很多句子可看出这一点。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表现扁鹊是一位名医的句子。【设计意图:构建大的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学生围绕“名医”展开学习。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分板块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站了一会儿、小病、发展)师:扁鹊仅仅是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真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你从哪儿看出扁鹊是一位“名医”?(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师:扁鹊也许只看了一眼,也许只看了两眼,就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情发展,真是医术高明的医生!C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师:这个句子很长,很难读,又很重要。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D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如果学生没有提问,教师就引导:医术高明就能成为一位名医吗?扁鹊一次又一次地要求给蔡桓公看病,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讨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才叫名医。(板书:医德高尚。)师: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3既然有这样一个“名医”为蔡桓公治病,为什么蔡桓公最后还会病死呢?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与蔡桓公病死原因有关的句子。4交流。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请你们想象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的时候,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动作、神态?【设计意图: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就应该立足文本,文本没有写蔡桓公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而让学生在想象补充中了解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则可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B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相信)C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句子写得很简单,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5因为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蔡桓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膏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交流。(师归纳:后悔莫及、百感交集、痛苦不堪、防微杜渐、讳疾忌医)【设计意图:课堂练笔要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这个环节的设计,围绕“蔡桓公的懊恼”展开,在学生的写作中,自然而然会把寓言故事的寓意包含在内,突破了教学难点,融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为一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四、理解寓意,初识古文1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2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得到哪些教训?(教师归纳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3介绍作者韩非。通过这个寓言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变得比半个小时前更聪明了。在欣喜之余,我们还要感谢本文的作者韩非。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他。课件出示韩非资料。4阅读韩非的原文。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就是出自韩非子。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都带有“之乎者也”,读起来比较难懂。而我们课本中的故事是人们翻译后的白话文,我数了一下,课文的字数是436个字,这样生动的一个寓言故事,你们猜猜韩非用了多少个字来写?韩非仅仅用了198个字,还不到原文的三分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原文的第一段(课件出示):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o)治不病以为功。”师:能读得懂吗?老师说一句课文的句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在这篇古文中找到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医治没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生找句子,对比读,谈感受。【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教师在教学中用“对比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文简洁生动的特点,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纪昌学射【教材分析】纪昌学射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7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从另一角度看,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也非常重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注视、相当到家、百发百中”等关键词句,体会纪昌的认真和恒心,领悟“要成功就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3、学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学习复述课文。【教学流程】一、解读课题,初知大意1、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来书写课题,一边看一边想谁在干什么?2、 师写“纪昌学射”:昌由两个扁扁的日组成,上面的日写得小一些,下面的日写得大一些,射的一撇不出头。3、 谁会读?指名读。生若读成“j”,及时提醒:“纪”是个多音字(板书),当作为人的姓氏时读作第三声“j”,所以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应读作“纪j昌”。现在谁会读课题了?指名读。一起读纪昌学射。4、课题中,“学”是什么意思?(学习)“射”呢?(射箭)谁能把课题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说。(纪昌学习射箭)5、 发现了吗?这个课题真有意思,一读课题大概就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意思。请大家翻开书本,谁能来说一说“扁鹊治病”是什么意思?(名医扁鹊给蔡桓公看病)小结:看来有时候,课题还能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课文大意呢!(板书:了解大意)二、 初读课文,质疑交流1、那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疑问?指名说。(纪昌向谁学的?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2、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这则寓言,另外,“纪昌”这个名字在文中多次出现,为了提示我们自己,请同学们一边自由读,一边在读到“纪昌”时做好第三声的记号(师示范做),现在开始吧。3、交流思考题A纪昌向谁学习射箭啊?指名说。(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预设:纪昌向射箭能手飞卫学习射箭。B那纪昌是怎么学习射箭的?指名说。(先练好眼力)板书:练 眼力 练眼力其实就是在练射箭的基本功。(板书:基本功)三、立足基本功,研读文本1、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出纪昌练基本功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纪昌练射箭的基本功,其实就是练眼力,文中写了他几次练眼力?(两次)那他第一次是怎样练眼力的?指名说。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