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1页
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2页
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3页
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4页
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高考语文备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教学过程:一、对联定义。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我们没有把上下联在意义上互相依存的要求(这是一般对联都应满足的要求)写入定义,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无耻)。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副对联是七言句式,能理解字面和隐藏的含义就行,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楹联的基本句式骈文和律诗。用现代语法来分析楹联结构,是当前楹联教学的一大误区。因为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楹联语法(或文法)与一般语法(或文法)并无多大差别,无庸多说。下面谈到的“句”,是指诗词的“句式”,或古文的“句读”,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工对。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对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2、宽对。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楼前积水当湖看。“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3、当句对。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4、单句对。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5、借对。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尧天舜日舒清景;晋水泉山映紫云。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二)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反对弄虚作假歪风。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三、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概括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还例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是不是又顺了呢?这就是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