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doc_第1页
螳螂捕蝉教案.doc_第2页
螳螂捕蝉教案.doc_第3页
螳螂捕蝉教案.doc_第4页
螳螂捕蝉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螳螂捕蝉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人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读议结合、读写结合,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借助课文语言文字,明白蕴含其中的道理,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学习生字,理解新词。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抄写下列词语一遍,记住字形。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 2、 为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拿不准的查查字典。大( )王 打着( )鸟 处( )死 前爪( ) 弹( )弓 乘( )虚而入3、 认真地将课文读通读顺,争取做到流利。父母或同学对你的课文朗读评价是:(在相应的括号内打)优( ) 良( ) 中( ) 重新练读( )4、读读下列成语,解释加横线的字,并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乘虚而入 不堪( )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 )5、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提示:()自然段写故事的起因,()自然段写故事的经过,()自然段写故事的结果。6、 用上以上四个成语,简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课堂研讨(一)检查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1、听写新词。2、检查课文朗读。3、交流课文内容的概括,进行评价指导。(二)学习故事1、在文章里,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个词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出示故事】2、练习朗读故事,读出讲故事的感觉。3、练习讲故事。这个故事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4、故事讲完了,我来考考大家。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是什么呢?【板书“利益”、“祸患”】完成表格的填写。对象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5、这就是少年讲给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讲完,少年把话没有说透,我们来帮他把该说地话说出来。【出示填空题】。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正如( )。您只看见了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生自由练说后指名填空。6、这段话说得很明白,但这段话少年说给吴王听了吗?少年为什么不把这段话说给吴王听?比较少年与大臣劝谏方法的不同。(针对吴王的身份、性格、时机等情况智劝、巧劝。)7、少年没有直接把这段话说给吴王听,而是通过讲故事,告诉吴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其实也就是告诉吴王【板书:吴国攻楚,诸侯在后】的道理呀!8、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少年,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在课文中感受这位少年的不凡之处。三、当堂训练1、听写生字新词。检查课文朗读。2、交流: 它们“眼前的利益”、“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 对象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螂黄雀四、巩固练习你还能写出几个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八字成语吗? , ; , , ; ,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阅读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 听写词语。螳螂捕蝉、诸侯国、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隐伏祸患、恍然大悟2、这是一篇()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的故事,劝诫吴王()并使()的念头。3、想一想: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对文章进行批注。二、课堂研讨(一)走近少年1、【出示】自学要求为了劝吴王,少年用心良苦。读课文2-11自然段思考。从他的所作所为中,让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少年呢?关注细节,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体会。2、交流。(1)一心为国A、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少年是一个关心国家非常勇敢的人。B、辨析两个“死”的意思。【出示】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死:失去生命 不顾性命 表示坚决 不活动,不灵活(1)吴王已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这条沟多年没有人清理,曾经哗哗直流的水成了死水。( ) (4)战士们个个满腔热血,希望同对岸的敌人决一死战。( )(2)坚韧不拔【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A、谈感受。B、少年毫不介意,那么他到底介意的是什么呢?难怪第一个清晨,雾气弥漫,他第二个清晨,天色朦胧,他依然-第三个清晨,天刚拂晓,他又一次早早地(3)胆识过人、足智多谋从智劝、巧劝吴王可以看出。抓住语言来感受。少年善于抓住吴王的心理,勾起他的好奇心,引发吴王的深思。3、【出示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4、练习表演。5、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6、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不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7、此时的吴王心里会怎么想?(二)总结拓展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谈谈。(道理、譬喻说理的方法)2、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写话训练。三、当堂训练1、 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死:失去生命 不顾性命 表示坚决裂 不活动,不灵活(1)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2)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这条沟多年没有人清理,曾经哗哗直流的水成了死水。( ) (4)战士们个个满腔热血,希望同对岸的敌人决一死战。( )3、吴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你为吴王拟一份发言稿。 4、螳螂捕蝉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四、巩固练习1、与课文对照,试着读懂古文螳螂捕蝉。螳螂捕蝉 刘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2、对照注释阅读鹬蚌相争,想想它与螳螂捕蝉有何相似之处?鹬蚌相争 赵(1)且伐燕,苏代(2)为燕谓惠王(3)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6)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